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时间,在忙碌、反思和一丝难以言喻的疏离感中悄然流逝。
连续服药的李大爷的情况确实一天天好转。
急促的喘息变得平稳深沉,灰暗的脸色也透出了久违的血色和生气。
离开那天,他儿子开着三轮车来接他。
老人紧紧握住林远志的手,那双布满老茧的手微微颤抖,眼眶湿润,声音哽咽而真诚:
“林医生,谢谢你!真的谢谢你。我这把老骨头,这次真是从鬼门关转了一圈又回来了。”
老人的话语里充满了感激,也带着对那场惊险波折的清晰记忆和后怕。
林远志心中百感交集。
救死扶伤带来的成就感是真实的,但那份因初始误治而导致的信任流失,更像一根细刺,隐隐扎在他心头。
他深切地体会到,在这片临时搭建的医疗战场上,信任的建立,需要一次次成功的积累,需要耐心和时间的沉淀;而信任的崩塌,有时却只源于一次失误,快得让人措手不及。
这三天,主动来找“林医生”看病的患者明显减少了。
这次经历,对他而言是一次沉重的洗礼,让他对辨证论治这四个字有了刻骨铭心的敬畏。
它绝非简单的对症套方,而是要求医者拥有猎人般的敏锐、侦探般的缜密和学者般的渊博,在纷繁复杂的症状迷宫中,精准捕捉那最核心的病机。
任何一丝疏忽,都可能南辕北辙,失之千里。
救灾工作已近尾声。
大型救援队伍陆续撤离,秩序逐步恢复,医疗压力骤减。临时医疗站完成了它的使命,决定于次日正式解散。
傍晚。
乔军医又一次找到了正在帮忙收拾物资的林远志。他的表情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严肃和郑重,甚至带着几分最后争取的急切。
“小林,明天就各回各家了。”乔军医开门见山,声音低沉而有力,“我老乔最后再问你一次,这也是金指挥员再三叮嘱的意思——别回去了,跟我去部队,当军医!”他目光灼灼地看着林远志,“老金那嗓子,吃了你的药,彻底利索了!他现在对你可不是一般的欣赏,是爱才!拍着胸脯跟我保证,只要你点头,所有手续、编制、待遇,他亲自出面搞定!咱们部队,太需要你这样的医生了!官兵们训练执勤,落下一身伤痛,需要你这种能从根本上调理、又能处理急症的高手!”
林远志沉默了片刻。
经过李大爷这场风波,他对自己有了更清醒、甚至更苛刻的认识。他抬起头,目光坦诚,带着一种经历沉淀后的平静与坚定:
“老乔,谢谢你,也请你替我谢谢金首长。你们这么看重我,我心里真的很感激。但正因为经历了这些事,我才更觉得我的医术还远远不够火候,根基还不稳,需要学习和沉淀的东西太多了。军医责任如山,关系着战士们的健康和部队的战斗力,我觉得以我现在的水平和心理状态,还无法胜任这么重要的工作。”
乔军医一听就急了,恨铁不成钢地搓着手:“哎呀!你这小子!怎么这么死心眼呢!哪个神医不是从菜鸟过来的?哪个医生不是在病人堆里摸爬滚打练出来的?实践!实践出真知啊!到了部队,天天都有各种病例,内科、训练伤、疑难杂症,见得多,练得多,成长才快!这比你一个人瞎琢磨、碰运气强一百倍!”
但林远志去意已决,他摇了摇头,语气温和却异常坚定,没有丝毫转圜的余地:“老乔,你说的道理我都明白。但我还是想,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想法来走下一步。真的非常抱歉,让你和金首长失望了。”
乔军医盯着他看了半晌,最终长长地、重重地叹了口气,脸上写满了毫不掩饰的失望和深深的惋惜。
他用力拍了拍林远志的肩膀:“行吧!你小子是个有主见的。好吧,我尊重你的决定。不过,话我撂这儿:部队这扇门,永远给你留着!哪天你想通了,念头变了,随时给我打电话!”
