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钟后,跑腿小哥就把药送到了病房里。
为什么会这么快?
因为蟋蟀和蚯蚓都不需要熬煮,只是打成粉末,放进煮好的糖水里边就行了。
把两碗水煮成一碗水,大火三分钟就够了。
刚才护士已经把红外灯拿过来。
红外灯一般用来照射手术伤口,可以促进伤口更快愈合,大家都想不通林远志为什么会让护士拿这种东西进来。
正是因为不知道,所以才更为期待。
林远志戴上一双硅胶手套,说道:“刚才我已经打电话让徐主任把中医治疗方案录入郭先生的住院病历,现在可以开始治疗了。”
让人意外的是,他没有去动保温杯里的药,也没去开红外灯,而是拿出了针灸盒。
两排十根两寸的毫针。
“姚护士,请将病人的裤管往上拉,露出膝盖就可以。”
“哦!”
姚护士照办。
“郭先生,接下来会给你的小腿扎几根针,你可以接受吧?”
郭先生点点头,反正他的双腿这几天因为水肿已经开始发麻,针刺也不会有什么痛觉。
林远志在他两条小腿的内侧,按揉了几下,然后分别在阴陵泉、地机和三阴交这三个属于脾经的穴位扎了一针。
水肿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脾虚无法运化水湿,因此扎脾经的三个穴位,以泻湿气。
这三个穴位,往往也被称为专治水肿的三皇穴。
林远志上次从国医大师王英杰的医案中看过。
扎完六根针后,林远志把红外灯安装到床尾自带的移动机械臂上。
针灸并没什么稀奇,而且也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红外灯到底用来干什么,这才是大家最为关心的。
摄影机的镜头一直紧紧追踪林远志。
不只是摄影师在拍摄,导演也拿一台小型摄影机从特殊角度拍摄。
结果,林远志却没有把红外灯打开。
他跑去床头柜那边,把御信堂袋子里边的东西拿出来。
除了一次性保温杯外,还有一个小小的纸袋,上边贴着手写的标签【肉桂粉10g】。
林远志拿起纸袋,然后来到病床中间的位置,伸手将郭先生的上衣往上推,露出鼓胀发白的肚子。
郭先生人是比较瘦的,手脚水肿看起来不太明显,但肚子就太突出了,像怀胎四五个月的孕妇。
“郭先生,接下来要进行脐疗给药!请不要乱动,以免把药给洒了。”
郭先生完全被搞蒙了,他哪里想到中医会有这么多花样,一下子小腿扎针,一下子又要脐疗……真的管用吗?
还是说,只是为了在镜头面前表演?制造节目效果?
“哦,好。”郭先生点头。
镜头推近,焦点集中在郭先生的肚脐眼上。
林远志把肉桂粉倒进肚脐眼里,等满了后,叫护士拿医学胶布过来,贴住肚脐眼,不让药粉跑出来。
“肉桂粉贴肚脐,有温阳化水的功效。”林远志解释道。
说着,他把红外灯一把拉过来,调整位置和角度,然后开灯,让红光圈对准郭先生的肚脐,然后把温度调到42℃。
大家这才明白,原来红外灯是这么用的。
“红外灯照着肚脐,等于艾灸的效果,同时肉桂粉受热后,气味会挥发的更快,更快起效。”
为了能够让病人可以快点尿出来,林远志也算是使出浑身解数,把自己所知道的方法全都用上了。
隔壁病床的家属都跑过来看热闹,因为他们也没见过这些奇奇怪怪的骚操作。
“郭先生,现在你可以把药喝了,一口气喝完。”
“好的。”
郭先生拿起一次性保温杯,缓缓打开盖子,然后一饮而尽。
“好怪的味道,甜甜的,又有点腥味。”他一脸嫌弃。
林远志笑了笑,道:“虫类药,基本都是腥味的。虫类药善于走窜,比草本药起效快,所以不到半个小时,就会有效果。”
汪华池上前说道:“小林,有你这话,就妥了!”
