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南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门口,牛大力独自一人坐在等候区的塑料椅子上,罕见地没有开直播,也没有带上他那几个跟班。
他低着头,手指无意识地搓动着,显得有些心事重重,与平日里那个在镜头前豪气干云、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网红形象判若两人。
护士叫到他的名字,他起身走进采血室,熟练地挽起袖子,伸出粗壮的胳膊。
抽完血,他又拿着一个小塑料杯去了卫生间。完成这一切后,他坐在走廊里,焦灼地等待着结果。
这已经是他近两个月来的例行公事——每周一次,雷打不动地来医院检查尿常规和肾功能。
这事儿,他瞒着所有人,包括林远志。
牛大力心里藏着一个不敢说出来的隐忧:他患有间歇性蛋白尿已经好几年了,尿蛋白时有时无,波动在( )到( )之间,但肾穿刺等进一步检查又没明确诊断出肾炎。
医院的解释是“良性蛋白尿”,让他定期观察。
可牛大力心里一直有个疙瘩,他常年混迹于各种健康论坛,深知长期服用某些中药可能存在肾毒性风险的说法。
二十多年的求医挫折让他变得异常谨慎,甚至有些多疑。
他开始服用林远志开的中药后,就暗自决定,必须严密监控自己的肾功能,一旦指标出现异常,立刻停药。
今天,又是他既期待又害怕的“审判日”。
半小时后,他拿到了新鲜出炉的化验单。他迫不及待地找到“尿蛋白”那一栏,紧张地看去——阴性(-)!
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用力揉了揉,又仔细看了一遍,确实是阴性。
他又赶紧看向血肌酐、尿素氮等肾功能指标——全部在正常范围内!
一股巨大的、难以言喻的惊喜和释然瞬间冲垮了牛大力心中的堤坝。
他拿着化验单的手微微颤抖,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甚至眼眶都有些湿润了。
吃了一个多月的中药,非但没有出现他担心的肾损伤,困扰他多年的蛋白尿竟然意外转阴了!
这个结果,比他感觉到脚轻、小便顺畅更加让他震撼和信服!这是客观的、冰冷的仪器数据给出的答案,做不了假。
“这林医生……有点东西啊!”牛大力喃喃自语,小心翼翼地将化验单折好,揣进贴身口袋里,脚步轻快地离开了医院。
-----------------
同一天上午,“林医馆”内依旧忙碌。
林远志发现,最近挂他号的病人,病情似乎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偏向于各种西医诊断明确但治疗效果不佳的“疑难杂症”。
这些病人往往抱着最后一试的心态,不惜重金抢号,眼神中充满了孤注一掷的期盼。
这份沉甸甸的信任,让林远志倍感压力,但也促使他更加潜心钻研,不敢有丝毫懈怠。
这时,封总引导着一对神色憔悴、衣着体面的中年夫妇,带着一个约莫七八岁、低着头、毫无生气的小男孩走了进来。
“林医生,您好。”孩子的父亲声音沙哑,带着深深的疲惫,“这是我儿子,小熙,今年七岁。我们是为了他的病来的。”
母亲在一旁红着眼圈,补充道:“小熙他在医院被确诊为儿童忧郁症。”
“儿童忧郁症?”林远志心里“咯噔”一下,儿童和忧郁症这两个词组合在一起,让他瞬间感到一阵头皮发麻。
这远比器质性疾病更加棘手,因为它涉及孩子稚嫩的心灵和复杂的成长环境,病因模糊,疗效难测,是医生最不愿面对的病症之一。
但他面上依旧保持平静,温和地说:“别着急,慢慢说,具体是什么情况?”
