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中医 第366章 见者有份

小说:末代中医 作者:最后阵地 更新时间:2025-11-06 12:25:16 源网站:2k小说网
  上午,杏仁堂的候诊区一如既往地坐满了人。

  林远志在6号诊室内专注地为一位病人号脉,封总在一旁熟练地记录着诊断信息。

  诊室门被轻轻敲响,萧宣推门进来,脸上带着一丝不同寻常的郑重。

  她走到林远志身边,低声说:“远志,打扰一下。外面有一位从省中医院来的客人,姓徐,是中医科的主任。她说她是邓老的弟子,专程从省城过来,想见你一面,聊几句。你看方不方便抽出十分钟?”

  林远志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惊讶,立刻对面前的病人温和地说:“阿姨,您稍坐休息片刻,我马上回来。”病人理解地点点头。

  林远志起身,对封总示意了一下,便跟着萧宣走出诊室。

  萧宣低声补充道:“我已经安排她在隔壁的会客室了。十分钟,不会叫号。”

  推开会客室的门,只见一位年约四十多岁、气质沉稳干练、戴着细框眼镜、穿着得体职业装的女医生正坐在沙发上。

  她看到林远志进来,微笑着站起身,伸出手:“你好,林师弟。冒昧打扰。”

  “徐师姐,您好!你怎么来了?”林远志连忙上前握手,语气带着敬意和一丝意外。

  他转头对跟进来一脸好奇的封总介绍道:“封总,这位是徐静徐主任,是国医大师邓金海老师的亲传弟子,也是省中医界的翘楚。”

  封总顿时肃然起敬,连忙鞠躬问好:“徐主任好!”

  徐静摆摆手,笑容和煦:“不必客气。坐吧,时间有限,我们长话短说。”

  三人落座。徐静目光赞赏地打量着林远志,开门见山:“远志师弟,我这次来,一是出差顺道,二也是特意想来亲眼看看你。你这段时间的经历,我在省城都有所耳闻。抗洪救灾、网络风波、还有最近广南医院那个高热十天不退的病例……你的成长速度实在令人惊叹。”

  她顿了顿,语气中带着真诚的钦佩:“更难得的是,你居然拿到了省内民间中医的特许资格证,还能在杏仁堂这样的地方坐堂,挑起大梁。这份能力,在年轻一辈里,实属凤毛麟角。邓老若是泉下有知,必定深感欣慰。”

  林远志被夸得有些不好意思,谦逊道:“师姐过奖了。我只是做了医生该做的事,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

  徐静点点头,话锋却微微一转,语气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探究:“说到邓老,上个月老师的葬礼,我好像没有看到你出席?”

  林远志的神色瞬间黯淡下来,露出一丝愧疚,低声解释道:“师姐,这件事我很抱歉。当时正好有一位从外地赶来的危重病人,情况紧急,实在脱不开身。而且,我总觉得,自己只是个记名弟子,资历最浅,与其他师兄师姐也不甚相熟,贸然前去,反而尴尬。”

  徐静听着,没有立刻打断。等他说完,她才轻轻叹了口气,语气平和却带着一丝长辈般的规劝:

  “远志,我理解你的顾虑。但你要知道,中医传承,最重师道礼仪。邓老破格收你为记名弟子,亲自指点,这本身就是对你极大的认可和期许。记名弟子也是弟子。缺席恩师的葬礼,于情于理,确实有些失礼。其他几位师兄师姐,当时也问起过你。”

  林远志低下头,诚恳地说:“是我考虑不周,对不起。”

  出乎意料的是,徐静并没有继续责备,反而语气一转,变得宽和而深邃: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邓老在天有灵,知道他看重的小弟子是因为坚守在临床一线、救治危重病人而未能前来,他老人家非但不会怪罪,反而会感到欣慰和骄傲。救死扶伤,这才是他毕生践行的医道,也是他最希望从你们年轻人身上看到的传承。”

  这番话,如同暖流,瞬间化解了林远志心中的忐忑和负疚感。

  “谢谢师姐的理解。”

  徐静微微一笑,顺势抛出了她此行的真正目的:“远志,我今天来,除了看看你,也是代表省中医院,向你正式发出邀请。我们医院目前正在筹建一个新的‘中西医结合疑难病诊疗中心’,急需像你这样既有扎实中医功底、又敢于挑战急危重症、在年轻群体中有影响力的青年才俊。

  我们希望你能够加入,以特邀专家的身份主持中医方面的业务。平台、资源、团队支持,都会给你最好的配置。这是一个能让你的医术发挥更大价值、造福更多患者的机会。你愿意考虑吗?”

