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好好,我知道了!”李世民指了指,“敬德,你们收一下,等一下我们带回去。”
李世民喊了一声。
“好嘞!”
尉迟敬德挥着镰刀,刀刃划过玉米杆根部时发出“咔嚓”一声脆响,粗壮的杆身应声倒地。
这玉米杆比粟麦的秸秆粗了近一倍,秆壁厚实,掂在手里沉甸甸的,不像粟秆那样轻飘飘易折断。
在场众人渐渐看出了门道。
大唐养骑兵,最愁的便是冬春草料。
漠北、西北的牧场一到秋冬就草木枯黄,马只能啃干草,掉膘快,开春后要花两三个月才能养回力气。
内地养马,多靠农户缴的粟麦秸秆,不仅产量少,质地还细软,马吃着不顶饿,得混着豆子才够营养。
可这玉米杆不一样,一株玉米能出一根粗杆,一亩地种三千株玉米。
便能收三千根杆,堆在场上像小山似的,够几匹马吃一整个冬天。
更难得的是“一物两用”。
种玉米既能收千斤粮,解决百姓吃饭的问题,杆又能当草料,供军队养马。
不用像从前那样,种粮的地和割草的地分开,白白占了耕地。
农户家里养牛养马,也不用再跑远路去坡上割草,收完玉米随手把杆扛回家,晒透了堆在柴房,冬天下雪时拿出来喂牲口,省了多少功夫。
连李靖都忍不住走上前,伸手捏了捏玉米杆的秆壁。
硬实却不扎手,纤维粗,马嚼着有嚼劲,还能磨磨牙齿。
他想起西北边军的窘境:去年冬天雪大,草料运不进去,不少战马瘦得皮包骨,开春操练时跑两步就喘。
若是边军驻地种上玉米,收了粮再留着杆,冬春草料便有了着落,战马能保持体力,来年征战时便能冲锋陷阵,不用再受缺草的拖累。
众人看着那堆渐渐高起来的玉米杆,心里渐渐明了。
这玉米不仅是救荒的粮,更是养兵的“草”,是让大唐骑兵更加强盛的底气。
往后再提“养马”,便不用再愁草料短缺。
有这玉米杆在,马能喂得壮,兵能练得强,这对靠骑兵打天下的大唐来说,比多收几石粮还要珍贵。
小公主抱着一个玉米,虽然知道这个老不能吃,还是很希罕。
豫章公主蹲下,“兕子,给六姐放起来,这个是种子,来年种更多的玉米吃。”
“嗯呐嗯呐~”
其他人没有割玉米杆,也拿着玉米棒子看。
除了李世民程咬金和秦琼,其他人别说吃了,看都没看过。
等玉米收拾好,其他人也看向萧然。
“接下来看看这个!”萧然看向旁边的土豆
弯腰拎起田埂边的五齿钉耙。
铁齿是按他说的样式打的,间距宽、齿尖钝,既好刨开泥土,又不会戳破土里的土豆。
他走到那片茎叶早已枯黄的地里,盯着地面上蔫掉的藤蔓,找准根系的位置,将钉耙尖**湿润的土里,
手腕微微一沉,再往前一撬,“哗啦”一声,带着潮气的泥土被翻起,几颗圆滚滚的东西立刻露了出来。
是土豆!
有拳头大的,表皮泛着浅褐。
也有鸡蛋小的,土黄色的皮上沾着湿泥,像刚从土里睡醒的胖娃娃,挤在翻起的土块间。
“哇~系小土豆~”小公主凑过去,捡起一个。
其他几个小孩子也凑了过去。
其他人不知道,但是几个小孩子是吃过土豆的。
之前萧然刷新出来的不多,就是两个小公主吃过烧的,其他人都是吃过炒的。
现在看到土豆很激动。
“世伯,称一下,看看这个一株有多少。”萧然看向李世民。
“嗯嗯,来称一下!”李世民喊了一声。
房玄龄眼疾手快,从随行人手里接过一个半旧的竹筐。
这筐是之前装绳尺、笔墨用的,竹条编得细密,边缘磨得光滑,正好能装土豆,不怕小薯块漏下去。
他把竹筐放在田埂上,拍了拍筐底的浮尘:“用这个装正好,轻便还稳当。”
李世民笑着俯身,揉了揉兕子沾了泥的小脑袋:“兕子,把这株的土豆都放进筐里,轻点拿,别把皮磕破了,磕破了不好存。”
“嗯呐嗯呐~”小公主脆生生应着,小手捧着刚才捡的大土豆,小心翼翼往筐里放。
土豆上还沾着湿泥,她怕滑掉,特意用掌心托着。
城阳公主蹲在另一边,专捡那些鹌鹑蛋大的小土豆,一个个往筐里摆,嘴里还数着:“一个、两个.这个好小,像颗小石子!”
