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中医 第336章 Doctor of Acupuncture

小说:末代中医 作者:最后阵地 更新时间:2025-11-06 12:25:16 源网站:2k小说网
  翌日清晨,山间的薄雾尚未完全散尽,节目组的车队已经发动。

  洪村长换上了一身更显精神的深色中式褂子,早早等在村口。

  他坐上了头车的副驾驶,亲自担任向导。

  “今天带各位老师去个更偏、也更‘神’的地儿,”

  洪村长指着前方那条几乎被野草淹没、蜿蜒探入更深群山的碎石路,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

  “那地方,现在基本是‘无人区’了,杂草长得比人都高。但当年,嘿,那可是比我们中医村还要风光,还要神秘得多的地方。”

  大家一听,好奇心一下子就提起来了。

  车队在颠簸崎岖的山路上缓慢行驶了约莫一个多小时,两侧的林木越发茂密幽深。

  最终,在一片被陡峭山壁环抱的谷地前,车队艰难地停了下来。

  众人下车,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瞬间屏住了呼吸,被深深震撼。

  山谷入口,赫然矗立着一座依傍险峻山势而建的巨大仿古牌楼,由整块的青石砌成,历经风雨侵蚀,却依旧能看出当年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的恢宏气派。

  牌楼正中,是三个笔力遒劲、漆金虽已斑驳却仍显庄严的古朴大字:“银月谷”。

  穿过巨大的牌楼,脚下是宽阔却布满裂缝和青苔的青石阶梯,蜿蜒向上。

  阶梯两旁,是依着山体巧妙开凿出的一个个石窟,里面似乎曾供奉着针灸鼻祖皇甫谧的塑像,如今只剩残破的基座和厚厚的积尘。

  山谷中央,是一片极为开阔的广场,地面铺着巨大的黑白阴阳鱼图案石板,历经岁月,图案依然清晰可辨。

  广场四周,环绕着一座座飞檐翘角、红柱灰瓦的殿宇式建筑,虽然油漆剥落,门窗破损,但那份庄严肃穆的格局和当年不惜工本的气派,依然冲击着每个人的视觉神经。

  “我的天,家人们!你们看到了吗?!”安彩妍举着手机,声音因激动而有些变调,她旋转着拍摄,“我不是来拍古装剧的吧?这地方这简直是古代隐世门派的总坛啊!太……太壮观了!这得花多少钱?”

  “这规模……”姜三才**着身边石栏上精美的莲花和云纹雕刻,连连咋舌,“当年得是何等盛况?投资人到底什么来头?”

  萧子络也被这宏大的景象彻底吸引,她挽着郗南星的手臂,小声说:“好像真的回到了古代。感觉好神秘啊。”

  郗南星点点头,眼中充满惊叹,她甚至下意识地摆了一个舞蹈的起手式:“如果能在这里迎着晨曦或夕阳起舞,拍出来的效果一定无与伦比。”

  范游推了推他的金丝眼镜,开始分析:“从建筑规模、风格和选址来看,投资极其巨大,且带有强烈的宗教象征性和门派宗坛色彩。”

  洪村长看着众人惊愕的表情,脸上露出一丝复杂的笑意。

  “银月谷主人是一位没人说得清来历的女针灸师,大家都叫她‘月姑娘’。没人知道她真名,师承何处,更没人知道她哪来的雄厚资金建起这片基业。当年,这里可是名动四方啊!”

  他边走边介绍,声音在空旷的山谷中产生轻微的回响,更添几分神秘:“月姑娘针灸技术神乎其神,传说能‘针到气至,气到病除’,专治各种大医院束手无策的疑难杂症。

  她不仅治病,还在这里开宗立派,广收弟子。鼎盛的时候,谷里住着上百号学徒弟子。

  病人从全国各地甚至海外慕名而来,那场面真是万人空巷!”

