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里的寒气不知何时悄悄褪了。

  清晨推开院门时,迎面扑来的不再是冻得人缩脖子的冷意,反倒裹着股青草的软香,吸进肺里都觉得暖融融的。

  院角的老柳树最先有了动静,前几日还光秃秃的枝桠,不知何时缀满了嫩黄的芽苞。

  没几天就舒展成淡绿的柳叶,风一吹就晃悠悠垂下来,像姑娘们随手搭在肩头的绿丝带。

  墙根下的枯草间也冒出新绿。

  细细的草尖顶着露珠,踩上去软乎乎的,连泥土都带着湿润的腥气,不再是冬天那般硬梆梆的。

  田埂边还开了星星点点的小紫花,凑过去闻,能嗅到淡淡的甜,引得蜂蝶嗡嗡地绕着转。

  学堂的窗纸早换了新的,阳光透进来,在孩子们的书桌上洒下细碎的金斑。

  上课前,几个男孩蹲在学堂门口的石阶上,扒拉着草芽看蚂蚁搬家,手指轻轻戳了戳草尖上的露珠,水珠滚落在手背上,惹得他们笑得叽叽喳喳。

  女孩们则捡了落在地上的柳叶,三两下编成小小的绿指环,套在手指上比来比去,谁的指环编得圆,谁的柳叶更嫩,都要争上两句。

  小黑也成了学堂的一份子,都喜欢来摸摸。

  这个看着很大,却很温柔狗子,很受欢迎。

  上课铃响了,读书声比冬天亮堂了许多。

  “人之初,性本善”的调子飘出窗外,混着风里的花香和燕子的呢喃,格外脆生。

  有个小胖子读得太投入,脑袋跟着节奏一点一点,辫子梢都晃了起来。

  坐在窗边的小女孩时不时偷偷抬眼,看窗外掠过的燕子,眼里亮晶晶的,嘴角还噙着笑。

  整个学堂周围,连空气都像是活过来了。

  柳叶晃着,草芽长着,孩子们闹着,连屋檐下新筑的燕子窝都热闹起来。

  孩子们仰着头看,小脸蛋被阳光晒得通红,满是春天里才有的、挡都挡不住的朝气。

  上完课的孙思邈没有走,而是在另一边看着。

  慈爱的眼神里面,包含几分羡慕。

  “老爷子,怎么了?”萧然凑到孙思邈旁边。

  “年轻真好,年轻真好啊!”孙思邈捋了捋胡须。

  “过来人都年轻过,之前当时不自知,不觉得珍惜,只道是寻常!”

  “好一个只道是寻常”孙思邈点点头,颇为赞同。

  没有课的李丽质也走了过来。

  萧然把自己很努力抄的一篇文给李丽质,“五娘你看看。”

  “小郎君,这是.字比之前”李丽质略微思索,“比之前板正了。”

  实在不知道怎么夸,萧然的字也是辣眼睛,没有比张锦禾强多少。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李丽质开始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后面发现不太对劲。

  “这个好!”

  “小郎君写这篇文,好就好在‘淡而有骨,浅而藏意’。”

  “通篇没一句生僻典故,没一个华丽辞藻,可读下来,却比那些铺陈辞采的文章更让人动心。”

  “不写屋子的华美,反倒写‘陋室’的自在,把‘境由心生’的道理说得明明白白,让人一看就懂,却越品越有滋味。”

  李丽质博览群书,这种好文章没有看到过,以为是萧然原创。

  萧然连忙解释,“五娘误会了,不是我。”

  “之前在西域的时候看到过,觉得很不错,就背下来了,这个本身也不长。”

  萧然对自己的水平很有数,自己是不可能写出这种东西的。

  没必要往自己身上揽。

  “我觉得写在学堂的墙上不错,老先生,你意下如何?”李丽质把宣纸双手递给孙思邈。

  “呵呵,老头子看看。”孙思邈接过陋室铭。

  看完孙思邈点点头,眼里满是认同:“挂在学堂里再好不过。”

