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陈是三代世交不假,可说到底,还是两家人。
况且作为旁支小宗,陈子履有自自知明,不好意思常登门拜访。
半熟不熟的,怎么好意思躲到后院偏厢,脱了衣服干等呢。
传出去,有不尊重当朝阁老,举止不端的嫌疑。
可是一身狼狈回座,也太不像样了,有损封疆大吏的威风。
左右都不妥,一时竟被难住了。
紫鹃在旁连连哀求,坚称自己手脚快,两三刻钟就能办妥当。
又搬出街坊邻居的交情,左一个陈九哥,右一个陈九哥,请求开恩。
陈子履想了一下,决定折衷应对。
“你去把旦兼兄……还有美周兄叫来。偷偷的。我在这等着。”
说着又指了指身上:“走快两步。”
紫鹃一听顿时喜出望外。
旦兼兄是何准道,何家的长子。美周兄是黎遂球,何吾驺的得意弟子。
年轻人的脾气总是小一些,一顿板子看来可免。况且有少东家陪着换衣服,自然更加妥帖。
于是连忙放下宣纸颜料,快步回到大厅,把两人叫了出来。
何准道到了一看,气得连连摇头。瞪了紫鹃一眼,令其马上安排厢房,暖炉和熨斗等物。
黎遂球想笑又不太好意思,一边忍俊不禁,一边护着前往后院。
还好颜料是干的,到了偏厢,摆上一壶热茶,脱了外衣就可以去洗熨。
黎遂球是广东的大才子,号称七步成诗,可以连咏十首。
他听完莱州火器局的情况,对铸枪造炮大感兴趣,一直问东问西。
言语间,大有回广东小试牛刀的意思。
只可惜,朝廷对鼓励工商还没有定论,也不知让不让搞。
一时间,外间熨斗烫过湿衣服,滋滋作响。三个男人围炉谈天,倒也不太尴尬。
陈子履说了一通,又道:“紫鹃洒的几盒颜料倒是珍品,替旦兼兄可惜了。”
“却不是我的。想来是三姐的。”
“哦?三姑娘也到京城了吗?”
“去年来的。本想着求太医诊治一番,不想到了京城,竟病得愈发厉害了。唉!”
陈子履大吃一惊,连忙问起内情。
原来何准道口中的三姐,正是何家的三姑娘,现下约莫十七八岁。
按理说,这个年纪就算还没成亲,也该定亲了。不会千里迢迢来京城的。
不料还没出阁,忽然染上了病症。
有时咳嗽得厉害,有时却会因为多走了几步,就累得昏厥过去。
广州的大夫都说,或许是痨病,然后越治病得越重。来回倒腾两年,竟误了婚娶,身子也弱了。
因为不方便出门,只好躲在闺房写字、作画,权当打发时间。
紫鹃是三姑**贴身丫头,颜料应该是刚出去珍宝斋买的。
陈子履听得大呼可惜。
他见过小时候的三姑娘,还挺活泼,挺健康的。没想才过七八年,竟成了病秧子。
连广州的名医都束手无策,想来是疑难杂症,难以治愈。
真是世事难料!
陈子履试探着道:“写字作画也很费神的,既有病在身,还是卧床静养为佳。”
何准道叹道:“说病重嘛,倒也不是病得不能起床,就是不能出门。一出门就咳嗽。”
“不出门就不咳?”
“不出门能好些。”
“哦?竟有这种事?”陈子履顿时来了兴趣,“在广州的时候也这样?”