  这个邀请,分量极重。

  省中医院是全省中医界的殿堂,是多少中医人梦寐以求的平台。

  林远志心中一震,但他并没有被惊喜冲昏头脑。他沉吟片刻,谨慎而坦诚地回答:“师姐,非常感谢你和省中医院对我的看重。但是我自觉资历尚浅,临床经验和学术沉淀都还远远不够。

  骤然进入那样高的平台,恐怕难以服众。而且我这个人,性子比较直,对于大医院里复杂的人际关系和行政事务,实在是不擅长,也怕处理不好,反而辜负了您的期望。我觉得,我可能还需要在基层再多磨练一段时间。”

  徐静认真听着,没有强求,只是点了点头:“你的顾虑,我明白。大医院的环境确实更复杂,挑战也更大。但这个机会的大门,随时为你敞开。你不必立刻答复我,回去好好考虑一下,想清楚了,随时可以联系我。”

  “谢谢师姐,我会认真考虑的。”

  公事谈完,徐静又和林远志交流了一下关于娄锡兰格林巴利综合征的治疗思路,对林远志辨证用药的胆大心细表示赞赏。

  临走前,她仿佛不经意地提起:

  “对了,下个月初,省中医药学会的年会暨新会员欢迎会在羊城国际会议中心举行,规格很高,有很多名家讲座和病例讨论。

  你如今也是学会会员了,到时候务必参加,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林远志有些惊讶:“师姐,你怎么知道我已经入会了?”

  他记得自己提交申请后并没有声张。

  徐静笑了笑:“因为,我就是你的推荐人啊。学会审核新会员,尤其是年轻会员,需要至少两位资深会员联名推荐。我觉得你应该融入更大的学术集体,所以就和另一位朋友一起推荐了你。希望你不会怪我自作主张。”

  林远志这才恍然,心中涌起一阵暖流和感激:“原来是这样!多谢你了,师姐。”

  “不必谢我。”徐静站起身,语重心长地说,“学海无涯,医道更是如此。闭门造车,难有大成。多和同行高手交流切磋,碰撞思想,才能不断精进。即使强如邓老,一生中也遇到过不少束手无策的病例。正因为有遗憾,才需要我们后人不断努力,去攻克前人解决不了的难题。这才是传承的意义所在。”

  送走徐静,回到诊室,封总立刻激动地凑过来:

  “师兄!省中医院的特邀专家!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啊!你怎么还犹豫了?那可是省中医院!金字招牌!根本不用担心像综合医院那样被边缘化或者撤销科室!”

  林远志看着窗外候诊的人群,说:“平台是好平台,但时机未必是最好时机。我觉得自己还需要沉淀。在大医院,要处理的,远不止病人那么简单。”

  他顿了顿,看向封总,“对了,刚才师姐说的学会年会,你想去见识一下吗?听说可以带一名助理参会。”

  封总眼睛瞬间亮了,几乎要跳起来:“想想想!当然想!师兄!带我去吧!我保证当好你的跟班,绝对不给你丢脸!”

  林远志笑了笑:“看你接下来表现吧。先把今天的病人看好。”

  周六下午,杏仁堂召开每周例会。

  这次会议的气氛格外热烈,一个重要议题被提上日程:林远志个人医馆分馆的命名。

  分馆的选址、装修设计、甚至大部分审批手续都已基本搞定,预计一个月内就能正式开业。现在只剩下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命名。

  会议室的白板上,写满了大家提出的建议:

  “远志堂”、“广南杏仁堂分馆”、“新中医馆”、“守正堂”……

  大家争论不休,各抒己见,都希望这个名字既能体现林远志的个人特色,又能传承杏仁堂的品牌,还要响亮好记。

  讨论了近一个小时,最终,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始终沉默的林远志。

  萧宣作为主持人,开口道:“远志,大家的意见都提得差不多了。你是分馆的主理人,最终的名字,还是由你来决定吧。你有什么想法?”

