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彻底笼罩了西虹市,但第三中学操场上的临时医疗站依旧灯火通明。
救援工作并未因夜色而停歇,医护人员和志愿者们仍在紧张地处理着陆续送来的伤病员。
晚上八点左右,急诊区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和喘息声。
几名志愿者用担架抬着一位六十岁左右的老人冲了进来。
老人面色灰暗,呼吸急促,嘴唇发绀,最触目惊心的是他的双腿和双脚,肿胀得如同透明的发面馒头,皮肤紧绷发亮,一按一个深坑,久久不能回弹。
“医生!快!这位李大爷喘得厉害,下肢也水肿得厉害!”志愿者焦急地喊道。
值班的戴医生立刻上前,组织抢救。
她迅速询问病史,李大爷的儿子在一旁带着哭腔回答:“我爸有风湿性心脏病,十多年了!以前身体还好,就是累了或者感冒了会肿,去医院打针,然后歇歇就好了。可这两年越来越不行,肿得厉害,喘不上气,特别怕冷,这次发大水,家里一楼淹了,他着急上火,又累着了,就这样了……”
戴医生面色凝重,快速进行检查:体温正常,听诊心率134次/分,心律不齐,心尖区可闻及双期杂音(提示二尖瓣狭窄和关闭不全),双肺底布满湿性啰音(肺水肿体征);测血压130/100mmHg;查看几天前在其他医疗点拍的胸片(X光),显示肺纹理增粗、模糊,呈肺静脉瘀血表现(心衰典型影像)。
“急性左心衰,伴严重下肢水肿,肺水肿。”戴医生迅速做出判断,这是心脏病的急危重症。“立刻吸氧!建立静脉通道!呋塞米(速尿)40mg静推利尿!硝酸甘油微泵泵入减轻心脏负荷!西地兰缓慢静推强心!监测生命体征!”
一套标准西医急救流程迅速展开。
护士们训练有素地执行医嘱。
一个小时过去了,李大爷的喘息似乎略有减轻,但水肿丝毫没有消退的迹象,尿量也寥寥无几。
病情陷入了僵局。
在一旁协助的薛玉兰护士看着焦急的家属和效果不显的治疗,心中一动。
她悄悄走到一边,拿出手机给林远志发了条微信:“远志,急诊区有个风心病心衰的老大爷,水肿喘得厉害,戴医生用了利尿强心药效果不好,你要不要过来看看?”
过了一会儿,林远志回复:“这个时候是戴医生在主持治疗,我贸然过去不合适,怕引起误会。”
他深知医疗行业内的规矩和忌讳。
又过了半小时,李大爷的喘息声再次加重,情况似乎更糟了。
薛玉兰心急如焚,再次发消息:“情况更差了!喘得更厉害了,肿也没消!戴医生好像也没太好办法,你快来想想办法吧!”
这次,林远志回复:“好,我过去看看,就说是路过。”
林远志假装从急诊区门口经过,果然被眉头紧锁、正感束手无策的戴医生一眼看到。
“林医生!”戴医生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也顾不上面子了,主动叫住他,“你来得正好!帮忙看看这位病人。风心病心衰,肺水肿,严重下肢水肿,用了常规利尿强心治疗,效果很不理想,你看有没有什么中医的思路?”
林远志点点头,走上前,先是礼貌地向戴医生点头致意,然后仔细为李大爷诊察。
戴医生在一旁快速复述着她的检查结果和用药情况。
林远志没有打断,他仔细望舌(舌质紫暗,苔白滑润)、切脉(细数无力)、观察面色(灰暗)、口唇(紫绀)、肢体发凉,询问怕冷情况(怕冷)。
听完戴医生的叙述并结合自己的诊察,林远志沉吟道:“从中医看,患者面色灰暗,畏寒肢冷,水肿,舌淡紫,苔白滑,脉细无力,一派阳虚水停之象。水湿泛滥,上凌心肺故喘咳,外溢肌肤故水肿。治疗当以温阳利水为主。”
他考虑到患者还有肺水肿(湿啰音),思路更加清晰:“可以尝试用《伤寒论》的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温肾助阳,化气行水。同时,针对肺中水饮(湿啰音),可合用《金匮要略》的葶苈大枣泻肺汤,泻肺行水平喘。”
戴医生虽然对中医理论不甚了解,但看到林远志分析得头头是道,且自己的方法效果不佳,便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同意了:“好!就按你的思路开方!药房还有备用的中药饮片,马上煎药。”
药很快煎好,给李大爷喂了下去。众人怀着期待的心情等待。
一个小时过去,薛玉兰焦急地给林远志打去电话:“远志!不好了,李大爷情况没好转,原本只是腿肿,全身都肿了,呼吸好像更困难了!”
