次日,天光乍亮。
辽东城的中军大帐之内,气氛肃杀。
李世民高坐帅位,目光如电,扫过下方一众文武。
许元、长孙无忌、尉迟恭、李世勣、张亮等人分列两侧,神情皆是无比严肃。
帅案之上,一幅巨大的高句丽堪舆图铺展开来,上面用朱笔圈出了几个重要的城池。
其中,一个名为“安市”的城池,被画了一个重重的红圈。
“诸位爱卿。”
李世民沉声开口,打破了帐内的寂静。
“辽东已下,高句丽举国震动。依朕看,当趁其立足未稳,兵锋所指,一鼓作气,直捣腹心!”
他的手指,重重地落在了安市城的位置上。
“下一个,便是这里!”
尉迟恭闻言,当即上前一步,声如洪钟。
“陛下圣明!”
“安市城乃高句丽北方重镇,是通往其国都平壤的门户。只要拿下安市,高句丽便再无险可守!”
“末将以为,当尽起大军,携破城神威,以雷霆之势,一战定乾坤!”
刚刚通过海路登陆,从高句丽侧翼包抄过来的大将张亮也出列附和。
“陛下,尉迟将军所言极是。”
“末将已率水师在卑沙城登陆,截断了高句丽的海上退路。如今辽东城又在我手,高句丽腹背受敌,军心大乱,正是我大唐乘胜追击的最好时机!”
李世勣这位老成持重的宿将,此刻也抚须点头,眼中精光闪烁。
“兵贵神速。我军半日破辽东,消息传到安市城,必然会引起守军恐慌。此时出击,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众将的意见出奇地一致。
趁你病,要你命。
这是战场上颠扑不破的真理。
李世民听着众人的分析,脸上露出满意的神色,心中豪情万丈。
“好!”
他猛地一拍帅案。
“既然诸卿都无异议,那便传朕旨意,全军……”
“陛下,且慢。”
一个清朗而平静的声音,突兀地打断了李世民的话。
满帐的豪情壮志,仿佛被瞬间浇了一盆冷水。
所有人的目光,齐刷刷地转向了声音的来源。
许元。
只见他施施然从队列中走出,对着李世民躬身一礼。
“臣,反对。”
此言一出,大帐之内,鸦雀无声。
尉迟恭铜铃般的大眼一瞪,第一个跳了起来。
“许元!你这是什么意思?”
“将士们士气正虹,正是一举破敌的大好时机,你为何要反对?”
“莫非你觉得,我大唐的将士,拿不下一座小小的安市城?”
李世勣和张亮等人也是一脸不解地看着许元,眉头紧锁。
他们想不明白,昨日还力主开疆拓土,恨不得将大唐龙旗插遍世界的许元,为何今日却在如此关键的时刻,唱起了反调。
李世民的脸色也微微一沉,他看着许元,缓缓问道。
“许元,你为何反对?”
“可是有什么顾虑?”
面对所有人的质疑,许元神色不变,依旧是从容淡定。
“回陛下,臣并非觉得我大唐将士拿不下安市城。”
“恰恰相反,臣相信,以我军如今的军威,辅以红衣大炮,破安市城,亦如探囊取物。”
“不过,我认为,眼下跟拿下安市城相比起来,我大唐还有另一件事也相当重要!”
“那就是,分兵驻守辽东,帮助辽东城修筑城墙,聚拢四周的百姓,安抚此地民众!”
嗯?!!
许元此话一出,几人顿时面色一变。
尤其是尉迟敬德,想也没想就反对了起来。
“许元,高句丽人又不是**,吃了辽东城的大亏,他们必定会在安市城增派重兵,加固城防!”
“我军本就兵力不算充裕,如今还要分兵驻守辽东,若是不能全军压上,如何能保证万无一失?”
许元没有理会尉迟恭,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帅位上的李世民,一字一句地说道。
“陛下,敢问一句,我大唐此次东征,所为何来?”
李世民一怔,随即不假思索地答道。
“惩其不臣,扬我国威,使其俯首称臣,不敢再犯我大唐边境。”
这是历朝历代,中原王朝对周边异族用兵的根本目的。
打服,但不完全占领。
“不。”
许元却缓缓摇了摇头。
“陛下,臣以为,此番东征,我们的目的,不应只是打服高句丽。”
他的声音陡然拔高了几分,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
“而是,要将高句丽,彻底从这片土地上抹去!”
