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中医 第170章 谜底解开了

小说:末代中医 作者:最后阵地 更新时间:2025-11-06 12:19:55 源网站:2k小说网
  “我去一趟厕所,你先替我看看吧!”

  徐荣又使出了尿遁这招。

  真是屡试不爽。

  “徐主任,洗手间潮湿,小心脚滑。”

  林远志早就知道,其实徐荣每次说去厕所,实际上都是跑对面的休息室喝茶,名正言顺地翘班。

  就算是院长知道了,估计也不会多说什么,毕竟徐主任再过一个多月就退休了。

  “你快去给患者检查,好好检查!”徐荣临走的时候嘱咐。

  林远志走到诊疗床旁边一看,那小男孩躺在床上,一脸不知所措。

  虽说他才四岁,但也懂得害羞了,被人盯着小**看,浑身不自在,皱着额头,扁着嘴巴,一副随时要哭出来的样子。

  林远志拧亮手电筒照着,凑近看他的**。

  右边阴囊正常,左边的胀大有右边的七八倍大小。

  这么大的阴囊,走路的时候会和大腿内存不断摩擦,是无法正常行走的。

  阴囊的表皮被撑大,变得很薄,半透明像是水晶玻璃,可以看见里边是鼓鼓的积液。

  手电筒的光柱甚至可以透过去。

  除此之外,并没有看到发红流脓迹象。

  “什么时候发现的?”林远志拉起毛毯盖住孩子的**。

  “就昨天洗澡的时候。”爷爷回答,“**妈看到他那里一边大一边小,就问他在幼儿园是不是受过伤,他说没有。看起来也不像是撞伤的。他爸爸妈妈上班没空,我今天就带他来看了。

  你们儿科真是的,动不动就让要动手术,这么小的孩子动手术,要多久伤口才能愈合,万一伤口感染了怎么办?这个地方是子孙袋啊,要是出了问题,以后就没生育能力了……”

  林远志见这老头滔滔不绝,赶紧打断道:“孩子小便正常吧?”

  “还行,尿很少,也不肯喝水。”

  “其他方面呢?胃口,大便,还有睡眠这几方面。”

  “其他的倒没听妈妈说过什么。我问他,他自己说就有下边胀胀的,没其他地方不舒服。”

  “他小名叫什么?”

  “叫行行。”

  “行行?哦,行行,你把手伸出来,两只手都伸出来。”

  董笃行伸出两手,林远志用大拇指按住脉门号脉。

  细缓带弦的脉象。

  接着又看舌象。

  舌淡苔白、舌根白厚腻。

  这是气虚气滞、下焦有湿寒的表现。

  具体是哪条经络的湿寒,一般来说下焦湿寒肯定是肾阳虚导致的湿寒不化,阻碍气机流动。

  但,既然现在已经知道病变位置是在生殖器,那就另当别论了。

  因为,足厥阴肝经绕生殖器而过,因此,生殖器大部分病变都跟肝经有关系。

  肝经湿热则阴囊潮湿出汗,湿寒则阴囊水肿胀大。

  肝阳虚就会**,阴虚就会囊缩。

  病因一下子就找到了。

  就是肝经湿寒。

  一般来说,只要补肾阳就能解决,因为肾水生肝木。

  肾气旺,肝气也旺。

  肝气旺则疏泄功能正常,寒湿自然无法在某个部位凝聚。

  不过,这么小的孩子,补肾阳似乎有点没必要。

  疏肝理气也能解决。

  “医生,我这孙子是什么情况?你们中医能不能治疗?”爷爷急着问道。

  “问题不大。只是有点湿寒而已。”

  “就是说不用动手术咯?”

  “不用。吃中药后,积液会从尿里排出去。”

  “是吗?那太好了!”爷爷万分欣喜,“医生,那你给他开药嘛!”

  “他以前喝过中药嘛?”

  “没喝过。”

  “那他不肯喝怎么办?”

  “这个嘛简单,他要什么我买给他就行了,只要他肯答应喝药。行行,是不是啊?”

  董笃行点点头。

  “你看,他都答应了!你就尽管开药吧。医生,我知道中药苦,没关系,只要能治好病,苦一点算什么呢!”

  “你等等,我去写个药方,我还要把主任给叫回来,让他审核一下。”

  林远志一边走向办公桌,一边拿出手机拨打徐荣的电话。

  “徐主任,可以回来了。”

  “好,你先写好药方,我马上回来!”

