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世民蹲下身,长袍的下摆随意扫过田埂的湿泥,他却浑然未觉。
衣料沾了泥也不心疼,只专注着手里的动作。
指尖蜷起避开指甲,轻轻**土豆藤蔓周围的土里,慢得像在拆解精密的机关。
一点一点往外扒着湿土。
当浅褐色的土豆皮露出来时,他立刻停手,换用指腹轻轻拂去残留的泥屑,连呼吸都放轻了,仿佛怕稍一用力就碰伤这宝贝。
待土豆完整脱出泥土,他才捏着慢慢放进垫了粗布的竹筐,怕磕破那薄皮。
房玄龄的袖口被挽到小臂,露出的手腕沾了圈泥,却顾不上擦。
他蹲在一旁,目光比看着文书时还要专注,手指扒土的力度轻得像碰宣纸。
每扒一下都先试探着摸一摸,确认没有土豆才敢再动。
挖到一颗拇指大的小土豆时,他眼底竟闪过惊喜。
其他人反应也是差不多。
这些土豆每一株都要分开。
还要单独称一下,再合计算算,看看之前的准不准。
之前只是一株,可能是特殊情况。
等扒拉的差不多,再次称完,李世民连忙问道:“如何?”
房玄龄负责统计,“二郎,差不多就是一株有一斤半左右,错不了!”
“好好好,那就好啊!”
土豆全部堆在一起,看着还不少。
有大有小,所有人的眼神都很炙热。
“这些确实不少,要不要尝尝?”萧然问道。
“不用!”
李世民,房玄龄几人连忙拒绝,态度很坚定。
这是种子,吃一个少一个。
小公主是想吃的,但是也只能作罢。
“萧然,这些是不是也可以收了?”李世民指了指旁边的红薯。
“是,这些也差不多了!”
李世民听到萧然说可以,先蹲下扒拉起来。
得先刨一株称一下。
李靖拿着称,房玄龄负责记录。
其他人想帮忙也没有机会,只能干瞪眼。
红薯和土豆类似,但是样子颜色也不太一样。
“这个好像比土豆大,贤侄这是何物啊?”尉迟敬德使劲往前凑。
“世伯,这是红薯。”萧然说道。
“这个产量是不是比土豆高?”房玄龄也连忙问道。
很明显,个头大很多。
“嗯是吧!”萧然也不确定,“等一下就知道了。”
很快,李世民扒拉干净,激动说道:“快称一下。”
“好!”李靖脸上的笑意无法掩饰,这个就是比土豆产量高,“二郎,一株有两斤半!”
听到李靖的话,其他人倒吸一口凉气。
红薯李世民几人也是吃过的。
小公主拿起一个,“小囊君~这个甜甜哒~好七~”
“兕子,先不吃,等一下再说。”李世民笑了笑,是真舍不得啊。
这玩意确实也很好吃。
“嗯呐嗯呐~”
土豆产量本来就吓人,现在红薯更高。
一个个激动的不行。
“这红薯味道如何啊?”有人好奇,觉得产量这么高味道可能不好吃。
“很甜,甚是美味。”李世民连忙说道:“之前我吃了,现在还怀念呢!”