“那就这样吧,我先回中医门诊了,待会儿有什么情况,汪主任你再通知我。”
“好,你回去忙吧,这边我会叫人看着。那个红外灯和毫针,等一下要怎么处理?”汪华池问道。
“如果病人忽然说想去小便,就把毫针拔了,把灯关了。”
“明白。”汪华池说道,“我会叫人经常过来巡视的。当然,郭先生,你也可以按呼叫铃叫护士进来,陪你去洗手间。”
郭先生直到现在还云里雾里,搞不懂这些人是真的来给自己治病的,还是只是为了拍摄节目而在努力表演。
导演让助理导演留在这里继续拍摄,他带队跟着林远志回中医门诊去了。
余蔓真想留下来,亲眼见识一下,中医是不是真有那么神奇,可是身为制片主任,不能离开团队,所以最后也走了。
林远志回到门诊后,继续协助徐主任看诊。
这两天天气忽然变冷,连续来的几个病人都是来看外感发烧和咳嗽的。
摄制组人员怕被传染,也赶紧戴上了口罩。
那些外感病人就没什么好说了,治疗思路不是发汗就是发汗止咳,因为病因都是差不多的。
大冬天,也不太可能碰到温邪或者湿邪感冒。
摄制组倒是没有不耐烦,对于他们来说,每一个诊断开方的过程,都有拍摄价值的,都必须认真记录。
忽然来了一个特殊的病人。
一个三十岁出头的男人高某,他要看的病就比较特别了。
——糖尿病。
“这位先生,糖尿病应该去看内分泌科。”封总提醒道。
高某烦躁地说:“看过了!没效果,我想试试中医,中医不给看吗?”
人家都挂号了,也不能不给人看。
徐荣一脸为难,谁都知道糖尿病不好治,平时还好说,可是今天有摄制组在场……
林远志却无关紧要地说:“那请坐吧。”
随后,徐荣把高某的检查报告结果给读出来。
“……尿糖三个加,血糖9.7~22.4 mmo/L,一周前被诊断为一型糖尿病。”
还有高某填写的问诊单。
“一天喝水超过4升,一天吃五顿,主要症状有口干舌燥,心烦易怒,头晕耳鸣,大便干结两三天才排便一次,体重在一个月内减少二十斤。”
三多一少,高某已经具备了“饮多”、“吃多”和“体重少”,只有“尿多”还没出现。
也就是说,他已经有上消和中消,还没出现下消。
林远志之前为了给蒋豪云治疗糖尿病,查了很多有关糖尿病的医案,也掌握了诸多治疗思路。
像高某这种才确诊不到一个月的病人,可以说有很大的治愈希望,因为病程很短,身体还没出现太大的损害,罢工的胰脏还有机会重新唤醒。
那是不是就把之前给蒋豪云的那个药方直接给高某,就可以了呢?
当然不行。
因为蒋豪云和高某虽然都是一型糖尿病,但是具体的症状并不完全相同。
比如,蒋豪云有尿多,没大便干结,也没心烦易怒,头晕耳鸣。
林远志上前给高某检查。
舌质干红,舌苔黄燥,脉数。
这一看就是阴虚内热,而且胃热最为明显,所以才会出现便秘。
“高先生,你感觉体力怎么样?”
“经常觉得很累,虽然吃很多东西,还是觉得没力气。”
林远志点点头,心中已经拿定主意。
《医学心悟·三消篇》:
三消之症,皆燥热结聚也。
大法,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二冬汤主之;
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生地八物汤主之;
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地黄汤、生脉散并主之。
碰到这种典型的消渴症,前人都把治疗思路和药方都列出来。
林远志于是让徐荣写药方:
二冬汤加生地八物汤合方。
二冬汤:天冬、麦冬、花粉、黄芩、知母、甘草、人参、荷叶
生地八物汤:生地、山药、【知母】、【麦冬】、【黄芩】、黄连、黄柏、丹皮、【荷叶】
所谓的合方,就是把两个药方混合,然后把药味重复的选出来,只保留其中一个的量。
合方:天冬、麦冬、花粉、黄芩、知母、甘草、人参、荷叶,生地、山药、黄连、黄柏、丹皮。
这个合方看似药味很多,其实一副药总重量不超过一百克。
由于高先生没有下消症状,所以就没有把地黄汤、生脉饮合并进来。
“徐主任,最后再加上黄芪10克吧,因为高先生气虚无力比较明显。”
“好。”徐荣写完药方,然后交给了高先生。
高先生走后,徐荣正要叫下一个号,却被余蔓打手势阻止了。
“能给我几分钟吗,我想现在采访一下林医生。”
林远志挑眉:“还有采访环节吗?之前没说过。”
余蔓莞尔一笑:“虽然也可以后期再补录,不过我觉得现场采访会更有感觉。”
“那你问吧。”林远志点点头,“但不能超过十分钟,因为还剩下两个病人没看。”
“好的,刚才那个糖尿病人,不是医院安排的吧?”
