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履一向我行我素,无论多少人弹劾,均毫不退让。
所有弹劾,逐一辩驳,直有“一人辩倒满朝堂”的气势。
很多言官为了赢,不得不悬梁刺股,对《富国新策》反复研究。
试图在字里行间,找到无法自圆其说的主张,从道理上将陈子履驳倒。
偏偏《富国新策》只是观点大胆,逻辑却异常缜密,让人挠破了脑袋,也找不出明显的错处。
至于“祖宗之法不可变”等车轱辘话,说多了也没意思。
王安石还说过,“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呢。可见祖宗之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洪武年间,官员胆敢贪污60两,便是剥皮实草之极刑,现在谁还敢提?
所以说,皇帝不觉得《富国新策》忤逆祖宗,其他人说再多,也等于放屁。
如今灭门惨案一出,陈子履无言以对,自然给了言官们极大信心。
词穷了嘛。
这还不乘胜追击,更待何时?
言官们士气大振,再度掀起弹劾高潮,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就这件事反复质问。
一半弹劾陈子履,一半通过弹劾锦衣卫署,间接弹劾陈子履。
刘侨也算锦衣卫的老江湖了。
天启年间,厂卫为“五彪”所把持,一片糜烂。
刘侨能做到左右逢源,当时不被魏忠贤撸掉,事后又不被东林清算,可见极有手腕。
可这次弹劾如此猛烈,凶险远超天启年。
比如文震孟在奏疏里说,刘侨有“五可杀”“五不赦”,必须予以严惩,以平民怨。
据小报传闻,刘侨看完那份弹劾后,竟吓得晕厥过去,差点一命呜呼。
谢三就更不用说了,带队行凶罪加一等。连带十几个锦衣校尉,通通下狱待审。
朝堂鼎沸,消息自然传到民间。
小报把那份奏疏完完整整地登了出来,又把锦衣卫的窘迫,说得那是绘声绘色。
燕京百姓纷纷拍掌叫好。
让你勒索钱财,让你欺压百姓,让你迫害忠良,这回倒霉了吧。
贾陈氏收到消息,哭得那是昏天暗地,一连几天找到陈子履。
好不容易当上封疆大吏,可不能沾上这身骚,会死人的呀。
眼见局面逐渐失控,不粘锅也坐不住了。
这日,周文郁偷偷来到陈府,转达了周延儒的意思。
形势实在太差了,不能再强硬下去了。否则,就算圣眷再隆,也抵不过群臣汹涌。
皇帝总不能为了你一个人,坐视朝野震荡把?
书房内,周文郁口干舌燥,连喝了两大盏茶。
说起周延儒,最近也在拜读《富国新策》,觉得颇有可取之处。
可惜鼎文香烛铺案闹得太大了。
阁老让行家却看过,阖家十一口的身上,均有严刑拷打的痕迹。确系悬梁自尽,并非死后伪造。
案子铁证如山,难以翻案。
所以,在这件事上硬扛,终究于事无补。
周文郁叹道:“谢三哥是个爽快人,卑职也是佩服的。可惜下手……唉!确实重了些。”
“周阁佬的意思是?”
“偃旗息鼓,壮士断腕。”
“壮士断腕?”
“只能这样。谢三是不能保了,抚台只需……”
按周延儒的意思,局面如此恶劣,只能退让求存。
第一步,上书请罪,承认“被行刺”是一种臆想。
当时舟车劳顿,太累眼睛花了,看错了。
第二步,自认“农工商并重”的说法欠考虑,不再和言官硬顶。
第三步,周延儒在暗中运作,说服一部分言官不再上书。
周文郁道:“首辅的面子,清流还是卖的。如此大事化小,方可转圜一二。”
“哦,容我再考虑考虑。”
“还考虑什么呢?”
周文郁一下子急了:“恕卑职直言。论打仗,论治理地方,抚帅有经天纬地之才,卑职也佩服得五体投地。可论到朝堂倾轧……这个和才能没关系呀。您不服软,清流是不会罢休的。阁老面子再大,也拦不住那么多人不是?”
“谢阁老的好意。跟阁老说,下官自有分寸。实在不行,挂印请辞就是了。”
“这……抚帅又是何苦呢?”