“系吖系吖~”小公主一想吃。
“萧然,土豆和红薯比起来,有什么优势?”李世民问道。
李世民觉得都很好吃,李世民喜欢吃甜的,其实是更喜欢红薯的。
红薯产量比土豆还高。
萧然略微思索:“世伯,这俩各有各的好。”
“土豆——它最实在的是耐存,冬天找个干燥的地窖埋进去,放半年都不坏。”
“就算表皮干了点,里面还是好的,缺粮的时候拿出来,蒸、煮、烤都行。”
“磨成粉还能掺着小麦粉做饼、煮粥,哪怕没别的菜,光吃土豆也能填肚子。”
“而且它耐旱,除了怕积水,像西北那些旱点的地,只要选不涝的地方种,就能长,不挑肥。”
他顿了顿,拿起一颗红薯,擦了擦上面的泥:
“红薯呢,第一是甜,生的能当果子啃,熟了烤着、蒸着都甜,兕子之前就爱吃。”
说着萧然还揉揉小公主的脑袋。
不仅仅是小公主,其他几个吃过的也喜欢。
“第二是藤蔓能当饲料,割下来喂牛羊,而且割了藤蔓不影响底下结薯,不浪费。”
“另外它比土豆更耐贫瘠,坡上石头多、土薄的地,红薯也能扎下根。”
“就是储存不如土豆久,放久了容易‘糠’,不过晒成红薯干就好了,晒透了能存大半年,吃着还甜,赶路的时候揣几块,也顶饿。”
他看了眼旁边眼巴巴望着红薯的小公主,又补了句:
“要是论救急,土豆更顶用,存得久、管饱。”
“要是论家常吃、哄孩子,红薯更讨喜,甜口的招人爱,还能多变出些花样,比如蒸了捣成泥,拌点糖,就是好点心。”
“都是好东西,都是好东西啊!”李世民一只手拿着土豆,一只手拿着红薯。
随即让其他人把红薯也全部刨出来。
红薯产量平均一下,差不多是一株两斤,一亩也是六千斤了。
实在太吓人了。
现在李世民算是明白,为什么要找这么多人来了。
其他人不是亲眼所见,根本不会相信的。
“萧然啊!”李世民指了指土豆红薯玉米,“这个实在太重要了,你这里保存没问题吧?”
“应该是没问题的,实在不行世伯你带回去吧!”萧然知道李世民肯定会重兵把守的。
现在知道的人多,萧然也怕有人来搞事情。
“我不太懂,你得和我说说,怎么保存比较好.”李世民根本就不敢大意。
这些东西能推动大唐盛世早日降临。
“行,这个没问题!”
萧然把保存法子和注意事项和李世民说了一下。
虽如今知晓新粮的多是李世民君臣与少数村民,但“高产新粮”的消息一旦泄露,便会成为各方势力觊觎的目标。
萧然仅是民间子弟,家中无严格的保密机制,往来村民、邻里孩童或随行人员的无意闲谈,都可能让消息传入地方豪强、甚至敌国探子耳中。
这些种子的价值远超金银。
对豪强而言,偷得种子便能抢先种植,垄断本地新粮收益。
对敌国而言,破坏或窃取种子,便能延缓大唐的民生发展,削弱其国力。
而萧然家无高墙深院,也无专人值守,若遇有心人深夜偷窃或明抢,仅凭他一己之力,根本无法护住这些“战略级”种子。
萧然虽懂保存方法,却缺乏官府级别的专业储存设施。
他家中的储存之地,大概率是普通农家的地窖或柴房。
地窖可能因雨季渗水导致潮湿,让土豆、红薯发霉腐烂。
柴房则可能因冬季寒冷、夏季燥热,破坏玉米种子的发芽率。
反观官府粮仓,有专人调控温湿度,地窖经过加固防潮,还会定期检查种子状态,能最大程度避免“受潮、霉变、虫蛀”等问题。
而这些新粮种子数量本就希少,哪怕仅坏损一成,也会直接影响明年的试点种植规模,延缓大唐推广新粮的步伐。
萧然无官方安保力量加持,面对潜在的“强取豪夺”时毫无抵抗力。
一方面,可能遭遇地方恶势力的觊觎。
部分地方豪强若得知种子在萧然处,或许会以“借种”为名强抢,甚至威胁萧然的安全。
另一方面,可能面临敌国探子的破坏。
突厥、吐蕃等势力若知晓新粮对大唐的意义,大概率会派探子潜入,或偷走种子,或直接烧毁储存之地,以此打击大唐的民生根基。
而李世民身边有禁军护卫,官府储存点也有卫兵值守,安保级别远非萧然家可比,能有效抵御这些外力冲击。
这些隐患的核心,源于萧然的“民间身份”与“非专业储存环境”。
他虽与皇室亲近,却无匹配新粮重要性的“安全保障体系”。
这些种子承载的是大唐百姓的温饱、王朝的盛世根基。
一旦因上述隐患出现差池,损失的绝非几斤种子,而是大唐推动民生发展的“黄金时机”。
是以李世民即便不懂保存方法,也坚持要细问细节,实则早已在心中考量“是否该将种子转移至更安全的官府掌控之地”。
李世民得全部带走,没有给萧然留下。
之前来,李世民肯定要蹭饭的,这一次李世民没心思蹭饭。
就想早点带回去。
速度不快,生怕颠簸坏了土豆红薯。
这些东西都是心头肉。
房玄龄攥着早已写满字迹的册子,指腹反复摩挲着“土豆亩产四千五百斤”“红薯亩产六千斤”的字样。
声音因难掩的振奋微微发颤:“如今玉米秆可养战马,土豆能抵二十亩粟米,红薯甜糯还高产。”
“这哪里是地里长出来的粮?”
