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卫东在窗外看了一会儿,冲着屋里的老师含笑点头致意,然后转身大步离开。
他走到一个僻静的角落,从空间里取出了那枚丝锥。
又在北平随便骑车转了两圈,这才回来。
等他回到办公室,邓诗诗立刻迎了上来,一双眼睛里写满了期盼:“怎么样了,卫东?”
齐卫东不答,只是笑着扬了扬手里的丝锥,随即说道:“邓姐,我得先把东西交给郑科长。”
“好好,你快去,快去!”邓诗诗一听,脸上顿时绽放出喜悦的笑容。
只要问题能解决,比什么都强。
齐卫东拿着丝锥,径直走向里间的科长办公室。
郑科长正巧握着话筒在打电话。
“嗯,好的,我马上组织开会通知……对,就这样,好!”
郑科长利落地挂断电话,一抬头就看到了齐卫东,问道:“事情办妥了?东西拿回来了?”
“嗯,科长,您看。”齐卫东点点头,将丝锥恭敬地放在了办公桌上。
郑科长拿起来仔细端详了片刻,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卫东啊,这次可真是多亏了你。不然我们科室捅出这么大篓子,说出去脸上也无光啊。”
“走,跟我出去开个短会。”
他收拾了一下桌面,绕出办公桌。
齐卫东立刻跟了上去。
一到外面的大办公室,郑科长便拍了拍手,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各位,安静一下!刚刚厂部下发了紧急通知,要求我们厂准备几样新产品,参加今年的广交会。”
“现在,每个人都开动脑筋,至少想出两个咱们厂能生产的新产品方案来!”
“什么?一个人想两个?”
“还不能跟别人想的一样?”
“我的天,咱们厂除了那些铁疙瘩还能生产啥啊……”
话音刚落,底下立刻响起了一片压抑不住的议论声。
齐卫东回到自己的工位上落了座。
邻桌的邓诗诗立刻投来探寻的目光,他不动声色地微微颔首,给了她一个安定的眼神。
邓诗诗悬着的心这才放下,脸上也露出了笑意。
郑科长清了清嗓子,压下底下的议论声,接着说:“大家思路都放开点,不拘什么形式,什么品类,只要是咱们厂能捣鼓出来,又能卖得动的,都可以提报。”
见众人若有所思,他又抛出一个重磅消息:“只要方案被厂里采纳,奖金从五块到二百块,分等级发放!要是能在广交会上打开销路,成为爆款,厂里还有另外的大奖!”
这下办公室里彻底炸了锅。
竟然还有奖金!
出个点子而已,又不费什么事。
一时间,交头接耳声此起彼伏。
郑科长见火候到了,拍了拍手:“好了,事情就是这么个事情。方案一个礼拜内交上来。我提醒一句,这事儿得抓紧,要是点子撞车了,厂里只认第一个交上来的!”
话音刚落,他转向邓诗诗:“你,跟我出来一下。”
邓诗诗心下了然,这是要处理丝锥那件事了。
她冲齐卫东使了个眼色,便快步跟了出去。
办公室里只剩下因广交会而兴奋不已的众人。
齐卫东靠在椅子上,听着他们天马行空地讨论着。
他对广交会的了解,仅限于那是个卖东西给老外的地方。
他的思绪飘忽着,脑子里还在盘算着去一汽的事。
那是个好机会,可他又实在放不下小丫一个人在这边。
正纠结时,他眼角瞥见角落里安安静静、无人问津的瞿心妍,便扬声喊了一句:“瞿心妍。”
对方抬起头,眼神里带着一丝不解。
齐卫东笑了笑,问道:“跟你打听个事,这个广交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啊?”
