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度兄客气,幸会,幸会!”
在场六七人,都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俊杰,辈分没有高低之分。
按读书人的习惯,座次先论师承尊卑,次论进士举人,再次论甲第名次,最后才论官位品级。
所以这些中,应当以今科探花吴伟业为尊。
然而,陈子龙引见了一圈,最后才轮到张溥,尊崇之意十分明显。
不问可知,张溥名望之高,已力压所谓的习惯,隐隐成为众人的领袖。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早在魏忠贤还当权的时候,张溥便领衔成立应社,治五经、研讨制义,被戏称“应社应社,一应中式”。
后将应社改为复社,于天启六年,以“太仓义举”,一举驱逐阉党骨干顾秉谦,震动朝野。
所做《五人墓碑记》,更被争相传抄,洛阳纸贵。
一时间,江南年轻士子争相结交,甚至顶礼膜拜。
今科复社四五人考上进士,张溥跻身翰林庶吉士,声望更是高得吓人。太仓复社的名头,恐怕要盖过东林书院。
陈子履在广西闯下的小小名头,在复社**面前,根本不够看。
张溥说出“久闻大名,不胜欣喜”八个字,的确算很客气了。
刘靖之消息灵通,自然知道这一点,互相引见的时候,一副荣幸之至的样子。很快,便与复社众人打成一片。
众人品香茗、评时事、论战局。
眼见天色不早,张溥又让小二换上酒菜,推杯换盏,自不必说。
陈子履竖起耳朵倾听,探到不少真消息。
原来朝中大臣对吴桥兵变,已隐隐分为两派。
一派主剿,以雷霆万钧之力,剿灭李九成、孔有德部;
山东巡抚余大可、登莱巡抚孙元化一派,则主张以招抚为主,派遣使者劝说东江叛军悬崖勒马,以止刀兵。
席间,张溥高谈阔论,才情气度俱佳,令人有如沐春风之感。
刘靖之本就有攀交之心,脸上满是陶醉之色。
陈子履却始终有戒心。
于是一直多听少说,谨言慎行。
散席之后,拒绝了同往别苑,促膝夜谈的好意,拉着刘靖之返回官驿。
孙二弟、林舒等人听说里面一屋子翰林,甚至还有新科探花,都惊讶得连吐舌头。
个个心想,里面好几个储相呢,老爷以后的官运啊,看来要一路亨通了。
陈子履却不觉得是多大的好事,回到房间,又和刘靖之继续聊贵县政务,不论其他。
刘靖之渐渐缓过劲来,忍不住问道:“顺虎兄对复社诸子,似乎有些成见?”
“没有。”
陈子履深知,陈子龙、吴伟业都是有气节的人,哪怕清兵打到江南,亦敢举兵抗清,宁死不降。
未来几年,复社的声势会越来越壮,渐渐取代东林,成为崇祯朝最大的“在野党”。
然而他更知道,朝中痛恨复社之人无数,且崇祯皇帝最忌臣下结党。
所以,与复社走得近,固然好处多多,却容易戴上同党的帽子。
招政敌嫉恨,招皇帝猜忌。
陈子履宁可慢慢蹉跎,也不愿早早卷入党争漩涡,是以不咸不淡,应酬一番就算了。
“复社诸子都是名士,只是……我又不是江南人士,偶然遇到,人家只是与我客气罢了,又何必太在意呢。”
刘靖之上下打量了几眼,忽然长声叹道:“顺虎兄啊顺虎兄,我真看不透你,到底你想要的是什么。为兄劝你一句,京城可不比广西,切勿胡乱树敌呀!”
“靖之兄金玉良言,子履记下了……”
-----------------
第二天,刘靖之返回客栈,陈子履再次打发孙二弟去找马车。
明言不论价钱,多贵都雇。实在不行,花钱买一辆。
男人走路,女人坐车,尽快离开临清这个是非子地。
然而还没到中午,便有帖子送到了官驿。
帖子是张溥发来的,言词恳恳,邀陈子履到茶楼再叙。
陈子履踌躇半天,觉得不能太得罪这个大佬,只好勉强赴约。
到了地方,见只有张溥、二人在场,心情更不轻松。
很明显,陈子龙是被拉来作陪的,主角还是张溥。
“我只是个从五品闲官,他刻意拉拢,到底要干什么。莫非,他有踢人入社的大瘾,一见到年轻官员就手痒?”
