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的门诊时间过半,候诊大厅里依旧坐满了人。封总熟练地维持着秩序,叫号、引导、记录初诊信息,一切有条不紊。
林远志在6号诊室内,全神贯注地应对着一位又一位患者。
这时,封总轻轻推开门,低声对林远志说:“师兄,下一位是胡局长一家。”
林远志闻言,立刻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讶异。
他赶紧对正在看诊的一位老太太温和地说:“阿姨,你这个方子先吃三剂,下周同一时间再来复诊调整一下,好吗?”
送走老太太,林远志整理了一下白大褂,亲自走到诊室门口迎接。
只见胡副局长携夫人,陪着他们的女儿胡天丽,正从候诊区走来。
胡局长气色比上次见面时似乎略显清瘦,但精神矍铄;胡夫人依旧端庄得体;而胡天丽,这位曾经被折磨得奄奄一息的女孩,如今面色红润,眼神明亮,虽然身形仍显单薄,步伐也稍显轻飘,但整个人洋溢着青春的活力,与当初病榻上的模样判若两人。
“胡局长,胡夫人,天丽,你们怎么来了?请进!”林远志连忙将他们迎进诊室。
“林医生,没打扰你工作吧?”胡局长笑着摆手,声音洪亮,“天丽这孩子,非说要亲自来谢谢你,顺便……她说最近有点小毛病,别的地方不信,就信你。”
胡天丽兴奋地跳到林远志面前,眼睛笑成了月牙:“林医生!好久不见!你现在可太火了,挂你的号可真难啊,没点关系还挂不上呢。”
林远志看着恢复健康的胡天丽,心中充满欣慰,笑道:“都是虚名,虚名罢了。天丽你看起来恢复得很好,我就放心了。哪里不舒服?”
胡夫人接过话,语气带着母亲的细致:“也没什么大毛病,就是最近有点便秘,两三天才一次,肚子有点胀,胃口也受了点影响。虽然是小问题,但我们就想着,还是来找你看看,调理一下更放心。”
“应该的,小问题及时调理,防止变大病。”林远志点头,示意胡天丽坐下,“来,手放上来,我看看。”
他仔细为胡天丽诊脉(脉细略数),观舌(舌红少津,苔薄微黄),又问了些饮食睡眠情况。
很快便有了判断:“问题不大,肺热阴虚,津液不能下达肠道,所以便秘。开点增液汤合麻子仁丸加减,滋阴清热,润肠通便,吃几剂就好了。”
他迅速开具了处方。
胡天丽接过药方,甜甜一笑:“谢谢你林医生!”
趁着封总带胡天丽去药房的间隙,胡局长和夫人并没有离开的意思。
胡局长从随身带的公文包里拿出一个精致的礼品袋,放在诊桌上,语气诚恳地说:“林医生,一点心意,不成敬意。上次天丽的事,多亏了你!后续帮你**那个行医资格证,也是我们当初答应你的,总算没耽误事。”
林远志连忙推辞:“胡局长,您太客气了!资格证的事,已经非常感谢您和夫人的鼎力相助了,我也不可能安心在这里坐诊。这礼物我绝不能收。”
胡夫人温和地笑道:“林医生,你就收下吧。老胡说得对,那资格证是你应得的。能者居之嘛。这礼物也只是一点心意而已。不是什么很值钱的东西。”
胡局长也正色道:“是啊,林医生。现在像你这样有真本事、又不骄不躁的年轻人太少了。我们帮你,也是惜才,希望你能在更好的平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造福更多患者。”
见他们态度坚决,林远志不好再推辞,只好感激地收下:“那就……谢谢胡局长和夫人了。”
这时,胡局长话锋一转,脸上露出一丝不太好意思的神情:“那个,林医生,趁今天来了,我……我也有点老毛病,想顺便请你给瞧瞧,不知道方不方便?”
