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避免途中波折,谢三哥一路快马兼程,不漏半点风声。
直至上了金銮殿,才道出浮海搜寻的结果,呈上陈子履的请奏题本和献俘清单。
坐间观者皆惊讶,一石激起千层浪。
司礼监、内阁都炸开了锅,纷纷打听谢三在殿上说了什么。
六部收到消息,连夜撤销了设坛祭奠、请发抚恤、追封谥号、追封追荫、推选下任登莱巡抚等等安排。
属官们忙得焦头烂额,小吏则咒骂不已。
各色打点提前收了,忽然全都不办了,岂非要退钱?
大头都孝敬上面了,哪有银子可退?
随着几份题本下发内阁参详,内情终于漏了出来。
陈子履遭遇风暴而不死,在异邦大杀四方的惊人消息,在京城不胫而走。
太传奇,太震撼,太匪夷所思,太不可思议了!
平叛军、擒奸臣、打倭寇、降红毛全都是提气新闻,京中顿时传得沸沸扬扬。
报房连夜撤了稿子,就着各部传出的消息,重新编写时事。
穷书生们奋笔疾书,撰写新评本或者新词本。
戏台撤了“朱巡抚大破黄台吉”的牌子,换成了“陈少傅痛打洋倭寇”,或者“陈大帅智破红毛鬼”。
青楼里,每一个姑娘都背读陈子履的事迹,以免恩客高谈阔论时,自己接不上话茬。
茶馆里,每一个客人都在大吹特吹,就好像自己身历其境似的。
每一个熟人互相遇到,开口不说“今儿天气真好”,换成了“你听说了吗”。
济州岛在哪儿?
光海君是何方神圣,为何登州叛贼要救他?
荷兰人和佛郎机人有什么区别?他们几个鼻子,几个眼睛?
还有不少消息灵通人士,开始翻起了旧账:
朱大典到底漂没了多少功劳,听说他最后一天才到的登州,怎么就论平贼首功了?
哪个**说陈巡抚多半死了,还设坛祭奠来着,晦不晦气?
总而言之,崇祯五年的最后两个月,京城到处都在谈陈子履的传奇经历。
风头盖过了不久前的旅顺堡大捷,直追吴三桂阵斩阿济格。
街头巷尾谈论之火热,可谓“开口不聊陈子履,纵使名嘴也枉然”。
那些诋毁陈子履的谣言,一下子销声匿迹。
因为只要有人敢说,立即有人痛骂反驳:你算老几,敢对陈少傅不敬?
与民间的一边倒不同,朝堂对陈子履的评价,却是两极分化,毁誉参半。
一部分官员认为,陈子履因追击叛贼,才不慎流落异国孤岛。
擅开边衅确实鲁莽了一些,但异邦人士对大明不恭,自然要严加惩戒。
陈子履攻下济州城没有错,擒拿荷兰人没有错。
非但没有错,还扬了我大明国威,有莫大功劳。
况且自从丢失河套,大明没了养马地,边军战马奇缺。
既然陈子履敢保证,济州岛每年可养一千匹战马,两千匹挽马,自然要握在手里。
那可是三千匹战马啊,可以拉起一个骑兵营了。
一年一个营,十年就是十个营,长年累月积攒下来,一支强军就有了。
这样划算的买卖,去哪里找?
反对者则认为陈子履太想当然,所呈题本大有疏漏。
一来,大明对济州岛并非一无所知。
当年太祖就曾派钦差巡视,此岛比通州大得有限,根本养不出那么多马。
每年一千匹劣马就差不多了,一下子翻三倍,从哪里变出那么多草场?
陈子履博学多才,会造火器,能打胜仗,大家都认可了。
可人不能什么都会吧。难道他还懂替马接生,还会种草不成?
倘若济州岛那么好,高丽又怎么会轻易放弃呢?
倘若强行拿下,高丽因此倒向建奴,岂非因小失大,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二来,最近几年大明东抗建奴,北御鞑靼,西剿流寇,南平土司,已经非常吃力了。
忽然与红毛鬼子开战,岂非贸然树敌,自找麻烦?
论起来,威龙号是佛郎机商船,不归大明所有。两伙西洋人在异邦海域干仗,大明官军瞎掺和什么呢?