“分明是上天垂怜我大唐,赐下的祥瑞之兆啊!”
“有此三粮,百姓再无饥馑之苦,国库再无赈济之忧,贞观盛世的根基,今日才算真正扎稳了!”
“这是天祐陛下,更是天祐我万千大唐子民!”
旁边的人补充道:“昔年尧天舜日,不过是百姓安居乐业。”
“今日有此三粮,百姓不仅安居,更能有余力营生,这是远超古时的盛景!”
“此乃天眷大唐之兆,臣等能亲眼见证,实乃三生之幸!”
听得李世民也是飘飘然。
这些都是拍马屁的话,但是又很真实。
不觉得假。
魏征眉头微蹙,待众臣的颂赞声稍歇,便上前一步:
“陛下,众臣所言极是,此三粮确是天授福祉,解民饥、强边防,功在千秋。”
“然臣观之,若推广不当、思虑不周,恐生三患,需陛下审慎待之,方不负这天赐机缘。”
李世民知道魏征不会无的放矢,“你说说看。”
“其一,恐生‘作物单一之患’。”
“如今粟、麦、稻乃我大唐粮脉根基,百姓世代耕种,知其习性、懂其应对,旱涝之年尚可互补。”
“若因新粮高产,便令百姓弃旧粮而专种土豆、红薯、玉米,万一他日新粮遇未知病虫害。”
“若遭天灾,新粮绝收,旧粮又因种植稀少而储备不足,恐反酿大饥,比往日更甚。”
“臣以为,新粮当与旧粮轮作,而非取代,保粮种多样,方能抗风险、稳民生。”
李世民点点头,示意魏征继续。
“其二,恐加剧‘土地兼并之患’。”
“此三粮亩产远超旧粮,价值堪比金银,地方豪强本就多有兼并之地,今见新粮利厚,必以‘借种’‘代种’为名,强占百姓薄田。”
“百姓若拒,恐遭威逼,若从,辛劳一年,收成大半归豪强,自身仍难饱腹。”
“昔日因粟麦薄利,兼并尚可控,今新粮现世,豪强逐利之心更炽,若不严加约束,恐令流民复增,动摇基层安稳,反违陛下‘解民困’之初衷。”
李世民点点头,这些问题确实存在,人性确实如此。
“其三,恐有‘技术失导之患’。”
“新粮习性异于旧粮农官自身不懂栽种之法,百姓依旧粮之法种植,轻则减产,重则颗粒无收。”
“届时百姓盼粮而不得,反会怨怼官府‘虚言高产’,失却民心。”
魏征一口气说了很多,把自己觉得会出现的问题说给李世民听听。
“臣非敢泼冷水,实因这三粮关乎大唐百年基业,愈是福祉,愈需周全。”魏征躬身行礼。
众臣细想,竟无不认同:
新粮如利刃,用之得当可斩饥寒,用之不当反会伤己,魏征所忧,恰是确保这“天授福祉”能稳稳落地的关键。
“陛下,这些种子虽然全部被带走,但小郎君也不安全啊!”程咬金说道:“小郎君能培育第一次,也能培育第二次。”
程咬金怕别有用心的人把主意打萧然头上去。
“这样说也没错!”李世民记下这件事,之前高兴朝代疏忽了这个问题。
李世民得派人潜伏在栲栳村四周,暗中保护萧然和萧然家里的人。
萧然这一次立大功。
李世民也头疼,不知道该给萧然什么合适。
现在的萧然并不缺钱,又对入朝为官没兴趣。
“东西我们拿走了,如此大功,该给萧然和参与此事之人何种赏赐啊?”李世民看向众人。(本章完)
李世民蹲下身,长袍的下摆随意扫过田埂的湿泥,他却浑然未觉。
衣料沾了泥也不心疼,只专注着手里的动作。
指尖蜷起避开指甲,轻轻**土豆藤蔓周围的土里,慢得像在拆解精密的机关。
一点一点往外扒着湿土。
当浅褐色的土豆皮露出来时,他立刻停手,换用指腹轻轻拂去残留的泥屑,连呼吸都放轻了,仿佛怕稍一用力就碰伤这宝贝。
待土豆完整脱出泥土,他才捏着慢慢放进垫了粗布的竹筐,怕磕破那薄皮。
房玄龄的袖口被挽到小臂,露出的手腕沾了圈泥,却顾不上擦。
他蹲在一旁,目光比看着文书时还要专注,手指扒土的力度轻得像碰宣纸。
每扒一下都先试探着摸一摸,确认没有土豆才敢再动。
挖到一颗拇指大的小土豆时,他眼底竟闪过惊喜。
其他人反应也是差不多。
这些土豆每一株都要分开。
还要单独称一下,再合计算算,看看之前的准不准。
之前只是一株,可能是特殊情况。
等扒拉的差不多,再次称完,李世民连忙问道:“如何?”