“余小姐,你这什么意思,欢迎你认为医院会派人来当演员?”
“不是不是,我没那个意思。我只是觉得奇怪,为什么糖尿病人会来看中医,如果没人提醒或者引导他们,那个高先生怎么会想到来这里呢?”
“这种问题,你应该去问刚才那个高先生。”
“中医能够治愈糖尿病吗?林医生,你之前有治愈糖尿病的病例吗?”
“没有。”
“既然没有,林医生,你是根据什么来为高先生治疗呢?”
“糖尿病属于常见病,不是疑难杂症。前人有很多治疗经验的,而且是真实的经验。你要是一个个医案去看,十年都看不完。
我按照前人的经验和药方去治疗,能治好当然可喜可贺,治不好我也没有什么心理负担。
因为现代医学认为,一型糖尿病是无法治愈的,就算没学过医的也知道这个常识吧。所以治不好怪不到我头上。”
余蔓含笑道:“原来如此,治疗这种大病,你抱持的是平常心,这或许才是最难得的。大家都知道,医术不是万能的,治不好当然不怪你,也不会怪在中医头上。”
访谈结束后,继续叫号。
忽然,林远志的手机响起,他按下接听键,然后看到余蔓的打手势,才想起要按外放。
“汪主任,怎么样?好消息还是坏消息?”
“当然是好消息了,刚刚,郭先生已经在护士的帮助下,去洗手间自己排尿了。你这奇怪的药方哪里来的?能不能写给我,我留着下次用!”
“汪主任,你用不了的,这又不是通用治疗小便不利的药方。”
“哎,中医太复杂了。对了,接下来,这高先生要怎么办?”
“什么怎么办?”
“让他回肾内科吗?”
“不然呢?”
“小林,你还不如好人帮到底,把他给彻底治好,不然他回去不到两天,又尿不出来,又送过来我这边,我还不是又要找你?这不是个死循环吗?”
林远志没有说话。
“小林,你肯定有办法把他治好的对不对?我来拿主意,就把他转给中医科了,肾内科那边我去跟他们说。碰到高先生这种不配合的病人,他们应该也不想要。”
“那……让他转综合病房吧。”
林远志想着,反正以后查房的人是封总,自己又不需要跑来跑去,所以就勉为其难答应了。
不久,把剩下的两个病人都看完后,就可以正常下班了。
林远志对封总说:“小封,你待会去综合病房找那个郭先生,是我们中医科的新病人,我会叫御信堂送药过去,你看着他服用。”
“啊,什么病什么药?”
封总刚才没有跟着林远志去急诊科,因此毫不知情。
“是肾阳虚引起的全身水肿,我开了济生圣气丸的药方让御信堂煎好送过去,你到时候看着病人喝下去,然后写用药记录。这些都教过你,你应该记得吧?”
“记得记得。”封总犹豫着问道,“不过,师兄,我有个疑问——肾阳虚引起的全身水肿,一般来说,不是用治疗阳虚寒湿的真武汤吗?”
“真武汤药力太强了,怕他身体一下子承受不了,先试试看比较温和的济生肾气丸丸,如果不行,再上真武汤。”
“懂了,原来还有这种考虑。”
林远志从门诊离开后,前往食堂吃饭。摄制组也跟进了食堂。
“吃饭就没什么好拍的吧。”
“还是要拍的,不能漏掉。”余蔓坚持道。
因为看到有人拍摄,所以都没人敢过来和林远志一起坐了。
饭后,摄制组跟着林远志来到地下车库。
林远志准备开新车回小区。
租下车库后,昨天他已经开车来回了两趟,一切顺利。
“我能坐你车吗?”余蔓问道。
“装摄像头就可以,暂时不能坐。”
“为什么?”
“这是新车,我才上路不到两天,还不太熟悉,要是有其他人坐在车里,我会紧张。”
“哦,这样啊,明白明白。那你稍等一下,我让人进去安装摄像头。待会儿我们开车跟在你后边。”
为什么会这么快?
