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中医 第393章 苏东坡之死

小说:末代中医 作者:最后阵地 更新时间:2025-11-06 12:25:16 源网站:2k小说网
  节目录制并非一蹴而就。

  首先进行的是试录环节,目的是让嘉宾熟悉流程,也让节目组把握节奏、调整内容。

  林远志在还没之前就已经将自己精心准备的发言稿交给了节目组。

  编导团队迅速浏览后,进行了适当的剪辑和口语化调整,录入提词器。

  届时,林远志将站在一个设计成类似古典论道台或现代演讲台的场景中,看着前方的提词器,进行一段约十五分钟的主题阐述。

  为了增加节目的互动性和对抗性,避免单人演讲过于单调,节目组安排了一个“提问人”的角色。

  这个提问人将在林远志演讲的间歇,根据提词器的提示,**一些具有挑战性、甚至略带“抬杠”色彩的问题,营造出一种观点交锋的紧张感,从而炒热气氛。

  而当林远志得知节目组安排的提问人竟然是蒋沁芸时,他立刻明白了制作方的用意——显然是看中了他们之间那段众所周知的“过往”,意图利用这种微妙的关系制造话题和看点。

  他虽然有些无奈,但既然已经答应了参加,也只能配合。

  试录开始前,林远志在后台再次默念着自己的讲稿。

  他演讲的标题十分尖锐,直指核心矛盾——《我一天治几十个病人,他们一天制造几万个病人》。

  灯光聚焦,摄像机红灯亮起。林远志站在演讲台后,深吸一口气,目光望向提词器,开始了他的阐述。

  “吃补药这件事,在我们这片土地上,可谓源远流长。早在秦朝,宫廷内外就流行服用‘五石散’——由五种不同颜色的矿石炼制而成。

  当时的人们认为,这五种石头对应人体的五行,服用后可补益五脏,甚至羽化登仙。

  而历代帝王,对所谓能长生不老的‘丹药’更是趋之若鹜。秦始皇和徐福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就不再提了。”

  他略微停顿,让观众消化这个历史背景,然后继续:

  “到了国力强盛、风气开放的唐朝,从上至下,服食丹药的风气依然盛行。帝王将相求长生,普通富**妾成群,则追求强身健体,尤其是壮阳。

  当昂贵的丹药可望不可及时,各种补阳之品,如硫磺、鹿茸、人参等,便大行其道。

  但历史记载和医案明确告诉我们,长期服用这些燥热补品的人,往往最终会患上阴虚火旺之类的热病,身体反而更加亏虚。

  唐朝文学家韩愈,记录了很多熟人服用丹药而死,自己晚年却服用丹药,因为他晚年娶了两个小妾,想靠服用硫磺恢复雄风。”

  到了宋朝流行喝鹿血等动物血液补身,明朝清朝,各种‘壮阳秘方’层出不穷……

  这个盲目进补的习惯,可以说贯穿了我们的历史。至今也没有停止。”

  林远志的语气带着一丝历史的沉重感。

  “而一个被很多人忽略的事实是:很多历史上短命的皇室贵族,其早夭和多病,恰恰与他们长期、过量服用的各种‘补药’‘丹药’有脱不开的干系。

  补药,实际上并不能让人真正长寿和强壮。”

  他举了一个极具说服力的例子:“根据保存完好的《清宫医案》记载,慈禧太后常年服用各种顶级滋补品,鹿茸、燕窝、人参等名贵药材从未间断。

  但结果呢?她该生病时照样生病,晚年一样被各种老年病缠身,甚至要靠吸食**来止痛,并未见得比普通人更健康。

  当然,除了传统的中药补品,现在还有各种各样进口的、听起来很高科技的‘补药’。什么纳豆激酶、酵素、鹿胎素、各种氨基酸、深海鱼油……琳琅满目。

  但究其本质,其中大部分所谓的高效成分,要么人体自身可以合成,要么日常饮食足以满足需求。

  过量摄入,绝大多数情况下只会增加肝脏、肾脏等代谢器官的负担,根本起不到广告中宣传的神奇保健或治疗作用。”

  他的语气带着临床医生的真切感触:

  “在我的诊室里,经常能遇到这样的病人,无论是**还是孩子,都有长期服用各种保健品的习惯。有的人甚至一天要吃三十种不同的药片、胶囊。

  如果这些补药真的那么有效,他们为什么还会带着一身病痛来找我看病呢?为什么还需要到处求医问药呢?