房玄龄负责统计,“二郎,差不多就是一株有一斤半左右,错不了!”
“好好好,那就好啊!”
土豆全部堆在一起,看着还不少。
有大有小,所有人的眼神都很炙热。
“这些确实不少,要不要尝尝?”萧然问道。
“不用!”
李世民,房玄龄几人连忙拒绝,态度很坚定。
这是种子,吃一个少一个。
小公主是想吃的,但是也只能作罢。
“萧然,这些是不是也可以收了?”李世民指了指旁边的红薯。
“是,这些也差不多了!”
李世民听到萧然说可以,先蹲下扒拉起来。
得先刨一株称一下。
李靖拿着称,房玄龄负责记录。
其他人想帮忙也没有机会,只能干瞪眼。
红薯和土豆类似,但是样子颜色也不太一样。
“这个好像比土豆大,贤侄这是何物啊?”尉迟敬德使劲往前凑。
“世伯,这是红薯。”萧然说道。
“这个产量是不是比土豆高?”房玄龄也连忙问道。
很明显,个头大很多。
“嗯是吧!”萧然也不确定,“等一下就知道了。”
很快,李世民扒拉干净,激动说道:“快称一下。”
“好!”李靖脸上的笑意无法掩饰,这个就是比土豆产量高,“二郎,一株有两斤半!”
听到李靖的话,其他人倒吸一口凉气。
红薯李世民几人也是吃过的。
小公主拿起一个,“小囊君~这个甜甜哒~好七~”
“兕子,先不吃,等一下再说。”李世民笑了笑,是真舍不得啊。
这玩意确实也很好吃。
“嗯呐嗯呐~”
土豆产量本来就吓人,现在红薯更高。
一个个激动的不行。
“这红薯味道如何啊?”有人好奇,觉得产量这么高味道可能不好吃。
“很甜,甚是美味。”李世民连忙说道:“之前我吃了,现在还怀念呢!”