三来,陈子履竟打算放开海禁,允许民间与倭寇通商,简直大逆不道。
大明与扶桑是死敌,从嘉靖初年到万历末年,打了将近一百年。
好不容易倭寇偃旗息鼓,重新与之通商,岂非引狼入室?
数股暗流涌动,誓要找出其中的荒谬之处,狠狠地弹劾一番。
要知道很多走私贩子,实则是当地缙绅的白手套。
朝廷明面禁海禁商,地方官府暗中放行,利润才是最高的。
陈子履一面鼓励海贸收商税,一面严查走私打偷逃,这不是断人财路,杀人父母吗?
不参他个狗血淋头,大家往后就难过了。
一时间,朝堂上吵得沸沸扬扬,比过年还热闹。
陈子履所呈的几份题本,自然成了抢手货。几乎每个官员抄了一份,带回家中仔细参详。
到底是蛊惑圣君的狂悖之言,还是开拓先河的治国名篇,得好好说道说道。
唯有内阁的几个大佬,司礼监的几个档头知道,最近两个月,不能说陈子履的坏话。
原因很简单,光谢三押送回来的金银珠宝,价值就超过了三十万两。
那是毛承禄、陈有时等叛军搜刮的死人财,陈子履缴获之后,除了发赏赐抚恤,全上缴了。
孔有德和耿仲明是大寇首,毛承禄和陈有时是小寇首,不可相提并论。
大家一起搜刮金银珠宝,孔耿二部所得肯定更多,理所应当。
然而朱大典主持打扫战场,打捞了孔耿二贼的座驾,才报了十万两缴获。
为将士请功,皇帝又不得不发了回去。
一来一回,等于没有缴获。
陈子履那边,仅剿灭海难后的陈毛二贼,就搜出了三十万两……
这差距也太大了。
另外,谢三还呈了一份货单,上面写着罚没海商的半船货。
这是入内库的钱,不传抄内阁,不入国库。
可司礼监和内阁都打听到了,半船货一转手,又可以卖二十万两。
两样加起来,给崇祯赚了五十万两子,占户部年收入的一成。
在这种时候,哪个不长眼的乱弹劾,敢说陈子履有私心,那不是找骂吗?
直至上了金銮殿,才道出浮海搜寻的结果,呈上陈子履的请奏题本和献俘清单。
坐间观者皆惊讶,一石激起千层浪。
司礼监、内阁都炸开了锅,纷纷打听谢三在殿上说了什么。
六部收到消息,连夜撤销了设坛祭奠、请发抚恤、追封谥号、追封追荫、推选下任登莱巡抚等等安排。
属官们忙得焦头烂额,小吏则咒骂不已。
各色打点提前收了,忽然全都不办了,岂非要退钱?
大头都孝敬上面了,哪有银子可退?
随着几份题本下发内阁参详,内情终于漏了出来。
陈子履遭遇风暴而不死,在异邦大杀四方的惊人消息,在京城不胫而走。
太传奇,太震撼,太匪夷所思,太不可思议了!
平叛军、擒奸臣、打倭寇、降红毛全都是提气新闻,京中顿时传得沸沸扬扬。
报房连夜撤了稿子,就着各部传出的消息,重新编写时事。
穷书生们奋笔疾书,撰写新评本或者新词本。
戏台撤了“朱巡抚大破黄台吉”的牌子,换成了“陈少傅痛打洋倭寇”,或者“陈大帅智破红毛鬼”。
青楼里,每一个姑娘都背读陈子履的事迹,以免恩客高谈阔论时,自己接不上话茬。
茶馆里,每一个客人都在大吹特吹,就好像自己身历其境似的。
每一个熟人互相遇到,开口不说“今儿天气真好”,换成了“你听说了吗”。
济州岛在哪儿?
光海君是何方神圣,为何登州叛贼要救他?
荷兰人和佛郎机人有什么区别?他们几个鼻子,几个眼睛?
还有不少消息灵通人士,开始翻起了旧账:
朱大典到底漂没了多少功劳,听说他最后一天才到的登州,怎么就论平贼首功了?
哪个**说陈巡抚多半死了,还设坛祭奠来着,晦不晦气?