  当下,各种网络媒体、社交平台上,依然有大量的声音在鼓吹、推销各式各样的‘补药’。”

  林远志的声音提高了些许,带着批判的力度。

  “保健品厂家和公司的营销行为,本质上就是在利用人们对健康的焦虑,批量地制造‘病人’,或者说,制造一种‘每个人都需要被修补’的错觉。

  我批判盲目进补,不仅因为它浪费钱财、增加身体负担,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它背后往往隐藏着一种对医学知识的过度自信和误读,这种心态本身就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说到这里,我想起一位许多人都非常喜爱甚至崇拜的历史人物——苏东坡。

  他是伟大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苏东坡对医学也颇有研究,甚至可以说,他最终的离世,与这份‘爱好’有着直接的关系。

  苏东坡对医学的兴趣,很可能源于他对道学的钻研。而道学中的阴阳调和、炼丹养生之说,与中医理论本就相通。

  元祐年间,杭州爆发大疫,时任知府的苏东坡,曾用早年偶然得来的一个名为‘圣散子’的药方救治百姓,效果显著,控制了疫情。

  这件事让他名声大噪,也让他对自己的医术产生了极大的自信,甚至到了‘自鸣得意,认为不亚于专业大夫’的地步。

  他还特意写了一篇文章,推广和介绍圣散子这个药方,说:凡阴阳二毒,男女相易,状至危急者,连饮数剂,即汗出气通……时疫流行,平旦辄煮一釜,不问老少良**,各饮一大盏,则时气不入其门。平居无事,空腹一服,则饮食快美,百疾不生,真济世之具,家之宝也。

  后代很多医家都在书里批判这个药方,连同苏东坡一起批判,说苏东坡杀人无数、杀人如麻,他根本不懂中医理论,得到了个秘方就当成宝贝——圣散子整个方剂是偏温燥的,对于寒湿疫有效果,但对于温疫却是火上浇油……

  而苏东坡几次使用圣散子或者教别人使用,之所以有效,就是因为刚好当地碰到的都是爆发寒湿疫。

  因为有名人背书,把这个方剂吹得神乎其神,包治百病,还能防病。

  很多医生听信苏东坡的言论,随意使用圣散子给病人治病;也有不少读书人,盲目崇拜苏东坡,自行服药用来预防或治病,导致大量病人被误治而死。

  林远志的语气带着唏嘘:“苏东坡并不懂中医理论,却喜欢用中药来治病,悲剧的种子就此埋下。到了晚年,苏轼从海南贬所归来,定居常州。

  一次夏日与友人同游太湖,**纳凉,归来后腹泻不止,精神萎靡。这本是感受暑湿的寒证,应当清解。

  但自信的苏东坡拒绝了医生,坚持自诊为虚,采用了黄芪粥等温补之药。

  更不幸的是,他仍抱病参加宴饮,大鱼大肉,导致病情急转直下,出现胸膈胀满、高烧、齿龈出血等热象。

  即便如此,他仍固执地用人参、茯苓等继续温补,最终‘急火攻心,回天乏术’。

  正因为他是当时的顶流名人,所以他的死,前后经过都记载得非常详细。

  清代的医家早已为这个著名的医案下了定论:‘感受暑湿而自用温补之药误治’。

  临终前,这位大文豪仍倔强地认为‘此而不愈,在天也!’他躲过了‘乌台诗案’的构陷,熬过了贬谪岭南的艰辛,最终,却倒在了对自己医术的盲目自信之下。

  即便是苏东坡这样智慧超群的人,一旦陷入了对医学知识的过度自信和固执己见,也会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连苏东坡尚且如此,”林远志将话题拉回现实,语气愈发犀利,“我们今天许许多多的普通人,仅仅凭着网络上搜来的零碎知识、广告里听来的夸大宣传,就盲目进补,这岂不是更加危险?

  那些鼓吹‘补药万能’的商家,又何尝不是在利用这种‘人人都可成半个医生’的错觉,批量地制造着现代版的‘苏轼悲剧’?

  所以,我今天站在这里,想要强调的不仅仅是补药本身的问题,更是一种对健康、对医学的敬畏之心和科学态度。健康不能靠自信和补药堆砌,专业的诊断、科学的生活方式,才是真正的‘千金方’。”

  林远志的首次试讲结束。

  副导演金谷走上前,先是肯定了内容的质量和观点的鲜明,然后提出了一些技术性建议:

  “林医生,您讲的内容非常扎实,逻辑清晰。不过,为了节目效果,我们在表情和语气上可以再调整一下。

  比如在提到历史案例时,可以带点唏嘘感慨;在批判现状时,语气可以更坚定、甚至带点痛心疾首。

  另外,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手势等肢体语言,增强感染力。我们再来一次试试看?”

  休息了大约十分钟后,金谷通知第二次试演开始。

  这次,提词器会在预设的节点暂停,蒋沁芸作为提问人,将从舞台另一侧出现,对林远志的观点进行诘问。

  金谷简单跟两人沟通了配合的节奏:“林医生,您讲到停顿处,就自然看向蒋小姐的方向。蒋小姐,您的问题要带点质疑和辩论的感觉,但注意分寸,是探讨,不是攻击。目的是引出林医生更深入的阐述。明白了吗?”

  两人都点了点头。

  金谷走开后,蒋沁芸趁着灯光还未完全就位,凑近林远志,脸上带着俏皮的笑容,压低声音说:“志哥,我们……多久没合作过了?”

