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的风暴,如同投入湖面的巨石,激起的涟漪远比林远志预想的要汹涌和持久。
那段精心剪辑、恶意满满的“打假”视频,在各大社交平台和短视频网站疯狂传播,标题一个比一个惊悚吸睛:
“惊天骗局!‘抗洪神医’翻车现场!没脾脏也能诊断‘脾虚’?”
“揭开‘中医天才’的真面目:全靠话术忽悠,根本不懂解剖学!”
“杏仁堂包庇假神医?老字号为何堕落至此!”
……
评论区彻底沦陷,成为了各种情绪和偏见的宣泄场。
质疑、嘲讽、谩骂、玩梗……各种声音混杂在一起,将“中医是玄学”、“中医不科学”、“中医就是骗局”的陈年争论再次炒至沸点。
尽管不乏有理性的声音试图解释中医“脏腑”是功能系统概念而非单纯解剖器官,但在汹涌的负面浪潮中,这些声音微弱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这场突如其来的网络狙击,让林远志在杏仁堂的坐诊生活,瞬间变得如履薄冰。
接下来的几天,他坐在诊室里,面对每一位推门进来的病人,内心都会下意识地绷紧一根弦。
他不得不分出一部分心神,去观察、去判断:眼前这个人,是真正备受疾病困扰、怀着信任前来求医的患者?
还是那些打着看病幌子、实则心怀叵测,想要**、找茬、制造事端的“网红”、“打假斗士”或纯粹来看热闹的好事者?
这种无形的压力,让他看诊时更加谨言慎行,解释病情时措辞愈发严谨,甚至有些时候会不自觉地过度解释,生怕被断章取义。
这种状态让他感到疲惫,也让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成名所带来的,不仅是机遇,更有难以言说的束缚和风险。
与林远志的谨慎和压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掌柜萧宣的态度。
她对此似乎毫不在意,甚至……有些乐见其成?
“别管网上那些噪音。”
一次午休时,萧宣一边翻看着手机里杏仁堂公众号后台暴涨的预约数据和留言,一边语气轻松地对林远志说。
“黑红也是红。现在这年头,怕的不是有人骂,怕的是没人理。你看,这几天咱们的预约系统都快被挤爆了,号源放出秒光,后台全是求加号的留言。
很多以前从来没接触过中医、甚至对中医有偏见的人,都因为这场争论跑来看热闹了。这客流量和关注度,可是花多少钱打广告都换不来的。”
她放下手机,看着林远志,眼神里带着生意人的精明和一丝超脱:“至于质疑和骂声,杏仁堂开了一百多年,什么风浪没见过?真金不怕火炼。只要你我看病的本事是真的,能解决病人的问题,这些喧嚣,迟早会变成咱们口碑的垫脚石。你啊,就把心放肚子里,专心看你的病。其他的,交给我。”
萧宣的镇定和长远眼光,让林远志焦虑的心情稍稍平复。
但他也明白,这份“热度”是一把双刃剑。
仿佛是为了印证萧宣的话,就在这场网络风波闹得最凶的时候,一部原本小众、关注度不高的中医题材纪录片——《最后一位国医大师》,悄然在某知名视频平台上线了。
纪录片中,有一段讲述国医大师邓金海卧病在床,打破常规、收下一位“年轻有为”的记名弟子的过程,
而那位弟子就是林远志。
“实锤!‘抗洪神医’竟是国医大师的关门记名弟子!”
“原来有真传承!怪不得敢在灾区那么猛!”
“国医大师的眼光总不会错吧?那些喷子打脸不?”