  林远志站起身,走到白板前,拿起笔,将上面所有的名字都擦掉。

  他转过身,面对众人:“非常感谢大家的热心建议。名字,我其实早就想好了。”

  他停顿了一下,在白板上工工整整地写下了三个大字:

  ——林医馆

  会议室里瞬间安静下来。这个名字太过朴实无华,甚至简单得令人意外。

  林远志看着大家有些错愕的表情,解释道:“我知道这个名字可能不够响亮,不够文雅。但我希望它直接、清晰、好记。病人来这里,是来找我看病的。‘林医馆’,直接告诉大家,这是林医生坐馆的地方。”

  萧宣率先反应过来,她轻轻鼓了鼓掌,眼中流露出赞赏:“‘林医馆’,这个名字很好!定位清晰,指向明确,返璞归真,听起来很亲切。我支持。”

  掌柜一表态,其他人也纷纷跟着赞同起来。

  这个名字细品之下,确实有一种沉稳的自信和底气。

  命名确定后,萧宣在会议室的墙面大屏幕上,展示了分馆的3D装修设计方案。

  效果图现代而典雅,分为上下两层,候诊区宽敞明亮,设有茶饮区、中医文化展示角、图书阅览区,甚至还有一个AI智能导诊和中医知识讲解屏,传统与现代元素完美融合,氛围舒适而专业。

  “大家看看,对于装修方案,还有什么修改意见吗?”萧宣问。

  林远志仔细看了一遍,摇了摇头:“设计得很好,我觉得没有需要改动的地方。辛苦大家了。”

  会议在充满期待的气氛中结束。

  刚散会,林远志的手机就响了,是《是非说》的制片人全莉打来的。

  “林医生!没打扰您吧?”全莉的声音一如既往的干练热情,“跟您同步一下进度,我们的录制团队和设备已经到广南了,棚子就在万嘉广场一楼中庭搭好了!流程和问题清单我已经发您邮箱了,您抽空看一下。我们计划明天上午十点正式开始录制,您看时间方便吗?”

  林远志略一思索:“可以,明天上午我没有门诊。”

  “太好了!那我们就这么定了!流程和问题您先熟悉一下,明天我们现场再沟通细节!期待您的精彩表现!”全莉利落地说完,便挂了电话。

  晚上,林远志回到住处,打开邮箱,仔细阅读了全莉发来的节目流程和可能涉及的问题清单。

  问题果然如他所料,尖锐而直接,围绕中医的科学性、理论体系、现代价值等核心争议点展开。

  他沉下心来,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和思考,逐一梳理了回答的思路和要点,并将核心观点简要记录下来,做到了心中有数。

  第二天上午九点半,林远志准时到达万嘉广场。

  录制现场设在一楼开阔的中庭,周围是熙熙攘攘逛街的人群,透明的玻璃棚和灯光设备已经架设好,显得格外醒目。

  林远志有些意外,他原本以为会在封闭的摄影棚里录制。

  制片人全莉快步迎了上来,一身利落的职业装,精神抖擞:“林医生!欢迎欢迎!场地还满意吗?我们特意选在开放的中庭,就是想增加一点公共讨论的现场感和互动性。”

  “全制片费心了。”林远志点点头,“流程和问题我都看过了,准备好了。”

  “太好了!”全莉很高兴,“我们先试录几分钟,找找感觉。对了,跟您说明一下,今天的五位提问者,都是通过网络报名随机抽取的普通网友,他们不会来到现场。”

  她指了指录制区对面空着的一排座椅:“我们会通过全息投影技术,将他们的实时影像以3D立体的方式投射在那些座位上,与您进行远程实时互动。这样既保证了参与者的多样性,也提高了效率。”

  林远志对此很感兴趣:“全息投影?”

  试录很快开始。

  林远志坐在主持人对面的主嘉宾席上,调整了一下麦克风。

  灯光打亮,摄像机对准了他。虽然周围人流穿梭,但他很快进入了状态,回答问题条理清晰,语气平稳,态度不卑不亢。

  试录了几分钟,全莉在监视器后满意地点头:“非常好!林医生,您的状态非常棒!沉稳、理性、有料!现在让化妆师和服装师帮您最后整理一下,我们就准备正式开机了!”

  半小时后,一切准备就绪。录制正式开始了。

  主持人简短开场后,介绍道:“今天,与我们进行这场关于中医思辨的,是来自广南市杏仁堂的年轻中医师,林远志医生。而与林医生进行交流的,是五位通过网络随机抽取的、来自不同背景的网友代表!让我们通过技术,请出他们!”