父亲叹了口气,开始叙述:“小熙以前挺活泼的,就是上课注意力特别不集中,老是开小差,脑子里有很多奇奇怪怪的想法。比如看了童话书,他就会真的以为世界上有会说话的动物,还会很认真地去问老师、问我们……因为这,学习成绩一直很差,班里倒数。”
母亲接过话,语气带着悔恨:“我们一开始没意识到是病,就觉得是他调皮、不用功。骂过他,也打过他,逼着他学习。结果,从半年前开始,孩子就越来越不对劲了。整天没精打采,也不爱说话了,叫他也没反应,就像丢了魂一样。饭也吃得越来越少。我们这才慌了,带他到处看医生。最后在省儿童医院,说是儿童忧郁症。”
“休学半年了,”父亲声音低沉,“BJ、上海的大医院也去过,开的药(抗抑郁药)吃了,人倒是安静了,可感觉更呆了,像个木偶。我们实在没办法了,听说您看疑难杂症有办法,这才想来试试中医……”
林远志静静地听着,目光落在那个名叫小熙的孩子身上。
孩子始终低着头,摆弄着自己的衣角,对周围的对话毫无反应,眼神空洞,仿佛活在一个与世隔绝的玻璃罩里。
林远志心中沉重。
他示意小熙伸出手,孩子毫无反应。
在父母轻声催促下,他才极其缓慢地、不情愿地把手腕放在脉枕上。
林远志仔细诊察:舌质暗红,舌苔很少,近乎光剥;脉象弦细,如同按在紧绷的细线上。这是典型的肝郁阴伤之象。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也与情志活动密切相关。”林远志缓缓开口,对家长解释,“孩子心思敏感,长期处于被否定、被压抑的环境中,情志不舒,导致肝气郁结。肝郁日久,会耗伤肝阴心血。肝开窍于目,心主神明,阴血不足,心神失养,所以会出现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情感淡漠这些表现。治疗上,当前应以疏肝解郁、柔肝养血为主,兼以健脾开胃,先把他的‘气’顺过来,把胃口打开。”
他提笔开具处方:“先用柴胡、枳实疏肝理气解郁;白芍、当归柔肝养血;茯苓、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麦芽开胃消食。先吃七剂看看,关键是你们家长要彻底改变对待他的方式。药只是辅助,心的疏导更重要。”
家长拿着药方,千恩万谢地带着依旧沉默的孩子离开了。
诊室安静下来,封总忍不住问:“师兄,这儿童忧郁症,真有办法治吗?感觉比身体上的病难治多了。”
林远志叹了口气,眉头微锁:“确实非常棘手。情志问题往往与先天体质、后天养育环境纠缠在一起。我也没有十足把握,只能从‘肝郁’这个基本病机入手尝试。小儿肝常有余,易受情志所伤。长期压抑,肝气不舒,郁而化火,耗伤阴液,导致心神失养。疏肝解郁、滋阴养血是正治之法。但最终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环境的改善和时间的积累。”
下午,牛大力准时来复诊了。
与往常咋咋呼呼不同,他这次安静了许多,脸上带着一种难以掩饰的、发自内心的笑意。
“林医生,我又来了。”他坐下,主动伸出手腕,“这周感觉不错,身上松快,胃口也好。就是……老毛病还是那样。您看看脉象怎么样?用不用调方?”
林远志仔细为他诊脉,发现原本弦紧有力的脉象变得和缓了一些,黄腻的舌苔也明显变薄变淡。
这说明药已中病,体内湿热大减,气机渐通。
“脉象有好转,舌苔也干净多了。”林远志点点头,“说明方药对证。既然方向对了,效果也在积累,就不需要频繁换方。原方继续服用,巩固疗效,静待其变。”
“好!听您的!”牛大力痛快地答应,脸上笑意更浓了。
他这次没有多问,也没有丝毫质疑,拿了药方就高高兴兴地去抓药了。
看着牛大力离开的背影,封总若有所思地说:“师兄,发现没?牛大力这次态度特别好,特别配合。跟他第一次来那种挑衅、怀疑的样子完全不一样了。看来吃药肯定是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了。我关注过他以前的视频,要是他觉得没效果的医生,根本不会去复诊,就算去也是去找茬的。”
林远志笑了笑:“嗯,病人身体的感受和最客观,他愿意坚持来,就是最好的反馈。”
傍晚下班,林远志和封总来到二楼的员工食堂吃晚饭。萧宣也在,她给林远志盛了碗汤,看似随意地提起:
“远志,最近有不少人通过各种关系打听,问你能不能提供上门出诊服务。有些是行动不便的老人,有些是……比较注重隐私的特殊客户。你觉得呢?现在医馆运营稳定了,是不是可以考虑把出诊业务开展起来?比如利用晚上的一些时间?”