瞿心妍推了推眼镜,开始解释起来:“广交会全称是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是国家赚外汇的大头,地位仅次于那些专业的进出口总公司……”
她话还没说完,齐卫东心里已经泛起了波澜。
他当然知道一些,报纸上提过,出口的大头是农副产品。
他更知道,为了换取那点可怜的外汇,城里人要凭票供应,乡下人一年到头也见不到几回荤腥,都是从牙缝里省出来,勒紧裤腰带支援国家建设的。
只是具体是哪些东西,他也不甚了了。
想到这,他故作轻松地开了个玩笑:“那些老外也真有意思,连麻绳、草绳都要?他们自己不是有尼龙绳那么好的东西吗?”
瞿心妍摇摇头:“具体用来干嘛我也不清楚,但肯定是有销路。说白了,只要咱们能拿出一件可以量产、又是他们需要的东西,就不愁订单。”
“我听说有些外国商人去晚了,想买都买不到,跟抢货一样。”
齐卫东有些诧异:“销路这么好?”
“好卖?”
瞿心妍自嘲地笑了笑,声音也低了下去,“那是因为便宜啊!为了完成创汇指标,咱们的东西定价都极低,有些甚至是在赔本赚吆喝,图的就是人家口袋里那点外汇。”
“不然你以为那些洋人是**?没得赚他们会抢?”
这番话像一块石头堵在齐卫东胸口。
为了还“老大哥”的债,为了能从国外买回急需的设备和技术,竟然要做到这个地步。
他把这些纷乱的念头抛到脑后,国家大事,还轮不到他来操心。
见瞿心妍也一脸沉重,他换了个话题,问道:“那你觉得,咱们厂这次能拿出什么东西去出口?”
瞿心妍否定了这个想法:“经营农副产品恐怕不合规矩,那类物资有专门的部门统一调配,政策上也不允许我们这种钢铁厂插手。”
齐卫东深以为然,这确实是规矩,否则市场秩序就乱了。
至于那些进出口商品究竟是什么,他倒还真没细想过。
这一下倒是提醒了他,等到了地方得留心观察一下。
和瞿心妍的一番交谈,让齐卫东感觉茅塞顿开。
都说采购员见多识广,在这个信息闭塞的年代,常年在外奔波,接触的人和事自然比普通工人多得多。
齐卫东在窗外看了一会儿,冲着屋里的老师含笑点头致意,然后转身大步离开。
他走到一个僻静的角落,从空间里取出了那枚丝锥。
又在北平随便骑车转了两圈,这才回来。
等他回到办公室,邓诗诗立刻迎了上来,一双眼睛里写满了期盼:“怎么样了,卫东?”
齐卫东不答,只是笑着扬了扬手里的丝锥,随即说道:“邓姐,我得先把东西交给郑科长。”
“好好,你快去,快去!”邓诗诗一听,脸上顿时绽放出喜悦的笑容。
只要问题能解决,比什么都强。
齐卫东拿着丝锥,径直走向里间的科长办公室。
郑科长正巧握着话筒在打电话。
“嗯,好的,我马上组织开会通知……对,就这样,好!”
郑科长利落地挂断电话,一抬头就看到了齐卫东,问道:“事情办妥了?东西拿回来了?”
“嗯,科长,您看。”齐卫东点点头,将丝锥恭敬地放在了办公桌上。
郑科长拿起来仔细端详了片刻,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卫东啊,这次可真是多亏了你。不然我们科室捅出这么大篓子,说出去脸上也无光啊。”
“走,跟我出去开个短会。”
他收拾了一下桌面,绕出办公桌。
齐卫东立刻跟了上去。
一到外面的大办公室,郑科长便拍了拍手,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各位,安静一下!刚刚厂部下发了紧急通知,要求我们厂准备几样新产品,参加今年的广交会。”
“现在,每个人都开动脑筋,至少想出两个咱们厂能生产的新产品方案来!”
“什么?一个人想两个?”
“还不能跟别人想的一样?”