  瞬间,林远志对面的五张椅子上,五道清晰的3D全息人像凝聚而成,栩栩如生:一位穿着校服的高中生、一位气质温和的家庭主妇、一位戴着老花镜的退休老人、一位打扮时尚的大学生、一位穿着职业套装的白领女性。

  这种跨越空间的对话方式,让林远志感到既新奇又有挑战性。

  首先提问的是那位高中生,语气带着青春的直率和困惑:“林医生,为什么中医一定要用阴阳五行那么玄乎的理论来做基础?听起来很像算命先生的那套,感觉不科学。”

  林远志微微一笑,从容回答:“阴阳五行,在古代是中国文人认识世界、解释万物运行规律的一种哲学模型,它高度概括且逻辑自洽。

  古代医家借用这套当时读书人最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成熟理论体系,来构建医学理论、归纳药物性能、解释生理病理,是为了便于医学知识的传承、传播和教育。它更像是一种语言和思维工具,而不是玄学。

  就像现代医学用分子、细胞、信号通路来解释生命现象一样,都是基于不同时代的认知框架。”

  接着,那位家庭主妇皱着眉头问:“林医生,中医理论太复杂了。像我孩子咽喉痛,想给他用中药调理一下,上网一查,各种方子一大堆,什么风热、阴虚、虚火,我根本搞不懂,总不能一个个试过去吧?”

  林远志点点头:“您这个问题非常实际。这正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所在,也是它看似‘复杂’的原因。咽喉痛只是一个症状,背后的原因可能完全不同。需要医生通过望闻问切,像侦探破案一样,找到导致这个症状的具体病因,才能精准用药。正是因为疾病本身是复杂的,所以针对性的治疗理论才不可能简单的一对一。复杂的不是理论,是疾病本身。”

  那位退休老人推了推老花镜,语气沉稳:“林医生,既然现代人觉得传统中医理论难懂,为什么中医不能发展出一套新的、更让现代人容易接受的理论体系呢?”

  林远志沉吟片刻,认真回答:“老先生,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也是很多中医从业者和研究者思考的方向。但理论的更新换代,绝非易事。

  阴阳五行理论经过千百年锤炼,已经成为一个能够自圆其说、并且有效指导临床实践的庞大体系,它涵盖了生理、病理、诊断、治疗、药性等方方面面。

  要想创立一个能完全替代它、并且同样有效甚至更优秀的新体系,需要极其深厚的理论创新能力和海量的临床实践验证,这需要时间,甚至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目前看来,还没有人能成功做到这一点。盲目抛弃传统,可能会失去宝贵的核心。”

  那位大学生接着追问,问题更加尖锐:“林医生,中医总说‘肝郁’,可是很多被中医诊断为肝郁的人,去医院检查肝功能完全是正常的。这怎么解释?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林远志早已料到会有此问,从容不迫地回答:“这涉及到中西医对脏腑不同定义和理解的关键差异。中医所说的‘肝’,是一个功能系统的概念,主疏泄、调畅气机、藏血,与情绪、消化、气血运行等多方面相关。

  而西医的‘肝脏’,是一个解剖学实体器官,主要关注其代谢、解毒、合成等生理生化功能。

  中医的‘肝郁’是指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导致气机不畅,情绪抑郁,胁胀嗳气等,它不等同于西医的‘肝炎’、‘肝硬化’等器质性病变。

  两者命名相同,但内涵和指代范围不同,这是两套医学体系差异的典型体现,并非矛盾。”

  最后,那位女白领推了推眼镜,问题直指发展:“林医生,中医传承几千年,为什么感觉总是在用古人的方子、古人的理论?现代中医到底有没有进步和发展?古人能和现代人的体质、疾病一样吗?”

  林远志摇了摇头,语气坚定:“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中医从未停止过发展和进步。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脱发。古人早就认识到脱发与肾精不足、气血亏虚有关,常用补肾养血的方法治疗。

  但在临床中,医生发现很多脱发患者用此法无效。于是历代医家不断研究补充,发现脾胃虚弱、不能生化气血可致脱发,于是加入了健脾的思路;发现肺主皮毛、肺热或肺气虚也可导致毛囊功能失常;发现血瘀阻滞、毛窍失养同样是病因……

  就这样,对脱发一症的认识和治疗方案,在不断临床实践和总结中,变得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精细。

  几乎所有病症都是如此,历代医家都在前人基础上,不断补充、修正、深化认知,试图找到更全面、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中医的发展,是继承性创新,是在古人搭建的宏大殿堂内,不断添砖加瓦,而非推倒重来。”