  林远志于是写了一个疏肝理气的药方:

  ——

  柴胡10,青皮3,防己9、木瓜9、橘核9、五加皮9、小茴香6、生甘草6、白芍15、蒲公英15、夏枯草9、知母10。

  ——

  其中白芍和知母是补阴的。

  因为理气的药都会伤阴,所以用这两味药来补阴,消除弊端。

  而蒲公英和夏枯草都有散结消肿的功效。

  药方才刚刚写好,小孩爷爷就出现了异常情况。

  只见他身体晃晃悠悠,左手捂住胃部,弓着身体,好像随时会跌倒,伸出右手撑住了诊疗床,才稳住身体。

  林远志赶紧把笔扔下,起身跑过去,扶住了老头。

  只见老头脸色发黄,嘴唇发白,脸上的皱纹全部贴在一起,痛苦不堪。

  “董大爷,你先扶住,我去给你拿椅子!”

  林远志赶紧把金属椅搬过来,让董大爷坐下。

  董大爷**胃部,冷汗直流,半天说不出话来。

  “董大爷,你胃痛吗?”

  董大爷点点头。

  林远志刚才只顾着观察小孩,没注意到这董大爷的气色很差,根本不像是一个健康人。

  “爷爷,爷爷……”

  董笃行裤子都没穿上,一咕噜坐起来,然后抱住了董大爷的脖子,满脸担忧。

  光**的样子很是好笑。

  “爷爷没事,行行不用担心我。”董大爷摸了摸孙子的脑袋。

  林远志过去帮董笃行把裤子穿上。

  这时,徐荣回来了。

  “这……怎么回事啊?”

  “董大爷忽然间胃痛。”林远志说道。

  徐荣大步走过来,问道:“确定只是胃痛吗?要不要送去急诊科检查一下?这老人病很复杂的,很多病一开始都会出现胃痛的症状,别小看胃痛!”

  这时,董大爷左手捂着胃,右手又抬起来按着头。

  “董先生,你到底是怎么了?是不是头痛?”

  徐荣慌了,这董大爷要是突发急病,死在自己的诊室怎么办?

  是他孙子来挂号,可不是他来挂号!

  董大爷微微点头,他咬紧牙关,一个字都说不出来。

  “不行不行!”徐荣赶紧抓住董大爷的胳膊,“这必须得送急诊科,说不定是脑出血……我们这里处理不了的!不……急诊科太远了,小林,赶紧打电话给汪主任,让他马上派人过来!”

  林远志拿出手机,应道:“好,我马上打!”

  董大爷这时痛疼缓解了一点,开口说道“不、不用打了。我……我不是什么脑出血。”

  徐荣问道:“董先生你自己怎么确定是不是脑出血?你以前有过脑出血?”

  “不是……”董大爷摇摇头,“我这头疼的毛病,已经有半年了。之前……去人民医院做了头部检查,什么都……查不出来。”

  “头疼,你刚才不是捂着胃吗?”林远志问道。

  “对!”董大爷拍了拍胃,“我每次头疼发作之前,都会胃先痛,而且……有个很奇怪的地方。”

  “胃疼之后头疼发作,确实很奇怪,我也没见过这种情况。”徐荣一脸茫然。

  “不,我不是说这个……”董大爷看了看墙上的挂钟,道:“我这个毛病奇怪的地方,就是每天下午……三点到五点会发作。其他时间,又没什么问题。现在是三点十分,才会……发作的。”

  “定时发作的胃痛和头疼?这更少见了。”

  徐荣用力思索,也想不出有关的病理。

  “三点到五点?”林远志脱口而出,“申时!这不是足太阳膀胱经经气旺盛的时辰吗?”

  徐荣赞叹道:“还是年轻脑子好啊,还能记住十二时辰的经气旺盛顺序,我都记不起来了。不过,临床上这个规律也用不上。膀胱经又怎么会引起胃痛呢?”

  林远志说道:“董大爷,我给你看看吧。要是能找出病因,你们爷孙两就一起治吧。”

  “不……你不是已经给行行,开好了药方嘛,那快让人煎好药,马上送过来啊!”