豫章公主则守在筐边,时不时把歪掉的竹条扶一下,免得土豆滚出来,狄仁杰和阎瑶也帮着把埋在土缝里的小土豆抠出来,递到孩子们手里。
几个小孩子参与,其他人想搭把手都只能干看着。
李世民有意让小公主参与,其他人也不能说什么。
没一会儿,这株土豆的果实就全装进了竹筐。
李靖连忙走过来,小心地拎起竹筐绳,挂在檀木秤的钩子上。
秤砣早已备好,他慢慢移动秤砣,直到秤杆平得像田埂,才低头盯着秤星数:“二郎,这些土豆二十四两!”
“二十四两?”
李世民心里一算,大唐一斤十六两,二十四两便是一斤半,他忍不住看向筐里的土豆,“一株就有一斤半?”
李靖点头,又补充道:“这里面最大的那个四两,最小的才一两.”
房玄龄立刻接过话头,手里的册子又翻了一页:“二郎,按一株一斤半、一亩三千株算,一亩土豆就能收四千五百斤!”
土豆和玉米,感觉间隔差不多的。
房玄龄等人看得出来。
“四千五百斤!”这个不大的声音,如同惊雷在所有人心里炸开。
李世民的指尖蓦地收紧,捏着的那颗小土豆表皮沾着的湿泥蹭在指腹,凉丝丝的触感却没让他回神。
他望着竹筐里的土豆,喉结轻轻滚了滚。
玉米亩产一千二百斤已让他觉得是天赐之粮。
可这土豆四千五百斤,竟是玉米的三倍还多!
粟米一亩两百斤,要二十亩地才抵得上这一亩土豆的产量。
他忽然想起去年关中旱时,百姓排队领赈济粮的长队,那一双双饿极了的眼睛,此刻竟被这筐里的土豆照得亮了起来。
他深吸一口气,才压下心里的激荡,指尖轻轻摩挲着土豆粗糙的表皮,像是在确认这不是梦。
房玄龄攥着册子的手微微发抖,笔尖在纸上划出一道歪歪扭扭的线。
他盯着册上“四千五百斤”的字样,反复核对着:一株一斤半,三千株,没错,是四千五百斤!
他抬头看向那片土豆地,眼里满是难以置信的惊喜。
这产量若在河南、河北推广,每年能多收多少粮?
国库得增加多少税收?
能修多少水利、买多少农具?
他指尖在册子上飞快计算,嘴里喃喃:
“关中若种十万亩土豆,足够百万百姓吃一年.”
越算越激动,连额角的汗都顾不上擦,只觉得胸口堵着的热流,快要溢出来。
对其他人来说,也是震撼无比。
真是想都不敢想。
现在李丽质豫章公主几人这才明白,萧然为什么如此看重土豆玉米。
这种产量,实在太吓人。
小公主扒拉在箩筐旁边,拿起最大的一个,“小囊君~七土豆鸭~”
“兕子,这个先不吃。”李世民是真舍不得。
“萧然,这个产量其他人种也能如此?”李世民激动的说话声音都在颤抖。
“世伯,这个我没办法回答你,我也不太懂。”萧然指了指,“我这里怎么种的,五娘六娘还有兕子她们也是知道,她们也参与了。”
“其他人能不能产这么多,不得而知。”
“一亩和玉米差不多,也是三千株这样,别说一斤半了,哪怕是一斤,亩产也是三千斤。”李靖说道。
“半斤,哪怕亩产半斤一亩也有一千五百斤,放在之前也是想都不敢想啊!”房玄龄比李靖还激动。
产量是碾压粟米,稻米和小麦的。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的很难相信。
玉米与土豆在栲栳村田埂上的出现,于大唐而言,绝非只是多了两种粮食。
而是撞开了困守王朝数百年的“粮荒枷锁”。
从根上改写了民生、军事、经济与社会稳定的底层逻辑。
于民生而言,这是百姓从“求温饱”到“能安稳”的跨越。
此前大唐百姓靠粟麦稻为生,亩产最高不过两百余斤,一户五口需种二十亩地才够糊口,遇着旱涝便要逃荒或卖儿鬻女。
可玉米亩产千斤、土豆亩产四千五百斤!