  随后,讨论进入了更激烈的自由辩论环节。

  好的,我们来详细展开林远志在《是非说》节目中,针对“现代医疗高度发达,中医是否还有存在必要”这一质疑的精彩回应。

  ——节目录制现场,自由辩论环节

  那位戴着眼镜、气质犀利的年轻女白领率先发难,她的问题直接而尖锐:

  “林医生,听了您之前的解释,我承认中医有其理论体系。但我们必须面对现实:现代医学已经高度发达。从基因编辑到靶向药物,从微创手术到人工智能诊断,医疗技术在飞速进步。

  很多曾经的不治之症都被攻克了。在这种背景下,基于古老经验、缺乏大规模临床数据验证的中医,是否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它存在的必要性到底在哪里?是否更多是一种文化象征或心理安慰?”

  这个问题代表了当下很多人,尤其是年轻、高知群体对中医最根本的质疑。

  现场都屏息凝神,等待林远志的回答。

  林远志并没有立刻反驳,他神情平静,甚至微微点了点头,首先肯定了对方的观点:

  “李女士,您说得很好。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在急症抢救、外科手术、重大传染病防控、精准医疗等领域取得的成就,是举世瞩目、不可否认。

  它拯救了无数生命,极大地改善了人类健康水平。作为医生,我对现代医学怀有崇高的敬意,并且认为在很多情况下,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是最好的选择。”

  他先立后破,语气沉稳地话锋一转:

  “但是,‘高度发达’并不意味着‘完美无缺’,更不意味着‘解决了所有健康问题’。”

  他目光扫过现场和虚拟的提问者,提出了一个看似简单却直指核心的反问:

  “如果现代医学真的已经强大到可以解决大部分疾病,为什么从三甲医院到社区诊所,永远是人满为患、一号难求?为什么医院的床位永远紧张?为什么慢性病的发病率不降反升?”

  他停顿了一下,让这个问题在每个人心中回荡,然后继续深入:

  “这恰恰说明,尽管现代医学在‘治病’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治人’方面,依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局限。”

  这时,那位家庭主妇忍不住插话道:“林医生,您能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吗?就是那种现代医学好像也没什么太好办法的病?”

  “当然可以。”林远志似乎早有准备,他从随身带着的文件夹里拿出一份隐去所有个人身份信息的病历摘要。

  他并没有直接念,而是用清晰、富有画面感的语言描述起来:

  “我最近接诊了一位先生,我们叫他‘A先生’吧。他今年三十岁出头,但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苍老很多。

  他来找我时,精神状态极差。他告诉我,他从十七岁开始,就因为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导致身体垮掉,从此踏上了长达十三年的漫漫求医路。”

  林远志的描述立刻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这十三年来,他去过无数医院,从县医院到省城最好的三甲医院,挂过消化内科、神经内科、内分泌科、泌尿外科、风湿免疫科、心理科……几乎能挂的科室都挂遍了。”

  他详细列举了A先生复杂而痛苦的症状群,这些症状分散在不同系统,难以归因于单一病因:

  “他每天睡足八九个小时,多梦,醒来后依然疲惫不堪,像没睡一样。白天只有中午两三个小时稍微有点精神,其他时间浑身无力,什么也干不了。最近十年,他几乎无法正常工作,只能宅在家里。”

  严重的睡眠和情绪问题:“每晚多梦,梦境纷乱,睡眠质量极差。同时伴有心烦意乱,焦虑不安。”

  男性功能严重障碍:“****非常严重,连服用‘**’类的药物也基本无效。”

  持续的躯体不适:“阴囊常年潮湿,伴有皮疹瘙痒。全身大小关节游走性酸痛,手脚冰凉无力,干不了任何体力活。特别怕风怕冷,一吹空调就浑身发抖。”

  代谢和排泄异常:“经常口干舌燥,但一喝水就很快要小便。嘴唇总是脱皮。小便颜色深黄,气味很重。”

  客观检查指标异常:“医院的化验单显示,他的转氨酶长期偏高,但B超检查肝脏又没发现明显器质性病变。”

  描述完这些症状,林远志环视众人,提出了一个现实而残酷的问题:

  “大家试想一下,这样一位病人,如果他今天走进一家大型综合医院的门诊大厅,面对导诊台,他应该挂哪个科的号?消化科?看肝功异常?泌尿外科?看阴囊潮湿?风湿免疫科?看关节痛?神经内科?还是心理科?”