第二天中午,阳光明媚,撤离的时刻终于到了。
林远志背起简单的行囊,最后看了一眼临时营地,转身登上了返回广南市的医疗中巴车。
车上已经坐了不少人。
除了部分一同返回的医务人员,还有继续跟踪拍摄的李晓薇记者和她的两名摄影师同事。设备箱占据了车厢后半部分。
林远志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薛玉兰随后上车,很自然地坐在了他旁边的空位上。她似乎心情不错,脸上带着完成任务后的轻松。
“总算可以回去了!”她舒了口气,调整了一下坐姿,转头对林远志说,“说起来,出来救灾这十几天,虽然累得够呛,但感觉比在医院上班还好点。”
车子发动,缓缓驶离。
窗外,被洪水肆虐过的土地开始显露出顽强的生机,但残破的景象依旧触目惊心。
薛玉兰的话匣子打开了,开始絮絮叨叨地讲起林远志离开广南市医院后,医院里发生的各种变化和熟人的趣闻轶事。
听着她熟悉的声音,讲述着那些遥远却又熟悉的日常琐碎,林远志沉重的心情不知不觉间慢慢放松下来,嘴角甚至泛起一丝淡淡的笑意。
他恍惚间回想起以前和薛玉兰合租的那段日子。
虽然两人交流并不算特别深入,更多的是室友间的客气,但相处得确实简单轻松,没什么压力。
车子在略显颠簸的公路上平稳行驶,车厢内弥漫着一种混合了疲惫、归家期盼和淡淡离愁的复杂气氛。
不少人开始闭目养神。
就在行程过半,大多数人有些昏昏欲睡之时,突然,车厢中部传来一声压抑不住的、极其痛苦的呻吟!
“呃啊——!我的头!我的头啊……!”
这声痛呼如同惊雷,瞬间炸醒了所有人。
大家惊愕地循声望去。
只见坐在前排过道旁的戴医生正用双手死死地捂住头部,手指关节因为用力而发白。
她额头青筋暴起,脸色惨白如纸,牙关紧咬,身体因为剧痛而无法控制地微微蜷缩、颤抖,嘴角甚至不受控制地流下了一丝涎水。
她整个人看起来正处于极度的痛苦之中,完全失去了往日的冷静干练。
“戴主任!戴主任您怎么了?!”
坐在她旁边的潘护士第一个反应过来,慌忙扶住她的肩膀,声音带着惊慌。
司机也从后视镜看到了后方的骚动和戴医生痛苦的表情,立刻喊道:“怎么回事?有人发病了?要不要送去最近的医院?!”
“对!去医院!快!去江洪县县人民医院,那边已经恢复正常了。”
车上的几位医生立刻紧张地附和,职业本能让他们第一时间想到转向就医。
“等等,不用。”
戴医生艰难地从紧咬的牙关里挤出几个断断续续的字,但头痛让她根本无法完整表达,只能痛苦地摇头。
这时,和她相熟、知道她一些病史的潘护士赶紧对大家解释,试图安抚情绪:
“大家先别慌!戴主任她…她以前就有这个老毛病,说是头痛,特别累、压力特别大的时候就会发作……一般挺十几分钟自己就能缓过来。她说不用特别处理,休息一下就好。”
然而,看着戴医生此刻远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严重的痛苦模样,潘护士自己的语气也充满了不确定和担忧,这话与其说是安慰大家,不如说是在安慰自己。
林远志立刻起身,从座位中间挤了过去。
曹云平护士也在一旁,他看到林远志过来,眉头立刻紧紧皱起,语气带着明显的不悦和质疑,甚至有一丝排斥:“林医生,你刚才没听到吗?戴主任这是老毛病了!休息一下就好了。你又不是神经科专家,能看出什么名堂?别添乱了行不行?让戴主任安静休息会儿!”
不等林远志开口,跟过来的薛玉兰立刻听不下去了,出声反驳道:“曹云平你怎么说话呢?这些天大家有目共睹,李大爷那么重的情况最后不也稳住了?现在戴主任这么痛苦,多一个人看看、多一个思路怎么了?万一有办法缓解呢?难道就干等着硬扛吗?”
