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的时间在争分夺秒的救援中流逝。
天气持续晴好,上游洪峰过境,加上工程部队日夜不停地强排作业,西虹市区那顽固的积水终于开始稳步消退。
救援营地随着水位的下降和救援重心的转移,不断向前推进,越来越深入市中心的核心受灾区域。
这天,营地迎来了一支阵容不小的队伍——由几家国家级和省级权威媒体组成的联合采访团。
带队的是国家电视台新闻频道资深调查记者李晓薇。
她三十出头,短发利落,穿着合身的冲锋衣,眼神锐利,做事干练,以追问真相和深度报道著称。
通过紧张的走访工程专家、调阅相关文件、实地勘察受损基础设施,李晓薇团队很快挖出了一个令人震惊且愤怒的内幕:
西虹市近年来耗资巨大的“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及排水系统升级改造工程”,存在严重的偷工减料和设计缺陷!核心管廊的排水孔径、关键泵站的功率均未达到设计标准,部分路段甚至使用了劣质建材。
这套本应成为城市“血管”和“免疫系统”的现代化工程,在特大洪水面前不堪一击,甚至成了“肠梗阻”,这是导致城区内涝久久无法排出、酿成巨灾的重要人为因素!
……
在报道灾情和追查真相的同时,李晓薇也安排团队成员分头走访各救援点位,记录感人事迹。
她更关注医疗救助的情况。
在市中心一处由中学操场改建的临时医疗点,她的助手小王采访了几位正在接受治疗的群众后,兴奋地跑回来:“李姐!有个发现!这边好多群众都在夸一位医生,特别神!说是用针灸和中药,治好了好多拉肚子、红眼病、失眠的,还有个孩子惊厥抽搐也是他救过来的!口碑好得不得了!”
李晓薇正在记录灾情,头也没抬,语气带着记者的本能性质疑:“哦?这么神?是哪家大医院的专家过来了?”
她下意识地以为是什么知名专家。
“不是专家!”小王语气更兴奋了,“听说是个特别年轻的医生,还是个中医!”
“中医?”李晓薇终于抬起头,推了推眼镜,眉头微蹙,“在这种急性灾害救援里,中医能起这么大作用?群众怎么说?有没有具体案例?别是夸大其词或者心理作用吧?”
她的专业背景让她对这类描述天然保持警惕。
“真的!好多人都这么说!”小王拿出录音笔,“您听,这位大爷说他老伴失眠,扎了几针就能睡了;这位大姐儿子痢疾,针灸加药粉就好了;还有那个发烧抽搐孩子的妈妈,说得可激动了,说要不是那位林医生,孩子就危险了!听起来不像是假的。”
李晓薇听着录音,脸上疑惑更深了,她以敏感的新闻嗅觉,意识到这里边有可以深挖的素材。
“走,带我去看看。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她决定亲自去会会这位被传得神乎其神的“中医”。
在忙碌而略显混乱的医疗站一角,李晓薇找到了正在给一位老人诊脉的林远志。
他看起来比她想象中还要年轻,穿着干净但略显陈旧的白大褂,神情专注而沉稳,与周围的环境有些格格不入。
等他看完病人,李晓薇走上前,出示了记者证,开门见山:“您好,林医生是吧?我是国家电视台的李晓薇。我们听到很多群众对你的医术评价非常高,说用中医方法解决了很多急症。能占用您一点时间,做个简单采访吗?”
林远志抬起头,看到李晓薇干练的气质和身后扛着摄像机的师傅,微微点头,语气平和:“可以,李记者。请问吧。”
之前已经接受过一次记者采访,他对此已经有点适应了。
“首先,对于群众们的赞誉,你有什么感想?”李晓薇将话筒递过去。
林远志想了想,诚恳地说:“感谢大家的信任。作为医生,能用自己的所学在灾难中帮到大家,减轻他们的痛苦,是我的职责,也是我的荣幸。”
李晓薇敏锐地抓住了话头:“林医生,恕我直言,在我的认知里,以及根据现代循证医学的观点,应对洪灾后这类急**染性疾病如痢疾、结膜炎和急症惊厥,抗生素、抗病毒药物、静脉补液、镇静剂等应该是更快速、更标准化的首选方案。你如何评价中医在这些领域的优势和定位?它的作用机制又是什么?”