  他自问自答,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他可能需要挂五六个,甚至七八个不同科室的号。这意味着他要在各个科室间来回奔波,重复叙述病情,做一大堆可能彼此重叠或无关的检查。

  每个科的医生可能会从他本科室的角度给出一些诊断和药物,比如保肝药、止痛药、抗焦虑药、维生素补充剂等等。

  但这些‘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零散治疗,往往难以触及病根,甚至可能因为药物相互作用带来新的问题。

  这就是A先生过去十三年的真实写照,钱花了不少,罪受了很多,但病情依旧,甚至逐渐加重。”

  然后,林远志将话题引向中医的视角和思路:

  “而中医看待这样的病人,不会将他割裂成一个个独立的症状和器官。我们会通过望闻问切,将这些看似杂乱无章的症状联系起来,寻找它们背后共同的‘病机’。”

  他分析道:

  “在A先生这个案例中,长期不良习惯导致肾精耗伤,是病根;情志不舒导致肝气郁结,郁而化热,是关键的病理环节;肝郁乘脾,导致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水湿内停,湿热下注,是产生阴囊潮湿、小便黄浊等症状的直接原因;气血生化不足,加上湿热阻滞经络,导致全身关节酸痛、乏力怕冷;虚火扰心,则心烦失眠多梦。

  这一系列问题,在中医理论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核心病机是肝肾阴虚、肝郁脾虚、湿热内蕴。”

  “因此,治疗上,我们不能只盯着某个症状,而是从整体入手,系统调理。我的思路是:疏肝解郁、清热利湿、健脾补肾、养血安神。

  通过中药、针灸、生活指导等综合手段,恢复他身体自身的阴阳平衡和气机通畅。

  当肝的疏泄功能正常了,湿热得以清除,脾胃功能强健了,肾精得到滋养,那么由这个核心病机衍生出的各种症状,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最后,他回到最初的问题,总结道:

  “所以,李女士,您问中医存在的必要性在哪里?我认为,就在于应对像A先生这样,病情复杂、涉及多系统功能失调、现代医学暂时难以用单一病因解释和有效处理的慢性病、疑难杂症。

  中医的整体观、辨证论治、以人为本的思维模式,以及中药多靶点、整体调节的作用特点,在这些领域恰恰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优势。”

  林远志的论述,逻辑清晰,案例翔实,既有理论高度,又有现实温度。他没有陷入非此即彼的争论,而是客观分析了中西医各自的优势和局限,并用一个鲜活、真实、极具说服力的病例,生动地展示了中医在解决现代医学难题中的不可替代的价值。

  他的回答,不仅回应了质疑,更完成了一次高质量的中医理念普及。

  现场陷入了一片短暂的寂静,随后,响起了一阵由衷的掌声。就连提问的李女士,也陷入了沉思,没有再继续追问。

  两个多小时的录制时间很快过去。当主持人宣布结束时,现场响起了一阵掌声。

  全莉兴奋地走过来,紧紧握住林远志的手:“太成功了!林医生!您的表现远远超出我的预期!”

  她热情地邀请:“我们在二楼准备了简单的庆功宴,一起吃点东西吧?”

  林远志婉拒了:“谢谢你全制片,心领了。但我下午还要回门诊,还有很多病人在等着。下次有机会再聚。”

  全莉虽觉遗憾,但也表示理解:“那好,下次一定单独请您!再次感谢!”

  林远志离开万嘉广场,开车返回杏仁堂。

  刚走到医馆门口,就看见一群人正围在那里,似乎发生了什么事。

  他走近一看,只见小爱和她的家人,提着大包小包的礼品盒,正被几个记者模样的人围着采访。

  看到林远志回来,小爱立刻激动地迎了上来,眼眶又红了:“林医生!您回来了!我们等您半天了!我们是特地来感谢您的!我丈夫今天出院了。医生说他恢复得特别好!这些都是我们的一点心意,请您一定收下!”

  林远志看着那堆成小山的礼品,连忙摆手:“小爱女士,你们太客气了!治病是我的本分,真的不用这样……”

  但小爱和家人态度坚决,非要林远志收下。

  推辞不过,林远志只好让封总先把东西拿到后面去。

  封总一边搬东西,一边开玩笑地大声说:“师兄!再这么下去,掌柜真得专门给你设个‘礼物收纳间’了!这都第几波了!”

  萧宣不知何时也走了过来,听到后笑道:“设什么房间,直接分了不就完了?反正林医生也不在意这些。”

  医馆里的其他员工和候诊的病人闻言,都善意地哄笑起来,纷纷起哄:“见者有份!林医生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