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 什么是根本

  “既然如此,那我问你们!”

  “如果打仗,到底打的是什么?”

  凌峰说道。

  “这还用说嘛!”

  “当然是兵力,武将的战略战术,还有武器的强度!”

  朱棣说道。

  对于打仗一事,他十分有兴趣。

  尤其那些打仗的一些计策,更是痴迷不已。

  他在做梦的时候,也梦见自己一起去北伐。

  “你说的这些东西,的确是打仗的关键。”

  “遗憾的是,都不是根本!”

  凌峰说道。

  “根本?”

  朱棣一脸疑惑。

  根本,到底是什么意思?

  下一刻,朱棣朝着徐妙云看去。

  徐妙云看着他,也是一脸疑惑。

  打仗这方面的事情,她也是了解很少。

  自己的父亲徐达,虽然是大明开国第一大将军。

  但是,打仗方面的事情,他怎么可能跟一个女孩子说呢?

  “难道是兵法韬略?”

  朱棣说道。

  “不是……”

  凌峰苦笑道。

  他心里明白,真正的战争,还得对两人普及一下。

  那些小说评书,可是把世人给害了。

  一个个认为打打杀杀,那才是战争。

  但实际上,真正的战争跟他们心中所想,根本就不一样。

  不过,这怎么可能怪他们呢?

  绝大多数的人,毕竟他们也没有上过战场。

  对于战争的了解,他们也仅限于此。

  “如果你认为打仗的根本,在于兵法和战术。”

  “现在,我问一下你们!”

  “诸葛亮,他为什么会失败?”

  “按照常理来说,他北伐应该正常才对!”

  凌峰说道。

  朱棣和徐妙云闻言,心里微微一怔。

  “归根到底,还不是因为司马懿。”

  “他那人老奸巨猾、道德败坏!”

  “诸葛亮再怎么聪明,怎么可能斗得过司马懿那样的小人呢?”

  朱棣说道。

  一旁的徐妙云,倒是明白了很多。

  “司马懿的成功,应该是在粮草和兵力充足。”

  “他可以失败,而且还是很多次。”

  “但中原那里,可以供给他源源不断的粮草和兵力。”

  “诸葛亮,则是一次的失败的都无法承受。”

  “北伐路程遥远,无法得到补给!”

  徐妙云说道。

  “对,说得没错!”

  “后期的所有补给,这才是打仗的根本。”

  “兵法和战术,都会打仗的点缀而已!”

  “补给足够,就算是没有兵法,一样可以平推过去。”

  “否则,诸葛亮再聪明能干,又能如何?”

  凌峰说道。

  朱棣闻言,也是明白了很多。

  自己每天做梦,都想着打仗。

  可是,居然连打仗的根本都不知道!

  最重要的东西,反而是一直被他忽视的后勤。

  “凌先生,汉初时候的韩信。”

  “他不是靠着兵法,才把大汉的江山给打下来的吗?”

  朱棣说道。

  他感觉韩信的成功,可不是靠的后勤。

  “韩信的成功,总是受到世人的夸赞。”

  “当然,韩信的确勇武有智。”

  “但是,世人总是忘了萧何的后勤功劳。”

  “甚至所有人认为,萧何根本就没有资格位列汉初三杰?”

  “但在我的眼中,萧何不但有资格位列汉初三杰。”

  “而且,绝对三杰之首!”

  “如果没有他管理的后勤,大汉真的会成功吗?”

  “萧何的所有功劳,只是被接班人给忽视而已。”

  凌峰说道。

  他想借此典故,让朱棣和徐妙云明白后勤的重要性。

  历史在千百年来,被世人曲解了很多。

  那些被遗忘的人,也是时候为他们正道了。

  闻言,朱棣感觉豁然开朗。

  “原来如此!”

  “我以前的视野,实在是太过狭隘了。”

  “打仗的根本,居然是后勤。”

  “但我将这些东西,全部都给疏忽了。”

  朱棣说道。

  “凌先生,我终于明白了。”

  “战国时期,韩国当时建议秦国,要修建郑国渠。”

  “其中的想法,也是想要搞垮秦国的后勤。”

  “实际上,他们早就知道。”

  “打仗的根本,就是后勤。”

  徐妙云说道。

  凌峰话中的意思,她不但明白。

  而且,还举出了历史来说明。

  “妙云,果然明白了我的意思。”

  “韩国当初建议秦国修建郑国渠,的确就是想要将秦国的后勤进行消耗。”

  “但实际上,谁也没有想到。”

  “因为郑国渠的出现,反而提高了秦国的粮食产量。”

  “秦国的后勤,也因此而得到了一定的保障。”

  “韩国当时的建议,反倒是帮了倒忙!”

  凌峰说道。

  “大明的四次北伐,你们说,消耗的到底是什么?”

  “也是后勤啊!”

  “大明初期,税收极少。”

  “皇上在那个时候,又想着休养生息。”

  “那些足够的补给,从什么地方来?”

  “汉唐初期,防守期可是几十年!”

  “可是,大明呢?”

  “反倒是不断的北伐!”

  “后勤,到底从哪里来?”

  凌峰继续说道。

  徐妙云一阵沉默之后,这才回过神来。

  “凌先生,大明的洪武宝钞,此时就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朝廷的税收,根本就不足支持北伐。”

  “但是,朝廷却可以大量的印制宝钞。”

  “宝钞足够之后,就可以从民间不断买进粮食。”

  “大明军队的补给,也就不用担心了。”

  徐妙云说道。

  宝钞的作用,她终于明白一些。

  短时间之内,宝钞的确给大明提供一定的补给。

  跟金银铜钱相比,也是方便了很多。

  大明只要不停的印制宝钞,军队就能够得到补给。

  听到徐妙云的话,朱棣终于明白凌峰的意思。

  这一刻,他感觉恍然大悟。

  “北伐跟宝钞之间的关系,原来在此!”

  “突然之间,我想了起来。”

  “大明每一次北伐,朝廷都会大量的印制宝钞。”

  “没有宝钞,怎么从民间购买粮食?”

  “大明的军队,又怎么可能得到补给?”

  朱棣说道。

  他在之前,经常跟着大哥朱标,处理一些朝政上的事情。

  大明印制宝钞,他也听说过。

  每一次北伐之前,朝廷都会大量印制一次宝钞。

  “宝钞为什么会贬值,这下你们应该知道了吧?”

  凌峰说道。

  “大明大量印制宝钞,而宝钞又远远不断流进百姓手里。”

  “随着宝钞的增多,贬值就是正常的事情。”

  “最后,也就值不上宝钞上面的面值了!”

  徐妙云说道。

  “对啊,就是这样!”

  “实际上,我们将宝钞,直接理解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

  “大明的宝钞,如果不继续印制。”

  “那宝钞的数量,也就会固定起来。”

  “而宝钞的价值,也会因此而固定。”

  “正所谓,物以稀而贵!”

  “宝钞如果越来越多,怎么可能不贬值呢?”

  凌峰说道。

  “原来如此!”

  “所有的错误,一切都是因为朝廷!”

  “这样的悲剧,也是朝廷一手造成的。”

  朱棣说道。

  明白过来之后,他将杯子直接摔在地上。

  朝廷对百姓的剥削,真是无孔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