林远志赶紧拦住两人,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认真:“好了,都别吵了。现在不是争论的时候。中医看病,不一定非要靠CT和核磁共振才能干预。”
他蹲下身,尽量平视着痛苦不堪的戴医生,声音放得极轻、极稳:“戴主任,别紧张,尽量放松,让我帮你看一下,好吗?”
戴医生已经被剧痛吞噬,几乎无法思考,只能凭着本能和对林远志之前展现能力的模糊信任,艰难地点了点头,眼神里充满了痛苦的恳求。
林远志轻轻托起她的手腕,三指搭上她的寸关尺。指下的脉象滑数有力,如珠走盘,节奏急促,显示出体内有实邪壅滞,气血亢盛奔腾,绝非虚证。
“戴主任,你头是哪个位置最痛?是整个头都痛,还是某一个地方特别痛?”
林远志追问,引导她精确描述。
戴医生颤抖地抬起另一只手,先虚弱地指了指整个前额,然后手指用力地按在了鼻梁上方的眉心上。
那个动作仿佛想把自己的手指按进骨头里以抵消内部的剧痛,脸上的表情也因此更加扭曲。
前额、眉心痛!
这个精确的定位如同闪电,瞬间劈开了林远志脑中的迷雾。
前额属胃经,眉心属任脉。
结合其脉象滑数有力,这绝非虚证,而是阳明经腑实热。
连日劳累、精神高度紧张、饮食或许也不规律,导致胃火亢盛,终于在此刻爆发了。
林远志迅速做出判断,并用尽量现代的语言解释道:“戴主任,你这头痛是胃火太旺了,扎几针,把火气泄掉,能很快缓解,你愿意试试吗?”
戴医生此刻已经被剧痛折磨得近乎虚脱,听到能有办法快速缓解这非人的痛苦,几乎是毫不犹豫地、用尽全身力气点头。
林远志立刻打开那个片刻不离身的、略显陈旧的针灸盒。
他首先取出一根三棱针,在戴医生的合谷穴上快速点刺,挤出了几滴暗红色的血液。
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中医有“面口合谷收”的经典论述,擅长治疗头面五官诸疾,刺血疗法能强力清泻阳明经的郁热火气。
接着,他又取出一根细长的毫针,对戴医生说:“主任,还需要在您腹部的中脘穴扎一针,需要您配合一下,放松腹部。”
戴医生再次艰难点头。
林远志精准地找到中脘穴,消毒后,手腕轻灵地一翻,毫针稳稳刺入,行捻转泻法,以通降胃腑,引上逆之火热下行。
中脘是任脉上胃的募穴,是胃气汇聚之所,针刺此处能直接调节胃腑功能。
车上其他医护人员,包括李晓薇和摄影师,都屏息凝神地看着,脸上写满了巨大的困惑和难以置信:头疼得快要炸开,为什么要在手背上扎针放血?为什么要在肚子上扎针?
按照他们的思维,头痛就应该处理头部,比如按摩太阳穴、冷敷额头、或者服用作用于中枢的止痛药。
眼前这一幕,实在太超乎想象了。
李晓薇记者职业本能让她无法忽视这巨大的认知冲突,她将录音笔稍稍递近,压低声音但清晰地提出了所有人的疑问:
“林医生,对不起打扰你治疗,但我实在很好奇,也必须替观众问一句:为什么治疗如此剧烈的头痛,你的选择是针刺手背和腹部呢?这和我们平常理解的头痛处理方式差异太大了。”
林远志一边沉稳地运针,一边分神用最简洁的语言解释:“这是中医的经络辨证和上病下取的思维。戴主任的疼痛位置非常典型,她的脉象显示有胃热,是胃火沿着任脉烧上去了。我刺合谷穴,是因为它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与足阳明胃经同属阳明,经气相通,泻它能清泻全身阳明经的热气;针中脘穴,是胃的募穴,相当于直接给胃腑这个下达指令,让它通降下行,把上冲的火气拉下来。”
不过,感觉说了等于没说,李晓薇还是一副懵懂的表情,但她也不好意思继续再问。
大约三分钟后。
“呃……”一直紧咬牙关、浑身紧绷的戴医生,忽然发出了一声长长的、似乎带着些许放松的呼气。
她紧捂着头部的双手,缓缓地松开了些许。
紧锁的眉头舒展了一些。
“好像松了一点。”
又过了一两分钟,她尝试着慢慢睁开了眼睛,眼神虽然依旧疲惫,但那份极度的痛苦明显减退了。
她甚至能腾出手来,从口袋里掏出纸巾,擦拭掉嘴角的涎水。
“天哪!”