“当然方便!您请坐。”林远志立刻示意胡局长坐到诊桌对面。
胡局长坐下后,叹了口气说:“还是我那老胃病,折腾我十多年了。但最近这一个月忽然变得严重起来。白天吃的东西,到了晚上都吐出来,有时候还带酸水。去人民医院看了,胃镜也做了,说是‘慢性胃炎伴胆汁反流’,开了奥美拉唑、莫沙必利这些药,吃了好像有点用,但停不了药,一停就犯。
也去他们中医科看过,老专家开了中药,”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折叠的处方签,“喏,也吃了中药,感觉吃了胃反而更胀,吐得更厉害。这一个月,我就瘦了十几斤了。”
林远志闻言,仔细打量了一下胡局长,这才注意到他原本微凸的肚腩确实消减了不少,脸色也隐隐透着一丝疲惫,只是被他惯有的精气神掩盖了。
他接过那张处方扫了一眼,方子确实是治疗胃虚气逆、寒呕的经典方——什么旋覆代赭汤、黄连理中汤、吴茱萸汤。
他沉心静气,为胡局长仔细诊脉(脉象细数,沉取有力),观舌(舌质偏红,舌苔薄少,但舌两边颜色微微黄腻)。
“吐出来的东西,味道重不重?是不是酸臭酸臭的?”林远志问。
“对对对!酸臭味特别冲!就是那种……胃酸发酵了的味道!”胡局长连连点头。
“平时觉得心烦吗?口干吗?想喝凉的还是热的?”
“心里老是燥得慌,口干得很,老想喝点凉水冰水才舒服!”
“大便怎么样?小便颜色?”
“大便干得很,小便黄得很,一看就不正常。”
问诊至此,林远志心中豁然开朗。
这绝非处方签上那些温中降逆方剂所对的胃寒虚证,而是典型的胃热阴伤,气逆不降!
“胡局长,您这病……”林远志清晰地说道,“舌红少苔,脉细数,是阴伤的表现;但脉有力、苔黄、口臭、渴喜冷饮、便干尿黄,又是一派热象。
胃热炽盛,灼伤津液,胃失和降,所以上逆呕吐,吐物酸臭。治疗不能再温补降逆了,那样等于火上浇油。必须清热养阴,和胃降逆。”
他提笔重新开具处方:“给您开沙参麦冬汤合竹叶石膏汤加减,重用沙参、麦冬、天花粉养阴生津,石膏、竹叶清胃热,少佐半夏、陈皮和胃降逆,再加点栀子、淡豆豉清解郁热。
先吃三剂看看效果。如果呕吐减轻,口干好转,就马上来复诊,我再调整方子。”
胡局长拿着这张与之前截然不同的药方,虽然听得半懂不懂,但林远志清晰的分析和笃定的态度让他莫名信服:“好!林医生,我就听你的!吃你的药!”
这时,胡天丽和胡夫人取药回来了。
一家三口再次向林远志道谢后,便起身告辞。
胡天丽走到门口,还回头俏皮地喊了一句:“林医生!我以后会常来看你的!”
胡夫人也微笑着说:“林医生,以后局里或是我们系统里有什么活动,邀请你参加,你可不要推辞哦!”
林远志笑着回应:“看病的地方,还是少来为妙,健康最好!活动嘛……我有时间一定参加!”
送走胡局长一家,诊室里暂时没有新的病人进来。封总忍不住凑过来:“师兄,刚才胡局长那个病,朝食暮吐,教科书和常规思路不都说是胃阳虚、胃寒吗?要用温阳降逆的方子。你怎么会想到用清热养阴的思路?太颠覆了。”
林远志笑了笑,拿起胡局长留下的那张旧处方,指着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如果这是一道考题,题干只写‘朝食暮吐’,那标准答案确实是胃寒,用大半夏汤之类温中降逆。但现实中,病人往往不会按照教科书生病。”
他耐心解释道:“脉细数有力,说明阴液已伤;舌红少苔是阴伤,但两边黄腻,提示肝胆或有郁热犯胃。最关键的是他吐物酸臭、渴喜冷饮、心烦便干尿黄,这一系列症状,都不是虚寒的表现,而是实实在在的‘热’象。
胃寒的呕吐,往往是呕吐清涎,口不渴,甚至喜热饮,脉象沉迟无力。两者截然不同。所以,必须大胆跳出常规思维,辨证论治的核心是‘证’,而不是‘病名’或‘症状’。证候变了,治法方药必须随之改变。”
封总听得连连点头,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太精辟了,师兄你这辨证眼光,真是……毒辣!”