总而言之,崇祯五年的最后两个月,京城到处都在谈陈子履的传奇经历。
风头盖过了不久前的旅顺堡大捷,直追吴三桂阵斩阿济格。
街头巷尾谈论之火热,可谓“开口不聊陈子履,纵使名嘴也枉然”。
那些诋毁陈子履的谣言,一下子销声匿迹。
因为只要有人敢说,立即有人痛骂反驳:你算老几,敢对陈少傅不敬?
与民间的一边倒不同,朝堂对陈子履的评价,却是两极分化,毁誉参半。
一部分官员认为,陈子履因追击叛贼,才不慎流落异国孤岛。
擅开边衅确实鲁莽了一些,但异邦人士对大明不恭,自然要严加惩戒。
陈子履攻下济州城没有错,擒拿荷兰人没有错。
非但没有错,还扬了我大明国威,有莫大功劳。
况且自从丢失河套,大明没了养马地,边军战马奇缺。
既然陈子履敢保证,济州岛每年可养一千匹战马,两千匹挽马,自然要握在手里。
那可是三千匹战马啊,可以拉起一个骑兵营了。
一年一个营,十年就是十个营,长年累月积攒下来,一支强军就有了。
这样划算的买卖,去哪里找?
反对者则认为陈子履太想当然,所呈题本大有疏漏。
一来,大明对济州岛并非一无所知。
当年太祖就曾派钦差巡视,此岛比通州大得有限,根本养不出那么多马。
每年一千匹劣马就差不多了,一下子翻三倍,从哪里变出那么多草场?
陈子履博学多才,会造火器,能打胜仗,大家都认可了。
可人不能什么都会吧。难道他还懂替马接生,还会种草不成?
倘若济州岛那么好,高丽又怎么会轻易放弃呢?
倘若强行拿下,高丽因此倒向建奴,岂非因小失大,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二来,最近几年大明东抗建奴,北御鞑靼,西剿流寇,南平土司,已经非常吃力了。
忽然与红毛鬼子开战,岂非贸然树敌,自找麻烦?
论起来,威龙号是佛郎机商船,不归大明所有。两伙西洋人在异邦海域干仗,大明官军瞎掺和什么呢?
三来,陈子履竟打算放开海禁,允许民间与倭寇通商,简直大逆不道。
大明与扶桑是死敌,从嘉靖初年到万历末年,打了将近一百年。
好不容易倭寇偃旗息鼓,重新与之通商,岂非引狼入室?
数股暗流涌动,誓要找出其中的荒谬之处,狠狠地弹劾一番。
要知道很多走私贩子,实则是当地缙绅的白手套。
朝廷明面禁海禁商,地方官府暗中放行,利润才是最高的。
陈子履一面鼓励海贸收商税,一面严查走私打偷逃,这不是断人财路,杀人父母吗?
不参他个狗血淋头,大家往后就难过了。
一时间,朝堂上吵得沸沸扬扬,比过年还热闹。
陈子履所呈的几份题本,自然成了抢手货。几乎每个官员抄了一份,带回家中仔细参详。
到底是蛊惑圣君的狂悖之言,还是开拓先河的治国名篇,得好好说道说道。
唯有内阁的几个大佬,司礼监的几个档头知道,最近两个月,不能说陈子履的坏话。
原因很简单,光谢三押送回来的金银珠宝,价值就超过了三十万两。
那是毛承禄、陈有时等叛军搜刮的死人财,陈子履缴获之后,除了发赏赐抚恤,全上缴了。
孔有德和耿仲明是大寇首,毛承禄和陈有时是小寇首,不可相提并论。
大家一起搜刮金银珠宝,孔耿二部所得肯定更多,理所应当。
然而朱大典主持打扫战场,打捞了孔耿二贼的座驾,才报了十万两缴获。
为将士请功,皇帝又不得不发了回去。
一来一回,等于没有缴获。
陈子履那边,仅剿灭海难后的陈毛二贼,就搜出了三十万两……
这差距也太大了。
另外,谢三还呈了一份货单,上面写着罚没海商的半船货。
这是入内库的钱,不传抄内阁,不入国库。
可司礼监和内阁都打听到了,半船货一转手,又可以卖二十万两。
两样加起来,给崇祯赚了五十万两子,占户部年收入的一成。
在这种时候,哪个不长眼的乱弹劾,敢说陈子履有私心,那不是找骂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