……
这个身份的“曝光”,如同在沸腾的油锅里滴入冷水,瞬间让舆论再次炸锅。
支持派仿佛找到了最强有力的背书,士气大振;质疑派则更加兴奋,认为这不过是“骗子”包装得更高明而已,争论得更加激烈。
林远志的关注度,被推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峰。他仿佛被放在了聚光灯下,每一个举动都可能被无限放大和解读。
紧接着,好几个拥有千万粉丝的头部网红,仿佛嗅到了流量的极致香味,纷纷在直播和短视频中发出“战书”:
“全网挑战林神医!我出十万出场费,现场连线直播!我找三个被西医确诊、但多年治不好的真实慢性病人,请林神医当场辨证开方!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让大家看看中医到底是不是吹出来的!”
“打假还是证实?我组局!请林神医和知名西医专家同台,现场随机抽选观众看诊,用事实说话!”
“林医生敢应战吗?不是说你针灸厉害吗?现场找急性扭伤的,扎一针看效果!全程直播,无剪辑无AI!”
……
这些挑战书一出,网络彻底沸腾了,相关话题阅读量轻松破亿。
无数网友在微博上@林远志,催促他应战。
林远志本人其实并不怎么关注这些网络喧嚣,他尽量屏蔽外界干扰。
但架不住亲人、朋友、老同学的信息和链接像雪片一样涌来,手机整天叮咚作响,想不知道都难。
“远志!你看这个!有人说要挑战你!十万块啊!”
“志哥!牛逼啊!国医大师弟子!藏得够深啊!”
“远志,网上骂得好难听,你没事吧?要不要解释一下?”
“远志,需要法律支持吗?我认识个律师……”
这些关切或好奇的信息,让他哭笑不得,也更加心烦意乱。他索性设置了消息免打扰,将更多精力投入到门诊工作中。
由于需求暴增,萧宣果断调整了排班,林远志从原本只上上午门诊,改为全天坐诊。
即便如此,号源一经放出,依然是被瞬间“秒杀”。
杏仁堂的公众号后台,每天都有留言要求加号、询问林医生何时再放号的留言塞满。
这天下午,林远志看完最后一个病人,正准备休息一下,前台护士的内线电话打了进来:“林医生,您好。外面有一位姓魏的女士,说她认识你,能麻烦你帮忙加号看一下吗?她说她是你的老朋友?”
林远志微微皱眉,这几天以各种理由要求加号的人不少,他一般都婉拒了。
“姓魏的老朋友”……他心中一动,说道:“请她进来吧。”
诊室门推开,一个身影走了进来。林远志抬头一看,果然是魏矜。
眼前的魏矜,与记忆中那位打扮火辣、眼神撩人的夜店包厢经理判若两人。
她今天穿了一身简约的米白色针织衫和浅色牛仔裤,长发随意扎起,素面朝天,看起来更像一个温婉的邻家姐姐,只是眉宇间带着一丝熟悉的、挥之不去的疲惫感。
“远志,哦不,现在该叫林大神医了?”魏矜笑着打招呼,语气熟稔中带着几分调侃,自顾自地在诊桌对面坐下,“没想到真是你坐诊这儿。抢了三天号都没抢到,没办法,只好厚着脸皮来求加个号了。”
林远志也笑了笑:“魏矜,好久不见。你怎么找到这儿来了?专门来找我的?”
“哪能啊!”魏矜摆摆手,“我可不是那种追着网红跑的人。我是来看病的,老毛病又犯了。”她说着,有些苦恼地微微张开嘴,用手指拉下自己的下唇,露出唇内侧黏膜上几个不大但看起来挺疼的口腔溃疡,
“喏,你看,又来了。疼得厉害,吃饭都受罪。”
她叹了口气,继续说:“我记得你第一次给我开那个方子,吃了效果特别好!可是上星期,我去药店照着方子抓药,可奇怪了,吃完一点效果都没有!听说你来杏仁堂坐诊了,我就想着赶紧过来让你给看看,到底怎么回事。”
她说着,环顾了一下这间古雅安静的诊室,语气带着些许感慨和惊讶:“不过说真的,远志,你是真厉害啊!这么年轻就能在杏仁堂这种地方坐堂应诊了!我以前陪朋友来看过病,这里坐诊的老先生,哪个不是头发花白、一看就很有学问的样子?你这才多大?真是前途无量!”