林远志摆摆手:“别大惊小怪的。”
封总忽然想起什么,压低声音问:“对了,师兄,前几天,邓国医的葬礼,你……没去参加吗?我听说他的几位亲传弟子好像都去了……他们没邀请您?不会吧?”
他问得有些小心翼翼。
林远志神色黯淡了一下,轻轻叹了口气:“有收到了通知。本来想去的……但刚好那几天实在走不开。后来想想……我毕竟只是个记名弟子,跟其他师兄师姐也不熟,去了反而尴尬,也就没去了。”
封总哦了一声,没再多问。
中午下班,萧宣照例过来找林远志一起吃午饭。
在餐厅里,她难掩兴奋地说:“远志,上午卫生局的胡副局长亲自带家人来复诊,这可是个积极信号啊!这对我们杏仁堂和你个人未来的发展,太有利了。很多之前不敢推的改革、想拓展的业务,现在或许都可以借着这股东风,大胆尝试了。”
林远志低头吃着饭,只是淡淡地笑了笑,没有接话。
他没有告诉萧宣,他与胡家的渊源远不止于此——胡天丽当初在综合医院命不久矣,只有他认为可以治疗并提出治疗方案;他如今能在杏仁堂安心坐诊所依赖的那张特殊行医资格证,背后也离不开胡副局长的关键助力。
这些更深层次的关联和人情,他觉得没必要四处宣扬,心中有数即可。
林远志在6号诊室内,全神贯注地应对着一位又一位患者。
这时,封总轻轻推开门,低声对林远志说:“师兄,下一位是胡局长一家。”
林远志闻言,立刻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讶异。
他赶紧对正在看诊的一位老太太温和地说:“阿姨,你这个方子先吃三剂,下周同一时间再来复诊调整一下,好吗?”
送走老太太,林远志整理了一下白大褂,亲自走到诊室门口迎接。
只见胡副局长携夫人,陪着他们的女儿胡天丽,正从候诊区走来。
胡局长气色比上次见面时似乎略显清瘦,但精神矍铄;胡夫人依旧端庄得体;而胡天丽,这位曾经被折磨得奄奄一息的女孩,如今面色红润,眼神明亮,虽然身形仍显单薄,步伐也稍显轻飘,但整个人洋溢着青春的活力,与当初病榻上的模样判若两人。
“胡局长,胡夫人,天丽,你们怎么来了?请进!”林远志连忙将他们迎进诊室。
“林医生,没打扰你工作吧?”胡局长笑着摆手,声音洪亮,“天丽这孩子,非说要亲自来谢谢你,顺便……她说最近有点小毛病,别的地方不信,就信你。”
胡天丽兴奋地跳到林远志面前,眼睛笑成了月牙:“林医生!好久不见!你现在可太火了,挂你的号可真难啊,没点关系还挂不上呢。”
林远志看着恢复健康的胡天丽,心中充满欣慰,笑道:“都是虚名,虚名罢了。天丽你看起来恢复得很好,我就放心了。哪里不舒服?”