林远志心中一惊,立刻赶回急诊区。
查看后发现,果然如薛玉兰所说,病情反而加重了!他眉头紧锁,沉思片刻:“看来是温阳化水之力不足,水邪壅盛。需要加强温阳固脱和健脾利水之力。”他在原方基础上,加入了参附汤(大补元气,回阳固脱)和防己茯苓汤(益气健脾,利水消肿),加大了温阳利水的力度。
第二剂药煎好喂下,时间已近半夜十二点。
林远志怀着忐忑的心情回去休息,期待这次能起效。
谁知,刚躺下不久,手机又响了,还是薛玉兰:“远志,还是不行,尿尿更少了,几乎没尿,肿得更厉害了……曹云平他们都在说风凉话。怎么办啊?”
林远志的心猛地沉了下去。他立刻起身,再次冲向急诊区。
这个时候戴医生也已经下班回营地休息了。
值班的曹云平看到林远志进来,忍不住冷嘲热讽:“哟!林大神医又来啦?这次怎么不灵了?之前不是挺能的吗?又是针灸又是中药,救了这个救那个。
我看就是瞎猫碰上死耗子!这次碰到硬茬子了吧?这可是风心病心衰!乱用中药,病情加重了吧?再这样下去,人要是没了,责任算谁的?戴医生同意你用中药,也得跟着背锅!
要不是家属回营地休息了,家属要是知道这事儿,说不定会打人的。到时候被记者报道出去,我们医疗队所有人都要跟着丢脸!”
薛玉兰气得脸色通红,立刻反驳:“曹云平你闭嘴,远志之前治好那么多病人是事实!我在医院亲眼见过他处理更复杂的病例!你凭什么说风凉话?”
曹云平嗤笑一声:“哟?这么护着他?薛玉兰,你不会是暗恋人家吧?所以处处帮着他说话?可惜啊,这次马屁拍马腿上了!”
“你!你胡说八道什么!”薛玉兰又羞又怒,和曹云平吵起来。
他们的争吵声引来了在附近巡视的乔军医。
乔军医问清缘由后,看着病情危重的李大爷和周围紧张的气氛,也是头大如斗,额头上冒出冷汗。
他看好的林远志这次要是真把病人治出个三长两短,那后果不堪设想,不仅林远志前途尽毁,他自己和戴医生也脱不了干系。
这时,林远志赶到了。
乔军医立刻拉住他,压低声音急切地问:“小林!怎么回事?听说你给病人用了两次药,病情反而加重了?你到底有没有把握?”
林远志面色凝重地点点头,承认道:“是,用了两次药,效果不理想,是我判断有误。”
“为什么病情会加重?”乔军医追问,语气焦急。
“可能是我辨证不准,忽略了关键信息。”林远志坦诚道,眼神里充满了思索和一丝不甘,“老乔,请再给我一次机会,让我重新仔细诊断一次!我一定能找到问题所在!”
曹云平立刻大声反对:“还试?再试人就没了!乔军医,不能让他再胡来了,必须联系救护车,尽快送去医院!”
躺在病床上的李大爷虽然呼吸艰难,浑身肿胀,但意识还清醒。
他听到了所有的争论,艰难地睁开眼,看着一脸诚恳和自责的林远志,又看了看争吵的众人,虚弱地开口:“林医生,我相信你。再试一次吧。我这老毛病,我知道不好治……不怪你。”
老人的信任和理解,让林远志心中更加沉重,也更加坚定了要找出真相的决心。
林远志感激地对李大爷点点头,然后再次沉下心来,摒除所有杂念,如同侦探般,对李大爷进行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极其细致的望闻问切。
他反复查看舌象的紫暗程度,体会脉象的细数无力中是否还有别的意味。
戴医生之前提到的“肺部静脉瘀血阴影”这句话,如同闪电般再次划过他的脑海!