“出诊?”林远志扒了口饭,摇摇头,“现在每天坐诊都快忙不过来了,晚上还得看书学习整理病案,哪还有时间和精力出诊?”
封总在一旁插嘴吐槽:“萧掌柜,你这是要把我师兄最后一点剩余价值也榨干啊?白天坐诊,晚上出诊,那不得累趴下!”
萧宣白了封总一眼,对林远志认真地说:“我知道你忙。但出诊面对的病人群体不一样,是更高端的客户,诊金可以设置得更高,这不仅是经济收益,更是拓展人脉、提升医馆品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很多名医都有出诊业务。你不必天天去,可以一周安排一两个晚上,选择性接诊。就当是一种不同的体验和挑战?先试试看,如果觉得太累或者不适应,再停掉也不迟。”
林远志停下筷子,思考着萧宣的话。
他明白萧宣是从经营和发展的角度考虑,也有一定的道理。
接触不同的病例和环境,或许对医术提升也有帮助。
看着萧宣期待的眼神,他最终点了点头:“好吧,那就先试试看。你来安排吧,一周最多一次,时间不能太晚。”
萧宣脸上立刻露出了笑容:“好!你放心,我会筛选好病例,安排好车辆和行程,绝对不影响你休息。那就从这周开始?我正好有一个合适的预约。”
林远志有些意外于萧宣的效率,但既然答应了,便也爽快地说:“行,你安排吧。”
他低着头,手指无意识地搓动着,显得有些心事重重,与平日里那个在镜头前豪气干云、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网红形象判若两人。
护士叫到他的名字,他起身走进采血室,熟练地挽起袖子,伸出粗壮的胳膊。
抽完血,他又拿着一个小塑料杯去了卫生间。完成这一切后,他坐在走廊里,焦灼地等待着结果。
这已经是他近两个月来的例行公事——每周一次,雷打不动地来医院检查尿常规和肾功能。
这事儿,他瞒着所有人,包括林远志。
牛大力心里藏着一个不敢说出来的隐忧:他患有间歇性蛋白尿已经好几年了,尿蛋白时有时无,波动在( )到( )之间,但肾穿刺等进一步检查又没明确诊断出肾炎。
医院的解释是“良性蛋白尿”,让他定期观察。
可牛大力心里一直有个疙瘩,他常年混迹于各种健康论坛,深知长期服用某些中药可能存在肾毒性风险的说法。
二十多年的求医挫折让他变得异常谨慎,甚至有些多疑。
他开始服用林远志开的中药后,就暗自决定,必须严密监控自己的肾功能,一旦指标出现异常,立刻停药。
今天,又是他既期待又害怕的“审判日”。
半小时后,他拿到了新鲜出炉的化验单。他迫不及待地找到“尿蛋白”那一栏,紧张地看去——阴性(-)!
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用力揉了揉,又仔细看了一遍,确实是阴性。
他又赶紧看向血肌酐、尿素氮等肾功能指标——全部在正常范围内!
一股巨大的、难以言喻的惊喜和释然瞬间冲垮了牛大力心中的堤坝。
他拿着化验单的手微微颤抖,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甚至眼眶都有些湿润了。
吃了一个多月的中药,非但没有出现他担心的肾损伤,困扰他多年的蛋白尿竟然意外转阴了!