  他摇摇头,仿佛在回忆一段遥不可及的神话。

  “那后来呢?这么厉害的地方,怎么就变成这样了?月姑娘人呢?”陆丰羽忍不住追问。

  洪村长叹了口气,语气沉重下来:“后来时代变了呗。质疑的声音越来越多,说她是‘巫医’、‘故弄玄虚’、‘非法行医’的报道也出来了。树大招风啊。再加上维持这么大一个摊子,管理运营,压力巨大。

  大概十年前吧,听说一个欧洲的什么皇室基金会邀请她去做学术交流,她就带着核心的亲传弟子,飘洋过海,从此没回来。这里也就彻底荒废了。

  唉,当年银月谷的日常用度,粮食蔬菜和特需药材,都是我们中医村优先供应、精心挑选的。”

  林远志默默听着,拿出手机尝试搜索“银月谷月姑娘”。

  信号微弱,终于跳出一些零星、陈年的网络帖子和地方小报的扫描件报道,大多语焉不详,有的称她为“针灸女神医”、“东方神秘术士”,有的则质疑她“搞个人崇拜”、“治疗方法无法验证”。

  但仅存的几张银月谷鼎盛时期的远景照片,那殿宇层叠、人头攒动的景象,与眼前这片废墟般的辉煌形成了残酷而震撼的对比。

  “没想到,真有这样的地方。”林远志低声自语。

  中午,大家在空旷寂寥的银月谷广场阴凉处,简单吃了盒饭。

  望着四周寂静无声、如同沉睡巨兽般的殿宇,感受着昔日的鼎盛香火与如今的荒芜落寞,强烈的对比让每个人心里都沉甸甸的,食欲都减了几分。

  下午,车队驶离那片被时光遗忘的山谷,返回现代都市。黄村长被送回了中医村。

  眼前的景象从山林迅速变成混凝土森林。

  节目组今天安排的最后一站,是位于老城区错综复杂巷弄深处的一家私人针灸馆。

  针灸馆门面不大,古旧的木门上挂着一块被岁月磨光了棱角的匾额:“黄氏五代针灸”。

  馆内陈设简单却异常干净,几张铺着洁白床单的针灸床用淡蓝色的帘子隔着,墙上挂满了经络穴位图、人体解剖图和一些写着“妙手回春”、“针到病除”的锦旗。

  一位五十多岁、身材精干、目光如电、太阳穴微微鼓起的中年男子,正手法稳健地给一位老人起针。

  导演介绍,这老人就是馆长黄觉民,黄家针灸第五代传人。

  “欢迎欢迎!地方窄小简陋,委屈各位了。”

  黄师傅笑着招呼大家,手脚极其利落地用酒精棉球给针眼消毒、收拾针具。

  “黄师傅您太客气了,是我们叨扰了才是。”姜三才连忙拱手。

  相互介绍过后,黄师傅的话匣子打开了,语气带着自嘲和无奈:

  “你们从银月谷过来?跟银月谷比,我这儿就是个小摊档啦。现在干我们这行,难啊!年轻人谁乐意学这个?又枯燥又辛苦,出师慢,还赚不到大钱。

  来的病人都是老街坊、老顾客,调理个颈椎腰椎,治个头疼失眠,扎个面瘫。全靠老手艺和一点人情味儿糊口。

  前些年,我也搞过些宣传广告,发视频喊什么‘专治小儿疳积不肯吃饭’、‘三天告别偏头痛’、‘一针见效’之类的噱头,稍微吸引来点新客源,勉强维持。

  有几个在M国、澳国开针灸诊所的朋友,混得不错,一直叫我去那边发展。唉,故土难离啊,根在这儿,这些老街坊也在这儿。”

  节目组安排了几位有严重肩颈酸痛和腰肌劳损的工作人员,请黄师傅现场展示针灸治疗。

  黄师傅手法娴熟如行云流水,取穴精准果断,运针如飞,撵转提插间,一边操作一边用洪亮的声音简单讲解:“肩井,疏通少阳经气,解痉止痛;大肠俞,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林远志在一旁专注地看着,微微颔首,但看到其中一位体型偏胖、主诉腰部沉重酸痛的工作人员时,他注意到黄师傅取穴主要集中在膀胱经的通用穴位上,他忍不住轻声提醒了一句:

  “黄师傅,冒昧打扰。这位先生体型丰腴,湿气偏重,左侧腰肌劳损更甚,气滞血瘀主要在足太阳经下行循行区域,承扶穴和殷门穴感应该比委中更明显,利湿化浊、通经活络的效果或更好。”

  黄师傅正在运针的手猛地一顿,惊讶地抬头看向林远志,眼中精光一闪:“小伙子,你懂针灸?我还以为现在中医专业都不教针灸了。”

  他立刻调整针尖方向和力度,深入探寻,病人立刻发出一声“酸胀得厉害”的惊呼,但随即表示松快了许多。

  黄师傅眼中满是激赏:“问你个冷僻的,《针灸大成》中记载的‘骑竹马灸’法,专治背痈疽毒,其穴何在?取其何意?为何能治远在背脊之痈疽?”

  林远志略一沉吟,从容答道:“骑竹马灸法,有提壶揭盖、宣通郁闭的奇效。”

  “妙啊!小伙子,你这理论基础和临床见解,不像你这个年纪该有的!了不得!而且你看问题的角度很特别。”

  林远志谦逊地笑了笑:“黄师傅您过奖了。我只是平时喜欢多思多想。您说得对,我学习记忆经络时,习惯在脑海里构建动态的三维立体经络模型。气血如何运行交汇,穴位如何分布关联,病邪如何传导阻滞,都尽量想象其空间结构、层次深浅和动态交互过程。所以有时能察觉到一些单纯记忆条文和平面图谱不易发现的关联和关键点。”

  “三维模型,动态,空间结构……”

  黄师傅喃喃自语,随即哈哈大笑,用力地、赞赏地拍着林远志的肩膀。

  “这才是学针灸该有的脑子!我也教过一些徒弟,能想象‘动态’这一层的凤毛麟角。小伙子,有没有兴趣正经拜个师?我把黄家这五代人积攒下来的那点压箱底的临床心得、针法都传给你!保证不比银月谷那些玄乎的东西差!”

  面对黄师傅灼热而真诚的目光,林远志能感受到那份毫无保留的爱才之心和急切想要传承的渴望。

  他郑重地躬身行了一礼:“多谢黄师傅厚爱!您的手艺和这份心意,我很敬佩。只是现在时机或许还没成熟。以后我要是决定专研针道,一定来拜您为师!”

  “好!一言为定!君子一言!我这儿大门,随时为你开着。”

  黄师傅放在柜台上的手机突然嗡嗡震动起来,屏幕上闪烁着一个跨国视频通话的请求,头像是一个穿着白大褂、笑容爽朗的中年男子,背景是整齐明亮的治疗室。

  “是我那在M国开针灸诊所的师弟,赵致远!好些日子没联系了!各位老师不介意吧?我接一下,正好让他也给大伙儿说道说道那边的情况。”

  “师兄!最近咋样?哟,你这背景怎么这么多人?在开会呢?”

  “开啥会啊!是电视台的节目组,来我这小庙采访呢!”

  视频那头的赵致远笑着和大家打招呼:“大家好!赵致远,在纽约和加州开了几家针灸诊所。节目组?好事啊!师兄,你可是咱师门里针法最扎实的,早该火了!”

  寒暄几句后,黄师傅切入正题:“致远,你那边现在怎么样?忙不忙?给大家介绍一下针灸行业。”

  “忙得脚不沾地!师兄,你是不知道,现在这边针灸火成什么样了!尤其是东西海岸几个大城市,针灸诊所跟便利店似的,隔几条街就有一家。也有不少是韩国人、日本人、美国人开的!”