“真的缓解了?”
“就扎了两针?这么快?”
车厢里顿时响起一片压抑不住的惊呼和难以置信的低语。
几位医生面面相觑,脸上写满了震撼和困惑。这效果,比他们常用的静脉止痛药起效似乎还快。
曹云平张着嘴,愣在原地,之前的不满和质疑卡在喉咙里,一个字也说不出来,脸上火辣辣的。
潘护士惊喜地扶住戴医生:“戴主任!你好了吗?太好了!”
戴医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虽然脸色依旧苍白,但整个人像是从水里捞出来一样,虚脱却轻松。
她看向林远志,眼神里充满了感激和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谢谢你了,林医生。我感觉好多了。”
林远志微微一笑,缓缓起针,谦虚道:“别客气,举手之劳。你这几天太累,胃火亢盛,回去还得好好休息,饮食清淡些。”
戴医生点点头,然后对前面担忧的司机和同事们说:“司机师傅,不用改道去医院,我现在没事了,好多了,我们继续回广南吧。”
司机师傅通过后视镜看到戴医生确实能正常说话了,也松了口气:“好嘞!没事就好!那咱们就继续走了!”
车厢内的气氛彻底变了。
李晓薇记者激动地对着录音笔低声总结:“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根本无法相信针灸是这样治病的。这完全颠覆现代医学的逻辑,但却真实地发生了……”
众人重新坐好。
薛玉兰坐在林远志旁边,偷偷对他竖了个大拇指。
连续服药的李大爷的情况确实一天天好转。
急促的喘息变得平稳深沉,灰暗的脸色也透出了久违的血色和生气。
离开那天,他儿子开着三轮车来接他。
老人紧紧握住林远志的手,那双布满老茧的手微微颤抖,眼眶湿润,声音哽咽而真诚:
“林医生,谢谢你!真的谢谢你。我这把老骨头,这次真是从鬼门关转了一圈又回来了。”
老人的话语里充满了感激,也带着对那场惊险波折的清晰记忆和后怕。
林远志心中百感交集。
救死扶伤带来的成就感是真实的,但那份因初始误治而导致的信任流失,更像一根细刺,隐隐扎在他心头。
他深切地体会到,在这片临时搭建的医疗战场上,信任的建立,需要一次次成功的积累,需要耐心和时间的沉淀;而信任的崩塌,有时却只源于一次失误,快得让人措手不及。
这三天,主动来找“林医生”看病的患者明显减少了。
这次经历,对他而言是一次沉重的洗礼,让他对辨证论治这四个字有了刻骨铭心的敬畏。
它绝非简单的对症套方,而是要求医者拥有猎人般的敏锐、侦探般的缜密和学者般的渊博,在纷繁复杂的症状迷宫中,精准捕捉那最核心的病机。
任何一丝疏忽,都可能南辕北辙,失之千里。
救灾工作已近尾声。
大型救援队伍陆续撤离,秩序逐步恢复,医疗压力骤减。临时医疗站完成了它的使命,决定于次日正式解散。
傍晚。
乔军医又一次找到了正在帮忙收拾物资的林远志。他的表情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严肃和郑重,甚至带着几分最后争取的急切。
“小林,明天就各回各家了。”乔军医开门见山,声音低沉而有力,“我老乔最后再问你一次,这也是金指挥员再三叮嘱的意思——别回去了,跟我去部队,当军医!”他目光灼灼地看着林远志,“老金那嗓子,吃了你的药,彻底利索了!他现在对你可不是一般的欣赏,是爱才!拍着胸脯跟我保证,只要你点头,所有手续、编制、待遇,他亲自出面搞定!咱们部队,太需要你这样的医生了!官兵们训练执勤,落下一身伤痛,需要你这种能从根本上调理、又能处理急症的高手!”
