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诗诗在一旁笑道:“哎,昨天听你说还没什么感觉,今天晚上提着这些东西一路走过来,才觉得你说的那个拉杆箱是真好用。”

  “要是有那么个玩意儿,就不用这么费劲了,手都给勒出红印子。”

  瞿心妍深有同感地点头:“没错!等这次回去,你可得抓紧研究研究,看能不能弄个既好看又好用的拉杆箱出来。”

  齐卫东笑道:“行啊,回去我琢磨琢磨,反正不是还有一个来月嘛。”

  “说是有一个月,可咱们出门就得十来天,回去申报项目还得花时间,真正留给你捣鼓的也就十天左右。”

  “三月底就要动身去广交会,还得提前半个月到那边参加培训。”

  瞿心妍嘴里小声盘算着。

  邓诗诗听得好奇,笑着说:“你了解得还真清楚。”

  瞿心妍很自然地笑了:“是啊,我们大院里有个人去过,回来后天天跟我们吹嘘,我耳朵都快听出茧子了。”

  邓诗诗对此倒不觉得奇怪。

  每年能去参加广交会的名额虽然不少,但除非是技术骨干这种特殊情况,否则能去的基本都是所谓的“自己人”,出身背景必须过硬。

  齐卫东听了,眼神有些古怪地瞟了瞿心妍一眼,但没再继续这个话题,心想能不能成,到时候回去试试不就知道了。

  三个人又随意地聊起了别的。

  闲聊没几句,候车大厅的进站口那边就传来一阵嘹亮的吆喝声。一个身穿军大衣的男人正扯着嗓子喊:“上车了啊,发车了!”

  “该我们了!”邓诗诗朝齐卫东和瞿心妍招了招手。

  齐卫东二话不说,一手一个拎起两个女伴的行李包,大步跟了上去。

  检票口,一个工作人员拿着个铁夹子,接过车票看一眼,便“咔哒”一声在上面打了个缺口。

  三人随着人流穿过检票口,走上站台,登上了那趟绿皮火车。

  车厢里已经坐了些人,但奇怪的是,他们都挤在靠过道的位置,把靠窗的座位空了出来。

  车顶的灯泡发出昏黄的光,照得满眼都是老旧的木色——木头的座椅,木头的行李架,连窗户都是木框的,窗户下面是一排用来卡住窗户的锯齿状卡榫。

  尽管人不多,车厢里却弥漫着一股混杂了烟油子味和某种酸馊味的古怪气息,让人忍不住皱鼻子。

  “这儿不行,咱们往里走走。”邓诗诗当机立断,领着两人就往下一节车厢走。

  齐卫东有些不解:“这不都是空座吗?”

  瞿心妍看他一脸茫然,忍不住笑了:“这老式火车的窗户缝大,坐边上,风一个劲儿往里灌,能把人冻僵。”

  “咱们这趟可是两天两夜的路呢。记住了,这车啊,冬天得抢中间,夏天才抢窗边,不冷不热的时候就随便坐。”

  齐卫东这才恍然大悟,紧跟着两人进了第二节车厢。

  幸好这是始发站,乘客还不算多,他们很快就在这节车厢找到了合适的连座。

  瞿心妍和邓诗诗挨着坐在了过道内侧,齐卫东则坐在过道另一边的座位上,正好与她们相对。

  “行了,先这么着吧。”邓诗诗安顿下来,拍了拍手,对齐卫东笑道,“等会儿人要是挤上来了,你想挪过来就说一声。”

  齐卫东点点头,便安分地坐着,目光新奇地在车厢里扫来扫去,不过也只是粗略地看个新鲜。

  三人放行李,去车厢连接处打开水,一番忙碌之后,火车终于发出一声沉重的呻吟,缓缓开动了。

  列车进入平稳的行驶节奏后,齐卫东闲着也是闲着,便向邓诗诗打听:“邓姐,我们这次是直接去一汽总部?”

  邓诗诗摇摇头:“一汽的采购和销售是两码事,采购的叫供应处,卖车的叫销售处。”

  “那我们这是去哪儿?”

  “去它下属的那些配套厂转转,比如方向盘厂、工具厂什么的。总部的大单子,那都是上面汽车工业部和轻工业部直接协调的,轮不到咱们。”

  齐卫东听了,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这么说,我们到了那边还得兵分两路?”

  “暂时不用。第一站是方向盘厂,他们的供销科是在一起办公的。要是她谈不下来,我们俩去了也白搭。”

  邓诗诗说着,朝瞿心妍的方向偏了偏头。

  齐卫东明白了。

  就在这时,车厢里的主灯“啪”地一下灭了,只剩下几盏昏暗的夜灯提供着微弱的光源。

  “不聊了,我先睡了。”瞿心妍捂着嘴打了个大大的哈欠,“快半夜了,昨晚就没怎么合眼,困死我了。”

  说完,她拉了拉脖子上的围巾,把自己缩成了一团。

  “我也睡,咱俩挤一块儿,暖和。”邓诗诗嘿嘿一笑,也跟着调整了下姿势,和瞿心妍紧紧依偎在一起。

  她扭头对齐卫东轻声交代:“打热水的地方你记住了吧?过会儿列车员会推餐车过来,带肉的盒饭三分钱,素的一毛五,不要票。我们不吃,别喊我们啊。”

  “好,邓姐你们睡吧,我也眯一会儿。”齐卫东应道。

  他此刻困意也涌了上来,索性在长条座位上躺下,蜷着身子闭上了眼睛。

  黑暗中,车厢里只剩下零星的几处低语声,伴随着车轮碾过铁轨接缝处传来的、富有节奏的“哐当、哐当”声,连绵不绝。

  ……

  次日上午,首钢的会议室里烟雾缭绕。

  会议讨论了好几个项目后,终于到了最后一项——广交会参展产品。

  一夜之间,各科室也确实琢磨出了一些点子,此刻正由负责人一一汇报。

  厂长听着听着,眉头就拧成了一个疙瘩。

  提上来的建议,大多是市面上已有的产品,毫无新意。

  这也怪不得大家,厂里除了钢铁,一直缺一个能拿得出手的拳头产品,只能在现有产品里打转。

  虽然广交会上产品重复是常态,比如自行车就有好几家厂子在做,但他还是不满意。

  在否定和暂时搁置了一批方案后,总算有几个备选定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