  “孩子们小,容易被外面的华服、好宅子迷了眼,看了这文章,能知道屋子好不好,不在有没有雕梁画栋,在里面的人有没有德行、有没有真本事。”

  “往后他们读书,要是能懂‘苔痕上阶绿’也能安心,‘无案牍之劳形’也能踏实,那比读多少圣贤书都有用。”

  说着,他又看向萧然,嘴角弯起:“小郎君能记下这样的好文章,也是有心了。这道理,老头子活了一辈子才悟透,能让孩子们早知道,是他们的福气。”

  风掠过柳梢,带着青草香,孙思邈望着学堂的方向,眼神里满是欣慰。

  好的文章从不是炫技,是能把一辈子的道理,揉进几句浅白的话里,让孩子懂,让老人也能想起自己的来路。

  陋室铭写在这里很应景。

  栲栳村的学堂本来就很简单。

  后面修修补补了几次,主要是冬天的时候怕冷。

  萧然趁热打铁,“除了,还有一篇,我觉得很不错的,也大概记下来了。”

  李丽质眼睛一亮,“小郎君,你说说看。”

  萧然自顾自的背诵起来: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是故无贵无**,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这些必背的课文,之前背的很熟,很多年了还是记得。

  李丽质自小在宫中饱读诗书,见过无数谈论教化的文章,却从未有人把“老师”的本分说得这样直白透彻,像一汪清泉,瞬间冲散了历来师道里裹着的阶层雾霭。

  算是又给了李丽质和孙思邈一个惊喜。

  至于是不是萧然原创的其实不重要,这种佳作出现本来就是可遇不可求的。

  李丽质自然也听得出来,这篇文章含金量。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李丽质望着学堂里打闹的孩子,指尖轻轻重复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眼底的光慢慢沉下来,却不是忧思,而是带着对当下风气的通透认知:

  “如今大唐虽无‘耻学于师’的陋习,可这世间,仍有太多人把‘师’只认作案前读圣贤书的先生,把‘求学’只当作贵族子弟的功课。”

  孙思邈捋着胡须点头,接过话头:

  “如今风气虽好,可‘弟子不必不如师’这话,仍是要紧。”

  “老头子行医这些年,见多了弟子因怕‘逾矩’,明明有更好的想法,却不敢跟先生说。”

  “也有先生因怕‘失面子’,不肯向弟子学新东西——就像小郎君教老头子用新法子晒草药,若不是老头子脸皮厚,怕是也拉不下脸问。”

  “有了这话,弟子敢说,先生敢学,那些好技艺、好法子,才能传得下去,还能越传越好啊!”

  李丽质又看向萧然,眼里满是期许:

  “不是说如今不好,正是因为如今风气好,这篇文才更有价值。”

  “它能把咱们栲栳村的好,变成更多地方的好。”

  “比如长安的学堂,若能刻上‘无贵无**,无长无少’,怕是会有更多平民子弟敢踏进去。”

  “那些懂匠艺、农桑的人,若能借着‘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堂堂正正收徒,大唐的技艺何愁不兴?”

  “这不是‘纠错’,是给如今的好风气,添上一把柴,让这教化的火,烧得更旺、更匀啊!”

  李丽质拉着萧然去了旁边休息的房间,想把师说内容一字不差的写下来。

  陋室铭很好,但是李丽质和孙思邈都觉得师说更有意义。

  李丽质其实记住了很多,但是不太熟悉。

  需要萧然补充一下。

  李丽质写完,又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

  李丽质知道这篇文章出现在长安城,也能掀起轩然大波。

  包括之前的陋室铭同样也是。

  “小郎君,可有名字?”李丽质问道。

  “好像是师说”

  “真好,没想到西域那边流传如此佳作。”李丽质之前闻所未闻。

  准备上课的王绩,也过来了。

  看到王绩来,李丽质主动写好的师说送过去,“先生,你看看这个。”

  王绩不明所以,“五娘这个字真不错,看得人心情舒畅。”