“瘀血。”
他再次仔细查看李大爷紫暗的嘴唇、紫暗的舌质……
这些都是瘀血的典型表现啊!
林远志心中惊呼。
之前的辨证,只抓住了‘阳虚水停’,却完全忽略了‘血瘀水停’这个关键病机!水血同病,相互影响!血行不畅,则水液运行更加受阻;水湿壅盛,也会进一步阻碍血行!我只温阳利水,而未活血化瘀,等于只疏通了一半的渠道,自然无效,甚至可能因为温药助热而加重水血互结。
想通了这一点,他立刻取出针灸针,对李大爷说:“大爷,我先给你扎几针,活血化瘀,通络利水!”他选取了血海穴(活血要穴)、三阴交(活血、调肝脾肾)、地机穴(健脾活血)等穴位进行针刺。
针刺后,他准备开方,首先想到的是桃花化浊汤之类的方剂,以活血祛湿为主。
但下一个瞬间,他又犹豫了。
——不对!脉象是细数无力……细为阴虚,数为虚热,无力为气虚……
他猛地抬起头,再次追问李大爷几个之前忽略的关键问题:
“大爷,你口渴吗?想不想喝水?”
李大爷虚弱地回答:“口很干,很想喝,但不敢喝,喝了肿得更厉害。”
“大便怎么样?通畅吗?”
“便秘,两三天一次,很干。”
“小便颜色怎么样?黄吗?”
“比较黄。”
“身上有没有刺痛的感觉?比如针扎一样?”
“那倒没有。”
口渴、便干、尿黄!
这三个症状如同惊雷在林远志脑中炸响!
阴虚,这是津液不足的表现!
如果是纯阳虚,那应该是口不渴、便溏、尿清长。
他几乎要喊出来,暗想:“真是大错特错!我之前的辨证是片面的。只看到了‘阳虚’(畏寒、水肿、苔白滑),却完全忽略了‘阴虚’(口干、便干、尿黄、脉细数)这一面!
病机根本不是单纯的阳虚水停,而是阴阳两虚,本虚标实!尤其是肾阴阳两虚。肾主水,肾阴阳俱虚,气化无权,导致水湿内停;同时阴虚内热,也会耗伤津液,导致血液粘稠运行不畅(血瘀)和肠道失润(便秘)。
之前用的真武汤、参附汤等药方,虽然温阳利水,但性偏温燥,对于阴虚患者来说,犹如火上浇油,进一步耗伤了本已不足的阴液,导致水液更加粘稠难行,所以水肿反而加重。
方向完全错了!
真正的病机应该是:肾阴阳两虚,兼有血瘀水停。治疗必须阴阳双补,活血利水!”
“用济生肾气丸!”林远志果断说道,“这个中成药是在滋阴补肾的六味地黄丸基础上,加入桂枝、附子温阳,牛膝活血、车前子利水.”
恰好医疗站的药库里备有一些常用的中成药,其中就有济生肾气丸。
薛玉兰立刻跑去找来,取出一包,用温水化开,小心翼翼地给李大爷喂了下去。
这一次,林远志没有离开。他守在病床旁,密切观察着李大爷的每一个细微变化。
乔军医、曹云平、薛玉兰等人也都紧张地等待着,空气中弥漫着令人窒息的期待和不安。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大约四十分钟后.
一直昏昏沉沉的李大爷忽然动了动,喉咙里发出微弱的声音:“嗯,我想上厕所……小解!”
所有人都精神一振。
曹云平虽然不情愿,但还是和另一个志愿者一起,小心翼翼地搀扶起肿胀沉重的李大爷,去了临时厕所。
片刻之后,两人搀着李大爷回来,曹云平脸上带着难以置信的表情:“尿了,尿了好大一泡。颜色还是很黄,量很大,估计有四百毫升。”
李大爷喘气似乎也顺畅了一些,虽然依旧虚弱肿胀,但眼神里多了丝轻松:“感觉比刚才舒服了点。”
林远志长长地、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一半。
他知道,这次方向终于对了。他叮嘱了夜班护士注意事项,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回去休息。
第二天早上八点,林远志早早地来到急诊区查看。值班的小护士看到他,高兴地说:“林医生!李大爷后半夜三点又起来解了一次手,尿量不少!然后就睡得很安稳,一直睡到现在还没醒呢!”