因为蟋蟀和蚯蚓都不需要熬煮,只是打成粉末,放进煮好的糖水里边就行了。
把两碗水煮成一碗水,大火三分钟就够了。
刚才护士已经把红外灯拿过来。
红外灯一般用来照射手术伤口,可以促进伤口更快愈合,大家都想不通林远志为什么会让护士拿这种东西进来。
正是因为不知道,所以才更为期待。
林远志戴上一双硅胶手套,说道:“刚才我已经打电话让徐主任把中医治疗方案录入郭先生的住院病历,现在可以开始治疗了。”
让人意外的是,他没有去动保温杯里的药,也没去开红外灯,而是拿出了针灸盒。
两排十根两寸的毫针。
“姚护士,请将病人的裤管往上拉,露出膝盖就可以。”
“哦!”
姚护士照办。
“郭先生,接下来会给你的小腿扎几根针,你可以接受吧?”
郭先生点点头,反正他的双腿这几天因为水肿已经开始发麻,针刺也不会有什么痛觉。
林远志在他两条小腿的内侧,按揉了几下,然后分别在阴陵泉、地机和三阴交这三个属于脾经的穴位扎了一针。
水肿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脾虚无法运化水湿,因此扎脾经的三个穴位,以泻湿气。
这三个穴位,往往也被称为专治水肿的三皇穴。
林远志上次从国医大师王英杰的医案中看过。
扎完六根针后,林远志把红外灯安装到床尾自带的移动机械臂上。
针灸并没什么稀奇,而且也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红外灯到底用来干什么,这才是大家最为关心的。
摄影机的镜头一直紧紧追踪林远志。
不只是摄影师在拍摄,导演也拿一台小型摄影机从特殊角度拍摄。
结果,林远志却没有把红外灯打开。
他跑去床头柜那边,把御信堂袋子里边的东西拿出来。
除了一次性保温杯外,还有一个小小的纸袋,上边贴着手写的标签【肉桂粉10g】。
林远志拿起纸袋,然后来到病床中间的位置,伸手将郭先生的上衣往上推,露出鼓胀发白的肚子。
郭先生人是比较瘦的,手脚水肿看起来不太明显,但肚子就太突出了,像怀胎四五个月的孕妇。
“郭先生,接下来要进行脐疗给药!请不要乱动,以免把药给洒了。”
郭先生完全被搞蒙了,他哪里想到中医会有这么多花样,一下子小腿扎针,一下子又要脐疗……真的管用吗?
还是说,只是为了在镜头面前表演?制造节目效果?
“哦,好。”郭先生点头。
镜头推近,焦点集中在郭先生的肚脐眼上。
林远志把肉桂粉倒进肚脐眼里,等满了后,叫护士拿医学胶布过来,贴住肚脐眼,不让药粉跑出来。
“肉桂粉贴肚脐,有温阳化水的功效。”林远志解释道。
说着,他把红外灯一把拉过来,调整位置和角度,然后开灯,让红光圈对准郭先生的肚脐,然后把温度调到42℃。
大家这才明白,原来红外灯是这么用的。
“红外灯照着肚脐,等于艾灸的效果,同时肉桂粉受热后,气味会挥发的更快,更快起效。”
为了能够让病人可以快点尿出来,林远志也算是使出浑身解数,把自己所知道的方法全都用上了。
隔壁病床的家属都跑过来看热闹,因为他们也没见过这些奇奇怪怪的骚操作。
“郭先生,现在你可以把药喝了,一口气喝完。”
“好的。”
郭先生拿起一次性保温杯,缓缓打开盖子,然后一饮而尽。
“好怪的味道,甜甜的,又有点腥味。”他一脸嫌弃。
林远志笑了笑,道:“虫类药,基本都是腥味的。虫类药善于走窜,比草本药起效快,所以不到半个小时,就会有效果。”
汪华池上前说道:“小林,有你这话,就妥了!”