  开始王绩还以为是想让看看字怎么样。

  李丽质的字很好,王绩觉得这个年纪已经很了不起了。

  等王绩仔细看内容,表情也变得精彩起来。

  王绩捏着宣纸的指尖渐渐收紧,方才夸字时的轻松笑意早没了踪影,连眉峰都拧成了疙瘩。

  他逐字逐句再读“是故无贵无**,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喉结不自觉地滚了滚,只觉得这墨字像细针,轻轻扎在心上。

  他活了大半辈子,读遍经史子集,自诩博学,竟从未把这“师道”想透,反倒被一层无形的架子困住了这么多年。

  他想起上月,村里有个种粟米的老农来问他“农书里说的‘顺时播种’,具体到咱们栲栳村的土,该晚几日”。

  他当时只觉得“农桑之事非士大夫所重”,随便找了句“按旧历即可”便打发了。

  如今再想,那老农种了一辈子地,对节气、土壤的熟稔,不就是“道”?

  自己不懂农道,却因对方是农夫就轻慢,这不正是《师说》里暗斥的“以位卑为羞”?

  又想起前些天,李丽质跟他讨论文学,随口提了句“小郎君说‘诗要写得实在,让庄稼人也能懂’”,他当时心里还暗笑“稚子之见,诗乃雅事,岂容俗化”。

  如今再读“术业有专攻”,脸瞬间烧了起来。

  萧然虽不通古诗文,可对“接地气”的理解,对生活的通透,不也是另一种“道”?

  自己仗着读了几年书,就瞧不上旁人的见解,这不就是“师不必贤于弟子”里说的固步自封?

  “唉,惭愧,惭愧”王绩笑了笑。

  最让他心头发沉的,是想起自己教学生时的模样。

  有次小孩子问他“先生,为什么‘天圆地方’的说法,跟小郎君说的‘地是圆的’不一样”。

  他当时只觉得孩子胡搅蛮缠,斥了句“休听外人胡言,读圣贤书便好”。

  现在想来,自己既没见过“地圆”的证据,也没驳倒的道理,却因怕失了“先生”的体面,就堵了孩子的求知路,这哪是“传道受业解惑”?

  分明是误人子弟!

  王绩抬手揉了揉眉心,长长叹了口气,纸上的墨字仿佛都在看着他。

  他自视甚高,总觉得自己比乡野村夫、比年少晚辈懂得多,却忘了“闻道有先后”——你在这处懂,他在那处通,哪有什么绝对的“师”与“非师”?

  之前从没人点破这层窗户纸,他便一直困在自己的“学识架子”里,如今被这篇《师说》戳破,只觉得又羞愧又庆幸。

  羞愧自己活了大半辈子,竟不如一篇短文通透。

  庆幸还好见了这文章,往后再不敢以“博学”自居,轻慢了真正有“道”之人。

  他抬头看向李丽质,语气里没了往日的从容,多了几分恳切:“五娘,这篇《师说》……真是醒世之言啊。老夫读了一辈子书,竟不如它点得透彻。”

  “往后再教学生,再与人论道,可得把‘放下架子’这四个字刻在心里才行。”

  说罢,又低头摩挲着“弟子不必不如师”那句,眼底满是愧色,却也多了几分豁然。

  这种方式的幡然醒悟,不觉得太难接受。

  李丽质第一时间把李世民和师说誊抄一遍,让李五快马加鞭给李世民送去。

  这里比较有意义的事情都是如此。

  王绩也第一时间就教小孩子朗读陋室铭和师说。

  哪怕现在小孩子不懂,也可以读读。

  以后慢慢就懂了。

  豫章公主看完,笑着说道:“这个得送去工坊,让阿兄看看。”

  李丽质笑着点点头,“正有此意!”

  没有说其他的,但是李泰看完大为震撼。

  立刻叫停了其他工作,让所有人出现准备雕刻模板。

  王慎不明所以,看完陋室铭和师说瞬间就明白了。

  其他的事情可以放放,这个是真不想等了。

  这种佳作得抓紧时间让更多的人知道。

  李丽质和豫章工作也把陋室铭写在学堂的墙上。

  突然觉得,这个简陋的学堂,好像是多了几分底蕴。

  “还得是小郎君啊!”李丽质写完笑了笑。(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