  董大爷用手按着头,心里还是惦记着自己的孙子。

  林远志看向徐荣。

  “哦,好,我现在签字,然后把药方发给对面的中药馆,让他们煎好药送过来。”

  徐荣快步走到办公桌后边,连药方都没看就签字了。

  接着,他拿出手机联络御信堂。

  这边,林远志很快就给董大爷进行了脉诊和舌诊。

  脉细缓无力,舌质淡舌苔少,一副阳虚的迹象。

  可是,看舌象,没有瘀斑,没有腻苔……说明他这个怪病,不是体内瘀血或者痰湿阻碍经络造成的。

  “董大爷,你头疼的位置,主要集中在哪里?”

  董大爷指着头顶说道:“主要是这里疼,就是头顶的位置。”

  “现在还疼吗?”

  “还疼,好像有东西在里边打孔一样,只是……没一开始那么厉害了。”

  “你是不是每次头疼之后,就会浑身无力?”

  “对……你怎么知道的?”

  林远志不说话了。

  他凝聚精神,眼前出现一个3D经络运行图,覆盖董大爷的身体。

  胃痛、头顶百会穴疼,体内有虚寒,而且刚好是在足太阳膀胱经旺盛的时间点发作……

  这几个条件之间一定有联系!

  仔细观察。

  百会穴是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厥阴肝经的交会穴。

  膀胱经和肝经在这个位置交汇。

  而胃经和太阳膀胱经在鼻子附近连接。

  谜底解开了!

  看似复杂,实际上,只不过是肝寒胃寒引起的头顶疼痛罢了。

  之前,林远志参加《欢乐大相亲》的时候,就碰到过一例。

  那个女生叫什么来着,想不起来了,只记得她的呕吐物……

  肝寒胃寒会干呕、吐唾沫,头顶痛。

  这个董大爷的症状,和典型的症状相比,并不完全一致,但胃痛、头疼,都是肝经虚寒连累胃经也虚寒造成的。

  至于为什么每天下午,在膀胱经旺盛的时间才会发作,原因也很简单。

  膀胱经是阴经,经气是凉的。

  当膀胱经的经气快速流动……

  和它连接的胃经和肝经本来就寒,又被膀胱经的凉气传导,导致寒气加重,所以胃痛和头疼才会突然发作……

  从经络的运行路径上,就能很直观地看懂这个连锁反应。

  林远志再次感受到了经络的玄妙。

  看来学针灸要抓紧了。

  “小杨她说半个小时后就会把药煮好送过来。”

  徐荣这话是讲给林远志听的,顺便让董大爷也听一下。

  林远志说道:“董大爷得的是吴茱萸汤症,徐主任,你开个吴茱萸的药方,让小杨也一起煮好送过来吧。”

  “吴茱萸汤证?”徐荣又走过来,“这怎么会是吴茱萸汤证呢?董先生,你平时吃东西会呕吐吗?”

  “不会。”董大爷摇头。

  “那你平时口水多吗?”

  “也没有。”

  徐荣看着林远志,问道:“都没有啊,只是头痛而已,不能光靠这个就认定是吴茱萸汤证啊。”

  “确实不是那么典型,不过病因都是肝寒胃寒导致的。因为董大爷发病的时间是下午三到五点,不是在午饭和晚饭时间,所以他不呕吐也是正常的。”

  徐荣问道:“你确定?”

  林远志没有回答,而是问董大爷:“大爷,你平时胃口怎么样?”

  “一般般,吃不下太多东西。”

  “果然是这样,胃寒所以纳呆。”

  “小林,这吴茱萸汤大热大燥,要是用错了……”徐荣迟迟不敢下笔。

  “徐主任,你以前没开过吴茱萸汤?”

  “没有,从来没有。”

  “为什么?这么多年,你都没碰到过吴茱萸汤证的病人?”

  “有是有,不过我不敢开吴茱萸汤,我都用其他温阳的药方代替。”

  “可是,只有吴茱萸可以上到头顶清肝寒引起的头疼啊。其他药没这种效果。”

  “呃,这个,还是换个药方,安全起见吧。万一吃了吴茱萸汤,病人燥渴发热……年轻人还好说,老人可扛不住。”

  林远志暗叫不妙,这一幕怎么似曾相识。

  之前让徐主任开“大乌头汤”,他也是死活不答应,因为他认为这个药方有风险。

  哎,林远志终于明白,为什么徐主任坐诊这么多年却疗效一般了……

  因为他开药缩手缩脚,很多本该能治好的病,不敢用对症的药方,最后肯定都治不好。

  当然,这或许不是他故意为之,而是犯错的代价太大了,他承受不起。

  这可怎么办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