胡夫人接过话,语气带着母亲的细致:“也没什么大毛病,就是最近有点便秘,两三天才一次,肚子有点胀,胃口也受了点影响。虽然是小问题,但我们就想着,还是来找你看看,调理一下更放心。”
“应该的,小问题及时调理,防止变大病。”林远志点头,示意胡天丽坐下,“来,手放上来,我看看。”
他仔细为胡天丽诊脉(脉细略数),观舌(舌红少津,苔薄微黄),又问了些饮食睡眠情况。
很快便有了判断:“问题不大,肺热阴虚,津液不能下达肠道,所以便秘。开点增液汤合麻子仁丸加减,滋阴清热,润肠通便,吃几剂就好了。”
他迅速开具了处方。
胡天丽接过药方,甜甜一笑:“谢谢你林医生!”
趁着封总带胡天丽去药房的间隙,胡局长和夫人并没有离开的意思。
胡局长从随身带的公文包里拿出一个精致的礼品袋,放在诊桌上,语气诚恳地说:“林医生,一点心意,不成敬意。上次天丽的事,多亏了你!后续帮你**那个行医资格证,也是我们当初答应你的,总算没耽误事。”
林远志连忙推辞:“胡局长,您太客气了!资格证的事,已经非常感谢您和夫人的鼎力相助了,我也不可能安心在这里坐诊。这礼物我绝不能收。”
胡夫人温和地笑道:“林医生,你就收下吧。老胡说得对,那资格证是你应得的。能者居之嘛。这礼物也只是一点心意而已。不是什么很值钱的东西。”
胡局长也正色道:“是啊,林医生。现在像你这样有真本事、又不骄不躁的年轻人太少了。我们帮你,也是惜才,希望你能在更好的平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造福更多患者。”
见他们态度坚决,林远志不好再推辞,只好感激地收下:“那就……谢谢胡局长和夫人了。”
这时,胡局长话锋一转,脸上露出一丝不太好意思的神情:“那个,林医生,趁今天来了,我……我也有点老毛病,想顺便请你给瞧瞧,不知道方不方便?”
“当然方便!您请坐。”林远志立刻示意胡局长坐到诊桌对面。
胡局长坐下后,叹了口气说:“还是我那老胃病,折腾我十多年了。但最近这一个月忽然变得严重起来。白天吃的东西,到了晚上都吐出来,有时候还带酸水。去人民医院看了,胃镜也做了,说是‘慢性胃炎伴胆汁反流’,开了奥美拉唑、莫沙必利这些药,吃了好像有点用,但停不了药,一停就犯。
也去他们中医科看过,老专家开了中药,”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折叠的处方签,“喏,也吃了中药,感觉吃了胃反而更胀,吐得更厉害。这一个月,我就瘦了十几斤了。”
林远志闻言,仔细打量了一下胡局长,这才注意到他原本微凸的肚腩确实消减了不少,脸色也隐隐透着一丝疲惫,只是被他惯有的精气神掩盖了。
他接过那张处方扫了一眼,方子确实是治疗胃虚气逆、寒呕的经典方——什么旋覆代赭汤、黄连理中汤、吴茱萸汤。
他沉心静气,为胡局长仔细诊脉(脉象细数,沉取有力),观舌(舌质偏红,舌苔薄少,但舌两边颜色微微黄腻)。
“吐出来的东西,味道重不重?是不是酸臭酸臭的?”林远志问。
“对对对!酸臭味特别冲!就是那种……胃酸发酵了的味道!”胡局长连连点头。
“平时觉得心烦吗?口干吗?想喝凉的还是热的?”
“心里老是燥得慌,口干得很,老想喝点凉水冰水才舒服!”
“大便怎么样?小便颜色?”
“大便干得很,小便黄得很,一看就不正常。”
问诊至此,林远志心中豁然开朗。
这绝非处方签上那些温中降逆方剂所对的胃寒虚证,而是典型的胃热阴伤,气逆不降!