“要将这片疆土,彻彻底底,纳入我大唐的版图!”
“要让高句丽这个国号,从此以后,只存在于史书之中!”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
所有人都被许元这番话里透露出的惊天杀气与野心,给震住了。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征伐,而是灭国之战。
李世民的瞳孔猛地一缩,他死死地盯着许元。
许元毫不畏惧地与他对视,继续说道。
“陛下请想,北方的突厥,我们打了多少年?胜了多少次?”
“可结果呢?”
“他们今日臣服,明日便可能反叛。只要我中原稍有内乱,他们便会立刻卷土重来,如附骨之疽,难以根除。”
“为何?”
“因为他们的根还在,他们的族人还在,他们的王庭还在!”
“今日,我们若是只求打服高句丽,而不灭其国,那么数十年后,他们必然会成为我大唐在辽东的心腹大患!”
“臣,不希望我们的子孙后代,还要为了同样一个敌人,再流一次血。”
“所以,此战,当毕其功于一役!要打,就打到他们亡国族灭,再无复起之日!”
一番话,掷地有声,振聋发聩。
大帐之内,落针可闻。
尉迟恭等人粗重的呼吸声清晰可闻,他们看向许元的眼神,已经从不解变成了震撼。
李世民的目光,也在剧烈地闪烁着。
许元的话,说到了他的心坎里。
是啊,北方的威胁,始终是他心头的一根刺。
难道要让辽东,也成为第二根刺吗?
许久,李世民才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一丝沙哑。
“道理,朕懂。”
“可是,灭国容易,占领难,统治更难。”
“高句丽在此地立国数百年,民心根深蒂固,即便我们占了他们的土地,短时间内,如何能让这里的数十万民众,真心臣服于我大唐?”
“一旦我大军撤离,他们恐怕立刻就会揭竿而起,届时,这片土地,反倒会成为我大唐一个流血不止的伤口。”
长孙无忌也抚须点头,面色凝重。
“陛下所言极是。”
“民心向背,才是国之根本。强行占领,恐后患无穷。”
这确实是所有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自古以来,中原王朝不是没有灭过国,但想要彻底消化一块异族的土地,往往需要数代人的努力,甚至最终还是会得而复失。
辽东城的中军大帐之内,气氛肃杀。
李世民高坐帅位,目光如电,扫过下方一众文武。
许元、长孙无忌、尉迟恭、李世勣、张亮等人分列两侧,神情皆是无比严肃。
帅案之上,一幅巨大的高句丽堪舆图铺展开来,上面用朱笔圈出了几个重要的城池。
其中,一个名为“安市”的城池,被画了一个重重的红圈。
“诸位爱卿。”
李世民沉声开口,打破了帐内的寂静。
“辽东已下,高句丽举国震动。依朕看,当趁其立足未稳,兵锋所指,一鼓作气,直捣腹心!”
他的手指,重重地落在了安市城的位置上。
“下一个,便是这里!”
尉迟恭闻言,当即上前一步,声如洪钟。
“陛下圣明!”
“安市城乃高句丽北方重镇,是通往其国都平壤的门户。只要拿下安市,高句丽便再无险可守!”
“末将以为,当尽起大军,携破城神威,以雷霆之势,一战定乾坤!”
刚刚通过海路登陆,从高句丽侧翼包抄过来的大将张亮也出列附和。
“陛下,尉迟将军所言极是。”
“末将已率水师在卑沙城登陆,截断了高句丽的海上退路。如今辽东城又在我手,高句丽腹背受敌,军心大乱,正是我大唐乘胜追击的最好时机!”
李世勣这位老成持重的宿将,此刻也抚须点头,眼中精光闪烁。
“兵贵神速。我军半日破辽东,消息传到安市城,必然会引起守军恐慌。此时出击,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众将的意见出奇地一致。
趁你病,要你命。
这是战场上颠扑不破的真理。
李世民听着众人的分析,脸上露出满意的神色,心中豪情万丈。
“好!”
他猛地一拍帅案。
“既然诸卿都无异议,那便传朕旨意,全军……”
“陛下,且慢。”
一个清朗而平静的声音,突兀地打断了李世民的话。
满帐的豪情壮志,仿佛被瞬间浇了一盆冷水。
所有人的目光,齐刷刷地转向了声音的来源。
许元。
只见他施施然从队列中走出,对着李世民躬身一礼。
“臣,反对。”
此言一出,大帐之内,鸦雀无声。
尉迟恭铜铃般的大眼一瞪,第一个跳了起来。
“许元!你这是什么意思?”