于经济而言,这是国库从“赈灾紧”到“有余力”的松绑。
此前关中一旱,户部便要急调江南粮米,漕运花费占国库岁入近一成,赈灾粮到了百姓手中只剩三成。
地方官府也常因粮少,不得不苛待流民,埋下乱局隐患。
如今玉米与土豆高产,国库粮储能翻倍增长。
粮食有余后,还能带动磨粉、储窖等小手工业,甚至有剩余粮食进入市集交易,让乡村集市更活跃,底层经济多了份韧性。
此前粮荒易生流民,流民聚则生乱,官府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镇压与安置。
如今粮食够了,流民少了,地方治安自会清明。
百姓守着自家几亩地,种着能高产的新粮,看着孩子能吃饱、冬日有存粮,对朝廷的认同感便会深植心底。
这不是靠律法强制的顺从,而是靠“安稳日子”换得的信服。
更长远来看,这两种新粮还在悄悄改变大唐的农业结构。
从依赖粟、麦、稻的“单一粮系”,转向多粮种并存的“抗风险粮系”。
哪怕某一年粟米因旱灾减产,土豆因耐旱仍能有收成。
哪怕水稻因水涝歉收,玉米因秆高仍能存活。
“小郎君,玉米土豆,对地的要求高不高?”魏征问道:“栲栳村能种,其他地方能不能?”
萧然看向魏征,“世伯,这俩东西倒不挑地,村里那些没怎么上肥的薄地,之前种粟米收不了多少,种玉米土豆照样能结。”
“连坡上那些有点石头的地,玉米杆也能长得挺粗,土豆埋在土里也能结出几个。”
他顿了顿,想起之前下雨后的情况,又补充道:“就是土豆怕积水,上次连着下了两天雨,有几株土豆的根烂了!”
“玉米倒耐得住些,就算地里潮点,杆也不容易倒。”
说着他指了指远处的田埂:“像咱们关中这边的地,肯定能种。”
“要是往西北去,那边旱些,玉米应该扛得住,土豆只要选不积水的地,也能长。”
“我之前跟五娘六娘种的时候,没特意找好地,就随便选了块地,也能有这产量,想来其他地方只要别太极端,应该都成。”
房玄龄笑了笑,“这样说来,大唐境内,基本上都是可以种的?”
“差不多是这样!”
“好好好”李世民激动的不知道说点什么。
“这些也可以挖了,不知道其他的怎么样。”萧然看向其他地方的土豆。
“那就全部挖出来,都称一下,取个平均值。”李世民接过萧然手里的五齿钉耙,“萧然让我来!”
这种事情李世民得亲自动手。
“世伯,小心点,别挖破了,挖坏了这玩意容易烂。”萧然提醒一下李世民。
理解李世民的心情。
“这个该如何挖?”李世民没有托大,挖坏了不能放到来年,就是巨大的损失。
李世民比萧然还心疼。
萧然指了指,“土豆在这个土堆里面,你得挖旁边,翻起来,别直接挖土豆.”
“这个,我明白了!”李世民挖的很远,生怕被挖坏。
“二郎,要不然直接用手刨也行,我们人多。”尉迟敬德笑着说道。
“大老黑这个提议不错!手刨肯定不能弄坏。”程咬金附和道。
“行,那大家动手吧!”李世民也想其他人参与一下。
小公主也行参与的,但是被萧然拉着了。
“兕子我们不去,世伯他们刨就行了,兕子是小美女,不干这个的。”萧然笑着说道。
“嗯呐嗯呐~”
小公主没有去,李丽质豫章公主也站在一边,几个小孩子也没有参与。(本章完)
“好好好,我知道了!”李世民指了指,“敬德,你们收一下,等一下我们带回去。”
李世民喊了一声。
“好嘞!”