林远志轻轻掀开被子查看,只见李大爷双腿那吓人的透明肿胀已经明显消退,虽然还有水肿,但皮肤已经出现了褶皱,按下去也有了弹性,不再是最初那种坚硬的指坑了。
呼吸平稳,面色也改善了不少。
林远志这才真正把心放回了肚子里。
这时,戴医生也来上班了,听说昨晚的惊险经过和最终结果,她找到林远志,语气复杂地说:“林医生,听说昨晚情况很危急,你两次用药病情反而加重了?”
林远志坦诚地点头:“是,戴医生。是我一开始辨证失误,用错药方,所以加重了病情。还好最后及时纠正,改用阴阳双补的济生肾气丸,才起了效果。”
戴医生沉吟了一下,以她西医的视角提醒道:“中医辨证看来确实非常复杂,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样的重症,如果没有十足把握,最好还是及时转院,毕竟医院有更全面的抢救设备和支持手段。”
林远志表示理解:“你说得对。不过现在李大爷情况已经稳定并好转,我想是否可以让他继续服用中药观察?如果他能持续好转,或许可以免去转院的奔波和风险。”
戴医生看了看生命体征平稳的李大爷,点了点头:“好吧,既然有效果,可以继续服药观察。但必须密切监测!”
昨晚林远志两次用药失误导致病情加重、最终又力挽狂澜的惊险过程,早已在小小的医疗站内传开。
在灾民和战士们中间引发了不小的议论和影响。
支持者认为:“林医生也是人,难免有失误,但最后能找到问题治好病,就是本事!”
“中医这么复杂,能调整过来就不错了!”
“要不是林医生,可能大爷昨晚就危险了!”
质疑者则担忧:“看来中医也不是万能的,差点出大事!”
“这么重的病,还是得靠西医设备保险点!”
“下次可不能随便让中医试了,太吓人了!”
救援工作并未因夜色而停歇,医护人员和志愿者们仍在紧张地处理着陆续送来的伤病员。
晚上八点左右,急诊区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和喘息声。
几名志愿者用担架抬着一位六十岁左右的老人冲了进来。
老人面色灰暗,呼吸急促,嘴唇发绀,最触目惊心的是他的双腿和双脚,肿胀得如同透明的发面馒头,皮肤紧绷发亮,一按一个深坑,久久不能回弹。
“医生!快!这位李大爷喘得厉害,下肢也水肿得厉害!”志愿者焦急地喊道。
值班的戴医生立刻上前,组织抢救。
她迅速询问病史,李大爷的儿子在一旁带着哭腔回答:“我爸有风湿性心脏病,十多年了!以前身体还好,就是累了或者感冒了会肿,去医院打针,然后歇歇就好了。可这两年越来越不行,肿得厉害,喘不上气,特别怕冷,这次发大水,家里一楼淹了,他着急上火,又累着了,就这样了……”
戴医生面色凝重,快速进行检查:体温正常,听诊心率134次/分,心律不齐,心尖区可闻及双期杂音(提示二尖瓣狭窄和关闭不全),双肺底布满湿性啰音(肺水肿体征);测血压130/100mmHg;查看几天前在其他医疗点拍的胸片(X光),显示肺纹理增粗、模糊,呈肺静脉瘀血表现(心衰典型影像)。
“急性左心衰,伴严重下肢水肿,肺水肿。”戴医生迅速做出判断,这是心脏病的急危重症。“立刻吸氧!建立静脉通道!呋塞米(速尿)40mg静推利尿!硝酸甘油微泵泵入减轻心脏负荷!西地兰缓慢静推强心!监测生命体征!”
一套标准西医急救流程迅速展开。
护士们训练有素地执行医嘱。
一个小时过去了,李大爷的喘息似乎略有减轻,但水肿丝毫没有消退的迹象,尿量也寥寥无几。
病情陷入了僵局。
在一旁协助的薛玉兰护士看着焦急的家属和效果不显的治疗,心中一动。
她悄悄走到一边,拿出手机给林远志发了条微信:“远志,急诊区有个风心病心衰的老大爷,水肿喘得厉害,戴医生用了利尿强心药效果不好,你要不要过来看看?”