“在广州能好些。”
紫鹃掀开帘子,一声告罪,伺候重新穿衣。
陈子履拥有一些医学常识,听到一出门就咳嗽,不出门就不咳,总感觉有点不对。
于是自称略懂医术,试探着往下问。
紫鹃见少东家不反对,就仔仔细细说了起来。
这个病时重时轻,时好时坏。
且病症飘忽不定,有时高烧不退,有时咳嗽不止,有时出疹子,有时忽然昏厥,有时……
不过没有病症的时候,身子恢复得很快,可以养回来。
独独来到京城,竟连门都没法出了,一出门不是咳嗽,就是打喷嚏。
“绝不是痨病。”
陈子履听到一半就下了定论,因为痨病就是肺结核,病症一般很确定,不会那么飘忽。
然后尝试着解释,来到京城忽然加重,恐怕是气候的缘故。
京城经常有风沙,漫天尘灰,人都看不清。
而且人太多了,一到冬天冷得厉害,家家户户都要烧炉子取暖。
平常人或许没事,但对于本就有病的人,很容易引起咳嗽,或者打喷嚏。
黎遂球叫道:“怪不得我自从到了京城,便经常打喷嚏,还以为是受凉呢。平白喝了那么多服药。”
陈子履笑道:“如果只打喷嚏不发热,多半不是病,不用治。实在太难受,只需兑盐水一壶,冲洗鼻腔即可缓解。”
说着拿起一个空茶壶,比划了两下,教黎遂球怎么灌鼻子。
还说这是源自天竺的法子,还挺管用的,盐水不要太浓,不会有什么坏处。
何准道听得连连点头,站起拜道:“原来世兄医术了得,真是太好了。恳请施以援手,帮舍妹诊治。”
“这个……改天如何?大家在外面等着呢。”
何准道一拍脑门:“竟差点忘了……”
-----------------
之后的酒宴乏善可陈,回到家中,陈子壮却忧心忡忡起来。
何吾驺让他转告,朝堂上暗流汹涌,反对的人可能很多,非常多。
内阁对“工商并重”的说法,并非人人看好。换句话说,除了徐光启之外,就没有一个赞成的。
就连周延儒也默不作声,不做任何表态。
只是皇帝正在兴头上,御史们这两天先憋着,引而不发罢了。
用不了多久,狂潮就要来了。
何吾驺劝告陈子履,革新可以平缓一些,一步步慢慢来。
事缓则圆。
果然才过了一夜,就有人上书弹劾,炮轰陈子履卖官鬻爵。
什么扩大例监、广收捐纳,不就是一手交银子,一手给官职吗?
大明什么时候穷到这份上了,竟要靠售卖功名来凑钱了?
蛊惑君王,其心可诛!
陈子履看到抄本的时候,不禁目瞪口呆。
卖官鬻爵?
例监结业后,经吏部考选,择优担任课税局大使、河泊所大使,这不是理所应当的吗?
不过从八品、从九品的杂官而已,这算什么卖官鬻爵?
况且作为旁支小宗,陈子履有自自知明,不好意思常登门拜访。
半熟不熟的,怎么好意思躲到后院偏厢,脱了衣服干等呢。
传出去,有不尊重当朝阁老,举止不端的嫌疑。
可是一身狼狈回座,也太不像样了,有损封疆大吏的威风。
左右都不妥,一时竟被难住了。
紫鹃在旁连连哀求,坚称自己手脚快,两三刻钟就能办妥当。
又搬出街坊邻居的交情,左一个陈九哥,右一个陈九哥,请求开恩。
陈子履想了一下,决定折衷应对。
“你去把旦兼兄……还有美周兄叫来。偷偷的。我在这等着。”
说着又指了指身上:“走快两步。”
紫鹃一听顿时喜出望外。
旦兼兄是何准道,何家的长子。美周兄是黎遂球,何吾驺的得意弟子。
年轻人的脾气总是小一些,一顿板子看来可免。况且有少东家陪着换衣服,自然更加妥帖。
于是连忙放下宣纸颜料,快步回到大厅,把两人叫了出来。
何准道到了一看,气得连连摇头。瞪了紫鹃一眼,令其马上安排厢房,暖炉和熨斗等物。
黎遂球想笑又不太好意思,一边忍俊不禁,一边护着前往后院。
还好颜料是干的,到了偏厢,摆上一壶热茶,脱了外衣就可以去洗熨。
黎遂球是广东的大才子,号称七步成诗,可以连咏十首。
他听完莱州火器局的情况,对铸枪造炮大感兴趣,一直问东问西。
言语间,大有回广东小试牛刀的意思。
只可惜,朝廷对鼓励工商还没有定论,也不知让不让搞。
一时间,外间熨斗烫过湿衣服,滋滋作响。三个男人围炉谈天,倒也不太尴尬。
陈子履说了一通,又道:“紫鹃洒的几盒颜料倒是珍品,替旦兼兄可惜了。”
“却不是我的。想来是三姐的。”
“哦?三姑娘也到京城了吗?”
“去年来的。本想着求太医诊治一番,不想到了京城,竟病得愈发厉害了。唉!”