“那就这样吧,我先回中医门诊了,待会儿有什么情况,汪主任你再通知我。”
“好,你回去忙吧,这边我会叫人看着。那个红外灯和毫针,等一下要怎么处理?”汪华池问道。
“如果病人忽然说想去小便,就把毫针拔了,把灯关了。”
“明白。”汪华池说道,“我会叫人经常过来巡视的。当然,郭先生,你也可以按呼叫铃叫护士进来,陪你去洗手间。”
郭先生直到现在还云里雾里,搞不懂这些人是真的来给自己治病的,还是只是为了拍摄节目而在努力表演。
导演让助理导演留在这里继续拍摄,他带队跟着林远志回中医门诊去了。
余蔓真想留下来,亲眼见识一下,中医是不是真有那么神奇,可是身为制片主任,不能离开团队,所以最后也走了。
林远志回到门诊后,继续协助徐主任看诊。
这两天天气忽然变冷,连续来的几个病人都是来看外感发烧和咳嗽的。
摄制组人员怕被传染,也赶紧戴上了口罩。
那些外感病人就没什么好说了,治疗思路不是发汗就是发汗止咳,因为病因都是差不多的。
大冬天,也不太可能碰到温邪或者湿邪感冒。
摄制组倒是没有不耐烦,对于他们来说,每一个诊断开方的过程,都有拍摄价值的,都必须认真记录。
忽然来了一个特殊的病人。
一个三十岁出头的男人高某,他要看的病就比较特别了。
——糖尿病。
“这位先生,糖尿病应该去看内分泌科。”封总提醒道。
高某烦躁地说:“看过了!没效果,我想试试中医,中医不给看吗?”
人家都挂号了,也不能不给人看。
徐荣一脸为难,谁都知道糖尿病不好治,平时还好说,可是今天有摄制组在场……
林远志却无关紧要地说:“那请坐吧。”
随后,徐荣把高某的检查报告结果给读出来。
“……尿糖三个加,血糖9.7~22.4 mmo/L,一周前被诊断为一型糖尿病。”
还有高某填写的问诊单。
“一天喝水超过4升,一天吃五顿,主要症状有口干舌燥,心烦易怒,头晕耳鸣,大便干结两三天才排便一次,体重在一个月内减少二十斤。”
三多一少,高某已经具备了“饮多”、“吃多”和“体重少”,只有“尿多”还没出现。
也就是说,他已经有上消和中消,还没出现下消。
林远志之前为了给蒋豪云治疗糖尿病,查了很多有关糖尿病的医案,也掌握了诸多治疗思路。
像高某这种才确诊不到一个月的病人,可以说有很大的治愈希望,因为病程很短,身体还没出现太大的损害,罢工的胰脏还有机会重新唤醒。
那是不是就把之前给蒋豪云的那个药方直接给高某,就可以了呢?
当然不行。
因为蒋豪云和高某虽然都是一型糖尿病,但是具体的症状并不完全相同。
比如,蒋豪云有尿多,没大便干结,也没心烦易怒,头晕耳鸣。
林远志上前给高某检查。
舌质干红,舌苔黄燥,脉数。
这一看就是阴虚内热,而且胃热最为明显,所以才会出现便秘。
“高先生,你感觉体力怎么样?”
“经常觉得很累,虽然吃很多东西,还是觉得没力气。”
林远志点点头,心中已经拿定主意。
《医学心悟·三消篇》:
三消之症,皆燥热结聚也。
大法,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二冬汤主之;
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生地八物汤主之;
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地黄汤、生脉散并主之。
碰到这种典型的消渴症,前人都把治疗思路和药方都列出来。
林远志于是让徐荣写药方:
二冬汤加生地八物汤合方。
二冬汤:天冬、麦冬、花粉、黄芩、知母、甘草、人参、荷叶
生地八物汤:生地、山药、【知母】、【麦冬】、【黄芩】、黄连、黄柏、丹皮、【荷叶】
所谓的合方,就是把两个药方混合,然后把药味重复的选出来,只保留其中一个的量。
合方:天冬、麦冬、花粉、黄芩、知母、甘草、人参、荷叶,生地、山药、黄连、黄柏、丹皮。
这个合方看似药味很多,其实一副药总重量不超过一百克。
由于高先生没有下消症状,所以就没有把地黄汤、生脉饮合并进来。
“徐主任,最后再加上黄芪10克吧,因为高先生气虚无力比较明显。”
“好。”徐荣写完药方,然后交给了高先生。
高先生走后,徐荣正要叫下一个号,却被余蔓打手势阻止了。
“能给我几分钟吗,我想现在采访一下林医生。”
林远志挑眉:“还有采访环节吗?之前没说过。”
余蔓莞尔一笑:“虽然也可以后期再补录,不过我觉得现场采访会更有感觉。”
“那你问吧。”林远志点点头,“但不能超过十分钟,因为还剩下两个病人没看。”
“好的,刚才那个糖尿病人,不是医院安排的吧?”
