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的时间,在网络世界的喧嚣与杏仁堂诊室的静谧之间,形成了一道无形的壁垒。
林远志选择了沉默。
他没有对那则精心剪辑、恶意满满的“打假”视频做出任何公开回应,也没有理会那些头部网红抛出的、充满戏剧张力的“直播挑战”。
要是理睬他们,那才是中了他们的奸计。
可是,这种沉默,在浮躁的网络环境中,被迅速解读为心虚和认怂。
“看吧!我就说是骗子!根本不敢应战!”
“什么国医弟子?吹出来的吧!真要有本事,早就出来打脸了!”
“估计是怕直播露馅,丢了国医大师的脸!”
“中医也就这点能耐,故弄玄虚可以,真刀**就缩了!”
“杏仁堂也是,为了赚钱,什么人都敢请!”
……
质疑和嘲讽的声音愈发猖獗,甚至开始波及到那位收林远志为记名弟子的国医大师邓金海,认为他老人家“晚节不保”、“看走了眼”。
林远志并非没有看到这些言论。
亲朋师友转来的链接、略带担忧的询问,让他无法完全置身事外。
但他只是将这些纷扰压在心底,每日依旧按时出现在6号诊室,望闻问切,辨证论治,开方施针。
他用行动坚守着医生的本分,却用沉默应对着外界的喧嚣。
忽然,林远志接到了一个意外的电话。
“小林,冒昧打扰了。我是李晓薇,上次一别,已经好久不见了。”
“薇姐,你好,有事吗?”林远志有些意外。
“小林,我现在正在筹备一档深度访谈节目,聚焦当下有争议的文化和科学话题。我想邀请您作为嘉宾,做一期专访。”李晓薇开门见山,语气专业而诚恳。
林远志愣了一下,随即苦笑:“薇姐,您就别拿我开玩笑了。我现在这‘网红’体质,躲还来不及,哪还敢上电视接受专访?再说,我何德何能——”
“你太谦虚了。”李晓薇打断他,语气变得郑重,“你可能自己没有察觉,但你现在已经是一个现象级的人物了。ni身上汇聚了太多值得探讨的标签:年轻的‘抗洪神医’、国医大师记名弟子、网络风暴的中心、传统中医与现代舆论碰撞的焦点……你代表的早已不仅仅是个人,在很多人眼中,你代表着中医年轻一代的形象和可能性。”
她顿了顿,声音里带着一丝鼓励和期待:“我知道你最近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和非议。但正因为如此,我觉得你更应该站出来,不是去争吵,而是去冷静、理性、专业地发出属于中医的声音。
用你的知识和临床实践,去回应那些质疑,去普及真正的中医思维。接力棒已经传到你这一代手里了,回避解决不了问题,正视和沟通才能赢得未来。我相信,这也是邓老收您为徒的期许之一。”
李晓薇的话,像重锤一样敲在林远志的心上。
“接力棒”、“代表年轻一代”、“邓老的期许”……这些词语让他无法再以简单的“低调”或“怕麻烦”为理由拒绝。
他沉默了片刻,深吸一口气,说道:“薇姐,谢谢你的看重。让我……好好考虑一下。”
“好,我等你消息。”李晓薇没有催促,挂断了电话。
就在林远志陷入沉思,权衡是否应该接受访谈的第二天清晨,一则突如其来的消息,以惊人的速度席卷了网络,并瞬间压过了所有关于林远志的争议——
国家级中医泰斗、国医大师邓金海先生,于昨日晚间在羊城省中医院安然辞世,享年一百零四岁。
这则讣告原本只会在中医药界内部引起哀悼,但在当下“中医热”的舆论风口上,它像一颗投入沸水的巨石,瞬间激起了千层浪,短时间内直接冲上了热搜前十!。
讣告配图中,邓老生前最后时刻在病房里的照片——一位慈祥安详的老人,身边围绕着悲痛的学生和家人,病床旁挂着静脉输液瓶。
这一刻,网络舆论再次显现出其荒诞和撕裂的一面。
哀悼和致敬的声音尚未完全展开,大量刺耳的质疑和嘲讽便已甚嚣尘上:
“呵呵!国医大师!临终前还不是要靠西医输液维持生命?”
“说好的中医治本呢?神医们怎么不给自己扎几针长生不老?”
“讽刺!一辈子研究中医,最后还得靠西医设备续命!”