林远志摇摇头:“是萧掌柜信得过,给我机会罢了。”
魏矜显然也看到了最近的网络风波,凑近了些,压低声音,带着好奇和一丝八卦问:“哎,网上那事儿…真的假的啊?闹得挺凶的。还有,他们说你是那个特别厉害的国医大师的关门弟子?真的假的啊?你这背景藏得可够深的!”
林远志无奈地笑了笑:“记名弟子而已,是老师抬爱,其实没学到什么本事。网上那些事,半真半假,懒得理会。”
魏矜是个聪明人,看出林远志不想多谈这个话题,眼珠一转,又想起了什么,笑着问:“对了,你跟那位蒋大小姐,后来怎么样了?发展得不错吧?啥时候请喝喜酒啊?到时候可别忘了给我这个‘红娘’包个大红包!我可是你们的介绍人啊。”
提到蒋沁芸,林远志脸上的笑容瞬间淡了下去,眼神中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黯然。
他低下头,整理了一下桌上的脉枕,语气平淡地回避道:“你想多了,我们现在就是普通朋友。好了,先看病吧,把手放上来。”
魏矜敏锐地捕捉到了他的情绪变化,立刻识趣地收起了笑容,不再多说,乖乖伸出手腕。
林远志凝神静气,为她仔细诊脉(脉象滑数有力),观舌(舌质红,苔黄厚腻),并询问了其他情况:“最近胃口怎么样?大便如何?睡眠呢?”
“胃口还行,就是容易饿,老想吃重口味的东西。大便有点干,不太顺畅。睡眠老样子,多梦,睡不踏实。”魏矜回答。
林远志沉吟片刻,心中已有论断:“你这次的情况,和上次的狐惑病不同。上次是湿热蕴毒,虫蚀咽喉,所以用甘草泻心汤清热燥湿解毒。你这次是胃火炽盛,循经上攻导致的。你看你舌苔黄腻,脉滑数,大便干,这都是胃腑实热的表现。足阳明胃经的循行路线环绕口唇,胃火往上烧,所以口腔黏膜溃烂、生疮。治疗得清泻胃火,通腑泄热。”
他一边解释,一边熟练地开具处方:“给你开调胃承气汤合清胃散加减。承气汤泻下热结,给胃火一个出路;清胃散直清胃经实火,凉血解毒。吃几剂,大便通了,火气下去了,溃疡自然就好了。”
魏矜接过药方,看着上面陌生的药名,对比记忆中的甘草泻心汤,脸上露出困惑的表情:“咦?完全不一样了?为什么同样的嘴巴烂,两次开的方子差这么远?”
林远志耐心解释道:“中医看病,不是看症状,是辨证候。症状相似,都是口腔溃疡,但病机完全不同。上次是‘湿热’,这次是‘实热’。病因不同,治法自然不同。这叫同病异治。你之前按旧方抓药无效,就是因为药不对证。这次对症下药,很快就会见效。”
魏矜听得似懂非懂,但基于对林远志之前的信任,还是高兴地点点头:“好吧,你们这中医学问太深了,我听不明白,但我信你!这就去抓药!以后多联系啊!”
她拿起药方准备离开,又回头笑道:“本来还想多介绍几个姐妹过来找你调理调理呢,看你们这儿火爆的架势,号都抢不到,算了算了!哎,对了,以后要是工作累了,心烦了,随时来梵天火鸟找我玩,放松一下,姐给你留好位置!”
送走魏矜,林远志独自坐在诊室里。
魏矜最后那句无心之语——“累了,心烦了”——却像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在他心中漾开了一圈圈涟漪。
他不由自主地回想起在广南医院中医科实习第一次遇见魏矜的场景,明明只是几个月前的事情,却恍如隔世。
网络的狂风暴雨,病人的殷切期望,掌柜的鼎力支持,故人的偶然造访……各种思绪在他脑中交织碰撞。
那段精心剪辑、恶意满满的“打假”视频,在各大社交平台和短视频网站疯狂传播,标题一个比一个惊悚吸睛:
“惊天骗局!‘抗洪神医’翻车现场!没脾脏也能诊断‘脾虚’?”