她的问题带着明显的挑战意味,试图引导林远志用“科学语言”来解释。
林远志并未被问住,依旧沉稳地回答:“李记者,你说的西医方法确实在抗感染、纠正电解质紊乱等方面作用直接、快速,是救援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中医的优势在于整体调节和个体化治疗。它不仅仅针对‘病菌’或‘病毒’,更关注人体被病邪侵袭后出现的整体功能失衡状态(我们称之为‘证’)。
比如同样腹泻,可能是‘湿热’也可能是‘寒湿’,治疗思路完全不同。
针灸和中药通过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祛除病邪、恢复脏腑功能来起作用。
它起效可能不像抗生素杀灭细菌那样有直观的靶点,但对于缓解症状、调整体质、恢复自身抵抗力,往往有出其不意的效果,且副作用相对较小。
两者应该是互补的关系,而非对立。”
李晓薇听着,不置可否地点点头:“很理论的解释。但对于广大观众来说,可能还是过于抽象了。你能否现场为我们演示一下,中医所谓的‘辨证论治’究竟是如何进行的?
比如,如何针对不同的病人,给出截然不同的诊断和治疗?我们希望看到更直观的过程。”
她提出了一个具体的要求,既是采访需要,也带着一丝验证的意味。
林远志看了看医疗点负责人,获得同意后,点头:“好,我可以找几位症状典型的患者示范一下。”
他首先请来了一位愁眉苦脸、唉声叹气的中年农民大叔。
“这位大叔家的稻田全被淹了,一年的收成没了,焦虑得一周多没睡好觉了。”
林远志让大叔坐下,面对镜头,开始一边操作一边讲解:“中医诊断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首先望诊:你看大叔面色憔悴,眼圈黝黑,眉头紧锁,这是肝郁气滞、心神失养的表现。
闻诊:听他语声低微,常叹息,这是气虚肝郁之象。
问诊:刚才通过询问得知,失眠、心烦易怒、口苦口干、大便干结,这些是肝郁化火、灼伤津液的典型症状。
舌质暗红,舌苔薄黄。
最后脉诊:脉象沉弦有力,提示肝气郁结,郁而化火。”
他转向李晓薇和镜头,总结道:“综合四诊信息,这位大叔的辨证为:肝气郁结,郁而化火,耗伤心阴。灾害导致情志不舒,肝失疏泄则气机郁滞;郁久化火,火热扰心则失眠心烦;火灼津液则口干便干。治疗原则是:疏肝解郁,清热泻火,滋阴安神。”
“用药可以选择丹栀逍遥散合天王补心丹加减。如果用药不便,针灸同样有效。可取劳宫穴、行间穴、关冲穴、神门穴、三阴交等穴位,采用泻法,以达到疏肝清热、宁心安神的疗效。”
大叔在一旁听着,连连点头:“对对对!林医生说得太对了!就是心里好像有一把火,烧得慌,睡不着,现在感觉好一点!”
“刚才这位大叔已经接受过针灸治疗,至于效果,还要等今晚才知道。”林远志补充说明。
接着,林远志又请来一位因喝了不干净水而腹泻不止的小女孩。
小女孩精神萎靡,被母亲抱着。
林远志再次演示四诊:“看孩子面色黄垢,精神差;她妈妈刚才说孩子腹痛,排泄物味臭,还提到孩子**红肿灼痛。脉滑数有力;舌苔黄厚腻。
这是典型的肠道湿热蕴结证。湿热之邪下迫大肠,传导失常,故腹痛泄泻、泻下急迫、秽臭;湿热下注,故**灼热。治疗当清热燥湿,利湿止痢。”
方药首选葛根芩连汤加减。葛根升阳止泻,黄芩、黄连苦寒燥湿清热,甘草调和诸药。如果孩子不肯吃药,针灸也可以。
可取合谷穴、天枢穴、中脘穴、足三里穴、阴陵泉穴等穴,用泻法,以清利肠道湿热,调和脾胃升降。
小女孩在接受针灸后,原本因腹痛而紧皱的小眉头渐渐舒展了。
李晓薇全程紧盯着林远志的操作和讲解。
她深吸一口气,问出了那个最关键的问题:“林医生,非常感谢你的演示,非常直观。这让我对中医的‘辨证论治’有了更直观的认识。那么,在你看来,面对如此大规模的灾害救援,中医与现代西医最主要的区别和各自的优劣是什么?”