“我的天,咱们厂除了那些铁疙瘩还能生产啥啊……”
话音刚落,底下立刻响起了一片压抑不住的议论声。
齐卫东回到自己的工位上落了座。
邻桌的邓诗诗立刻投来探寻的目光,他不动声色地微微颔首,给了她一个安定的眼神。
邓诗诗悬着的心这才放下,脸上也露出了笑意。
郑科长清了清嗓子,压下底下的议论声,接着说:“大家思路都放开点,不拘什么形式,什么品类,只要是咱们厂能捣鼓出来,又能卖得动的,都可以提报。”
见众人若有所思,他又抛出一个重磅消息:“只要方案被厂里采纳,奖金从五块到二百块,分等级发放!要是能在广交会上打开销路,成为爆款,厂里还有另外的大奖!”
这下办公室里彻底炸了锅。
竟然还有奖金!
出个点子而已,又不费什么事。
一时间,交头接耳声此起彼伏。
郑科长见火候到了,拍了拍手:“好了,事情就是这么个事情。方案一个礼拜内交上来。我提醒一句,这事儿得抓紧,要是点子撞车了,厂里只认第一个交上来的!”
话音刚落,他转向邓诗诗:“你,跟我出来一下。”
邓诗诗心下了然,这是要处理丝锥那件事了。
她冲齐卫东使了个眼色,便快步跟了出去。
办公室里只剩下因广交会而兴奋不已的众人。
齐卫东靠在椅子上,听着他们天马行空地讨论着。
他对广交会的了解,仅限于那是个卖东西给老外的地方。
他的思绪飘忽着,脑子里还在盘算着去一汽的事。
那是个好机会,可他又实在放不下小丫一个人在这边。
正纠结时,他眼角瞥见角落里安安静静、无人问津的瞿心妍,便扬声喊了一句:“瞿心妍。”
对方抬起头,眼神里带着一丝不解。
齐卫东笑了笑,问道:“跟你打听个事,这个广交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啊?”
瞿心妍推了推眼镜,开始解释起来:“广交会全称是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是国家赚外汇的大头,地位仅次于那些专业的进出口总公司……”
她话还没说完,齐卫东心里已经泛起了波澜。
他当然知道一些,报纸上提过,出口的大头是农副产品。
他更知道,为了换取那点可怜的外汇,城里人要凭票供应,乡下人一年到头也见不到几回荤腥,都是从牙缝里省出来,勒紧裤腰带支援国家建设的。
只是具体是哪些东西,他也不甚了了。
想到这,他故作轻松地开了个玩笑:“那些老外也真有意思,连麻绳、草绳都要?他们自己不是有尼龙绳那么好的东西吗?”
瞿心妍摇摇头:“具体用来干嘛我也不清楚,但肯定是有销路。说白了,只要咱们能拿出一件可以量产、又是他们需要的东西,就不愁订单。”
“我听说有些外国商人去晚了,想买都买不到,跟抢货一样。”
齐卫东有些诧异:“销路这么好?”
“好卖?”
瞿心妍自嘲地笑了笑,声音也低了下去,“那是因为便宜啊!为了完成创汇指标,咱们的东西定价都极低,有些甚至是在赔本赚吆喝,图的就是人家口袋里那点外汇。”
“不然你以为那些洋人是**?没得赚他们会抢?”
这番话像一块石头堵在齐卫东胸口。
为了还“老大哥”的债,为了能从国外买回急需的设备和技术,竟然要做到这个地步。
他把这些纷乱的念头抛到脑后,国家大事,还轮不到他来操心。
见瞿心妍也一脸沉重,他换了个话题,问道:“那你觉得,咱们厂这次能拿出什么东西去出口?”
瞿心妍否定了这个想法:“经营农副产品恐怕不合规矩,那类物资有专门的部门统一调配,政策上也不允许我们这种钢铁厂插手。”
齐卫东深以为然,这确实是规矩,否则市场秩序就乱了。
至于那些进出口商品究竟是什么,他倒还真没细想过。
这一下倒是提醒了他,等到了地方得留心观察一下。
和瞿心妍的一番交谈,让齐卫东感觉茅塞顿开。
都说采购员见多识广,在这个信息闭塞的年代,常年在外奔波,接触的人和事自然比普通工人多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