这个结果,比他感觉到脚轻、小便顺畅更加让他震撼和信服!这是客观的、冰冷的仪器数据给出的答案,做不了假。
“这林医生……有点东西啊!”牛大力喃喃自语,小心翼翼地将化验单折好,揣进贴身口袋里,脚步轻快地离开了医院。
-----------------
同一天上午,“林医馆”内依旧忙碌。
林远志发现,最近挂他号的病人,病情似乎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偏向于各种西医诊断明确但治疗效果不佳的“疑难杂症”。
这些病人往往抱着最后一试的心态,不惜重金抢号,眼神中充满了孤注一掷的期盼。
这份沉甸甸的信任,让林远志倍感压力,但也促使他更加潜心钻研,不敢有丝毫懈怠。
这时,封总引导着一对神色憔悴、衣着体面的中年夫妇,带着一个约莫七八岁、低着头、毫无生气的小男孩走了进来。
“林医生,您好。”孩子的父亲声音沙哑,带着深深的疲惫,“这是我儿子,小熙,今年七岁。我们是为了他的病来的。”
母亲在一旁红着眼圈,补充道:“小熙他在医院被确诊为儿童忧郁症。”
“儿童忧郁症?”林远志心里“咯噔”一下,儿童和忧郁症这两个词组合在一起,让他瞬间感到一阵头皮发麻。
这远比器质性疾病更加棘手,因为它涉及孩子稚嫩的心灵和复杂的成长环境,病因模糊,疗效难测,是医生最不愿面对的病症之一。
但他面上依旧保持平静,温和地说:“别着急,慢慢说,具体是什么情况?”
父亲叹了口气,开始叙述:“小熙以前挺活泼的,就是上课注意力特别不集中,老是开小差,脑子里有很多奇奇怪怪的想法。比如看了童话书,他就会真的以为世界上有会说话的动物,还会很认真地去问老师、问我们……因为这,学习成绩一直很差,班里倒数。”
母亲接过话,语气带着悔恨:“我们一开始没意识到是病,就觉得是他调皮、不用功。骂过他,也打过他,逼着他学习。结果,从半年前开始,孩子就越来越不对劲了。整天没精打采,也不爱说话了,叫他也没反应,就像丢了魂一样。饭也吃得越来越少。我们这才慌了,带他到处看医生。最后在省儿童医院,说是儿童忧郁症。”
“休学半年了,”父亲声音低沉,“BJ、上海的大医院也去过,开的药(抗抑郁药)吃了,人倒是安静了,可感觉更呆了,像个木偶。我们实在没办法了,听说您看疑难杂症有办法,这才想来试试中医……”
林远志静静地听着,目光落在那个名叫小熙的孩子身上。
孩子始终低着头,摆弄着自己的衣角,对周围的对话毫无反应,眼神空洞,仿佛活在一个与世隔绝的玻璃罩里。
林远志心中沉重。
他示意小熙伸出手,孩子毫无反应。
在父母轻声催促下,他才极其缓慢地、不情愿地把手腕放在脉枕上。
林远志仔细诊察:舌质暗红,舌苔很少,近乎光剥;脉象弦细,如同按在紧绷的细线上。这是典型的肝郁阴伤之象。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也与情志活动密切相关。”林远志缓缓开口,对家长解释,“孩子心思敏感,长期处于被否定、被压抑的环境中,情志不舒,导致肝气郁结。肝郁日久,会耗伤肝阴心血。肝开窍于目,心主神明,阴血不足,心神失养,所以会出现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情感淡漠这些表现。治疗上,当前应以疏肝解郁、柔肝养血为主,兼以健脾开胃,先把他的‘气’顺过来,把胃口打开。”
他提笔开具处方:“先用柴胡、枳实疏肝理气解郁;白芍、当归柔肝养血;茯苓、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麦芽开胃消食。先吃七剂看看,关键是你们家长要彻底改变对待他的方式。药只是辅助,心的疏导更重要。”
家长拿着药方,千恩万谢地带着依旧沉默的孩子离开了。
诊室安静下来,封总忍不住问:“师兄,这儿童忧郁症,真有办法治吗?感觉比身体上的病难治多了。”
林远志叹了口气,眉头微锁:“确实非常棘手。情志问题往往与先天体质、后天养育环境纠缠在一起。我也没有十足把握,只能从‘肝郁’这个基本病机入手尝试。小儿肝常有余,易受情志所伤。长期压抑,肝气不舒,郁而化火,耗伤阴液,导致心神失养。疏肝解郁、滋阴养血是正治之法。但最终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环境的改善和时间的积累。”
下午,牛大力准时来复诊了。
与往常咋咋呼呼不同,他这次安静了许多,脸上带着一种难以掩饰的、发自内心的笑意。
“林医生,我又来了。”他坐下,主动伸出手腕,“这周感觉不错,身上松快,胃口也好。就是……老毛病还是那样。您看看脉象怎么样?用不用调方?”