林远志思考了片刻,坦诚地回答:“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最大的区别,核心在于治疗理论的差异,这也直接决定了各自的优势和劣势。”
“西医的优势在于标准化、可重复性强、起效直接快速。针对明确的病原体感染、电解质紊乱、需要紧急手术的情况,西医的方案是清晰、高效、无可替代的。但它有时倾向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注重局部和微观,相对忽略整体联系和个体的差异性。”
“中医的优势在于整体观和个体化治疗,强调‘治病求本’,调整的是人体失衡的内在环境。对于功能性疾病、心身疾病、慢性调理以及西医治疗效果不佳或副作用明显的病症,中医往往有独到之处。
但劣势也同样明显:高度依赖医生的个人经验和辨证水平,难以标准化和大规模复制,治疗效率相对较低。
就像你看到的,我需要花不少时间逐个问诊、看舌、摸脉,无法像分发标准药品那样快速处理大量病人。
这在争分夺秒的极端灾害初期,可能是个短板。但在灾后恢复期,处理大量功能性不适和慢性病急性发作时,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我认为两者应该是协同互补,而非互相排斥。”
李晓薇认真地记录着,林远志这番客观而坦诚的分析,让她对中医的偏见减少了许多。她最后问了一个更个人的问题:“林医生,看你年纪并不大,医术却如此精湛,更难得的是有这份仁心,主动来到这么危险艰苦的一线做志愿者。是什么支撑您做出这个选择的?是医生的天职,还是另有故事?”
林远志沉默了片刻,目光越过忙碌的医疗点,望向老城区的方向,声音平和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深沉:
“其实,西虹市是我爷爷出生长大的地方。我们林家在西城区的老宅,这次也没能幸免。虽然我父母很早就搬去了广南市,一年也难得回来一次。正好我学了医,就觉得应该回来为老家尽一份力。这是一种无法推卸的责任吧。”
采访结束后,李晓薇对摄像师说:“这个素材非常宝贵,等一下就剪辑出来。”
林远志刚送走李晓薇记者一行,正准备继续接诊排队等候的病人,就听到身后传来一个洪亮又带着几分戏谑的熟悉声音:
“哟嗬!小林上电视啦?架势不小嘛!刚才跟那漂亮女记者聊得挺热乎啊?”
林远志一回头,果然看见乔军医正叉着腰,咧着嘴站在那儿,迷彩服上沾着新溅的泥点,脸上带着长途奔波后的疲惫,但眼神里却满是促狭的笑意。
“老乔,你就别拿我开玩笑了。”林远志无奈地笑了笑,递过一瓶水,“刚就是例行采访,了解下中医在救灾中的应用。”
乔军医接过水,咕咚咕咚灌了几口,抹了把嘴,用力拍了拍林远志的肩膀:“行啊小子!你小子算是打出名堂了!”
这时,还没走远的李晓薇记者注意到了这位风风火火、气质独特的军医,职业敏感让她立刻带着摄像师又折了回来。
“您好!请问您是这里的负责人吗?我是国家电视台的李晓薇。刚才采访了林医生,受益匪浅。请问您怎么看待林医生这样的中医专家在本次救援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军队医疗系统在救灾中的整体部署和面临的挑战?”
李晓薇迅速将话筒转向乔军医。
乔军医先是一愣,随即挺直了腰板,脸上戏谑的表情瞬间被一种职业的严肃和自豪取代。
他清了清嗓子,声音洪亮:“我是负责这个前沿医疗点的军医,姓乔。你这个问题问得好!”
他指了指周围忙碌的景象和排队等候的群众、战士:“我们军队医疗队的原则就是,人民的需要在哪里,我们的战场就在哪里!这次洪灾范围大,伤病员情况复杂,单纯靠我们现有的西医力量和标准流程,确实压力巨大!特别是很多功能性失调、慢性病急性发作、还有大量因潮湿、疲劳、精神压力导致的疑难杂症,缺乏特效药。”
他话锋一转,重重地拍了拍林远志的后背,力道大得让林远志晃了一下:
“这时候,小林医生这样的特殊人才就体现出价值了!你别看他年轻,手上真有活儿!针灸、中药,往往能出奇制胜!这大大减轻了我们的压力,让战士们能更快恢复战斗力,也让受灾群众得到了更全面的救助,这叫资源整合,优势互补!”
他指了指不远处正在休息的一队满身泥泞的战士:“你看那些小伙子,累得坐着都能睡着!但很多皮肤痒得睡不着,或者关节疼得难受!我们正在全力保障!”
“乔军医,非常感谢您的介绍!”李晓薇果断做出决定,“我们打算调整报道计划,深入跟拍报道一线救援人员,特别是像您的医疗队!”