陈子履想到这一层,言词更是谨慎,绝不露出半点攀附之意。
张溥似乎没有那层意思,聊来聊去,都没和入社扯上半分。
陈子龙对广西水灾,还有灾后治理,感到非常好奇。
因为在时人看来,灾后最忌大兴土木。
再急着开银场、挖银子,大灾之后也应该慢慢来。
不惜花费大量人力去修路,化掉万两银子采办,有点操之过急,太过糜费的意思。
“人都是要吃饭的,与其让灾民白吃干饭,还不如去干活,这是以工代赈的意思。至于多发工钱,大肆采办,则让银子流通到市面,让百姓有钱赚……”
陈子履见陈子龙非常诚恳,于是耐心解释自己的施政思路。
衙门将一大笔钱花出去,也是赈济的一种。
哪怕没有银场,也应该出钱让大家干点别的,比如说修河堤之类。
钱流动起来,那些豪强大户,就不能趁灾吞并田亩。全县百姓都有钱赚,就能一起扛过高粮价。
反正无论花多少钱,都比酿出民乱,到处大肆破坏强。
张溥则对大藤峡瑶乱比较好奇,问了很多平乱的事。听说火铳、大炮打得瑶匪抱头鼠窜,连连称赞。
陈子龙由衷赞道:“顺虎兄文武双全,实在令人佩服。敬顺虎兄。”
张溥也举起酒杯道:“当今朝廷之上,才干莫过于顺虎兄。”
“两位客气了……”
三人一饮而尽,张溥又问道:“这次吴桥兵变,半个山东生灵涂炭。不知以顺虎兄之见,是应该尽快安抚,平息动乱?还是多调大军,铁血围剿?”
陈子履心中一动,一股强烈的危机感,猛然涌上心头。
然而想来想去,也想不通这股危机感,到底从何而来。
明明雅厢之内只有三人,而且探讨的问题并不敏感,哪怕朱大爷之流,都能公开掰扯几句。
“这个张溥,到底在下什么套呢?”
在场六七人,都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俊杰,辈分没有高低之分。
按读书人的习惯,座次先论师承尊卑,次论进士举人,再次论甲第名次,最后才论官位品级。
所以这些中,应当以今科探花吴伟业为尊。
然而,陈子龙引见了一圈,最后才轮到张溥,尊崇之意十分明显。
不问可知,张溥名望之高,已力压所谓的习惯,隐隐成为众人的领袖。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早在魏忠贤还当权的时候,张溥便领衔成立应社,治五经、研讨制义,被戏称“应社应社,一应中式”。
后将应社改为复社,于天启六年,以“太仓义举”,一举驱逐阉党骨干顾秉谦,震动朝野。
所做《五人墓碑记》,更被争相传抄,洛阳纸贵。
一时间,江南年轻士子争相结交,甚至顶礼膜拜。
今科复社四五人考上进士,张溥跻身翰林庶吉士,声望更是高得吓人。太仓复社的名头,恐怕要盖过东林书院。
陈子履在广西闯下的小小名头,在复社**面前,根本不够看。
张溥说出“久闻大名,不胜欣喜”八个字,的确算很客气了。
刘靖之消息灵通,自然知道这一点,互相引见的时候,一副荣幸之至的样子。很快,便与复社众人打成一片。
众人品香茗、评时事、论战局。
眼见天色不早,张溥又让小二换上酒菜,推杯换盏,自不必说。
陈子履竖起耳朵倾听,探到不少真消息。
原来朝中大臣对吴桥兵变,已隐隐分为两派。
一派主剿,以雷霆万钧之力,剿灭李九成、孔有德部;
山东巡抚余大可、登莱巡抚孙元化一派,则主张以招抚为主,派遣使者劝说东江叛军悬崖勒马,以止刀兵。
席间,张溥高谈阔论,才情气度俱佳,令人有如沐春风之感。
刘靖之本就有攀交之心,脸上满是陶醉之色。
陈子履却始终有戒心。
于是一直多听少说,谨言慎行。
散席之后,拒绝了同往别苑,促膝夜谈的好意,拉着刘靖之返回官驿。
孙二弟、林舒等人听说里面一屋子翰林,甚至还有新科探花,都惊讶得连吐舌头。
个个心想,里面好几个储相呢,老爷以后的官运啊,看来要一路亨通了。
陈子履却不觉得是多大的好事,回到房间,又和刘靖之继续聊贵县政务,不论其他。
刘靖之渐渐缓过劲来,忍不住问道:“顺虎兄对复社诸子,似乎有些成见?”
