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1987:从录像厅开始 第135章 签售

小说:重生1987:从录像厅开始 作者:沙盘球 更新时间:2025-11-06 12:14:35 源网站:2k小说网
  星火文化为杨玉莹筹备的首场签售会,定在了周末的上海南京东路新华书店门市。

  消息提前几天通过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和《新民晚报》发布,签售会前一天的下午,公司在会议室里进行彩排。

  现场布置得像个简易签售台,杨玉莹坐在后面,有些紧张地练习着。

  “岗岗,停一下。”方远拿起她面前练习签名用的海报,忍不住打断她。

  海报上,“杨玉莹”三个字写得工工整整,一笔一划,像小学生写字一样。

  “你这样写,今天准备签一千个名,手得废掉不可。”

  杨玉莹小声道:“老板,我……我写字不好看,怕写快了更丑,只能慢慢写,写端正些。”

  方远笑了,拉过一张椅子坐下,拿起旁边的钢笔。

  “签名的关键,不是端正好看,是又快又有风格。它是你的logo,是你的脸面,得让人一眼记住,还猜不透。”

  他边说边在雪白的A4纸上流畅地划拉起来,一个飘逸、灵动,带着几分抽象感的艺术签名跃然纸上。

  乍一看是“杨玉莹”三个字的狂草变形,,最关键的是,在最后一笔的收尾,他巧妙地往回一带,勾勒出一个小爱心出来。

  “看,就这样,不要求字好看,只要人家感觉特殊,不然就不是你去签售,是哪个硬笔书法大师去签售了。”

  “多练,形成肌肉记忆,一秒一个,又好看又省力。”

  杨玉莹她立刻拿起笔,一遍遍地模仿起来。

  起初还歪歪扭扭,练了几十遍以后,终于写得有模有样,速度也快了好几倍。

  签售会当天,上午八点不到,新华书店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队。

  队伍里大多是年轻人,李默特意穿了件自以为最体面的夹克,向父母撒谎说学校补课,请了假,天没亮就出来排队。

  书店大门终于开了,人群发出一阵骚动,李默的心跳也跟着队伍的节奏越跳越快。

  混在密集的人群里,他随着人潮一点点往前挪,站了一个多小时,腿脚酸麻。

  终于,熬过了漫长的等待,他随着前面的人流被工作人员引导着,走进了书店大厅。临时设置的签售区用红绒绳隔开,正中央,杨玉莹就坐在那里。

  舞台上的她光彩照人,MV里的她带着淡淡的忧伤,但眼前的她,是真实的、触手可及的。

  杨玉莹的长发柔顺地披在肩头,脸上的妆容清淡得几乎看不出,却更衬得肌肤白皙剔透。

  她正低头为前一位粉丝签名,长长的睫毛垂下来,然后,她抬起头,对那位粉丝露出一个标准的、甜美的微笑,眼睛弯成好看的月牙。

  “谢谢你呀。”

  下一个,就是李默了。他心跳如鼓,几乎同手同脚地走到桌前,笨拙地将新买的磁带和那本印刷精美的挂历递过去。

  近距离之下,他甚至能闻到她身上传来的雪花膏的清香。

  “你……你好。我是高中生,今天请假过来的。”李默鼓足勇气,小声说道。

  “我……我很喜欢你的歌,特别喜欢《后来》。”

  杨玉莹抬起眼,目光落在这个满脸通红、眼神躲闪又忍不住偷看她的少年脸上,她的笑容似乎更真切了一些。

  “谢谢你喜欢《后来》呀。不过高中还是要努力学习啊!”

  她接过李默递来的磁带和挂历,拿起专用的签名笔,流畅而迅速地在磁带的歌词内页和挂历上她本人的画像旁,签下了那个带着小爱心的独特签名。动作行云流水,显然已经熟练掌握。

  就在李默以为流程结束,准备接过东西离开时,她忽然又抬起头,然后微微一笑:“你叫什么名字?”

  “李默,木子李,沉默的默。”

  杨玉莹再次低下头,在潇洒的签名旁边,又认真地添上了一行一笔一划非常清晰的小字。

  “祝李默同学学习进步,天天开心!”

  写完,她将挂历递还给李默。就在他伸手接过,杨玉莹用只有他们两人能听到的音量,小声快速地说:“嘘……不要告诉别人我给你签了这么多字呀……我字写得不好看,你多包容一下。”

  这一刻,李默感觉自己的心都化了。

  他脑子里一片空白,只会傻傻地点头,语无伦次地说了句“谢谢……谢谢……”,便晕乎乎地被人群推着离开了签售台。

  走到远处,他才敢大口呼吸,怀里的挂历被他像宝贝一样紧紧搂在胸前。

  完了,这孩子要成脑残粉了。

  方远在旁看到了全部的过程,不禁感慨。

  杨玉莹似乎天生就会和粉丝打交道,对所有来签名的粉丝都亲切和善,每个人都感到如沐春风。

  签售会结束的当晚,上海声像出版社社长的电话就直接打到了方远的办公室,激动道:“方老板!疯了!全疯了!光是今天签售会现场带动的直接销售,南京东路门市就卖断了货!

  我们仓库的电话已经被各区县的书店、音像店打爆了!首印的十万盒磁带,三天!只用了三天,上海本地就一扫而空!”

  这个数字,在1989年的内地音像市场,是一个足以令所有同行瞠目结舌的成绩。

  但这仅仅是开始。以上海这个时尚风向标为爆点,热潮迅速向长三角地区辐射。苏州、无锡、杭州等地的订货单如雪片般飞来,铁路货运站每天都能看到成箱贴着“星火文化”封条的磁带被紧急运往各地。

  星火文化的电话铃声从早到晚响个不停,老迟负责对接各地蜂拥而至的经销商,嗓子已经喊哑。连创作部的陈晓奇和毕晓世都被临时拉来帮忙打包。

  一场席卷全国的“毕业季”风暴正式拉开序幕。

  首都的王府井书店、广州的首都路音像城、武汉的江汉路……凡是年轻人聚集的地方,都能看到《毕业季》磁带被摆在最显眼的位置。

  电台的点歌节目里,《后来》的点播率一骑绝尘;校园的广播站,黄昏时分也常常会飘出那熟悉的旋律。

  这股风潮,甚至开始反向渗透到一些思想更开放的企事业单位,年轻职员们纷纷在午休时偷偷欣赏。

  星火彻底烧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