天气持续晴好,上游洪峰过境,加上工程部队日夜不停地强排作业,西虹市区那顽固的积水终于开始稳步消退。
救援营地随着水位的下降和救援重心的转移,不断向前推进,越来越深入市中心的核心受灾区域。
这天,营地迎来了一支阵容不小的队伍——由几家国家级和省级权威媒体组成的联合采访团。
带队的是国家电视台新闻频道资深调查记者李晓薇。
她三十出头,短发利落,穿着合身的冲锋衣,眼神锐利,做事干练,以追问真相和深度报道著称。
通过紧张的走访工程专家、调阅相关文件、实地勘察受损基础设施,李晓薇团队很快挖出了一个令人震惊且愤怒的内幕:
西虹市近年来耗资巨大的“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及排水系统升级改造工程”,存在严重的偷工减料和设计缺陷!核心管廊的排水孔径、关键泵站的功率均未达到设计标准,部分路段甚至使用了劣质建材。
这套本应成为城市“血管”和“免疫系统”的现代化工程,在特大洪水面前不堪一击,甚至成了“肠梗阻”,这是导致城区内涝久久无法排出、酿成巨灾的重要人为因素!
……
在报道灾情和追查真相的同时,李晓薇也安排团队成员分头走访各救援点位,记录感人事迹。
她更关注医疗救助的情况。
在市中心一处由中学操场改建的临时医疗点,她的助手小王采访了几位正在接受治疗的群众后,兴奋地跑回来:“李姐!有个发现!这边好多群众都在夸一位医生,特别神!说是用针灸和中药,治好了好多拉肚子、红眼病、失眠的,还有个孩子惊厥抽搐也是他救过来的!口碑好得不得了!”
李晓薇正在记录灾情,头也没抬,语气带着记者的本能性质疑:“哦?这么神?是哪家大医院的专家过来了?”
她下意识地以为是什么知名专家。
“不是专家!”小王语气更兴奋了,“听说是个特别年轻的医生,还是个中医!”
“中医?”李晓薇终于抬起头,推了推眼镜,眉头微蹙,“在这种急性灾害救援里,中医能起这么大作用?群众怎么说?有没有具体案例?别是夸大其词或者心理作用吧?”
她的专业背景让她对这类描述天然保持警惕。
“真的!好多人都这么说!”小王拿出录音笔,“您听,这位大爷说他老伴失眠,扎了几针就能睡了;这位大姐儿子痢疾,针灸加药粉就好了;还有那个发烧抽搐孩子的妈妈,说得可激动了,说要不是那位林医生,孩子就危险了!听起来不像是假的。”
李晓薇听着录音,脸上疑惑更深了,她以敏感的新闻嗅觉,意识到这里边有可以深挖的素材。
“走,带我去看看。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她决定亲自去会会这位被传得神乎其神的“中医”。
在忙碌而略显混乱的医疗站一角,李晓薇找到了正在给一位老人诊脉的林远志。
他看起来比她想象中还要年轻,穿着干净但略显陈旧的白大褂,神情专注而沉稳,与周围的环境有些格格不入。
等他看完病人,李晓薇走上前,出示了记者证,开门见山:“您好,林医生是吧?我是国家电视台的李晓薇。我们听到很多群众对你的医术评价非常高,说用中医方法解决了很多急症。能占用您一点时间,做个简单采访吗?”
林远志抬起头,看到李晓薇干练的气质和身后扛着摄像机的师傅,微微点头,语气平和:“可以,李记者。请问吧。”
之前已经接受过一次记者采访,他对此已经有点适应了。
“首先,对于群众们的赞誉,你有什么感想?”李晓薇将话筒递过去。
林远志想了想,诚恳地说:“感谢大家的信任。作为医生,能用自己的所学在灾难中帮到大家,减轻他们的痛苦,是我的职责,也是我的荣幸。”
李晓薇敏锐地抓住了话头:“林医生,恕我直言,在我的认知里,以及根据现代循证医学的观点,应对洪灾后这类急**染性疾病如痢疾、结膜炎和急症惊厥,抗生素、抗病毒药物、静脉补液、镇静剂等应该是更快速、更标准化的首选方案。你如何评价中医在这些领域的优势和定位?它的作用机制又是什么?”