“系吖系吖~”小公主一想吃。
“萧然,土豆和红薯比起来,有什么优势?”李世民问道。
李世民觉得都很好吃,李世民喜欢吃甜的,其实是更喜欢红薯的。
红薯产量比土豆还高。
萧然略微思索:“世伯,这俩各有各的好。”
“土豆——它最实在的是耐存,冬天找个干燥的地窖埋进去,放半年都不坏。”
“就算表皮干了点,里面还是好的,缺粮的时候拿出来,蒸、煮、烤都行。”
“磨成粉还能掺着小麦粉做饼、煮粥,哪怕没别的菜,光吃土豆也能填肚子。”
“而且它耐旱,除了怕积水,像西北那些旱点的地,只要选不涝的地方种,就能长,不挑肥。”
他顿了顿,拿起一颗红薯,擦了擦上面的泥:
“红薯呢,第一是甜,生的能当果子啃,熟了烤着、蒸着都甜,兕子之前就爱吃。”
说着萧然还揉揉小公主的脑袋。
不仅仅是小公主,其他几个吃过的也喜欢。
“第二是藤蔓能当饲料,割下来喂牛羊,而且割了藤蔓不影响底下结薯,不浪费。”
“另外它比土豆更耐贫瘠,坡上石头多、土薄的地,红薯也能扎下根。”
“就是储存不如土豆久,放久了容易‘糠’,不过晒成红薯干就好了,晒透了能存大半年,吃着还甜,赶路的时候揣几块,也顶饿。”
他看了眼旁边眼巴巴望着红薯的小公主,又补了句:
“要是论救急,土豆更顶用,存得久、管饱。”
“要是论家常吃、哄孩子,红薯更讨喜,甜口的招人爱,还能多变出些花样,比如蒸了捣成泥,拌点糖,就是好点心。”
“都是好东西,都是好东西啊!”李世民一只手拿着土豆,一只手拿着红薯。
随即让其他人把红薯也全部刨出来。
红薯产量平均一下,差不多是一株两斤,一亩也是六千斤了。
实在太吓人了。
现在李世民算是明白,为什么要找这么多人来了。
其他人不是亲眼所见,根本不会相信的。
“萧然啊!”李世民指了指土豆红薯玉米,“这个实在太重要了,你这里保存没问题吧?”
“应该是没问题的,实在不行世伯你带回去吧!”萧然知道李世民肯定会重兵把守的。
现在知道的人多,萧然也怕有人来搞事情。
“我不太懂,你得和我说说,怎么保存比较好.”李世民根本就不敢大意。
这些东西能推动大唐盛世早日降临。
“行,这个没问题!”
萧然把保存法子和注意事项和李世民说了一下。
虽如今知晓新粮的多是李世民君臣与少数村民,但“高产新粮”的消息一旦泄露,便会成为各方势力觊觎的目标。
萧然仅是民间子弟,家中无严格的保密机制,往来村民、邻里孩童或随行人员的无意闲谈,都可能让消息传入地方豪强、甚至敌国探子耳中。
这些种子的价值远超金银。
对豪强而言,偷得种子便能抢先种植,垄断本地新粮收益。
对敌国而言,破坏或窃取种子,便能延缓大唐的民生发展,削弱其国力。
而萧然家无高墙深院,也无专人值守,若遇有心人深夜偷窃或明抢,仅凭他一己之力,根本无法护住这些“战略级”种子。
萧然虽懂保存方法,却缺乏官府级别的专业储存设施。
他家中的储存之地,大概率是普通农家的地窖或柴房。
地窖可能因雨季渗水导致潮湿,让土豆、红薯发霉腐烂。
柴房则可能因冬季寒冷、夏季燥热,破坏玉米种子的发芽率。
反观官府粮仓,有专人调控温湿度,地窖经过加固防潮,还会定期检查种子状态,能最大程度避免“受潮、霉变、虫蛀”等问题。
而这些新粮种子数量本就希少,哪怕仅坏损一成,也会直接影响明年的试点种植规模,延缓大唐推广新粮的步伐。
萧然无官方安保力量加持,面对潜在的“强取豪夺”时毫无抵抗力。
一方面,可能遭遇地方恶势力的觊觎。
部分地方豪强若得知种子在萧然处,或许会以“借种”为名强抢,甚至威胁萧然的安全。
另一方面,可能面临敌国探子的破坏。
突厥、吐蕃等势力若知晓新粮对大唐的意义,大概率会派探子潜入,或偷走种子,或直接烧毁储存之地,以此打击大唐的民生根基。
而李世民身边有禁军护卫,官府储存点也有卫兵值守,安保级别远非萧然家可比,能有效抵御这些外力冲击。
这些隐患的核心,源于萧然的“民间身份”与“非专业储存环境”。
他虽与皇室亲近,却无匹配新粮重要性的“安全保障体系”。
这些种子承载的是大唐百姓的温饱、王朝的盛世根基。
一旦因上述隐患出现差池,损失的绝非几斤种子,而是大唐推动民生发展的“黄金时机”。
是以李世民即便不懂保存方法,也坚持要细问细节,实则早已在心中考量“是否该将种子转移至更安全的官府掌控之地”。
李世民得全部带走,没有给萧然留下。
之前来,李世民肯定要蹭饭的,这一次李世民没心思蹭饭。
就想早点带回去。
速度不快,生怕颠簸坏了土豆红薯。
这些东西都是心头肉。
房玄龄攥着早已写满字迹的册子,指腹反复摩挲着“土豆亩产四千五百斤”“红薯亩产六千斤”的字样。
声音因难掩的振奋微微发颤:“如今玉米秆可养战马,土豆能抵二十亩粟米,红薯甜糯还高产。”
“这哪里是地里长出来的粮?”