林远志沉默了片刻。
经过李大爷这场风波,他对自己有了更清醒、甚至更苛刻的认识。他抬起头,目光坦诚,带着一种经历沉淀后的平静与坚定:
“老乔,谢谢你,也请你替我谢谢金首长。你们这么看重我,我心里真的很感激。但正因为经历了这些事,我才更觉得我的医术还远远不够火候,根基还不稳,需要学习和沉淀的东西太多了。军医责任如山,关系着战士们的健康和部队的战斗力,我觉得以我现在的水平和心理状态,还无法胜任这么重要的工作。”
乔军医一听就急了,恨铁不成钢地搓着手:“哎呀!你这小子!怎么这么死心眼呢!哪个神医不是从菜鸟过来的?哪个医生不是在病人堆里摸爬滚打练出来的?实践!实践出真知啊!到了部队,天天都有各种病例,内科、训练伤、疑难杂症,见得多,练得多,成长才快!这比你一个人瞎琢磨、碰运气强一百倍!”
但林远志去意已决,他摇了摇头,语气温和却异常坚定,没有丝毫转圜的余地:“老乔,你说的道理我都明白。但我还是想,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想法来走下一步。真的非常抱歉,让你和金首长失望了。”
乔军医盯着他看了半晌,最终长长地、重重地叹了口气,脸上写满了毫不掩饰的失望和深深的惋惜。
他用力拍了拍林远志的肩膀:“行吧!你小子是个有主见的。好吧,我尊重你的决定。不过,话我撂这儿:部队这扇门,永远给你留着!哪天你想通了,念头变了,随时给我打电话!”
第二天中午,阳光明媚,撤离的时刻终于到了。
林远志背起简单的行囊,最后看了一眼临时营地,转身登上了返回广南市的医疗中巴车。
车上已经坐了不少人。
除了部分一同返回的医务人员,还有继续跟踪拍摄的李晓薇记者和她的两名摄影师同事。设备箱占据了车厢后半部分。
林远志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薛玉兰随后上车,很自然地坐在了他旁边的空位上。她似乎心情不错,脸上带着完成任务后的轻松。
“总算可以回去了!”她舒了口气,调整了一下坐姿,转头对林远志说,“说起来,出来救灾这十几天,虽然累得够呛,但感觉比在医院上班还好点。”
车子发动,缓缓驶离。
窗外,被洪水肆虐过的土地开始显露出顽强的生机,但残破的景象依旧触目惊心。
薛玉兰的话匣子打开了,开始絮絮叨叨地讲起林远志离开广南市医院后,医院里发生的各种变化和熟人的趣闻轶事。
听着她熟悉的声音,讲述着那些遥远却又熟悉的日常琐碎,林远志沉重的心情不知不觉间慢慢放松下来,嘴角甚至泛起一丝淡淡的笑意。
他恍惚间回想起以前和薛玉兰合租的那段日子。
虽然两人交流并不算特别深入,更多的是室友间的客气,但相处得确实简单轻松,没什么压力。
车子在略显颠簸的公路上平稳行驶,车厢内弥漫着一种混合了疲惫、归家期盼和淡淡离愁的复杂气氛。
不少人开始闭目养神。
就在行程过半,大多数人有些昏昏欲睡之时,突然,车厢中部传来一声压抑不住的、极其痛苦的呻吟!
“呃啊——!我的头!我的头啊……!”
这声痛呼如同惊雷,瞬间炸醒了所有人。
大家惊愕地循声望去。
只见坐在前排过道旁的戴医生正用双手死死地捂住头部,手指关节因为用力而发白。
她额头青筋暴起,脸色惨白如纸,牙关紧咬,身体因为剧痛而无法控制地微微蜷缩、颤抖,嘴角甚至不受控制地流下了一丝涎水。
她整个人看起来正处于极度的痛苦之中,完全失去了往日的冷静干练。
“戴主任!戴主任您怎么了?!”