“揭开‘中医天才’的真面目:全靠话术忽悠,根本不懂解剖学!”
“杏仁堂包庇假神医?老字号为何堕落至此!”
……
评论区彻底沦陷,成为了各种情绪和偏见的宣泄场。
质疑、嘲讽、谩骂、玩梗……各种声音混杂在一起,将“中医是玄学”、“中医不科学”、“中医就是骗局”的陈年争论再次炒至沸点。
尽管不乏有理性的声音试图解释中医“脏腑”是功能系统概念而非单纯解剖器官,但在汹涌的负面浪潮中,这些声音微弱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这场突如其来的网络狙击,让林远志在杏仁堂的坐诊生活,瞬间变得如履薄冰。
接下来的几天,他坐在诊室里,面对每一位推门进来的病人,内心都会下意识地绷紧一根弦。
他不得不分出一部分心神,去观察、去判断:眼前这个人,是真正备受疾病困扰、怀着信任前来求医的患者?
还是那些打着看病幌子、实则心怀叵测,想要**、找茬、制造事端的“网红”、“打假斗士”或纯粹来看热闹的好事者?
这种无形的压力,让他看诊时更加谨言慎行,解释病情时措辞愈发严谨,甚至有些时候会不自觉地过度解释,生怕被断章取义。
这种状态让他感到疲惫,也让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成名所带来的,不仅是机遇,更有难以言说的束缚和风险。
与林远志的谨慎和压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掌柜萧宣的态度。
她对此似乎毫不在意,甚至……有些乐见其成?
“别管网上那些噪音。”
一次午休时,萧宣一边翻看着手机里杏仁堂公众号后台暴涨的预约数据和留言,一边语气轻松地对林远志说。
“黑红也是红。现在这年头,怕的不是有人骂,怕的是没人理。你看,这几天咱们的预约系统都快被挤爆了,号源放出秒光,后台全是求加号的留言。
很多以前从来没接触过中医、甚至对中医有偏见的人,都因为这场争论跑来看热闹了。这客流量和关注度,可是花多少钱打广告都换不来的。”
她放下手机,看着林远志,眼神里带着生意人的精明和一丝超脱:“至于质疑和骂声,杏仁堂开了一百多年,什么风浪没见过?真金不怕火炼。只要你我看病的本事是真的,能解决病人的问题,这些喧嚣,迟早会变成咱们口碑的垫脚石。你啊,就把心放肚子里,专心看你的病。其他的,交给我。”
萧宣的镇定和长远眼光,让林远志焦虑的心情稍稍平复。
但他也明白,这份“热度”是一把双刃剑。
仿佛是为了印证萧宣的话,就在这场网络风波闹得最凶的时候,一部原本小众、关注度不高的中医题材纪录片——《最后一位国医大师》,悄然在某知名视频平台上线了。
纪录片中,有一段讲述国医大师邓金海卧病在床,打破常规、收下一位“年轻有为”的记名弟子的过程,
而那位弟子就是林远志。
“实锤!‘抗洪神医’竟是国医大师的关门记名弟子!”
“原来有真传承!怪不得敢在灾区那么猛!”
“国医大师的眼光总不会错吧?那些喷子打脸不?”
……
这个身份的“曝光”,如同在沸腾的油锅里滴入冷水,瞬间让舆论再次炸锅。
支持派仿佛找到了最强有力的背书,士气大振;质疑派则更加兴奋,认为这不过是“骗子”包装得更高明而已,争论得更加激烈。
林远志的关注度,被推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峰。他仿佛被放在了聚光灯下,每一个举动都可能被无限放大和解读。
紧接着,好几个拥有千万粉丝的头部网红,仿佛嗅到了流量的极致香味,纷纷在直播和短视频中发出“战书”:
“全网挑战林神医!我出十万出场费,现场连线直播!我找三个被西医确诊、但多年治不好的真实慢性病人,请林神医当场辨证开方!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让大家看看中医到底是不是吹出来的!”