“这算不算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中医的无效?”
……
林远志比大多数网友更早得知这个噩耗。
在早上八点,刚刚起床,他就接到了来自羊城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他名义上的师姐徐静的电话。
电话那头的徐静声音沙哑,带着浓重的鼻音和难以抑制的悲痛:“远志……师傅他老人家…昨天晚上零点十分走了……”她哽咽着,“走的很安详,没受什么罪。师母和我们都陪在身边。丧礼定在七天后……你如果有时间……就过来羊城送师傅最后一程吧…”
林远志握着手机,站在窗前,心脏像是被一只冰冷的手紧紧攥住,窒息般的悲痛瞬间淹没了他。
虽然与邓老只有一面之缘,但老人的学识、气度、那份对后辈的提携与期许,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他猛然想起拜师那天,邓老曾语气平淡地提起过一句:“下个癸亥日,我应该是挺不过去了。”
他颤抖着手翻看手机日历——今天,正是3月12日,农历癸亥日!
老人竟以如此精准的方式,为自己传奇的一生画上了句号,其医道修为和对生命规律的洞察,已臻化境。这份震撼,远远超过了简单的悲伤。
刚挂断徐静师姐的电话,不久,手机再次响起,又是李晓薇。
“小林!你知道邓老的事了吗?”
“刚知道。”
“小林,请节哀。”李晓薇沉默了几秒,语气变得更加郑重,“这个时刻,我更加觉得,你需要站出来。不是为了争论,而是为了传承,为了让大家看到,邓老他们的精神和学问,并没有随着他们的离去而消失,而是在你们这一代身上得到了延续。这或许是对邓老最好的告慰。”
这一次,林远志没有再犹豫。一股前所未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如同潮水般涌上心头。他深吸一口气,清晰地说道:“李记者,你的专访,我接受。时间地点,您来定。”
“好!早等你这句话了。”李晓薇立刻回应,“时间就定在三天后,地点就定在您的6号诊室!那里是一线,最有说服力,我现在就联系萧掌柜协调!”
林远志上班后找到萧宣,说明了情况。
没想到萧宣早已和李晓薇沟通完毕,她对此表现得极为支持,甚至有些兴奋:“太好了!这是天大的好事!正名的好机会,也是咱们杏仁堂露脸的好机会!你放心,那天上午我给你停诊,全力配合采访!需要什么尽管说,年轻人,就该有这种魄力!抓住机会,好好表现!”
三天后,上午九点。杏仁堂6号诊室。
诊室被精心整理过,显得更加整洁明亮。摄像机、灯光、录音设备已经架设好,李晓薇一身干练的职业装,坐在林远志对面。
访谈正式开始。
李晓薇的问题犀利而直接,紧紧围绕着当前网络上的争议焦点:
“小林,网络上流传你为一位脾脏切除了患者诊断‘脾虚’,你作何回应?中医的‘脾’和西医的‘脾脏’是一回事吗?”
“很多人认为中医理论‘不科学’、‘无法验证’,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作为邓金海国医大师的记名弟子,您认为中医的核心精神和现代价值是什么?”
“面对汹涌的网络质疑,你为何选择沉默?”
“中医能否治疗急症、重症?还是只能调理慢性病?”
林远志面对镜头,神情平静,眼神清澈而坚定。
对于“脾虚”争议,他解释道:“中医的‘脾’,是一个功能系统概念,主运化、统血,并非单指解剖学的脾脏器官。脾脏切除,会影响部分‘脾’的功能,但人体有代偿能力。那位先生表现出的乏力、纳差、易感冒等症状,符合中医‘脾肺气虚’证候,诊断并无不妥。
这并非‘不科学’,而是两种医学体系基于不同哲学背景和观察维度,对人体生命活动的不同解读方式。”
对于邓老的期许,他动情地说:“老师看重的,并非我当时的医术有多高明,而是一份对中医的赤诚之心。中医的传承,传的是医道,是仁心,是这种思维模式,而不仅仅是药方或技法。”
他坦诚自己的不足和需要学习的地方,对于不了解的领域,直言“不清楚”、“需要研究”。
整个访谈过程,理性又平和,并没有什么尖锐的问题。
访谈的最后,李晓薇提出了一个现场验证的环节:
“小林,我们知道,无论理论说得如何天花乱坠,医学最终还是要看疗效。为了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中医的‘辨证论治’,能否请您现在就从我们现场工作人员中,随机挑选一位,为他进行现场诊断和辨证,并给出治疗建议?我们可以全程记录。”
“可以。”林远志欣然同意。
工作人员拿来一个装着所有现场工作人员姓名卡的信封。
林远志随机抽取了一张,打开念道:“化妆师,小常。”
一位二十出头、脸上带着些雀斑、看起来有些害羞的女孩惊讶地站了起来,在大家的鼓励下,坐到了诊疗桌前。
“放轻松,就当是一次普通的健康咨询。”林远志温和地说。
李晓薇代为询问:“小常,你有什么地方觉得不舒服,或者想请林医生帮忙看看的吗?”