陈子履既能打胜仗,又肯分军功,还大把大把地分钱。
再加上御下不苛刻,只要麾下听命令,不会随意鞭挞、训斥……
可以说,这就是将士心目中,最好的那一类统帅。
上下五千年,找不到更好的了。
武庙十哲或许更强,可哪个没有缺点呢,诸葛亮还挥泪斩马谡来着。
陈子履就不同了,苦差都自己干,美差都让手下来。哪怕再无能的武将,跟在后面摇旗呐喊,也有一席之地。
所以无论哪个将领,只要追随过一段时间,无不甘之若饴,回味无穷。
周文郁是家奴出身,脱离不了周府掌控,否则真想像李国英那样,赖在登莱不走了。
如今陈子履有麻烦,他是发自内心的着急。
万一出了什么差错,往后再想找这样的统帅,可就难了呀。
于是以近似哀求的语气,苦苦劝道:“抚帅,卑职给您跪下了,您就服服软吧。您有大功在身,陛下不会严惩的。”
“你转告阁老,他的好意,陈某心领了。”
陈子履正色道:“国事艰难,必须尽快推行新政,挽大明于颓势。所以,陈某是绝不会认输的。二弟,给周总兵倒茶。”
“这……唉,卑职告辞。”
周文郁眼见点汤送客,只好长叹一声,怏怏起身。
才踏出房门,又忍不住回头再拜:“抚帅但有吩咐,差个人到正东坊牛角胡同吱一声,卑职无不照办。”
说着又磕了一个头,才无奈地摇头离开。
孙二弟在旁听了半天,不解问道:“东家,小的听周总兵的说法,阁老也是一番好意,为何不答应下来。”
“好意。被人卖了,你还帮人数钱呢。”
陈子履冷哼一声,又叹道:“弹劾咱们的人里,就有好几个周党,他以为我不知道。这个时候才摆劝和酒,哼哼,真是好算计。”
孙二弟不解问道:“不会吧。那周阁老是什么意思?难道想害咱们。”
“那倒不至于。他就想本抚上门求他,欠他老大一个人情呗。”
“那咱们怎么办?”
“笔墨纸砚伺候,老子要弹劾张至发。堂堂顺天府丞,连一个案子都查不明白,什么玩意。”
所有弹劾,逐一辩驳,直有“一人辩倒满朝堂”的气势。
很多言官为了赢,不得不悬梁刺股,对《富国新策》反复研究。
试图在字里行间,找到无法自圆其说的主张,从道理上将陈子履驳倒。
偏偏《富国新策》只是观点大胆,逻辑却异常缜密,让人挠破了脑袋,也找不出明显的错处。
至于“祖宗之法不可变”等车轱辘话,说多了也没意思。
王安石还说过,“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呢。可见祖宗之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洪武年间,官员胆敢贪污60两,便是剥皮实草之极刑,现在谁还敢提?
所以说,皇帝不觉得《富国新策》忤逆祖宗,其他人说再多,也等于放屁。
如今灭门惨案一出,陈子履无言以对,自然给了言官们极大信心。
词穷了嘛。
这还不乘胜追击,更待何时?
言官们士气大振,再度掀起弹劾高潮,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就这件事反复质问。
一半弹劾陈子履,一半通过弹劾锦衣卫署,间接弹劾陈子履。
刘侨也算锦衣卫的老江湖了。
天启年间,厂卫为“五彪”所把持,一片糜烂。
刘侨能做到左右逢源,当时不被魏忠贤撸掉,事后又不被东林清算,可见极有手腕。
可这次弹劾如此猛烈,凶险远超天启年。
比如文震孟在奏疏里说,刘侨有“五可杀”“五不赦”,必须予以严惩,以平民怨。
据小报传闻,刘侨看完那份弹劾后,竟吓得晕厥过去,差点一命呜呼。
谢三就更不用说了,带队行凶罪加一等。连带十几个锦衣校尉,通通下狱待审。
朝堂鼎沸,消息自然传到民间。
小报把那份奏疏完完整整地登了出来,又把锦衣卫的窘迫,说得那是绘声绘色。
燕京百姓纷纷拍掌叫好。
让你勒索钱财,让你欺压百姓,让你迫害忠良,这回倒霉了吧。
贾陈氏收到消息,哭得那是昏天暗地,一连几天找到陈子履。
好不容易当上封疆大吏,可不能沾上这身骚,会死人的呀。
眼见局面逐渐失控,不粘锅也坐不住了。
这日,周文郁偷偷来到陈府,转达了周延儒的意思。
形势实在太差了,不能再强硬下去了。否则,就算圣眷再隆,也抵不过群臣汹涌。
皇帝总不能为了你一个人,坐视朝野震荡把?