“打假还是证实?我组局!请林神医和知名西医专家同台,现场随机抽选观众看诊,用事实说话!”
“林医生敢应战吗?不是说你针灸厉害吗?现场找急性扭伤的,扎一针看效果!全程直播,无剪辑无AI!”
……
这些挑战书一出,网络彻底沸腾了,相关话题阅读量轻松破亿。
无数网友在微博上@林远志,催促他应战。
林远志本人其实并不怎么关注这些网络喧嚣,他尽量屏蔽外界干扰。
但架不住亲人、朋友、老同学的信息和链接像雪片一样涌来,手机整天叮咚作响,想不知道都难。
“远志!你看这个!有人说要挑战你!十万块啊!”
“志哥!牛逼啊!国医大师弟子!藏得够深啊!”
“远志,网上骂得好难听,你没事吧?要不要解释一下?”
“远志,需要法律支持吗?我认识个律师……”
这些关切或好奇的信息,让他哭笑不得,也更加心烦意乱。他索性设置了消息免打扰,将更多精力投入到门诊工作中。
由于需求暴增,萧宣果断调整了排班,林远志从原本只上上午门诊,改为全天坐诊。
即便如此,号源一经放出,依然是被瞬间“秒杀”。
杏仁堂的公众号后台,每天都有留言要求加号、询问林医生何时再放号的留言塞满。
这天下午,林远志看完最后一个病人,正准备休息一下,前台护士的内线电话打了进来:“林医生,您好。外面有一位姓魏的女士,说她认识你,能麻烦你帮忙加号看一下吗?她说她是你的老朋友?”
林远志微微皱眉,这几天以各种理由要求加号的人不少,他一般都婉拒了。
“姓魏的老朋友”……他心中一动,说道:“请她进来吧。”
诊室门推开,一个身影走了进来。林远志抬头一看,果然是魏矜。
眼前的魏矜,与记忆中那位打扮火辣、眼神撩人的夜店包厢经理判若两人。
她今天穿了一身简约的米白色针织衫和浅色牛仔裤,长发随意扎起,素面朝天,看起来更像一个温婉的邻家姐姐,只是眉宇间带着一丝熟悉的、挥之不去的疲惫感。
“远志,哦不,现在该叫林大神医了?”魏矜笑着打招呼,语气熟稔中带着几分调侃,自顾自地在诊桌对面坐下,“没想到真是你坐诊这儿。抢了三天号都没抢到,没办法,只好厚着脸皮来求加个号了。”
林远志也笑了笑:“魏矜,好久不见。你怎么找到这儿来了?专门来找我的?”
“哪能啊!”魏矜摆摆手,“我可不是那种追着网红跑的人。我是来看病的,老毛病又犯了。”她说着,有些苦恼地微微张开嘴,用手指拉下自己的下唇,露出唇内侧黏膜上几个不大但看起来挺疼的口腔溃疡,
“喏,你看,又来了。疼得厉害,吃饭都受罪。”
她叹了口气,继续说:“我记得你第一次给我开那个方子,吃了效果特别好!可是上星期,我去药店照着方子抓药,可奇怪了,吃完一点效果都没有!听说你来杏仁堂坐诊了,我就想着赶紧过来让你给看看,到底怎么回事。”
她说着,环顾了一下这间古雅安静的诊室,语气带着些许感慨和惊讶:“不过说真的,远志,你是真厉害啊!这么年轻就能在杏仁堂这种地方坐堂应诊了!我以前陪朋友来看过病,这里坐诊的老先生,哪个不是头发花白、一看就很有学问的样子?你这才多大?真是前途无量!”