小常摸了摸自己的脸,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其实也没啥大病。就是、就是我这脸上的雀斑,好多年了,夏天更明显,试过好多美白护肤品、激光也做过两次,完全没效果……挺烦人的。”她顿了顿,补充道,“哦,还有,我手脚容易凉,冬天特别怕冷。”
林远志点点头,开始仔细询问:“这些雀斑,痛或者痒吗?”
“不痛不痒,就是影响美观。”
“晒太阳后会加重吗?”
“会!一晒就颜色更深!”
“饮食、睡眠、大小便怎么样?”
“都挺正常的,吃饭香,睡觉好,小便没什么特别,大便每天一次,成形。有时候吃饭时间不对,会胃痛。”
“嘴里有什么不舒服吗?比如口苦、口干?”
“没有。”
“月经情况呢?周期、量、颜色、有没有血块或痛经?”
小常脸微微一红:“周期挺准的,量也正常,颜色有点暗红吧,偶尔有一点点小血块,不算痛经。”
问诊完毕,林远志示意她伸手诊脉(脉弦细),观舌(舌淡红,苔薄白)。
沉思片刻,林远志清晰地说道:“你的问题,在中医看来,核心是血虚寒凝兼有瘀滞。”
他详细分析:“手足凉、怕冷——脾主四肢,这是阳气不足,不能温煦四肢,或寒邪凝滞,气血不通。
面色有斑——中医认为‘无瘀不成斑’,斑的本质是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停滞于面部。
但你的斑色不算深,结合舌淡、脉细,说明瘀血不重,根源在于血虚。血液亏虚,运行无力,稍微遇到寒邪,就容易凝滞不通,形成轻微瘀血,表现在脸上就是雀斑。
晒太阳后加重,是因为瘀斑是干血,失去了流动性,所以只会颜色暂时加深,不会消散。
你月经色暗、偶有微小血块,也印证了有轻微血瘀的存在。
但总体来看,你饮食、二便、睡眠正常,说明脾胃功能、阴阳平衡基础还不错,问题主要在于血虚不能濡养,寒凝导致血行不畅。”
“那能治吗?”小常期待地问。
“可以。”林远志肯定地回答,“治疗原则是温经散寒,养血通脉,兼以活血化瘀。”
他提笔开具处方:“方药可以用《伤寒论》的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加强温中散寒之力;再加入鸡血藤、玫瑰花这两味药性相对平和的药物,活血化瘀,特别针对面部斑痕。
坚持服用一段时间,待体内阳气充足,血液充盈,寒邪得散,气血运行通畅,不仅手脚冰凉会改善,面部的雀斑也会逐渐变淡。
但切记,皮肤病起效慢,至少要连续服药十天以上才能看到初步效果,需要耐心。”
小常听完,虽然对药方半懂不懂,但林远志清晰的分析和肯定的语气让她非常高兴和信服:“太好了!谢谢,我这就去抓药试试!”
李晓薇转向镜头,郑重地说道:“观众朋友们,这就是中医的‘辨证论治’。它不是针对‘雀斑’这个症状,而是探究产生这个症状的内在身体环境,并通过调整内在环境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我们将会记录小常服药后的变化,并在十天后向大家汇报后续效果。我以节目组的名义保证,小常是我们随机抽取的工作人员,绝非事先安排的‘托儿’,她的雀斑治疗史有医疗机构留下的记录,事后我们会一并公布,真实可信。”
访谈至此,圆满结束。
关闭摄像机后,李晓薇走到林远志面前,真诚地说:“小林,今天辛苦你了。你让我看到,传承是真实存在的。你值得拥有更大的舞台,请不要小看自己的力量。一代新人换旧人,邓老已然仙逝,但像你这样的新人正在崛起。中医的传承,不会中断。”
林远志选择了沉默。
他没有对那则精心剪辑、恶意满满的“打假”视频做出任何公开回应,也没有理会那些头部网红抛出的、充满戏剧张力的“直播挑战”。
要是理睬他们,那才是中了他们的奸计。
可是,这种沉默,在浮躁的网络环境中,被迅速解读为心虚和认怂。
“看吧!我就说是骗子!根本不敢应战!”
