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中医 第337章 疑病症综合征

小说:末代中医 作者:最后阵地 更新时间:2025-11-06 12:25:16 源网站:2k小说网
  隔天上午,节目组车队开到了市中心一栋现代化写字楼的地下停车场。

  电梯直达某个楼层,推开一扇厚重的隔音门,眼前是一个布置简洁、光线柔和的会议厅。

  厅内气氛有些异样。

  七个人,男女老少皆有,围坐在会议桌旁。

  他们衣着普通,但神色中普遍带着一种长期的疲惫、委屈和一丝固执。

  看到节目组众人进来,他们的目光立刻聚焦过来。

  会议桌前方,还立着一个手机支架,正在进行的视频直播里,观看者是另外几百个无法到场的群友——同属名为“我们明明有病!”的微信群。

  副导演徐哥走上前,语气郑重:

  “各位,今天我们要见的这几位朋友,情况比较特殊。他们长期被各种难以名状的躯体不适所困扰,严重影响了生活和工作。

  但令人沮丧的是,他们跑遍了各大医院,做了能想到的所有现代化检查——几乎所有仪器检测的指标都在正常范围内。

  因此,他们往往被现代医学体系归类为‘疑病症’或‘躯体形式障碍’,建议转向心理科就诊。

  但他们坚信自己的痛苦是真实存在的,并非心理作用,感觉被主流医学抛弃和误解。他们不愿意去看心理医生。

  所以,我们节目组特意搭建一个桥梁,请林远志和立川医生,从中医的视角,为他们进行一次不一样的‘诊断’。下边,请他们先来自叙一下。”

  话音刚落,一位看起来五十多岁、面色灰暗、眉头紧锁的大叔就迫不及待地开口,声音带着疲惫和激动:“我先说!我浑身说不出的酸软,没劲儿!走路像踩棉花,上个二楼都喘!在办公室坐不到一个小时,这腰就酸胀得快要断掉,非得站起来走动不可。

  可我去医院,查了又查,医生都说我各项指标好得很,比有些年轻人还正常。说我想多了,让我多运动,别老琢磨。可我难受啊!两年了,工作效率不行,都快保不住了。”

  他的话语几乎带着哭腔,那种不被理解的痛苦几乎要溢出来。

  另一位裹着厚外套、戴着帽子的中年妇女紧接着说:“我怕风!特别怕!一点风就头疼,浑身骨头缝里都疼,像针扎一样!空调不敢开,风扇不敢吹。可检查没毛病,说可能是更年期综合征或者焦虑症。我焦虑什么啊?我就是难受!”

  会议桌尽头,一个坐在轮椅上的高中生模样的男孩,低着头,声音细若蚊蚋:“我腿疼,没力气。跑操的时候摔了一次,后来就越来越严重,现在完全站不起来了……”

  陪在他身边的母亲眼圈通红,哽咽道:“孩子以前学习挺好的,也挺活泼,后来就说腿不舒服,我们带他跑了多少医院啊!骨科、神经内科、风湿免疫科。连基因都筛查了。

  住院三个月,什么都查不出来!医生说,可能是学习压力太大,心理问题。同学老师都觉得他是装的,是为了逃避考试。可孩子天天哭啊。我不相信我儿子是装病!”

  男孩把脸埋得更深了,肩膀微微颤抖。

  其他几人也都纷纷描述着自己的痛苦:莫名的胃胀、心悸、皮肤灼热感、持续的疲惫……症状各异,但共同点是:主观感受极其痛苦,客观检查一切正常。

  范游推了推眼镜,表情严肃,低声道:“这确实是典型的疑病症临床表现。认知行为疗法和抗焦虑药物是标准治疗方案。他们的痛苦是真实的,但根源很可能在心理层面。”

  安彩妍的直播镜头小心翼翼地扫过众人,弹幕已经开始滚动:

  【看着好难受啊。虽然检查没病,但痛苦是真的吧?】

  【是不是心理作用啊?自己暗示出来的?】

  【现代医学也有局限啊,查不出来不等于没病,现在的很多疾病,过去也诊断不了啊!】

  ……

  林远志和立川百惠对视一眼,神情凝重。

  他们走上前,没有拿出任何仪器,而是请第一位大叔伸出手,伸出舌头。

  林远志仔细观察他的舌苔(舌质淡胖,苔白厚腻),然后三指搭上他的腕间,凝神细品脉象(脉沉缓)。

  他又轻轻按压了一下大叔的腰部和大腿肌肉,询问了大小便情况(大便溏稀,小便清长)。

  片刻后,林远志抬起头,语气肯定而清晰:“大叔,您这不是‘没病’,更不是心理问题。您这是寒湿困脾的典型证候。脾主肌肉,主运化。

  脾被寒湿邪气困住了,无法有效运化水谷精微去滋养肌肉四肢,所以你会感到浑身酸软无力;湿性重浊,往下走,阻滞腰部经络,所以你会腰酸重胀;脾运化水液功能失常,所以大便不成形。

  这是中医理论里非常明确的‘证型’。只要健脾燥湿,温阳化气,比如用平胃散合苓桂术甘汤加减,把体内的寒湿浊气化掉,脾胃功能恢复,这些症状就能大大缓解甚至消失。”

  大叔愣住了,眼睛猛地睁大,仿佛第一次有人用他能听懂的语言,准确描述了他的痛苦根源,并且给出了明确的解决路径。

  他嘴唇哆嗦着,激动得一时说不出话来。

  立川百惠则走向那位怕风头痛的妇女。

  她看了舌(舌淡红,苔薄白),诊了脉(脉浮紧),仔细询问了她发病的经过(洗头后在阳台看风景)。

  “大姐,”立川百惠用肯定的语气说,“您这不是更年期,也不是焦虑。您这是典型的太阳表证未解,风寒束表。

  通俗讲,就是一次比较重的风寒感冒没有彻底治好,或者治疗不当,导致风寒邪气没有被完全驱散出去,残留了一部分在体表,束缚了经络气血的运行。

  所以您会特别怕风(风邪未去),头痛、身痛(寒性收引凝滞,不通则痛)。这也不需要复杂的检查,您的脉象和症状指向非常清晰。

  用发汗解表的方法,比如荆防败毒散之类的中成药,把残留的风寒邪气彻底透发出去,您的这些症状就会解除。”

  妇女呆呆地听着,随即用力点头,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对对对!就是那次洗完头吹了冷风之后开始的,跟那个有关系吗?”

  最后,林远志和立川百惠一起走到坐轮椅的高中生面前。

  男孩的母亲紧张地看着他们。

  林远志蹲下身,询问男孩的感觉,查看他的腿部皮肤、温度,轻轻按压了几个穴位询问酸胀感。

  他特别仔细地查看了男孩的舌苔(舌红,苔白腻),诊脉(脉濡数),并低声询问了小便情况(短赤)。

  林远志抬起头看着男孩和他的母亲:“他不是装的,也不是纯粹的心理压力。这是湿热下注。湿热之邪,沉重粘腻,阻滞经络,浸**肌肉关节。湿热阻滞,气血不通,所以会感到疼痛、沉重、无力,甚至痿废不用。

  李东垣的《脾胃论》里专门论述过这种‘湿热成痿’的情况,症状描述和这孩子非常相似:‘痿厥之病,腰以下痿软,瘫痪不能动,行走不正,两足欹侧……’

  书中推荐了清燥汤,专为清热燥湿,通利筋脉而设。只要辨证准确,用药得当,这种情况是完全可以治疗,甚至治愈的。”

  “真、真的吗?”男孩的母亲声音颤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眼泪夺眶而出。

  一直低着头的男孩也猛地抬起头,眼中第一次闪现出微弱的光亮。

  林远志和立川百惠接着为其他几人一一做了诊断,大多指向气滞、血瘀、痰湿、阳虚等不同的“证”,而非器质性“病”,并分别给出了初步的治疗思路和方剂建议。

  节目组详细记录了下来,并表示会联系合作药房配药,并持续跟踪回访他们的服药后的变化。

  那七个人离开时,脚步似乎都轻快了一些,脸上不再是绝望和迷茫,而是带着一份被理解的释然和一线清晰的希望。

  会议厅里安静下来。节目组众人却陷入了激烈的讨论。

  “太神奇了!”安彩妍对着直播镜头激动地说,“家人们!看到了吗?仪器查不出的‘病’,中医用‘证’给解释了,还都有治!”