林远志仔细为他诊脉,发现原本弦紧有力的脉象变得和缓了一些,黄腻的舌苔也明显变薄变淡。
这说明药已中病,体内湿热大减,气机渐通。
“脉象有好转,舌苔也干净多了。”林远志点点头,“说明方药对证。既然方向对了,效果也在积累,就不需要频繁换方。原方继续服用,巩固疗效,静待其变。”
“好!听您的!”牛大力痛快地答应,脸上笑意更浓了。
他这次没有多问,也没有丝毫质疑,拿了药方就高高兴兴地去抓药了。
看着牛大力离开的背影,封总若有所思地说:“师兄,发现没?牛大力这次态度特别好,特别配合。跟他第一次来那种挑衅、怀疑的样子完全不一样了。看来吃药肯定是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了。我关注过他以前的视频,要是他觉得没效果的医生,根本不会去复诊,就算去也是去找茬的。”
林远志笑了笑:“嗯,病人身体的感受和最客观,他愿意坚持来,就是最好的反馈。”
傍晚下班,林远志和封总来到二楼的员工食堂吃晚饭。萧宣也在,她给林远志盛了碗汤,看似随意地提起:
“远志,最近有不少人通过各种关系打听,问你能不能提供上门出诊服务。有些是行动不便的老人,有些是……比较注重隐私的特殊客户。你觉得呢?现在医馆运营稳定了,是不是可以考虑把出诊业务开展起来?比如利用晚上的一些时间?”
“出诊?”林远志扒了口饭,摇摇头,“现在每天坐诊都快忙不过来了,晚上还得看书学习整理病案,哪还有时间和精力出诊?”
封总在一旁插嘴吐槽:“萧掌柜,你这是要把我师兄最后一点剩余价值也榨干啊?白天坐诊,晚上出诊,那不得累趴下!”
萧宣白了封总一眼,对林远志认真地说:“我知道你忙。但出诊面对的病人群体不一样,是更高端的客户,诊金可以设置得更高,这不仅是经济收益,更是拓展人脉、提升医馆品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很多名医都有出诊业务。你不必天天去,可以一周安排一两个晚上,选择性接诊。就当是一种不同的体验和挑战?先试试看,如果觉得太累或者不适应,再停掉也不迟。”
林远志停下筷子,思考着萧宣的话。
他明白萧宣是从经营和发展的角度考虑,也有一定的道理。
接触不同的病例和环境,或许对医术提升也有帮助。
看着萧宣期待的眼神,他最终点了点头:“好吧,那就先试试看。你来安排吧,一周最多一次,时间不能太晚。”
萧宣脸上立刻露出了笑容:“好!你放心,我会筛选好病例,安排好车辆和行程,绝对不影响你休息。那就从这周开始?我正好有一个合适的预约。”
林远志有些意外于萧宣的效率,但既然答应了,便也爽快地说:“行,你安排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