过了一会儿,林远志回复:“这个时候是戴医生在主持治疗,我贸然过去不合适,怕引起误会。”
他深知医疗行业内的规矩和忌讳。
又过了半小时,李大爷的喘息声再次加重,情况似乎更糟了。
薛玉兰心急如焚,再次发消息:“情况更差了!喘得更厉害了,肿也没消!戴医生好像也没太好办法,你快来想想办法吧!”
这次,林远志回复:“好,我过去看看,就说是路过。”
林远志假装从急诊区门口经过,果然被眉头紧锁、正感束手无策的戴医生一眼看到。
“林医生!”戴医生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也顾不上面子了,主动叫住他,“你来得正好!帮忙看看这位病人。风心病心衰,肺水肿,严重下肢水肿,用了常规利尿强心治疗,效果很不理想,你看有没有什么中医的思路?”
林远志点点头,走上前,先是礼貌地向戴医生点头致意,然后仔细为李大爷诊察。
戴医生在一旁快速复述着她的检查结果和用药情况。
林远志没有打断,他仔细望舌(舌质紫暗,苔白滑润)、切脉(细数无力)、观察面色(灰暗)、口唇(紫绀)、肢体发凉,询问怕冷情况(怕冷)。
听完戴医生的叙述并结合自己的诊察,林远志沉吟道:“从中医看,患者面色灰暗,畏寒肢冷,水肿,舌淡紫,苔白滑,脉细无力,一派阳虚水停之象。水湿泛滥,上凌心肺故喘咳,外溢肌肤故水肿。治疗当以温阳利水为主。”
他考虑到患者还有肺水肿(湿啰音),思路更加清晰:“可以尝试用《伤寒论》的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温肾助阳,化气行水。同时,针对肺中水饮(湿啰音),可合用《金匮要略》的葶苈大枣泻肺汤,泻肺行水平喘。”
戴医生虽然对中医理论不甚了解,但看到林远志分析得头头是道,且自己的方法效果不佳,便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同意了:“好!就按你的思路开方!药房还有备用的中药饮片,马上煎药。”
药很快煎好,给李大爷喂了下去。众人怀着期待的心情等待。
一个小时过去,薛玉兰焦急地给林远志打去电话:“远志!不好了,李大爷情况没好转,原本只是腿肿,全身都肿了,呼吸好像更困难了!”
林远志心中一惊,立刻赶回急诊区。
查看后发现,果然如薛玉兰所说,病情反而加重了!他眉头紧锁,沉思片刻:“看来是温阳化水之力不足,水邪壅盛。需要加强温阳固脱和健脾利水之力。”他在原方基础上,加入了参附汤(大补元气,回阳固脱)和防己茯苓汤(益气健脾,利水消肿),加大了温阳利水的力度。
第二剂药煎好喂下,时间已近半夜十二点。
林远志怀着忐忑的心情回去休息,期待这次能起效。
谁知,刚躺下不久,手机又响了,还是薛玉兰:“远志,还是不行,尿尿更少了,几乎没尿,肿得更厉害了……曹云平他们都在说风凉话。怎么办啊?”
林远志的心猛地沉了下去。他立刻起身,再次冲向急诊区。
这个时候戴医生也已经下班回营地休息了。
值班的曹云平看到林远志进来,忍不住冷嘲热讽:“哟!林大神医又来啦?这次怎么不灵了?之前不是挺能的吗?又是针灸又是中药,救了这个救那个。
我看就是瞎猫碰上死耗子!这次碰到硬茬子了吧?这可是风心病心衰!乱用中药,病情加重了吧?再这样下去,人要是没了,责任算谁的?戴医生同意你用中药,也得跟着背锅!
要不是家属回营地休息了,家属要是知道这事儿,说不定会打人的。到时候被记者报道出去,我们医疗队所有人都要跟着丢脸!”
薛玉兰气得脸色通红,立刻反驳:“曹云平你闭嘴,远志之前治好那么多病人是事实!我在医院亲眼见过他处理更复杂的病例!你凭什么说风凉话?”