“什么国医弟子?吹出来的吧!真要有本事,早就出来打脸了!”
“估计是怕直播露馅,丢了国医大师的脸!”
“中医也就这点能耐,故弄玄虚可以,真刀**就缩了!”
“杏仁堂也是,为了赚钱,什么人都敢请!”
……
质疑和嘲讽的声音愈发猖獗,甚至开始波及到那位收林远志为记名弟子的国医大师邓金海,认为他老人家“晚节不保”、“看走了眼”。
林远志并非没有看到这些言论。
亲朋师友转来的链接、略带担忧的询问,让他无法完全置身事外。
但他只是将这些纷扰压在心底,每日依旧按时出现在6号诊室,望闻问切,辨证论治,开方施针。
他用行动坚守着医生的本分,却用沉默应对着外界的喧嚣。
忽然,林远志接到了一个意外的电话。
“小林,冒昧打扰了。我是李晓薇,上次一别,已经好久不见了。”
“薇姐,你好,有事吗?”林远志有些意外。
“小林,我现在正在筹备一档深度访谈节目,聚焦当下有争议的文化和科学话题。我想邀请您作为嘉宾,做一期专访。”李晓薇开门见山,语气专业而诚恳。
林远志愣了一下,随即苦笑:“薇姐,您就别拿我开玩笑了。我现在这‘网红’体质,躲还来不及,哪还敢上电视接受专访?再说,我何德何能——”
“你太谦虚了。”李晓薇打断他,语气变得郑重,“你可能自己没有察觉,但你现在已经是一个现象级的人物了。ni身上汇聚了太多值得探讨的标签:年轻的‘抗洪神医’、国医大师记名弟子、网络风暴的中心、传统中医与现代舆论碰撞的焦点……你代表的早已不仅仅是个人,在很多人眼中,你代表着中医年轻一代的形象和可能性。”
她顿了顿,声音里带着一丝鼓励和期待:“我知道你最近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和非议。但正因为如此,我觉得你更应该站出来,不是去争吵,而是去冷静、理性、专业地发出属于中医的声音。
用你的知识和临床实践,去回应那些质疑,去普及真正的中医思维。接力棒已经传到你这一代手里了,回避解决不了问题,正视和沟通才能赢得未来。我相信,这也是邓老收您为徒的期许之一。”
李晓薇的话,像重锤一样敲在林远志的心上。
“接力棒”、“代表年轻一代”、“邓老的期许”……这些词语让他无法再以简单的“低调”或“怕麻烦”为理由拒绝。
他沉默了片刻,深吸一口气,说道:“薇姐,谢谢你的看重。让我……好好考虑一下。”
“好,我等你消息。”李晓薇没有催促,挂断了电话。
就在林远志陷入沉思,权衡是否应该接受访谈的第二天清晨,一则突如其来的消息,以惊人的速度席卷了网络,并瞬间压过了所有关于林远志的争议——
国家级中医泰斗、国医大师邓金海先生,于昨日晚间在羊城省中医院安然辞世,享年一百零四岁。
这则讣告原本只会在中医药界内部引起哀悼,但在当下“中医热”的舆论风口上,它像一颗投入沸水的巨石,瞬间激起了千层浪,短时间内直接冲上了热搜前十!。
讣告配图中,邓老生前最后时刻在病房里的照片——一位慈祥安详的老人,身边围绕着悲痛的学生和家人,病床旁挂着静脉输液瓶。
这一刻,网络舆论再次显现出其荒诞和撕裂的一面。
哀悼和致敬的声音尚未完全展开,大量刺耳的质疑和嘲讽便已甚嚣尘上:
“呵呵!国医大师!临终前还不是要靠西医输液维持生命?”
“说好的中医治本呢?神医们怎么不给自己扎几针长生不老?”
“讽刺!一辈子研究中医,最后还得靠西医设备续命!”
“这算不算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中医的无效?”