她的问题带着明显的挑战意味,试图引导林远志用“科学语言”来解释。
林远志并未被问住,依旧沉稳地回答:“李记者,你说的西医方法确实在抗感染、纠正电解质紊乱等方面作用直接、快速,是救援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中医的优势在于整体调节和个体化治疗。它不仅仅针对‘病菌’或‘病毒’,更关注人体被病邪侵袭后出现的整体功能失衡状态(我们称之为‘证’)。
比如同样腹泻,可能是‘湿热’也可能是‘寒湿’,治疗思路完全不同。
针灸和中药通过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祛除病邪、恢复脏腑功能来起作用。
它起效可能不像抗生素杀灭细菌那样有直观的靶点,但对于缓解症状、调整体质、恢复自身抵抗力,往往有出其不意的效果,且副作用相对较小。
两者应该是互补的关系,而非对立。”
李晓薇听着,不置可否地点点头:“很理论的解释。但对于广大观众来说,可能还是过于抽象了。你能否现场为我们演示一下,中医所谓的‘辨证论治’究竟是如何进行的?
比如,如何针对不同的病人,给出截然不同的诊断和治疗?我们希望看到更直观的过程。”
她提出了一个具体的要求,既是采访需要,也带着一丝验证的意味。
林远志看了看医疗点负责人,获得同意后,点头:“好,我可以找几位症状典型的患者示范一下。”
他首先请来了一位愁眉苦脸、唉声叹气的中年农民大叔。
“这位大叔家的稻田全被淹了,一年的收成没了,焦虑得一周多没睡好觉了。”
林远志让大叔坐下,面对镜头,开始一边操作一边讲解:“中医诊断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首先望诊:你看大叔面色憔悴,眼圈黝黑,眉头紧锁,这是肝郁气滞、心神失养的表现。
闻诊:听他语声低微,常叹息,这是气虚肝郁之象。
问诊:刚才通过询问得知,失眠、心烦易怒、口苦口干、大便干结,这些是肝郁化火、灼伤津液的典型症状。
舌质暗红,舌苔薄黄。
最后脉诊:脉象沉弦有力,提示肝气郁结,郁而化火。”
他转向李晓薇和镜头,总结道:“综合四诊信息,这位大叔的辨证为:肝气郁结,郁而化火,耗伤心阴。灾害导致情志不舒,肝失疏泄则气机郁滞;郁久化火,火热扰心则失眠心烦;火灼津液则口干便干。治疗原则是:疏肝解郁,清热泻火,滋阴安神。”
“用药可以选择丹栀逍遥散合天王补心丹加减。如果用药不便,针灸同样有效。可取劳宫穴、行间穴、关冲穴、神门穴、三阴交等穴位,采用泻法,以达到疏肝清热、宁心安神的疗效。”
大叔在一旁听着,连连点头:“对对对!林医生说得太对了!就是心里好像有一把火,烧得慌,睡不着,现在感觉好一点!”
“刚才这位大叔已经接受过针灸治疗,至于效果,还要等今晚才知道。”林远志补充说明。
接着,林远志又请来一位因喝了不干净水而腹泻不止的小女孩。
小女孩精神萎靡,被母亲抱着。
林远志再次演示四诊:“看孩子面色黄垢,精神差;她妈妈刚才说孩子腹痛,排泄物味臭,还提到孩子**红肿灼痛。脉滑数有力;舌苔黄厚腻。
这是典型的肠道湿热蕴结证。湿热之邪下迫大肠,传导失常,故腹痛泄泻、泻下急迫、秽臭;湿热下注,故**灼热。治疗当清热燥湿,利湿止痢。”
方药首选葛根芩连汤加减。葛根升阳止泻,黄芩、黄连苦寒燥湿清热,甘草调和诸药。如果孩子不肯吃药,针灸也可以。
可取合谷穴、天枢穴、中脘穴、足三里穴、阴陵泉穴等穴,用泻法,以清利肠道湿热,调和脾胃升降。
小女孩在接受针灸后,原本因腹痛而紧皱的小眉头渐渐舒展了。
李晓薇全程紧盯着林远志的操作和讲解。
她深吸一口气,问出了那个最关键的问题:“林医生,非常感谢你的演示,非常直观。这让我对中医的‘辨证论治’有了更直观的认识。那么,在你看来,面对如此大规模的灾害救援,中医与现代西医最主要的区别和各自的优劣是什么?”