坐在她旁边的潘护士第一个反应过来,慌忙扶住她的肩膀,声音带着惊慌。
司机也从后视镜看到了后方的骚动和戴医生痛苦的表情,立刻喊道:“怎么回事?有人发病了?要不要送去最近的医院?!”
“对!去医院!快!去江洪县县人民医院,那边已经恢复正常了。”
车上的几位医生立刻紧张地附和,职业本能让他们第一时间想到转向就医。
“等等,不用。”
戴医生艰难地从紧咬的牙关里挤出几个断断续续的字,但头痛让她根本无法完整表达,只能痛苦地摇头。
这时,和她相熟、知道她一些病史的潘护士赶紧对大家解释,试图安抚情绪:
“大家先别慌!戴主任她…她以前就有这个老毛病,说是头痛,特别累、压力特别大的时候就会发作……一般挺十几分钟自己就能缓过来。她说不用特别处理,休息一下就好。”
然而,看着戴医生此刻远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严重的痛苦模样,潘护士自己的语气也充满了不确定和担忧,这话与其说是安慰大家,不如说是在安慰自己。
林远志立刻起身,从座位中间挤了过去。
曹云平护士也在一旁,他看到林远志过来,眉头立刻紧紧皱起,语气带着明显的不悦和质疑,甚至有一丝排斥:“林医生,你刚才没听到吗?戴主任这是老毛病了!休息一下就好了。你又不是神经科专家,能看出什么名堂?别添乱了行不行?让戴主任安静休息会儿!”
不等林远志开口,跟过来的薛玉兰立刻听不下去了,出声反驳道:“曹云平你怎么说话呢?这些天大家有目共睹,李大爷那么重的情况最后不也稳住了?现在戴主任这么痛苦,多一个人看看、多一个思路怎么了?万一有办法缓解呢?难道就干等着硬扛吗?”
林远志赶紧拦住两人,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认真:“好了,都别吵了。现在不是争论的时候。中医看病,不一定非要靠CT和核磁共振才能干预。”
他蹲下身,尽量平视着痛苦不堪的戴医生,声音放得极轻、极稳:“戴主任,别紧张,尽量放松,让我帮你看一下,好吗?”
戴医生已经被剧痛吞噬,几乎无法思考,只能凭着本能和对林远志之前展现能力的模糊信任,艰难地点了点头,眼神里充满了痛苦的恳求。
林远志轻轻托起她的手腕,三指搭上她的寸关尺。指下的脉象滑数有力,如珠走盘,节奏急促,显示出体内有实邪壅滞,气血亢盛奔腾,绝非虚证。
“戴主任,你头是哪个位置最痛?是整个头都痛,还是某一个地方特别痛?”
林远志追问,引导她精确描述。
戴医生颤抖地抬起另一只手,先虚弱地指了指整个前额,然后手指用力地按在了鼻梁上方的眉心上。
那个动作仿佛想把自己的手指按进骨头里以抵消内部的剧痛,脸上的表情也因此更加扭曲。
前额、眉心痛!
这个精确的定位如同闪电,瞬间劈开了林远志脑中的迷雾。
前额属胃经,眉心属任脉。
结合其脉象滑数有力,这绝非虚证,而是阳明经腑实热。
连日劳累、精神高度紧张、饮食或许也不规律,导致胃火亢盛,终于在此刻爆发了。
林远志迅速做出判断,并用尽量现代的语言解释道:“戴主任,你这头痛是胃火太旺了,扎几针,把火气泄掉,能很快缓解,你愿意试试吗?”