……
林远志比大多数网友更早得知这个噩耗。
在早上八点,刚刚起床,他就接到了来自羊城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他名义上的师姐徐静的电话。
电话那头的徐静声音沙哑,带着浓重的鼻音和难以抑制的悲痛:“远志……师傅他老人家…昨天晚上零点十分走了……”她哽咽着,“走的很安详,没受什么罪。师母和我们都陪在身边。丧礼定在七天后……你如果有时间……就过来羊城送师傅最后一程吧…”
林远志握着手机,站在窗前,心脏像是被一只冰冷的手紧紧攥住,窒息般的悲痛瞬间淹没了他。
虽然与邓老只有一面之缘,但老人的学识、气度、那份对后辈的提携与期许,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他猛然想起拜师那天,邓老曾语气平淡地提起过一句:“下个癸亥日,我应该是挺不过去了。”
他颤抖着手翻看手机日历——今天,正是3月12日,农历癸亥日!
老人竟以如此精准的方式,为自己传奇的一生画上了句号,其医道修为和对生命规律的洞察,已臻化境。这份震撼,远远超过了简单的悲伤。
刚挂断徐静师姐的电话,不久,手机再次响起,又是李晓薇。
“小林!你知道邓老的事了吗?”
“刚知道。”
“小林,请节哀。”李晓薇沉默了几秒,语气变得更加郑重,“这个时刻,我更加觉得,你需要站出来。不是为了争论,而是为了传承,为了让大家看到,邓老他们的精神和学问,并没有随着他们的离去而消失,而是在你们这一代身上得到了延续。这或许是对邓老最好的告慰。”
这一次,林远志没有再犹豫。一股前所未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如同潮水般涌上心头。他深吸一口气,清晰地说道:“李记者,你的专访,我接受。时间地点,您来定。”
“好!早等你这句话了。”李晓薇立刻回应,“时间就定在三天后,地点就定在您的6号诊室!那里是一线,最有说服力,我现在就联系萧掌柜协调!”
林远志上班后找到萧宣,说明了情况。
没想到萧宣早已和李晓薇沟通完毕,她对此表现得极为支持,甚至有些兴奋:“太好了!这是天大的好事!正名的好机会,也是咱们杏仁堂露脸的好机会!你放心,那天上午我给你停诊,全力配合采访!需要什么尽管说,年轻人,就该有这种魄力!抓住机会,好好表现!”
三天后,上午九点。杏仁堂6号诊室。
诊室被精心整理过,显得更加整洁明亮。摄像机、灯光、录音设备已经架设好,李晓薇一身干练的职业装,坐在林远志对面。
访谈正式开始。
李晓薇的问题犀利而直接,紧紧围绕着当前网络上的争议焦点:
“小林,网络上流传你为一位脾脏切除了患者诊断‘脾虚’,你作何回应?中医的‘脾’和西医的‘脾脏’是一回事吗?”
“很多人认为中医理论‘不科学’、‘无法验证’,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作为邓金海国医大师的记名弟子,您认为中医的核心精神和现代价值是什么?”
“面对汹涌的网络质疑,你为何选择沉默?”
“中医能否治疗急症、重症?还是只能调理慢性病?”
林远志面对镜头,神情平静,眼神清澈而坚定。
对于“脾虚”争议,他解释道:“中医的‘脾’,是一个功能系统概念,主运化、统血,并非单指解剖学的脾脏器官。脾脏切除,会影响部分‘脾’的功能,但人体有代偿能力。那位先生表现出的乏力、纳差、易感冒等症状,符合中医‘脾肺气虚’证候,诊断并无不妥。
这并非‘不科学’,而是两种医学体系基于不同哲学背景和观察维度,对人体生命活动的不同解读方式。”
对于邓老的期许,他动情地说:“老师看重的,并非我当时的医术有多高明,而是一份对中医的赤诚之心。中医的传承,传的是医道,是仁心,是这种思维模式,而不仅仅是药方或技法。”
他坦诚自己的不足和需要学习的地方,对于不了解的领域,直言“不清楚”、“需要研究”。
整个访谈过程,理性又平和,并没有什么尖锐的问题。
访谈的最后,李晓薇提出了一个现场验证的环节:
“小林,我们知道,无论理论说得如何天花乱坠,医学最终还是要看疗效。为了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中医的‘辨证论治’,能否请您现在就从我们现场工作人员中,随机挑选一位,为他进行现场诊断和辨证,并给出治疗建议?我们可以全程记录。”
“可以。”林远志欣然同意。
工作人员拿来一个装着所有现场工作人员姓名卡的信封。
林远志随机抽取了一张,打开念道:“化妆师,小常。”
一位二十出头、脸上带着些雀斑、看起来有些害羞的女孩惊讶地站了起来,在大家的鼓励下,坐到了诊疗桌前。
“放轻松,就当是一次普通的健康咨询。”林远志温和地说。
李晓薇代为询问:“小常,你有什么地方觉得不舒服,或者想请林医生帮忙看看的吗?”