“分明是上天垂怜我大唐,赐下的祥瑞之兆啊!”
“有此三粮,百姓再无饥馑之苦,国库再无赈济之忧,贞观盛世的根基,今日才算真正扎稳了!”
“这是天祐陛下,更是天祐我万千大唐子民!”
旁边的人补充道:“昔年尧天舜日,不过是百姓安居乐业。”
“今日有此三粮,百姓不仅安居,更能有余力营生,这是远超古时的盛景!”
“此乃天眷大唐之兆,臣等能亲眼见证,实乃三生之幸!”
听得李世民也是飘飘然。
这些都是拍马屁的话,但是又很真实。
不觉得假。
魏征眉头微蹙,待众臣的颂赞声稍歇,便上前一步:
“陛下,众臣所言极是,此三粮确是天授福祉,解民饥、强边防,功在千秋。”
“然臣观之,若推广不当、思虑不周,恐生三患,需陛下审慎待之,方不负这天赐机缘。”
李世民知道魏征不会无的放矢,“你说说看。”
“其一,恐生‘作物单一之患’。”
“如今粟、麦、稻乃我大唐粮脉根基,百姓世代耕种,知其习性、懂其应对,旱涝之年尚可互补。”
“若因新粮高产,便令百姓弃旧粮而专种土豆、红薯、玉米,万一他日新粮遇未知病虫害。”
“若遭天灾,新粮绝收,旧粮又因种植稀少而储备不足,恐反酿大饥,比往日更甚。”
“臣以为,新粮当与旧粮轮作,而非取代,保粮种多样,方能抗风险、稳民生。”
李世民点点头,示意魏征继续。
“其二,恐加剧‘土地兼并之患’。”
“此三粮亩产远超旧粮,价值堪比金银,地方豪强本就多有兼并之地,今见新粮利厚,必以‘借种’‘代种’为名,强占百姓薄田。”
“百姓若拒,恐遭威逼,若从,辛劳一年,收成大半归豪强,自身仍难饱腹。”
“昔日因粟麦薄利,兼并尚可控,今新粮现世,豪强逐利之心更炽,若不严加约束,恐令流民复增,动摇基层安稳,反违陛下‘解民困’之初衷。”
李世民点点头,这些问题确实存在,人性确实如此。
“其三,恐有‘技术失导之患’。”
“新粮习性异于旧粮农官自身不懂栽种之法,百姓依旧粮之法种植,轻则减产,重则颗粒无收。”
“届时百姓盼粮而不得,反会怨怼官府‘虚言高产’,失却民心。”
魏征一口气说了很多,把自己觉得会出现的问题说给李世民听听。
“臣非敢泼冷水,实因这三粮关乎大唐百年基业,愈是福祉,愈需周全。”魏征躬身行礼。
众臣细想,竟无不认同:
新粮如利刃,用之得当可斩饥寒,用之不当反会伤己,魏征所忧,恰是确保这“天授福祉”能稳稳落地的关键。
“陛下,这些种子虽然全部被带走,但小郎君也不安全啊!”程咬金说道:“小郎君能培育第一次,也能培育第二次。”
程咬金怕别有用心的人把主意打萧然头上去。
“这样说也没错!”李世民记下这件事,之前高兴朝代疏忽了这个问题。
李世民得派人潜伏在栲栳村四周,暗中保护萧然和萧然家里的人。
萧然这一次立大功。
李世民也头疼,不知道该给萧然什么合适。
现在的萧然并不缺钱,又对入朝为官没兴趣。
“东西我们拿走了,如此大功,该给萧然和参与此事之人何种赏赐啊?”李世民看向众人。(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