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还有一首诗?”苏述学好奇的问,“你以前写的诗吗?”
周硕不好意思的说:“其实这首诗也是我这次期中考的时候写的,这次期中考创作题的题目不是‘试吟咏一物’吗?我看见题目第一眼构思出来的其实并不是《竹石》,而是另一首诗。”
“只不过这首诗太长了,创作题那个区域可能写不下,而且后来我发现这首诗可能不是那么贴合题意,就没有写出来,才构思了《竹石》这首诗。”
宋启明听得目瞪口呆,而苏述学就要淡定得多。
苏述学曾多次见识过周硕在文学方面的天赋,对他的天才已经感到麻木了,不管周硕说出多么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他都表现得非常淡定从容。
宋启明只是听说过苏述学班上的这个周硕很天才,但具体有多天才他就没机会见识过了。
他只见过苏述学阅卷的时候偶尔的惊叹,然后和他分享的那几首诗,看了那几首诗和文章,他觉得这个周硕确实是有些天才的意思。
但你要说你考一场语文三个小时,不但做完了前面的题,写了一篇800字作文,这还不算,你又写了两首诗,那宋启明还是不太相信的。
他没有见过这样的天才。
宋启明的声音充满了质疑的味道:“你的意思是你一场考试写了两首诗?”
周硕腼腆的笑了笑,说:“是的,而且我觉得另一首诗比《竹石》要好一点。”
宋启明根本就不信这个邪,于是他从自己桌子上拿了一张空白的答题卡,和一支碳素笔,一起递给了周硕。
“那你把它写出来给我看看呗!”
苏述学也没有阻止,他也想看看,周硕口中“比《竹石》好一点的诗”是什么样子的。
周硕接过纸和笔,就坐在旁边工位上埋头写了起来。
不过三分钟,周硕文不加点,就写完了一首诗,然后递给了宋启明。
宋启明接过一看,只见最上方写着飘逸的四个大字:
沁园春·雪
苏述学也好奇的凑过来看。
题目下面是工整的两阙词: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整首词加起来也不过一百一十四个字,两个人却足足看了好几分钟。
第一遍,苏述学和宋启明都是默读的,第二遍,两个人就忍不住轻声朗读了出来。
读完第二遍,两个人觉得还有些意犹未尽,又再默读了一遍。
足足读了三遍,两个人才停了下来。
读完之后,两个人都齐齐沉默了。
沉默了大约有一分钟左右,两个人又像心有灵犀一般,同时抬起头来看向周硕。
“你这首词……”苏述学顿了一下,似乎是在酝酿情绪,“让我有一种第一次读李白《蜀道难》的感觉。”
宋启明则说:“五千年来,论豪放气概,唯有李白、苏轼、辛弃疾三位,可与之比肩!”
这是很高的评价了,五千年来,也不过出了两位豪放派无上大宗师而已。
不过,教员的诗,当然是当得起这个评价的。
要说文采,要说灵思,教员可能不如李白和苏轼,但要说豪迈之气,教员绝不比苏辛二人位差!
周硕不好意思的说:“其实这首诗也是我这次期中考的时候写的,这次期中考创作题的题目不是‘试吟咏一物’吗?我看见题目第一眼构思出来的其实并不是《竹石》,而是另一首诗。”
“只不过这首诗太长了,创作题那个区域可能写不下,而且后来我发现这首诗可能不是那么贴合题意,就没有写出来,才构思了《竹石》这首诗。”
宋启明听得目瞪口呆,而苏述学就要淡定得多。
苏述学曾多次见识过周硕在文学方面的天赋,对他的天才已经感到麻木了,不管周硕说出多么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他都表现得非常淡定从容。
宋启明只是听说过苏述学班上的这个周硕很天才,但具体有多天才他就没机会见识过了。
他只见过苏述学阅卷的时候偶尔的惊叹,然后和他分享的那几首诗,看了那几首诗和文章,他觉得这个周硕确实是有些天才的意思。
但你要说你考一场语文三个小时,不但做完了前面的题,写了一篇800字作文,这还不算,你又写了两首诗,那宋启明还是不太相信的。
他没有见过这样的天才。
宋启明的声音充满了质疑的味道:“你的意思是你一场考试写了两首诗?”
周硕腼腆的笑了笑,说:“是的,而且我觉得另一首诗比《竹石》要好一点。”
宋启明根本就不信这个邪,于是他从自己桌子上拿了一张空白的答题卡,和一支碳素笔,一起递给了周硕。
“那你把它写出来给我看看呗!”
苏述学也没有阻止,他也想看看,周硕口中“比《竹石》好一点的诗”是什么样子的。
周硕接过纸和笔,就坐在旁边工位上埋头写了起来。
不过三分钟,周硕文不加点,就写完了一首诗,然后递给了宋启明。
宋启明接过一看,只见最上方写着飘逸的四个大字:
沁园春·雪
苏述学也好奇的凑过来看。
题目下面是工整的两阙词: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整首词加起来也不过一百一十四个字,两个人却足足看了好几分钟。
第一遍,苏述学和宋启明都是默读的,第二遍,两个人就忍不住轻声朗读了出来。
读完第二遍,两个人觉得还有些意犹未尽,又再默读了一遍。
足足读了三遍,两个人才停了下来。
读完之后,两个人都齐齐沉默了。
沉默了大约有一分钟左右,两个人又像心有灵犀一般,同时抬起头来看向周硕。
“你这首词……”苏述学顿了一下,似乎是在酝酿情绪,“让我有一种第一次读李白《蜀道难》的感觉。”
宋启明则说:“五千年来,论豪放气概,唯有李白、苏轼、辛弃疾三位,可与之比肩!”
这是很高的评价了,五千年来,也不过出了两位豪放派无上大宗师而已。
不过,教员的诗,当然是当得起这个评价的。
要说文采,要说灵思,教员可能不如李白和苏轼,但要说豪迈之气,教员绝不比苏辛二人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