  “都是正规的嘛?社会地位怎么样?”范游问道。

  “非常正规。”赵致远肯定道,“要想合法行医,必须通过NCCAOM的严格考试,拿到执照。这个执照在美国医疗体系内是受认可的。我们被称为Doctor of Acupuncture(针灸医师)。很多医学院也开设了针灸和整合医学的课程。”

  这番话让在场的人都陷入了短暂的沉默,尤其是洪村长和黄师傅,脸上表情复杂,既有欣慰,也有难以掩饰的苦涩。

  “听听!听听!”姜三才大为感慨,“咱们老祖宗的东西,在别人家地里开花结果了!在咱们自己家……”

  林远志问道:“中药店的发展怎么样?”

  “跟针灸比起来,中药就差了点,这里头有个关键区别。”

  赵致远在镜头前比划着。

  “针灸啊,它有个巨大的优势——相对标准化。你看,治疗一个常见的偏头痛或者腰痛,自古以来,老祖宗就总结出了几个高效、相对固定的穴位组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针方’。

  比如‘合谷配太冲’开四关调气血,‘风池配太阳’治头痛,‘肾俞配委中’治腰腿痛。

  这些组合效果明确,容易复制。老外来学,记住穴位定位,学会基本手法,针对特定症状,照方抓穴,很大概率就能见效。

  这东西看得见摸得着,穴位就在那个位置不会变化,针扎下去,病人有感觉,效果也直观,就容易接受,也容易教学推广。

  但是,一旦稍微复杂点,涉及到需要灵活辨证的病症,比如同样是失眠,有的是心肾不交,有的是肝火扰心,有的是心脾两虚,取穴思路完全不同,甚至手法补泻都要调整。

  这时候,老外学员就往往抓瞎了。因为这背后那套阴阳、五行、脏腑、气血津液的整套核心观念和动态思维模式,是他们文化里完全没有的东西,光靠死记硬背很难真正理解和运用。

  所以国外很多针灸师,可能就是个‘疼痛管理技师’,除了治疗各种疼痛外,别的疾病根本无从下手,深度有限。”

  “那中药呢?中药在国外怎么样?”范游追问。

  “中药啊,情况更复杂。”赵致远笑了笑,“单纯卖中草药,或者让老外自己回家煮汤药?太难了。味道、煎煮麻烦、质量控制都是问题。

  但是,提炼好的科学中药颗粒剂,在美国FDA那边是作为‘膳食补充剂’上市的,认可度越来越高。

  现在美国一些大城市,专门经营Herbology Clinic(草药诊所)也越来越多了。但规模和气场跟针灸诊所还是没法比。为什么?因为用方剂治病,门槛太高了!”

  开方子,那是真正的中医核心技术的体现。需要深厚的辨证功底,对药材性味归经的精准把握,还得根据病情变化随时加减化裁。

  这需要一整套完整的、内化的中医思维体系。

  所以,在美国,能真正独立、熟练运用中药方剂看病的,几乎清一色都是我们华人中医师,或者极少数在中国深入学习了很多年的‘中国通’。

  老外想学到这个层次,太难了,周期也太长了。”

  黄师傅在一旁点头附和:“没错!教个老外扎足三里、合谷穴,几天可能就像模像样。但你想教会他根据舌苔脉象,判断是该用‘附子理中汤’还是‘半夏泻心汤’,还得根据病人反应随时调整。没个几年功夫,门都摸不到。这方子里的学问,比针深多了。我更喜欢针灸的简单,所以当年没去专研方剂。”

  “就是这么个理儿!”赵致远在视频那头表示赞同,“所以啊,针灸成了中医国际化的‘名片’。中成药作为‘后续支援’,也慢慢跟上了。但真正的中医精髓——辨证论治、遣方用药,想走出去,被广泛理解和掌握,路还长着呢。”

  立川百惠忽然笑道:“我不也是老外嘛?我感觉我还是能学会的啊……虽然如赵先生所说,确实花了不少时间这样子。”

  大家愣了一下,然后大笑起来。

  黄师傅点点头,眉开眼笑:“立川医生,你不一样,你们日本文化跟我们同属于东亚文化,一脉相承的,所以你能学会不稀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