“胡局长,您这病……”林远志清晰地说道,“舌红少苔,脉细数,是阴伤的表现;但脉有力、苔黄、口臭、渴喜冷饮、便干尿黄,又是一派热象。
胃热炽盛,灼伤津液,胃失和降,所以上逆呕吐,吐物酸臭。治疗不能再温补降逆了,那样等于火上浇油。必须清热养阴,和胃降逆。”
他提笔重新开具处方:“给您开沙参麦冬汤合竹叶石膏汤加减,重用沙参、麦冬、天花粉养阴生津,石膏、竹叶清胃热,少佐半夏、陈皮和胃降逆,再加点栀子、淡豆豉清解郁热。
先吃三剂看看效果。如果呕吐减轻,口干好转,就马上来复诊,我再调整方子。”
胡局长拿着这张与之前截然不同的药方,虽然听得半懂不懂,但林远志清晰的分析和笃定的态度让他莫名信服:“好!林医生,我就听你的!吃你的药!”
这时,胡天丽和胡夫人取药回来了。
一家三口再次向林远志道谢后,便起身告辞。
胡天丽走到门口,还回头俏皮地喊了一句:“林医生!我以后会常来看你的!”
胡夫人也微笑着说:“林医生,以后局里或是我们系统里有什么活动,邀请你参加,你可不要推辞哦!”
林远志笑着回应:“看病的地方,还是少来为妙,健康最好!活动嘛……我有时间一定参加!”
送走胡局长一家,诊室里暂时没有新的病人进来。封总忍不住凑过来:“师兄,刚才胡局长那个病,朝食暮吐,教科书和常规思路不都说是胃阳虚、胃寒吗?要用温阳降逆的方子。你怎么会想到用清热养阴的思路?太颠覆了。”
林远志笑了笑,拿起胡局长留下的那张旧处方,指着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如果这是一道考题,题干只写‘朝食暮吐’,那标准答案确实是胃寒,用大半夏汤之类温中降逆。但现实中,病人往往不会按照教科书生病。”
他耐心解释道:“脉细数有力,说明阴液已伤;舌红少苔是阴伤,但两边黄腻,提示肝胆或有郁热犯胃。最关键的是他吐物酸臭、渴喜冷饮、心烦便干尿黄,这一系列症状,都不是虚寒的表现,而是实实在在的‘热’象。
胃寒的呕吐,往往是呕吐清涎,口不渴,甚至喜热饮,脉象沉迟无力。两者截然不同。所以,必须大胆跳出常规思维,辨证论治的核心是‘证’,而不是‘病名’或‘症状’。证候变了,治法方药必须随之改变。”
封总听得连连点头,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太精辟了,师兄你这辨证眼光,真是……毒辣!”
林远志摆摆手:“别大惊小怪的。”
封总忽然想起什么,压低声音问:“对了,师兄,前几天,邓国医的葬礼,你……没去参加吗?我听说他的几位亲传弟子好像都去了……他们没邀请您?不会吧?”
他问得有些小心翼翼。
林远志神色黯淡了一下,轻轻叹了口气:“有收到了通知。本来想去的……但刚好那几天实在走不开。后来想想……我毕竟只是个记名弟子,跟其他师兄师姐也不熟,去了反而尴尬,也就没去了。”
封总哦了一声,没再多问。
中午下班,萧宣照例过来找林远志一起吃午饭。
在餐厅里,她难掩兴奋地说:“远志,上午卫生局的胡副局长亲自带家人来复诊,这可是个积极信号啊!这对我们杏仁堂和你个人未来的发展,太有利了。很多之前不敢推的改革、想拓展的业务,现在或许都可以借着这股东风,大胆尝试了。”
林远志低头吃着饭,只是淡淡地笑了笑,没有接话。
他没有告诉萧宣,他与胡家的渊源远不止于此——胡天丽当初在综合医院命不久矣,只有他认为可以治疗并提出治疗方案;他如今能在杏仁堂安心坐诊所依赖的那张特殊行医资格证,背后也离不开胡副局长的关键助力。
这些更深层次的关联和人情,他觉得没必要四处宣扬,心中有数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