尉迟敬德挥着镰刀,刀刃划过玉米杆根部时发出“咔嚓”一声脆响,粗壮的杆身应声倒地。
这玉米杆比粟麦的秸秆粗了近一倍,秆壁厚实,掂在手里沉甸甸的,不像粟秆那样轻飘飘易折断。
在场众人渐渐看出了门道。
大唐养骑兵,最愁的便是冬春草料。
漠北、西北的牧场一到秋冬就草木枯黄,马只能啃干草,掉膘快,开春后要花两三个月才能养回力气。
内地养马,多靠农户缴的粟麦秸秆,不仅产量少,质地还细软,马吃着不顶饿,得混着豆子才够营养。
可这玉米杆不一样,一株玉米能出一根粗杆,一亩地种三千株玉米。
便能收三千根杆,堆在场上像小山似的,够几匹马吃一整个冬天。
更难得的是“一物两用”。
种玉米既能收千斤粮,解决百姓吃饭的问题,杆又能当草料,供军队养马。
不用像从前那样,种粮的地和割草的地分开,白白占了耕地。
农户家里养牛养马,也不用再跑远路去坡上割草,收完玉米随手把杆扛回家,晒透了堆在柴房,冬天下雪时拿出来喂牲口,省了多少功夫。
连李靖都忍不住走上前,伸手捏了捏玉米杆的秆壁。
硬实却不扎手,纤维粗,马嚼着有嚼劲,还能磨磨牙齿。
他想起西北边军的窘境:去年冬天雪大,草料运不进去,不少战马瘦得皮包骨,开春操练时跑两步就喘。
若是边军驻地种上玉米,收了粮再留着杆,冬春草料便有了着落,战马能保持体力,来年征战时便能冲锋陷阵,不用再受缺草的拖累。
众人看着那堆渐渐高起来的玉米杆,心里渐渐明了。
这玉米不仅是救荒的粮,更是养兵的“草”,是让大唐骑兵更加强盛的底气。
往后再提“养马”,便不用再愁草料短缺。
有这玉米杆在,马能喂得壮,兵能练得强,这对靠骑兵打天下的大唐来说,比多收几石粮还要珍贵。
小公主抱着一个玉米,虽然知道这个老不能吃,还是很希罕。
豫章公主蹲下,“兕子,给六姐放起来,这个是种子,来年种更多的玉米吃。”
“嗯呐嗯呐~”
其他人没有割玉米杆,也拿着玉米棒子看。
除了李世民程咬金和秦琼,其他人别说吃了,看都没看过。
等玉米收拾好,其他人也看向萧然。
“接下来看看这个!”萧然看向旁边的土豆
弯腰拎起田埂边的五齿钉耙。
铁齿是按他说的样式打的,间距宽、齿尖钝,既好刨开泥土,又不会戳破土里的土豆。
他走到那片茎叶早已枯黄的地里,盯着地面上蔫掉的藤蔓,找准根系的位置,将钉耙尖**湿润的土里,
手腕微微一沉,再往前一撬,“哗啦”一声,带着潮气的泥土被翻起,几颗圆滚滚的东西立刻露了出来。
是土豆!
有拳头大的,表皮泛着浅褐。
也有鸡蛋小的,土黄色的皮上沾着湿泥,像刚从土里睡醒的胖娃娃,挤在翻起的土块间。
“哇~系小土豆~”小公主凑过去,捡起一个。
其他几个小孩子也凑了过去。
其他人不知道,但是几个小孩子是吃过土豆的。
之前萧然刷新出来的不多,就是两个小公主吃过烧的,其他人都是吃过炒的。
现在看到土豆很激动。
“世伯,称一下,看看这个一株有多少。”萧然看向李世民。
“嗯嗯,来称一下!”李世民喊了一声。
房玄龄眼疾手快,从随行人手里接过一个半旧的竹筐。
这筐是之前装绳尺、笔墨用的,竹条编得细密,边缘磨得光滑,正好能装土豆,不怕小薯块漏下去。
他把竹筐放在田埂上,拍了拍筐底的浮尘:“用这个装正好,轻便还稳当。”
李世民笑着俯身,揉了揉兕子沾了泥的小脑袋:“兕子,把这株的土豆都放进筐里,轻点拿,别把皮磕破了,磕破了不好存。”
“嗯呐嗯呐~”小公主脆生生应着,小手捧着刚才捡的大土豆,小心翼翼往筐里放。
土豆上还沾着湿泥,她怕滑掉,特意用掌心托着。
城阳公主蹲在另一边,专捡那些鹌鹑蛋大的小土豆,一个个往筐里摆,嘴里还数着:“一个、两个.这个好小,像颗小石子!”