戴医生此刻已经被剧痛折磨得近乎虚脱,听到能有办法快速缓解这非人的痛苦,几乎是毫不犹豫地、用尽全身力气点头。
林远志立刻打开那个片刻不离身的、略显陈旧的针灸盒。
他首先取出一根三棱针,在戴医生的合谷穴上快速点刺,挤出了几滴暗红色的血液。
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中医有“面口合谷收”的经典论述,擅长治疗头面五官诸疾,刺血疗法能强力清泻阳明经的郁热火气。
接着,他又取出一根细长的毫针,对戴医生说:“主任,还需要在您腹部的中脘穴扎一针,需要您配合一下,放松腹部。”
戴医生再次艰难点头。
林远志精准地找到中脘穴,消毒后,手腕轻灵地一翻,毫针稳稳刺入,行捻转泻法,以通降胃腑,引上逆之火热下行。
中脘是任脉上胃的募穴,是胃气汇聚之所,针刺此处能直接调节胃腑功能。
车上其他医护人员,包括李晓薇和摄影师,都屏息凝神地看着,脸上写满了巨大的困惑和难以置信:头疼得快要炸开,为什么要在手背上扎针放血?为什么要在肚子上扎针?
按照他们的思维,头痛就应该处理头部,比如按摩太阳穴、冷敷额头、或者服用作用于中枢的止痛药。
眼前这一幕,实在太超乎想象了。
李晓薇记者职业本能让她无法忽视这巨大的认知冲突,她将录音笔稍稍递近,压低声音但清晰地提出了所有人的疑问:
“林医生,对不起打扰你治疗,但我实在很好奇,也必须替观众问一句:为什么治疗如此剧烈的头痛,你的选择是针刺手背和腹部呢?这和我们平常理解的头痛处理方式差异太大了。”
林远志一边沉稳地运针,一边分神用最简洁的语言解释:“这是中医的经络辨证和上病下取的思维。戴主任的疼痛位置非常典型,她的脉象显示有胃热,是胃火沿着任脉烧上去了。我刺合谷穴,是因为它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与足阳明胃经同属阳明,经气相通,泻它能清泻全身阳明经的热气;针中脘穴,是胃的募穴,相当于直接给胃腑这个下达指令,让它通降下行,把上冲的火气拉下来。”
不过,感觉说了等于没说,李晓薇还是一副懵懂的表情,但她也不好意思继续再问。
大约三分钟后。
“呃……”一直紧咬牙关、浑身紧绷的戴医生,忽然发出了一声长长的、似乎带着些许放松的呼气。
她紧捂着头部的双手,缓缓地松开了些许。
紧锁的眉头舒展了一些。
“好像松了一点。”
又过了一两分钟,她尝试着慢慢睁开了眼睛,眼神虽然依旧疲惫,但那份极度的痛苦明显减退了。
她甚至能腾出手来,从口袋里掏出纸巾,擦拭掉嘴角的涎水。
“天哪!”
“真的缓解了?”
“就扎了两针?这么快?”
车厢里顿时响起一片压抑不住的惊呼和难以置信的低语。
几位医生面面相觑,脸上写满了震撼和困惑。这效果,比他们常用的静脉止痛药起效似乎还快。
曹云平张着嘴,愣在原地,之前的不满和质疑卡在喉咙里,一个字也说不出来,脸上火辣辣的。
潘护士惊喜地扶住戴医生:“戴主任!你好了吗?太好了!”
戴医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虽然脸色依旧苍白,但整个人像是从水里捞出来一样,虚脱却轻松。
她看向林远志,眼神里充满了感激和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谢谢你了,林医生。我感觉好多了。”
林远志微微一笑,缓缓起针,谦虚道:“别客气,举手之劳。你这几天太累,胃火亢盛,回去还得好好休息,饮食清淡些。”
戴医生点点头,然后对前面担忧的司机和同事们说:“司机师傅,不用改道去医院,我现在没事了,好多了,我们继续回广南吧。”
司机师傅通过后视镜看到戴医生确实能正常说话了,也松了口气:“好嘞!没事就好!那咱们就继续走了!”
车厢内的气氛彻底变了。
李晓薇记者激动地对着录音笔低声总结:“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根本无法相信针灸是这样治病的。这完全颠覆现代医学的逻辑,但却真实地发生了……”
众人重新坐好。
薛玉兰坐在林远志旁边,偷偷对他竖了个大拇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