书房内,周文郁口干舌燥,连喝了两大盏茶。
说起周延儒,最近也在拜读《富国新策》,觉得颇有可取之处。
可惜鼎文香烛铺案闹得太大了。
阁老让行家却看过,阖家十一口的身上,均有严刑拷打的痕迹。确系悬梁自尽,并非死后伪造。
案子铁证如山,难以翻案。
所以,在这件事上硬扛,终究于事无补。
周文郁叹道:“谢三哥是个爽快人,卑职也是佩服的。可惜下手……唉!确实重了些。”
“周阁佬的意思是?”
“偃旗息鼓,壮士断腕。”
“壮士断腕?”
“只能这样。谢三是不能保了,抚台只需……”
按周延儒的意思,局面如此恶劣,只能退让求存。
第一步,上书请罪,承认“被行刺”是一种臆想。
当时舟车劳顿,太累眼睛花了,看错了。
第二步,自认“农工商并重”的说法欠考虑,不再和言官硬顶。
第三步,周延儒在暗中运作,说服一部分言官不再上书。
周文郁道:“首辅的面子,清流还是卖的。如此大事化小,方可转圜一二。”
“哦,容我再考虑考虑。”
“还考虑什么呢?”
周文郁一下子急了:“恕卑职直言。论打仗,论治理地方,抚帅有经天纬地之才,卑职也佩服得五体投地。可论到朝堂倾轧……这个和才能没关系呀。您不服软,清流是不会罢休的。阁老面子再大,也拦不住那么多人不是?”
“谢阁老的好意。跟阁老说,下官自有分寸。实在不行,挂印请辞就是了。”
“这……抚帅又是何苦呢?”
陈子履既能打胜仗,又肯分军功,还大把大把地分钱。
再加上御下不苛刻,只要麾下听命令,不会随意鞭挞、训斥……
可以说,这就是将士心目中,最好的那一类统帅。
上下五千年,找不到更好的了。
武庙十哲或许更强,可哪个没有缺点呢,诸葛亮还挥泪斩马谡来着。
陈子履就不同了,苦差都自己干,美差都让手下来。哪怕再无能的武将,跟在后面摇旗呐喊,也有一席之地。
所以无论哪个将领,只要追随过一段时间,无不甘之若饴,回味无穷。
周文郁是家奴出身,脱离不了周府掌控,否则真想像李国英那样,赖在登莱不走了。
如今陈子履有麻烦,他是发自内心的着急。
万一出了什么差错,往后再想找这样的统帅,可就难了呀。
于是以近似哀求的语气,苦苦劝道:“抚帅,卑职给您跪下了,您就服服软吧。您有大功在身,陛下不会严惩的。”
“你转告阁老,他的好意,陈某心领了。”
陈子履正色道:“国事艰难,必须尽快推行新政,挽大明于颓势。所以,陈某是绝不会认输的。二弟,给周总兵倒茶。”
“这……唉,卑职告辞。”
周文郁眼见点汤送客,只好长叹一声,怏怏起身。
才踏出房门,又忍不住回头再拜:“抚帅但有吩咐,差个人到正东坊牛角胡同吱一声,卑职无不照办。”
说着又磕了一个头,才无奈地摇头离开。
孙二弟在旁听了半天,不解问道:“东家,小的听周总兵的说法,阁老也是一番好意,为何不答应下来。”
“好意。被人卖了,你还帮人数钱呢。”
陈子履冷哼一声,又叹道:“弹劾咱们的人里,就有好几个周党,他以为我不知道。这个时候才摆劝和酒,哼哼,真是好算计。”
孙二弟不解问道:“不会吧。那周阁老是什么意思?难道想害咱们。”
“那倒不至于。他就想本抚上门求他,欠他老大一个人情呗。”
“那咱们怎么办?”
“笔墨纸砚伺候,老子要弹劾张至发。堂堂顺天府丞,连一个案子都查不明白,什么玩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