豫章公主则守在筐边,时不时把歪掉的竹条扶一下,免得土豆滚出来,狄仁杰和阎瑶也帮着把埋在土缝里的小土豆抠出来,递到孩子们手里。
几个小孩子参与,其他人想搭把手都只能干看着。
李世民有意让小公主参与,其他人也不能说什么。
没一会儿,这株土豆的果实就全装进了竹筐。
李靖连忙走过来,小心地拎起竹筐绳,挂在檀木秤的钩子上。
秤砣早已备好,他慢慢移动秤砣,直到秤杆平得像田埂,才低头盯着秤星数:“二郎,这些土豆二十四两!”
“二十四两?”
李世民心里一算,大唐一斤十六两,二十四两便是一斤半,他忍不住看向筐里的土豆,“一株就有一斤半?”
李靖点头,又补充道:“这里面最大的那个四两,最小的才一两.”
房玄龄立刻接过话头,手里的册子又翻了一页:“二郎,按一株一斤半、一亩三千株算,一亩土豆就能收四千五百斤!”
土豆和玉米,感觉间隔差不多的。
房玄龄等人看得出来。
“四千五百斤!”这个不大的声音,如同惊雷在所有人心里炸开。
李世民的指尖蓦地收紧,捏着的那颗小土豆表皮沾着的湿泥蹭在指腹,凉丝丝的触感却没让他回神。
他望着竹筐里的土豆,喉结轻轻滚了滚。
玉米亩产一千二百斤已让他觉得是天赐之粮。
可这土豆四千五百斤,竟是玉米的三倍还多!
粟米一亩两百斤,要二十亩地才抵得上这一亩土豆的产量。
他忽然想起去年关中旱时,百姓排队领赈济粮的长队,那一双双饿极了的眼睛,此刻竟被这筐里的土豆照得亮了起来。
他深吸一口气,才压下心里的激荡,指尖轻轻摩挲着土豆粗糙的表皮,像是在确认这不是梦。
房玄龄攥着册子的手微微发抖,笔尖在纸上划出一道歪歪扭扭的线。
他盯着册上“四千五百斤”的字样,反复核对着:一株一斤半,三千株,没错,是四千五百斤!
他抬头看向那片土豆地,眼里满是难以置信的惊喜。
这产量若在河南、河北推广,每年能多收多少粮?
国库得增加多少税收?
能修多少水利、买多少农具?
他指尖在册子上飞快计算,嘴里喃喃:
“关中若种十万亩土豆,足够百万百姓吃一年.”
越算越激动,连额角的汗都顾不上擦,只觉得胸口堵着的热流,快要溢出来。
对其他人来说,也是震撼无比。
真是想都不敢想。
现在李丽质豫章公主几人这才明白,萧然为什么如此看重土豆玉米。
这种产量,实在太吓人。
小公主扒拉在箩筐旁边,拿起最大的一个,“小囊君~七土豆鸭~”
“兕子,这个先不吃。”李世民是真舍不得。
“萧然,这个产量其他人种也能如此?”李世民激动的说话声音都在颤抖。
“世伯,这个我没办法回答你,我也不太懂。”萧然指了指,“我这里怎么种的,五娘六娘还有兕子她们也是知道,她们也参与了。”
“其他人能不能产这么多,不得而知。”
“一亩和玉米差不多,也是三千株这样,别说一斤半了,哪怕是一斤,亩产也是三千斤。”李靖说道。
“半斤,哪怕亩产半斤一亩也有一千五百斤,放在之前也是想都不敢想啊!”房玄龄比李靖还激动。
产量是碾压粟米,稻米和小麦的。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的很难相信。
玉米与土豆在栲栳村田埂上的出现,于大唐而言,绝非只是多了两种粮食。
而是撞开了困守王朝数百年的“粮荒枷锁”。
从根上改写了民生、军事、经济与社会稳定的底层逻辑。
于民生而言,这是百姓从“求温饱”到“能安稳”的跨越。
此前大唐百姓靠粟麦稻为生,亩产最高不过两百余斤,一户五口需种二十亩地才够糊口,遇着旱涝便要逃荒或卖儿鬻女。
可玉米亩产千斤、土豆亩产四千五百斤!