“没有。”
陈子履深知,陈子龙、吴伟业都是有气节的人,哪怕清兵打到江南,亦敢举兵抗清,宁死不降。
未来几年,复社的声势会越来越壮,渐渐取代东林,成为崇祯朝最大的“在野党”。
然而他更知道,朝中痛恨复社之人无数,且崇祯皇帝最忌臣下结党。
所以,与复社走得近,固然好处多多,却容易戴上同党的帽子。
招政敌嫉恨,招皇帝猜忌。
陈子履宁可慢慢蹉跎,也不愿早早卷入党争漩涡,是以不咸不淡,应酬一番就算了。
“复社诸子都是名士,只是……我又不是江南人士,偶然遇到,人家只是与我客气罢了,又何必太在意呢。”
刘靖之上下打量了几眼,忽然长声叹道:“顺虎兄啊顺虎兄,我真看不透你,到底你想要的是什么。为兄劝你一句,京城可不比广西,切勿胡乱树敌呀!”
“靖之兄金玉良言,子履记下了……”
-----------------
第二天,刘靖之返回客栈,陈子履再次打发孙二弟去找马车。
明言不论价钱,多贵都雇。实在不行,花钱买一辆。
男人走路,女人坐车,尽快离开临清这个是非子地。
然而还没到中午,便有帖子送到了官驿。
帖子是张溥发来的,言词恳恳,邀陈子履到茶楼再叙。
陈子履踌躇半天,觉得不能太得罪这个大佬,只好勉强赴约。
到了地方,见只有张溥、二人在场,心情更不轻松。
很明显,陈子龙是被拉来作陪的,主角还是张溥。
“我只是个从五品闲官,他刻意拉拢,到底要干什么。莫非,他有踢人入社的大瘾,一见到年轻官员就手痒?”
陈子履想到这一层,言词更是谨慎,绝不露出半点攀附之意。
张溥似乎没有那层意思,聊来聊去,都没和入社扯上半分。
陈子龙对广西水灾,还有灾后治理,感到非常好奇。
因为在时人看来,灾后最忌大兴土木。
再急着开银场、挖银子,大灾之后也应该慢慢来。
不惜花费大量人力去修路,化掉万两银子采办,有点操之过急,太过糜费的意思。
“人都是要吃饭的,与其让灾民白吃干饭,还不如去干活,这是以工代赈的意思。至于多发工钱,大肆采办,则让银子流通到市面,让百姓有钱赚……”
陈子履见陈子龙非常诚恳,于是耐心解释自己的施政思路。
衙门将一大笔钱花出去,也是赈济的一种。
哪怕没有银场,也应该出钱让大家干点别的,比如说修河堤之类。
钱流动起来,那些豪强大户,就不能趁灾吞并田亩。全县百姓都有钱赚,就能一起扛过高粮价。
反正无论花多少钱,都比酿出民乱,到处大肆破坏强。
张溥则对大藤峡瑶乱比较好奇,问了很多平乱的事。听说火铳、大炮打得瑶匪抱头鼠窜,连连称赞。
陈子龙由衷赞道:“顺虎兄文武双全,实在令人佩服。敬顺虎兄。”
张溥也举起酒杯道:“当今朝廷之上,才干莫过于顺虎兄。”
“两位客气了……”
三人一饮而尽,张溥又问道:“这次吴桥兵变,半个山东生灵涂炭。不知以顺虎兄之见,是应该尽快安抚,平息动乱?还是多调大军,铁血围剿?”
陈子履心中一动,一股强烈的危机感,猛然涌上心头。
然而想来想去,也想不通这股危机感,到底从何而来。
明明雅厢之内只有三人,而且探讨的问题并不敏感,哪怕朱大爷之流,都能公开掰扯几句。
“这个张溥,到底在下什么套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