林远志摇摇头:“是萧掌柜信得过,给我机会罢了。”
魏矜显然也看到了最近的网络风波,凑近了些,压低声音,带着好奇和一丝八卦问:“哎,网上那事儿…真的假的啊?闹得挺凶的。还有,他们说你是那个特别厉害的国医大师的关门弟子?真的假的啊?你这背景藏得可够深的!”
林远志无奈地笑了笑:“记名弟子而已,是老师抬爱,其实没学到什么本事。网上那些事,半真半假,懒得理会。”
魏矜是个聪明人,看出林远志不想多谈这个话题,眼珠一转,又想起了什么,笑着问:“对了,你跟那位蒋大小姐,后来怎么样了?发展得不错吧?啥时候请喝喜酒啊?到时候可别忘了给我这个‘红娘’包个大红包!我可是你们的介绍人啊。”
提到蒋沁芸,林远志脸上的笑容瞬间淡了下去,眼神中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黯然。
他低下头,整理了一下桌上的脉枕,语气平淡地回避道:“你想多了,我们现在就是普通朋友。好了,先看病吧,把手放上来。”
魏矜敏锐地捕捉到了他的情绪变化,立刻识趣地收起了笑容,不再多说,乖乖伸出手腕。
林远志凝神静气,为她仔细诊脉(脉象滑数有力),观舌(舌质红,苔黄厚腻),并询问了其他情况:“最近胃口怎么样?大便如何?睡眠呢?”
“胃口还行,就是容易饿,老想吃重口味的东西。大便有点干,不太顺畅。睡眠老样子,多梦,睡不踏实。”魏矜回答。
林远志沉吟片刻,心中已有论断:“你这次的情况,和上次的狐惑病不同。上次是湿热蕴毒,虫蚀咽喉,所以用甘草泻心汤清热燥湿解毒。你这次是胃火炽盛,循经上攻导致的。你看你舌苔黄腻,脉滑数,大便干,这都是胃腑实热的表现。足阳明胃经的循行路线环绕口唇,胃火往上烧,所以口腔黏膜溃烂、生疮。治疗得清泻胃火,通腑泄热。”
他一边解释,一边熟练地开具处方:“给你开调胃承气汤合清胃散加减。承气汤泻下热结,给胃火一个出路;清胃散直清胃经实火,凉血解毒。吃几剂,大便通了,火气下去了,溃疡自然就好了。”
魏矜接过药方,看着上面陌生的药名,对比记忆中的甘草泻心汤,脸上露出困惑的表情:“咦?完全不一样了?为什么同样的嘴巴烂,两次开的方子差这么远?”
林远志耐心解释道:“中医看病,不是看症状,是辨证候。症状相似,都是口腔溃疡,但病机完全不同。上次是‘湿热’,这次是‘实热’。病因不同,治法自然不同。这叫同病异治。你之前按旧方抓药无效,就是因为药不对证。这次对症下药,很快就会见效。”
魏矜听得似懂非懂,但基于对林远志之前的信任,还是高兴地点点头:“好吧,你们这中医学问太深了,我听不明白,但我信你!这就去抓药!以后多联系啊!”
她拿起药方准备离开,又回头笑道:“本来还想多介绍几个姐妹过来找你调理调理呢,看你们这儿火爆的架势,号都抢不到,算了算了!哎,对了,以后要是工作累了,心烦了,随时来梵天火鸟找我玩,放松一下,姐给你留好位置!”
送走魏矜,林远志独自坐在诊室里。
魏矜最后那句无心之语——“累了,心烦了”——却像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在他心中漾开了一圈圈涟漪。
他不由自主地回想起在广南医院中医科实习第一次遇见魏矜的场景,明明只是几个月前的事情,却恍如隔世。
网络的狂风暴雨,病人的殷切期望,掌柜的鼎力支持,故人的偶然造访……各种思绪在他脑中交织碰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