于经济而言,这是国库从“赈灾紧”到“有余力”的松绑。
此前关中一旱,户部便要急调江南粮米,漕运花费占国库岁入近一成,赈灾粮到了百姓手中只剩三成。
地方官府也常因粮少,不得不苛待流民,埋下乱局隐患。
如今玉米与土豆高产,国库粮储能翻倍增长。
粮食有余后,还能带动磨粉、储窖等小手工业,甚至有剩余粮食进入市集交易,让乡村集市更活跃,底层经济多了份韧性。
此前粮荒易生流民,流民聚则生乱,官府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镇压与安置。
如今粮食够了,流民少了,地方治安自会清明。
百姓守着自家几亩地,种着能高产的新粮,看着孩子能吃饱、冬日有存粮,对朝廷的认同感便会深植心底。
这不是靠律法强制的顺从,而是靠“安稳日子”换得的信服。
更长远来看,这两种新粮还在悄悄改变大唐的农业结构。
从依赖粟、麦、稻的“单一粮系”,转向多粮种并存的“抗风险粮系”。
哪怕某一年粟米因旱灾减产,土豆因耐旱仍能有收成。
哪怕水稻因水涝歉收,玉米因秆高仍能存活。
“小郎君,玉米土豆,对地的要求高不高?”魏征问道:“栲栳村能种,其他地方能不能?”
萧然看向魏征,“世伯,这俩东西倒不挑地,村里那些没怎么上肥的薄地,之前种粟米收不了多少,种玉米土豆照样能结。”
“连坡上那些有点石头的地,玉米杆也能长得挺粗,土豆埋在土里也能结出几个。”
他顿了顿,想起之前下雨后的情况,又补充道:“就是土豆怕积水,上次连着下了两天雨,有几株土豆的根烂了!”
“玉米倒耐得住些,就算地里潮点,杆也不容易倒。”
说着他指了指远处的田埂:“像咱们关中这边的地,肯定能种。”
“要是往西北去,那边旱些,玉米应该扛得住,土豆只要选不积水的地,也能长。”
“我之前跟五娘六娘种的时候,没特意找好地,就随便选了块地,也能有这产量,想来其他地方只要别太极端,应该都成。”
房玄龄笑了笑,“这样说来,大唐境内,基本上都是可以种的?”
“差不多是这样!”
“好好好”李世民激动的不知道说点什么。
“这些也可以挖了,不知道其他的怎么样。”萧然看向其他地方的土豆。
“那就全部挖出来,都称一下,取个平均值。”李世民接过萧然手里的五齿钉耙,“萧然让我来!”
这种事情李世民得亲自动手。
“世伯,小心点,别挖破了,挖坏了这玩意容易烂。”萧然提醒一下李世民。
理解李世民的心情。
“这个该如何挖?”李世民没有托大,挖坏了不能放到来年,就是巨大的损失。
李世民比萧然还心疼。
萧然指了指,“土豆在这个土堆里面,你得挖旁边,翻起来,别直接挖土豆.”
“这个,我明白了!”李世民挖的很远,生怕被挖坏。
“二郎,要不然直接用手刨也行,我们人多。”尉迟敬德笑着说道。
“大老黑这个提议不错!手刨肯定不能弄坏。”程咬金附和道。
“行,那大家动手吧!”李世民也想其他人参与一下。
小公主也行参与的,但是被萧然拉着了。
“兕子我们不去,世伯他们刨就行了,兕子是小美女,不干这个的。”萧然笑着说道。
“嗯呐嗯呐~”
小公主没有去,李丽质豫章公主也站在一边,几个小孩子也没有参与。(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