“将士们士气正虹,正是一举破敌的大好时机,你为何要反对?”
“莫非你觉得,我大唐的将士,拿不下一座小小的安市城?”
李世勣和张亮等人也是一脸不解地看着许元,眉头紧锁。
他们想不明白,昨日还力主开疆拓土,恨不得将大唐龙旗插遍世界的许元,为何今日却在如此关键的时刻,唱起了反调。
李世民的脸色也微微一沉,他看着许元,缓缓问道。
“许元,你为何反对?”
“可是有什么顾虑?”
面对所有人的质疑,许元神色不变,依旧是从容淡定。
“回陛下,臣并非觉得我大唐将士拿不下安市城。”
“恰恰相反,臣相信,以我军如今的军威,辅以红衣大炮,破安市城,亦如探囊取物。”
“不过,我认为,眼下跟拿下安市城相比起来,我大唐还有另一件事也相当重要!”
“那就是,分兵驻守辽东,帮助辽东城修筑城墙,聚拢四周的百姓,安抚此地民众!”
嗯?!!
许元此话一出,几人顿时面色一变。
尤其是尉迟敬德,想也没想就反对了起来。
“许元,高句丽人又不是**,吃了辽东城的大亏,他们必定会在安市城增派重兵,加固城防!”
“我军本就兵力不算充裕,如今还要分兵驻守辽东,若是不能全军压上,如何能保证万无一失?”
许元没有理会尉迟恭,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帅位上的李世民,一字一句地说道。
“陛下,敢问一句,我大唐此次东征,所为何来?”
李世民一怔,随即不假思索地答道。
“惩其不臣,扬我国威,使其俯首称臣,不敢再犯我大唐边境。”
这是历朝历代,中原王朝对周边异族用兵的根本目的。
打服,但不完全占领。
“不。”
许元却缓缓摇了摇头。
“陛下,臣以为,此番东征,我们的目的,不应只是打服高句丽。”
他的声音陡然拔高了几分,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
“而是,要将高句丽,彻底从这片土地上抹去!”
“要将这片疆土,彻彻底底,纳入我大唐的版图!”
“要让高句丽这个国号,从此以后,只存在于史书之中!”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
所有人都被许元这番话里透露出的惊天杀气与野心,给震住了。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征伐,而是灭国之战。
李世民的瞳孔猛地一缩,他死死地盯着许元。
许元毫不畏惧地与他对视,继续说道。
“陛下请想,北方的突厥,我们打了多少年?胜了多少次?”
“可结果呢?”
“他们今日臣服,明日便可能反叛。只要我中原稍有内乱,他们便会立刻卷土重来,如附骨之疽,难以根除。”
“为何?”
“因为他们的根还在,他们的族人还在,他们的王庭还在!”
“今日,我们若是只求打服高句丽,而不灭其国,那么数十年后,他们必然会成为我大唐在辽东的心腹大患!”
“臣,不希望我们的子孙后代,还要为了同样一个敌人,再流一次血。”
“所以,此战,当毕其功于一役!要打,就打到他们亡国族灭,再无复起之日!”
一番话,掷地有声,振聋发聩。
大帐之内,落针可闻。
尉迟恭等人粗重的呼吸声清晰可闻,他们看向许元的眼神,已经从不解变成了震撼。
李世民的目光,也在剧烈地闪烁着。
许元的话,说到了他的心坎里。
是啊,北方的威胁,始终是他心头的一根刺。
难道要让辽东,也成为第二根刺吗?
许久,李世民才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一丝沙哑。
“道理,朕懂。”
“可是,灭国容易,占领难,统治更难。”
“高句丽在此地立国数百年,民心根深蒂固,即便我们占了他们的土地,短时间内,如何能让这里的数十万民众,真心臣服于我大唐?”
“一旦我大军撤离,他们恐怕立刻就会揭竿而起,届时,这片土地,反倒会成为我大唐一个流血不止的伤口。”
长孙无忌也抚须点头,面色凝重。
“陛下所言极是。”
“民心向背,才是国之根本。强行占领,恐后患无穷。”
这确实是所有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自古以来,中原王朝不是没有灭过国,但想要彻底消化一块异族的土地,往往需要数代人的努力,甚至最终还是会得而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