“余小姐,你这什么意思,欢迎你认为医院会派人来当演员?”
“不是不是,我没那个意思。我只是觉得奇怪,为什么糖尿病人会来看中医,如果没人提醒或者引导他们,那个高先生怎么会想到来这里呢?”
“这种问题,你应该去问刚才那个高先生。”
“中医能够治愈糖尿病吗?林医生,你之前有治愈糖尿病的病例吗?”
“没有。”
“既然没有,林医生,你是根据什么来为高先生治疗呢?”
“糖尿病属于常见病,不是疑难杂症。前人有很多治疗经验的,而且是真实的经验。你要是一个个医案去看,十年都看不完。
我按照前人的经验和药方去治疗,能治好当然可喜可贺,治不好我也没有什么心理负担。
因为现代医学认为,一型糖尿病是无法治愈的,就算没学过医的也知道这个常识吧。所以治不好怪不到我头上。”
余蔓含笑道:“原来如此,治疗这种大病,你抱持的是平常心,这或许才是最难得的。大家都知道,医术不是万能的,治不好当然不怪你,也不会怪在中医头上。”
访谈结束后,继续叫号。
忽然,林远志的手机响起,他按下接听键,然后看到余蔓的打手势,才想起要按外放。
“汪主任,怎么样?好消息还是坏消息?”
“当然是好消息了,刚刚,郭先生已经在护士的帮助下,去洗手间自己排尿了。你这奇怪的药方哪里来的?能不能写给我,我留着下次用!”
“汪主任,你用不了的,这又不是通用治疗小便不利的药方。”
“哎,中医太复杂了。对了,接下来,这高先生要怎么办?”
“什么怎么办?”
“让他回肾内科吗?”
“不然呢?”
“小林,你还不如好人帮到底,把他给彻底治好,不然他回去不到两天,又尿不出来,又送过来我这边,我还不是又要找你?这不是个死循环吗?”
林远志没有说话。
“小林,你肯定有办法把他治好的对不对?我来拿主意,就把他转给中医科了,肾内科那边我去跟他们说。碰到高先生这种不配合的病人,他们应该也不想要。”
“那……让他转综合病房吧。”
林远志想着,反正以后查房的人是封总,自己又不需要跑来跑去,所以就勉为其难答应了。
不久,把剩下的两个病人都看完后,就可以正常下班了。
林远志对封总说:“小封,你待会去综合病房找那个郭先生,是我们中医科的新病人,我会叫御信堂送药过去,你看着他服用。”
“啊,什么病什么药?”
封总刚才没有跟着林远志去急诊科,因此毫不知情。
“是肾阳虚引起的全身水肿,我开了济生圣气丸的药方让御信堂煎好送过去,你到时候看着病人喝下去,然后写用药记录。这些都教过你,你应该记得吧?”
“记得记得。”封总犹豫着问道,“不过,师兄,我有个疑问——肾阳虚引起的全身水肿,一般来说,不是用治疗阳虚寒湿的真武汤吗?”
“真武汤药力太强了,怕他身体一下子承受不了,先试试看比较温和的济生肾气丸丸,如果不行,再上真武汤。”
“懂了,原来还有这种考虑。”
林远志从门诊离开后,前往食堂吃饭。摄制组也跟进了食堂。
“吃饭就没什么好拍的吧。”
“还是要拍的,不能漏掉。”余蔓坚持道。
因为看到有人拍摄,所以都没人敢过来和林远志一起坐了。
饭后,摄制组跟着林远志来到地下车库。
林远志准备开新车回小区。
租下车库后,昨天他已经开车来回了两趟,一切顺利。
“我能坐你车吗?”余蔓问道。
“装摄像头就可以,暂时不能坐。”
“为什么?”
“这是新车,我才上路不到两天,还不太熟悉,要是有其他人坐在车里,我会紧张。”
“哦,这样啊,明白明白。那你稍等一下,我让人进去安装摄像头。待会儿我们开车跟在你后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