  “从人道主义角度,这无疑给了他们巨大的心理支持和新的希望。”范游率先开口,“林远志和立川女士的解释,听起来也很有说服力。但是……

  我们仍然无法排除强大的心理暗示和安慰剂效应。当一个人长期被否定,突然得到一个权威的、能自圆其说的解释和一个明确的治疗方向时,其本身就可能带来巨大的症状缓解。

  这并不能直接证明那些‘证’是客观存在的实体。

  最终,还是需要看后续跟踪的客观效果,以及这种效果能否在更大人群中重复验证。”

  姜三才摇摇头:“小范啊,你老是证据证据。有时候,效果本身就是最好的证据。这些人痛苦了那么久,现代医学没办法,现在中医给了他们一条路,只要他们吃了药,感觉好了,能正常生活了,那就是硬道理!管它是不是安慰剂?病人舒服了就行!”

  陆丰羽挠头:“听起来都好有道理。所以这些人到底是不是‘真有病’?说没病吧,他们那难受的表情都很真实;说有病吧,机器又查不出来。中医这个‘证’,算不算病?”

  郗南星轻声说:“我觉得,只要痛苦是真实的,就需要被认真对待和理解。不能因为别人说难受,就随意地点评别人是矫情装病。”

  萧子络也小声附和:“对,我也很赞同南星的观念。”

  立川百惠回应范游:“范先生,谨慎是科学的态度。中医的‘证’,确实不同于西医的‘病’。它是一组特定临床表现(症状、体征、舌脉)的归纳总结,是动态的功能状态描述。

  它可能无法用目前的仪器直接量化捕捉,但通过药物治疗后的症状改善,可以间接验证其‘真实性’。心理因素固然存在,但中药对气、血、水液代谢的调节作用,是客观的生理效应。”

  林远志总结道:“或许,我们不必执着于‘真病’还是‘假病’的二元争论。

  现代医学基于解剖和生理病理,擅长发现‘结构的异常’;中医基于整体功能和能量信息状态,擅长发现‘功能的失调’。这些人,很可能处于一种‘结构的异常’尚未发生,但‘功能的失调’已经非常显著的阶段。

  中医的价值,就在于能在这个阶段介入,调整这种失调,防止它进一步发展为器质性疾病,同时解除患者当下的痛苦。这就是‘治未病’和‘辨证论治’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会议厅内的讨论渐渐平息。

  这时,节目组的导演站了出来,他拍了拍手,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各位老师的讨论都非常精彩,也点出了问题的核心——疗效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打破偏见的最好武器。

  我们节目组既然搭建了这个平台,引发了这场关于‘真病’还是‘假病’、‘器质’还是‘功能’的探讨,就有责任将它进行到底,给大家,也给所有关注这个问题的观众,一个尽可能清晰的交代。

  因此,我们节目组决定,将启动一个长期的追踪回访计划。我们会派出专门的医疗跟进小组,与这七位患者保持密切联系,详细记录他们服用林医生和立川女士所开方剂后的每一天的身体反应、症状变化、精神状态,并定期安排他们进行必要的复诊和沟通。”

  他看向林远志和立川百惠:“我们会将详细的追踪数据与林医生、立川女士共享,由他们根据患者的反馈进行远程的方药调整指导,确保治疗过程的专业性和安全性。

  同时,我们也会在征得患者同意的前提下,适度地、保护隐私地,将他们的康复进程通过我们的节目和新媒体平台,以纪录片的形式分享给大家。”

  “也许,有的患者会很快好转,印证中医辨证的精准;也许有的患者起效缓慢,需要更长的调理周期;也许还会遇到新的问题。但无论如何,真实的数据和过程,远比我们在这里的空泛争论更有说服力。

  过一段时间,半个月,甚至更久,我们自然就能看到更清晰的结果。这不仅是对这七位患者的负责,也是对我们节目初衷的践行——深入探索中医的奥秘与价值。”

  这个决定立刻得到了众人的响应。

  “太好了!就应该这样!”姜三才首先表示支持,“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让事实说话!”

  范游推了推眼镜,也点了点头:“这是一个相对客观和严谨的跟进方式。我期待看到系统性的随访数据。”

  安彩妍更是兴奋地对直播镜头说:“家人们!听到了吗?连续剧要开始了!追踪报道,记得关注我,一起见证奇迹的时刻。说不定下一个被治好的就是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