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带AI,我教崇祯做昏君 第313章 重返山东夹道迎

小说:自带AI,我教崇祯做昏君 作者:黑咖啡少糖 更新时间:2025-11-08 09:20:55 源网站:2k小说网
  陈子履深知大明矛盾重重,麻烦一大堆。

  就在自己四处救火的时候,辽东建奴还在不断吞并蒙古诸部,一天比一天壮大。

  崇祯与黄台吉的差距,不是一次锦州大捷,一次旅顺大捷就能抹平的。

  而最近十几年,大明处于小冰河时期的最高峰,气候一年比一年恶劣。

  严寒和干旱接踵而来,北方各省赤地千里,颗粒无收。

  当地官府和缙绅们没有减免赋税,开仓赈济,反而加紧盘剥,趁机兼并。

  大量自耕农相继破产,大明的根基已经非常脆弱,可以说一推就倒。

  这两年,崇祯重用洪承畴,看似平定了陕西叛乱。

  实则流寇只是潜伏了起来,慢慢等待机会。

  最晚到崇祯八年,李自成、张献忠等大寇便会伺机再起,予大明以重创。

  届时外有建奴入寇,内有流寇叛乱,自己能不能力挽狂澜,还是未知数。

  更可怕的是,他陈子履好像成了众矢之的。

  崇祯竟在内阁六部面前,说要让他进内阁,这下子捅了马蜂窝。

  陈子履一直知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步步如履薄冰,恨不得把功劳都推给别人。

  就想着夯实基础,慢慢聚拢人才,不要太早遭人嫉恨。

  没想崇祯一句话,就打破了之前的种种努力。

  开玩笑!

  大明早有惯例,非庶吉士不能进内阁,规矩是这么好破的吗?

  以前,那些人只是等着看自己倒霉,以后恐怕要联手下场掣肘,甚至设局陷害了。

  在这种局面下,陈子履不得不考虑后手,以便在情况非常恶劣时,有一个重整旗鼓的地方。

  至于什么恶劣情况,他实在不敢想,不过有备无患,总是没错的。

  所以他磨磨蹭蹭,特地多呆了一个月,看着汉拿山的烤参作坊动工,朝天浦的干燥窑盖成。

  又留下不少造船图纸,叮嘱林杰和甘宗毅把开埠贸易、造船练兵放在首位。

  干燥窑烘出来的木料可以用于造船,比五年阴干的木料差不了多少,可以先造几艘小船试试。

  另外推广红薯、捕捞海获、饲养战马等事情,也不能懈怠。

  要想尽一切办法,把济州岛打造成足以自持的海上壁垒。

  崇祯六年正月十五,陈子履设宴款待高丽、对马府中藩的贺年特使。

  最近两个月,除了威龙号之外,又有伏波号、金盛隆等几艘商船被明军抓住,“请”来济州岛完税。

  二十几个船长、掌柜也在应邀之列,在外厅喝酒时都感慨万分——济州岛之行,当真恍如梦中。

  这地方什么时候变成大明国土了?还真他**带劲。

  济州拍卖会筹办了五期,一次比一次红火。

  大批走私客慕名而来,撒下大把大把的银子,带走一船船货物。

  几艘商船将一部分货物放到拍卖行,一部分私下兜售,卖价竟比销往长崎还要高一些。

  整体算下来,哪怕交了1.5成的税款,也不比前往长崎少赚。

  掌柜们私下议论,长崎那帮孙子,又是“丝割符”,又是“船别置银”,又是“八朔礼物”,算下来,比这边的税还高一倍。

  白白交钱给倭寇,还不如交钱给大明官府。

  陈少傅手下的兵是真的清廉啊,从不单独敲诈勒索,说罚多少就罚多少。

  罚完就可以正常兜售贩卖,不多添半点麻烦。

  所以大家都说,应该花点小钱,雇了一些“登州苦力”修缮一下仓库。

  来年再次北上,直接来这里完税,然后在这里出货。

  直至陈子履出来举杯,说出不日返京述职的消息,大家才停下窃窃私语,大声发出祝贺:

  “祝陈少傅前程似锦,公侯万代。”

  -----------------

  崇祯六年正月十六,陈子履带着孙二弟、林舒登上海船,离开了济州岛。

  济州号乘着东北风一路疾行,三日抵达南直隶松江府。

  当巨大的海船出现在扬子江面,海防炮台纷纷鸣炮示意,欢迎陈少傅大胜归来。

  这会儿,消息早就传到了南直隶,所有人都知道陈子履在东瀛州大杀四方。

  非但剿灭了登州余孽,还从高丽手里,拿到了一个州的土地。

  两百多年了,大明丢了交趾丢河套,丢了河套丢麓川,丢了麓川丢辽东,疆域是越来越小。

  那些大臣还**脸说,河套无险不足守,交趾南蛮无须争,麓川野地满瘴气,都不是值得固守的地方。

  就好像太祖、成祖打下的江山,就该随便霍霍似的。

  终于有一位能臣为大明开疆辟土,老百姓哪能不爱戴万分。

  等济州号终于在码头靠岸,吴淞卫更是万人空巷。

  听到消息的满城百姓齐齐前往码头,膳食壶浆,夹道以迎。

  看到巨大的西洋海船,竟真被明军俘获,成为济州水师的旗舰,个个竖起大拇指,大赞一声牛逼。

  大姑娘、小媳妇,瞧着年纪轻轻便官居一品的陈子履,更是忍不住留下口水。

  就连一旁随行的孙二弟,也被抛了好多媚眼,差点被大户人家抢去当女婿。

  因为季风的问题,海船不得不在南直隶靠岸,陈子履只是路过,可不敢太耽搁。

  匆匆应酬当地官员,便换船沿大运河北上,经清江浦过黄河,重新进入山东。

  山东军民比南直隶百姓更加热情,官船路过一个大镇,总有一大批地方官久侯多时,隔着河水拜见。

  进入东昌府,刘泽清甚至派来一队马军,沿着大运河一路护送。

  这日官船抵达张秋镇,刘泽清亲自上船拜见,一把鼻涕一把眼泪,高呼“吓死末将了”。

  “抚台大难不死,以后必将官运亨通,封侯拜相”云云。

  话里话外暗示,面见陛下时,能不能求个情,把他调到登莱去。

  哪怕不做副总兵,就当个守备、千总什么的,也可以呀。

  只要在陈子履麾下,哪怕当个驾前侍卫,他刘泽清也不含糊半分。

  “可是你说的。若有战事,本抚给你调令,你可得来。”

  “那是自然,”刘泽清大拍胸脯,“但凡抚帅有命,末将不皱一下眉头。”

  陈子履轻抚酒杯,盘算着怎么用好刘泽清。

  左良玉去了西北,吴三桂回了辽东,手下四大干将,除了杨御蕃,就剩刘泽清还留在山东了。

  正盘算呢,岸上忽然传来急促的马蹄声。

  “哪艘是少傅的官船……圣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