小常摸了摸自己的脸,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其实也没啥大病。就是、就是我这脸上的雀斑,好多年了,夏天更明显,试过好多美白护肤品、激光也做过两次,完全没效果……挺烦人的。”她顿了顿,补充道,“哦,还有,我手脚容易凉,冬天特别怕冷。”
林远志点点头,开始仔细询问:“这些雀斑,痛或者痒吗?”
“不痛不痒,就是影响美观。”
“晒太阳后会加重吗?”
“会!一晒就颜色更深!”
“饮食、睡眠、大小便怎么样?”
“都挺正常的,吃饭香,睡觉好,小便没什么特别,大便每天一次,成形。有时候吃饭时间不对,会胃痛。”
“嘴里有什么不舒服吗?比如口苦、口干?”
“没有。”
“月经情况呢?周期、量、颜色、有没有血块或痛经?”
小常脸微微一红:“周期挺准的,量也正常,颜色有点暗红吧,偶尔有一点点小血块,不算痛经。”
问诊完毕,林远志示意她伸手诊脉(脉弦细),观舌(舌淡红,苔薄白)。
沉思片刻,林远志清晰地说道:“你的问题,在中医看来,核心是血虚寒凝兼有瘀滞。”
他详细分析:“手足凉、怕冷——脾主四肢,这是阳气不足,不能温煦四肢,或寒邪凝滞,气血不通。
面色有斑——中医认为‘无瘀不成斑’,斑的本质是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停滞于面部。
但你的斑色不算深,结合舌淡、脉细,说明瘀血不重,根源在于血虚。血液亏虚,运行无力,稍微遇到寒邪,就容易凝滞不通,形成轻微瘀血,表现在脸上就是雀斑。
晒太阳后加重,是因为瘀斑是干血,失去了流动性,所以只会颜色暂时加深,不会消散。
你月经色暗、偶有微小血块,也印证了有轻微血瘀的存在。
但总体来看,你饮食、二便、睡眠正常,说明脾胃功能、阴阳平衡基础还不错,问题主要在于血虚不能濡养,寒凝导致血行不畅。”
“那能治吗?”小常期待地问。
“可以。”林远志肯定地回答,“治疗原则是温经散寒,养血通脉,兼以活血化瘀。”
他提笔开具处方:“方药可以用《伤寒论》的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加强温中散寒之力;再加入鸡血藤、玫瑰花这两味药性相对平和的药物,活血化瘀,特别针对面部斑痕。
坚持服用一段时间,待体内阳气充足,血液充盈,寒邪得散,气血运行通畅,不仅手脚冰凉会改善,面部的雀斑也会逐渐变淡。
但切记,皮肤病起效慢,至少要连续服药十天以上才能看到初步效果,需要耐心。”
小常听完,虽然对药方半懂不懂,但林远志清晰的分析和肯定的语气让她非常高兴和信服:“太好了!谢谢,我这就去抓药试试!”
李晓薇转向镜头,郑重地说道:“观众朋友们,这就是中医的‘辨证论治’。它不是针对‘雀斑’这个症状,而是探究产生这个症状的内在身体环境,并通过调整内在环境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我们将会记录小常服药后的变化,并在十天后向大家汇报后续效果。我以节目组的名义保证,小常是我们随机抽取的工作人员,绝非事先安排的‘托儿’,她的雀斑治疗史有医疗机构留下的记录,事后我们会一并公布,真实可信。”
访谈至此,圆满结束。
关闭摄像机后,李晓薇走到林远志面前,真诚地说:“小林,今天辛苦你了。你让我看到,传承是真实存在的。你值得拥有更大的舞台,请不要小看自己的力量。一代新人换旧人,邓老已然仙逝,但像你这样的新人正在崛起。中医的传承,不会中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