  林远志看了她一眼:“合作?我们上次‘合作’是什么时候?”

  蒋沁芸不以为意,笑着说:“没过去多久啊!难道在你学校那次,不算合作吗?”

  这话勾起了林远志的回忆,那正是他明确拒绝蒋沁芸,让她别再在自己身上浪费时间之后不久的事。

  他沉默了下来,没有接话。

  “请两位嘉宾就位!”金谷的声音通过耳机传来。

  两人收敛心神,各自走上那个布置得像古代论剑台或现代辩论场的演播台,各站一边。

  灯光再次聚焦。

  第二次试演开始。

  林远志调整了状态,在讲述历史时,脸上适时流露出对古人蒙昧的惋惜;在抨击现状时,眼神锐利,语气更加沉痛有力,并辅以恰当的手势,整个演讲的感染力果然提升了不少。

  轮到蒋沁芸出场了。

  她走到台前,面对林远志,脸上带着一种好奇又略带挑衅的表情,问题提得恰到好处,确实有种“抬杠”的感觉,瞬间让平淡的讲述变得有了交锋的张力:

  “林医生,您说的古代人吃丹药出事,那是因为他们不懂科学,而且那些丹药里的重金属毒性当时也没被充分认识。但现在市面上很多保健品都是经过国家合格检查的,安全性有保障,这不就避免了过去的问题了吗?”

  “那照您这么说,普通人感觉身体虚弱、亚健康,又不可能天天跑医院,他们不靠吃点保健品调理,还能怎么办呢?”

  “而且,购买保健品是消费者的个人自由吧?这顶多算是个人养生选择,怎么就上升到‘制造病人’这么严重的程度了呢?”

  “厂家推销自己的产品,是正常的市场行为啊。不然生产出来的东西卖给谁?这也有错吗?”

  她的问题层层递进,确实起到了“炒热气氛”、激发辩论的效果。

  林远志则沉着应对,见招拆招:

  “首先,人如果不是经过专业诊断确定的‘虚证’,是完全不需要额外进补的。而是否属于虚证,绝不能凭自我感觉。”

  他举例说明:“比如,一个人老是觉得自己乏力,就自认为气血不足,于是去买阿胶、红枣、人参来吃。但吃完真的就好了吗?

  多半不会。因为乏力只是一个结果,而不是原因。如果不找到导致乏力的根本原因——可能是熬夜、可能是压力大、可能是饮食不节、甚至可能是某种潜伏的疾病——那么光靠吃补药,无异于扬汤止沸。

  这就好比,一个人因为熬夜打游戏导致考试成绩差,你只盯着‘成绩差’这个结果,拼命给他补课、吃补脑药,却不解决他‘熬夜打游戏’这个根源,他的成绩可能提升吗?我想这个道理,每个人都明白。”

  面对蒋沁芸关于“普通人不懂专业”的质疑,林远志回应道:

  “这正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普通人确实不具备专业知识,但我们可以观察和学习基本的健康常识。大家可以去看看那些真正长寿老人的生活记录,会发现他们中几乎没有谁是靠天天吃补药获得长寿的。

  健康的核心在于合理饮食、适量运动、规律作息、心态平和这四大基石,而不是依赖外来的补品。

  中医自古以来,真正的主流思想也从不提倡正常人乱吃补药,而是强调‘食疗’,即通过日常食物的性味来平和地调理身体。

  而即使是食疗,也最好在专业指导下进行,因为食物也有偏性。”

  最后,他再次强调:“我再次重申,真正的中医,无论在哪个朝代,其核心精神都是‘辨证论治’,‘补虚泻实’,反对无病进补、滥用药物。

  只有那些偏离了医道、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人’,才会不断地告诉人们需要吃补药,然后开出大量昂贵而未必对证的补益之品。”

  ……

  一场演练下来,观点交锋,节奏紧凑,效果比第一次单纯演讲好了很多。

  演练结束后,林远志和蒋沁芸走下台,其他几位嘉宾也围拢过来,纷纷表示:

  “林医生讲得太透彻了!真是学到了很多!”

  “哎呀,感谢林医生揭露这些保健品黑幕,以后可真得擦亮眼睛了!”

  金谷也对两人的表现表示满意:“非常好!就保持刚才这样的状态和节奏。我们明天正式录播。今天晚上请两位好好休息,养精蓄锐。接下来的时间两位可以自由活动了。明天具体的录播时间,我们会提前电话通知。”

  众人散去后,蒋沁芸很自然地走到林远志身边,笑着说:“志哥,反正现在也没事,这影视城还挺大的,好多仿古建筑挺有意思的。陪我逛逛可以吗?”

  林远志想着确实没有其他安排,回去也是待在酒店,便点了点头:“好。”

  两人并肩走出录制大棚,午后略带炙热的阳光洒在身上,将演播厅内那种被灯光和镜头聚焦的紧张感稍稍驱散。

  影视城内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仿若穿越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