曹云平嗤笑一声:“哟?这么护着他?薛玉兰,你不会是暗恋人家吧?所以处处帮着他说话?可惜啊,这次马屁拍马腿上了!”
“你!你胡说八道什么!”薛玉兰又羞又怒,和曹云平吵起来。
他们的争吵声引来了在附近巡视的乔军医。
乔军医问清缘由后,看着病情危重的李大爷和周围紧张的气氛,也是头大如斗,额头上冒出冷汗。
他看好的林远志这次要是真把病人治出个三长两短,那后果不堪设想,不仅林远志前途尽毁,他自己和戴医生也脱不了干系。
这时,林远志赶到了。
乔军医立刻拉住他,压低声音急切地问:“小林!怎么回事?听说你给病人用了两次药,病情反而加重了?你到底有没有把握?”
林远志面色凝重地点点头,承认道:“是,用了两次药,效果不理想,是我判断有误。”
“为什么病情会加重?”乔军医追问,语气焦急。
“可能是我辨证不准,忽略了关键信息。”林远志坦诚道,眼神里充满了思索和一丝不甘,“老乔,请再给我一次机会,让我重新仔细诊断一次!我一定能找到问题所在!”
曹云平立刻大声反对:“还试?再试人就没了!乔军医,不能让他再胡来了,必须联系救护车,尽快送去医院!”
躺在病床上的李大爷虽然呼吸艰难,浑身肿胀,但意识还清醒。
他听到了所有的争论,艰难地睁开眼,看着一脸诚恳和自责的林远志,又看了看争吵的众人,虚弱地开口:“林医生,我相信你。再试一次吧。我这老毛病,我知道不好治……不怪你。”
老人的信任和理解,让林远志心中更加沉重,也更加坚定了要找出真相的决心。
林远志感激地对李大爷点点头,然后再次沉下心来,摒除所有杂念,如同侦探般,对李大爷进行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极其细致的望闻问切。
他反复查看舌象的紫暗程度,体会脉象的细数无力中是否还有别的意味。
戴医生之前提到的“肺部静脉瘀血阴影”这句话,如同闪电般再次划过他的脑海!
“瘀血。”
他再次仔细查看李大爷紫暗的嘴唇、紫暗的舌质……
这些都是瘀血的典型表现啊!
林远志心中惊呼。
之前的辨证,只抓住了‘阳虚水停’,却完全忽略了‘血瘀水停’这个关键病机!水血同病,相互影响!血行不畅,则水液运行更加受阻;水湿壅盛,也会进一步阻碍血行!我只温阳利水,而未活血化瘀,等于只疏通了一半的渠道,自然无效,甚至可能因为温药助热而加重水血互结。
想通了这一点,他立刻取出针灸针,对李大爷说:“大爷,我先给你扎几针,活血化瘀,通络利水!”他选取了血海穴(活血要穴)、三阴交(活血、调肝脾肾)、地机穴(健脾活血)等穴位进行针刺。
针刺后,他准备开方,首先想到的是桃花化浊汤之类的方剂,以活血祛湿为主。
但下一个瞬间,他又犹豫了。
——不对!脉象是细数无力……细为阴虚,数为虚热,无力为气虚……
他猛地抬起头,再次追问李大爷几个之前忽略的关键问题:
“大爷,你口渴吗?想不想喝水?”
李大爷虚弱地回答:“口很干,很想喝,但不敢喝,喝了肿得更厉害。”
“大便怎么样?通畅吗?”
“便秘,两三天一次,很干。”
“小便颜色怎么样?黄吗?”
“比较黄。”
“身上有没有刺痛的感觉?比如针扎一样?”
“那倒没有。”
口渴、便干、尿黄!
这三个症状如同惊雷在林远志脑中炸响!
阴虚,这是津液不足的表现!
如果是纯阳虚,那应该是口不渴、便溏、尿清长。
他几乎要喊出来,暗想:“真是大错特错!我之前的辨证是片面的。只看到了‘阳虚’(畏寒、水肿、苔白滑),却完全忽略了‘阴虚’(口干、便干、尿黄、脉细数)这一面!