林远志思考了片刻,坦诚地回答:“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最大的区别,核心在于治疗理论的差异,这也直接决定了各自的优势和劣势。”
“西医的优势在于标准化、可重复性强、起效直接快速。针对明确的病原体感染、电解质紊乱、需要紧急手术的情况,西医的方案是清晰、高效、无可替代的。但它有时倾向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注重局部和微观,相对忽略整体联系和个体的差异性。”
“中医的优势在于整体观和个体化治疗,强调‘治病求本’,调整的是人体失衡的内在环境。对于功能性疾病、心身疾病、慢性调理以及西医治疗效果不佳或副作用明显的病症,中医往往有独到之处。
但劣势也同样明显:高度依赖医生的个人经验和辨证水平,难以标准化和大规模复制,治疗效率相对较低。
就像你看到的,我需要花不少时间逐个问诊、看舌、摸脉,无法像分发标准药品那样快速处理大量病人。
这在争分夺秒的极端灾害初期,可能是个短板。但在灾后恢复期,处理大量功能性不适和慢性病急性发作时,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我认为两者应该是协同互补,而非互相排斥。”
李晓薇认真地记录着,林远志这番客观而坦诚的分析,让她对中医的偏见减少了许多。她最后问了一个更个人的问题:“林医生,看你年纪并不大,医术却如此精湛,更难得的是有这份仁心,主动来到这么危险艰苦的一线做志愿者。是什么支撑您做出这个选择的?是医生的天职,还是另有故事?”
林远志沉默了片刻,目光越过忙碌的医疗点,望向老城区的方向,声音平和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深沉:
“其实,西虹市是我爷爷出生长大的地方。我们林家在西城区的老宅,这次也没能幸免。虽然我父母很早就搬去了广南市,一年也难得回来一次。正好我学了医,就觉得应该回来为老家尽一份力。这是一种无法推卸的责任吧。”
采访结束后,李晓薇对摄像师说:“这个素材非常宝贵,等一下就剪辑出来。”
林远志刚送走李晓薇记者一行,正准备继续接诊排队等候的病人,就听到身后传来一个洪亮又带着几分戏谑的熟悉声音:
“哟嗬!小林上电视啦?架势不小嘛!刚才跟那漂亮女记者聊得挺热乎啊?”
林远志一回头,果然看见乔军医正叉着腰,咧着嘴站在那儿,迷彩服上沾着新溅的泥点,脸上带着长途奔波后的疲惫,但眼神里却满是促狭的笑意。
“老乔,你就别拿我开玩笑了。”林远志无奈地笑了笑,递过一瓶水,“刚就是例行采访,了解下中医在救灾中的应用。”
乔军医接过水,咕咚咕咚灌了几口,抹了把嘴,用力拍了拍林远志的肩膀:“行啊小子!你小子算是打出名堂了!”
这时,还没走远的李晓薇记者注意到了这位风风火火、气质独特的军医,职业敏感让她立刻带着摄像师又折了回来。
“您好!请问您是这里的负责人吗?我是国家电视台的李晓薇。刚才采访了林医生,受益匪浅。请问您怎么看待林医生这样的中医专家在本次救援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军队医疗系统在救灾中的整体部署和面临的挑战?”
李晓薇迅速将话筒转向乔军医。
乔军医先是一愣,随即挺直了腰板,脸上戏谑的表情瞬间被一种职业的严肃和自豪取代。
他清了清嗓子,声音洪亮:“我是负责这个前沿医疗点的军医,姓乔。你这个问题问得好!”
他指了指周围忙碌的景象和排队等候的群众、战士:“我们军队医疗队的原则就是,人民的需要在哪里,我们的战场就在哪里!这次洪灾范围大,伤病员情况复杂,单纯靠我们现有的西医力量和标准流程,确实压力巨大!特别是很多功能性失调、慢性病急性发作、还有大量因潮湿、疲劳、精神压力导致的疑难杂症,缺乏特效药。”
他话锋一转,重重地拍了拍林远志的后背,力道大得让林远志晃了一下:
“这时候,小林医生这样的特殊人才就体现出价值了!你别看他年轻,手上真有活儿!针灸、中药,往往能出奇制胜!这大大减轻了我们的压力,让战士们能更快恢复战斗力,也让受灾群众得到了更全面的救助,这叫资源整合,优势互补!”
他指了指不远处正在休息的一队满身泥泞的战士:“你看那些小伙子,累得坐着都能睡着!但很多皮肤痒得睡不着,或者关节疼得难受!我们正在全力保障!”
“乔军医,非常感谢您的介绍!”李晓薇果断做出决定,“我们打算调整报道计划,深入跟拍报道一线救援人员,特别是像您的医疗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