陈子履大吃一惊,连忙问起内情。
原来何准道口中的三姐,正是何家的三姑娘,现下约莫十七八岁。
按理说,这个年纪就算还没成亲,也该定亲了。不会千里迢迢来京城的。
不料还没出阁,忽然染上了病症。
有时咳嗽得厉害,有时却会因为多走了几步,就累得昏厥过去。
广州的大夫都说,或许是痨病,然后越治病得越重。来回倒腾两年,竟误了婚娶,身子也弱了。
因为不方便出门,只好躲在闺房写字、作画,权当打发时间。
紫鹃是三姑**贴身丫头,颜料应该是刚出去珍宝斋买的。
陈子履听得大呼可惜。
他见过小时候的三姑娘,还挺活泼,挺健康的。没想才过七八年,竟成了病秧子。
连广州的名医都束手无策,想来是疑难杂症,难以治愈。
真是世事难料!
陈子履试探着道:“写字作画也很费神的,既有病在身,还是卧床静养为佳。”
何准道叹道:“说病重嘛,倒也不是病得不能起床,就是不能出门。一出门就咳嗽。”
“不出门就不咳?”
“不出门能好些。”
“哦?竟有这种事?”陈子履顿时来了兴趣,“在广州的时候也这样?”
“在广州能好些。”
紫鹃掀开帘子,一声告罪,伺候重新穿衣。
陈子履拥有一些医学常识,听到一出门就咳嗽,不出门就不咳,总感觉有点不对。
于是自称略懂医术,试探着往下问。
紫鹃见少东家不反对,就仔仔细细说了起来。
这个病时重时轻,时好时坏。
且病症飘忽不定,有时高烧不退,有时咳嗽不止,有时出疹子,有时忽然昏厥,有时……
不过没有病症的时候,身子恢复得很快,可以养回来。
独独来到京城,竟连门都没法出了,一出门不是咳嗽,就是打喷嚏。
“绝不是痨病。”
陈子履听到一半就下了定论,因为痨病就是肺结核,病症一般很确定,不会那么飘忽。
然后尝试着解释,来到京城忽然加重,恐怕是气候的缘故。
京城经常有风沙,漫天尘灰,人都看不清。
而且人太多了,一到冬天冷得厉害,家家户户都要烧炉子取暖。
平常人或许没事,但对于本就有病的人,很容易引起咳嗽,或者打喷嚏。
黎遂球叫道:“怪不得我自从到了京城,便经常打喷嚏,还以为是受凉呢。平白喝了那么多服药。”
陈子履笑道:“如果只打喷嚏不发热,多半不是病,不用治。实在太难受,只需兑盐水一壶,冲洗鼻腔即可缓解。”
说着拿起一个空茶壶,比划了两下,教黎遂球怎么灌鼻子。
还说这是源自天竺的法子,还挺管用的,盐水不要太浓,不会有什么坏处。
何准道听得连连点头,站起拜道:“原来世兄医术了得,真是太好了。恳请施以援手,帮舍妹诊治。”
“这个……改天如何?大家在外面等着呢。”
何准道一拍脑门:“竟差点忘了……”
-----------------
之后的酒宴乏善可陈,回到家中,陈子壮却忧心忡忡起来。
何吾驺让他转告,朝堂上暗流汹涌,反对的人可能很多,非常多。
内阁对“工商并重”的说法,并非人人看好。换句话说,除了徐光启之外,就没有一个赞成的。
就连周延儒也默不作声,不做任何表态。
只是皇帝正在兴头上,御史们这两天先憋着,引而不发罢了。
用不了多久,狂潮就要来了。
何吾驺劝告陈子履,革新可以平缓一些,一步步慢慢来。
事缓则圆。
果然才过了一夜,就有人上书弹劾,炮轰陈子履卖官鬻爵。
什么扩大例监、广收捐纳,不就是一手交银子,一手给官职吗?
大明什么时候穷到这份上了,竟要靠售卖功名来凑钱了?
蛊惑君王,其心可诛!
陈子履看到抄本的时候,不禁目瞪口呆。
卖官鬻爵?
例监结业后,经吏部考选,择优担任课税局大使、河泊所大使,这不是理所应当的吗?
不过从八品、从九品的杂官而已,这算什么卖官鬻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