病机根本不是单纯的阳虚水停,而是阴阳两虚,本虚标实!尤其是肾阴阳两虚。肾主水,肾阴阳俱虚,气化无权,导致水湿内停;同时阴虚内热,也会耗伤津液,导致血液粘稠运行不畅(血瘀)和肠道失润(便秘)。
之前用的真武汤、参附汤等药方,虽然温阳利水,但性偏温燥,对于阴虚患者来说,犹如火上浇油,进一步耗伤了本已不足的阴液,导致水液更加粘稠难行,所以水肿反而加重。
方向完全错了!
真正的病机应该是:肾阴阳两虚,兼有血瘀水停。治疗必须阴阳双补,活血利水!”
“用济生肾气丸!”林远志果断说道,“这个中成药是在滋阴补肾的六味地黄丸基础上,加入桂枝、附子温阳,牛膝活血、车前子利水.”
恰好医疗站的药库里备有一些常用的中成药,其中就有济生肾气丸。
薛玉兰立刻跑去找来,取出一包,用温水化开,小心翼翼地给李大爷喂了下去。
这一次,林远志没有离开。他守在病床旁,密切观察着李大爷的每一个细微变化。
乔军医、曹云平、薛玉兰等人也都紧张地等待着,空气中弥漫着令人窒息的期待和不安。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大约四十分钟后.
一直昏昏沉沉的李大爷忽然动了动,喉咙里发出微弱的声音:“嗯,我想上厕所……小解!”
所有人都精神一振。
曹云平虽然不情愿,但还是和另一个志愿者一起,小心翼翼地搀扶起肿胀沉重的李大爷,去了临时厕所。
片刻之后,两人搀着李大爷回来,曹云平脸上带着难以置信的表情:“尿了,尿了好大一泡。颜色还是很黄,量很大,估计有四百毫升。”
李大爷喘气似乎也顺畅了一些,虽然依旧虚弱肿胀,但眼神里多了丝轻松:“感觉比刚才舒服了点。”
林远志长长地、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一半。
他知道,这次方向终于对了。他叮嘱了夜班护士注意事项,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回去休息。
第二天早上八点,林远志早早地来到急诊区查看。值班的小护士看到他,高兴地说:“林医生!李大爷后半夜三点又起来解了一次手,尿量不少!然后就睡得很安稳,一直睡到现在还没醒呢!”
林远志轻轻掀开被子查看,只见李大爷双腿那吓人的透明肿胀已经明显消退,虽然还有水肿,但皮肤已经出现了褶皱,按下去也有了弹性,不再是最初那种坚硬的指坑了。
呼吸平稳,面色也改善了不少。
林远志这才真正把心放回了肚子里。
这时,戴医生也来上班了,听说昨晚的惊险经过和最终结果,她找到林远志,语气复杂地说:“林医生,听说昨晚情况很危急,你两次用药病情反而加重了?”
林远志坦诚地点头:“是,戴医生。是我一开始辨证失误,用错药方,所以加重了病情。还好最后及时纠正,改用阴阳双补的济生肾气丸,才起了效果。”
戴医生沉吟了一下,以她西医的视角提醒道:“中医辨证看来确实非常复杂,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样的重症,如果没有十足把握,最好还是及时转院,毕竟医院有更全面的抢救设备和支持手段。”
林远志表示理解:“你说得对。不过现在李大爷情况已经稳定并好转,我想是否可以让他继续服用中药观察?如果他能持续好转,或许可以免去转院的奔波和风险。”
戴医生看了看生命体征平稳的李大爷,点了点头:“好吧,既然有效果,可以继续服药观察。但必须密切监测!”
昨晚林远志两次用药失误导致病情加重、最终又力挽狂澜的惊险过程,早已在小小的医疗站内传开。
在灾民和战士们中间引发了不小的议论和影响。
支持者认为:“林医生也是人,难免有失误,但最后能找到问题治好病,就是本事!”
“中医这么复杂,能调整过来就不错了!”
“要不是林医生,可能大爷昨晚就危险了!”
质疑者则担忧:“看来中医也不是万能的,差点出大事!”
“这么重的病,还是得靠西医设备保险点!”
“下次可不能随便让中医试了,太吓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