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逢十五,文华殿开大经筵。
这日文震孟轮值,主讲《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元年》一段:
【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
意思是说,人要看清自己的模样,要借助明镜;君王要认识到自己的过错,要依靠忠臣劝谏。
如果君主听不得忠言逆耳,臣子便只好阿谀奉承,这是人之常情。
长此以往,有失国的危险。
朱由检不是**,怎会听不出文震孟意有所指。
然而那句话是唐太宗说的,绝不会错,只好耐着性子认真听。
越听越觉得,文震孟说得有点道理。
于是散席之后,找出弹劾陈子履的几份奏疏,细细看了起来。
才看了几份,又不禁莫名烦躁。
整件事过程很清楚:
陈子履猜测有宵小欲作祟,当即转告曹化淳。
曹化淳把差事交给谢三,由谢三带队追查,最后出了岔子。
所以,陈子履有什么错?舟车劳顿,眼花了不行?
堂堂一品巡抚,莫非会授意锦衣校尉勒索钱财?
讲不通。
至于私自动用天子亲军,听着很有道理,实则站不住脚。
陈子履只是向厂卫挡头禀报所见所闻,又没说,这事不能告诉皇帝。
曹化淳就更没错了,还没查出端倪,自然不方便上报。
否则一天下来,要向皇帝禀报多少回?
事事禀报,那不烦死人了?
说来说去,这事根本就不大。只是闹得太难看,引起了民愤,必须有一个人背黑锅。
清流上那么多奏疏,无非想说,这口锅该由陈子履来背,最合适。
顺便杀一杀锦衣卫的气焰。
“这帮孙子,就是朕的忠臣吗?对人不对事,何谈一个忠字?”
朱由检心里骂了一句,又为找谁背黑锅而苦恼。
陈子履肯定不行。
半个月来引蛇出洞,朱由检一直有注意群臣动向。
谁弹劾陈子履无所谓,最重要谁会站出来保。
最有朋党嫌疑的周延儒,一直袖手旁观。
同为广东老乡的何吾驺,一言不发;
就连关系不错的徐光启,也忽然称病告假。
唯有本家陈子壮,还有毕自严、倪元璐等聊聊几人,愿意说上两句好话。
这个屡立战功的干将,陈子履,是真真正正的孤臣呀,孤得不能再孤了。
这样的孤臣都不保,往后谁还愿意做孤臣,谁还会实心办事?
况且陈子履还要多办商号,给内库多送银子呢,可不能失了威风。
所以,该让谁背黑锅呢?
刘侨?
嗯,好像只能委屈他了。
就在朱由检将下口谕的时候,跑腿太监又呈上一大沓奏疏。
最上面的一份,赫然写着陈子履的名字。
朱由检拿起来一看,不禁目瞪口呆。
因为文中弹劾张至发,昏庸无能,办案不力,纵容凶徒逍遥法外。
为自证清白,他陈子履申请调阅卷宗,协查办案。
最后立下军令状,若半个月内找不出凶徒,甘愿领罪,引咎辞职。
“这陈子履,刚烈呀!”
朱由检暗暗一声感慨,对左右抱怨道:“陈爱卿给朕出难题了。所谓凶徒之说,恐怕子虚乌有。况且只有半个月,上哪找凶徒呢?莫非朕当真许他‘告老还乡’不成?”
“陛下对陈少保,真真爱护有嘉,奴婢着实羡慕。”
王承恩一声羡慕,又道:“奴婢早前听人说,陈少保前些年在广西当知县,破了不少案子呢。据说第一次放告,便日审十八案,堪比包青天、狄仁杰。若他去调阅卷宗,说不定能发现点什么。”
“哦?竟有此事?陈爱卿还有断案的才能?”
朱由检一下来了兴致,连忙催促细细道来。
王承恩是吴睿的干爹,近几年不知收了多少广西线报,自然张口就来。
说到高承弼诱拐林舒一案,更是添油加醋。
什么智审醉仙楼,什么开棺验尸,把审案经过说得活灵活现。
朱由检听得大呼过瘾,连声道:“原来高……那个姓高的举人,家里贪了十几万两的,叫什么来着。”
“回陛下的话,叫高运良。”
“没错,就是高运良。这个王八羔子,养出一个败家子,哼哼,不足为奇。”
“这就叫上梁不正下梁歪。”
朱由检哈哈大笑,赞道:“你说得不错。高运良和高承弼上哪去了,砍了吗?”
王承恩道:“陛下竟忘了,这案子早就结了。高运良斩立决,子女家眷流放三千里。这会儿,高承弼应该在云南戍边呢。”
“哼,便宜他了。”
朱由检骂了一句,开始认真考虑陈子履的提请。
倘若真能查出什么来,便能一举解决所有问题。清流偃旗息鼓,“农工商并举”的国策,就好施行了。
于是大笔一挥,允许陈子履以右佥都御史的名义,过问鼎文香烛铺案。
又安排锦衣卫得力干将李若琏,从旁协助。
理由很好找。
陈子履见过那几个宵小,理应参与其中,追查到底。
皇帝口谕一出,满朝清流齐齐傻眼。
按理说,无论什么案子,当事人都必须回避,不能查阅卷宗。
不过这个案子的嫌犯是谢三,陈子履并未参与其中,好像不能算当事人。
再者说,谁能保证宵小一定不存在,一定不会行刺呢?
万一哪天陈子履在街上闲逛,忽然射出一支冷箭,怎么说?
反对追查的人,岂非有幕后主使的嫌疑?
行刺朝廷一品大员,实权封疆大吏,可不是闹着玩的,谁也不敢随便乱下定论。
顺天府更深感头疼。
因为某些迹象表明,这个案子没那么简单。
比如说,为何只有鼎文香烛铺挨打,其他店家不挨打呢?
倘若陈子履真如传说中那么神,说不定能发现蛛丝马迹。
还好陈子履狂妄,竟许诺十五天找到凶徒,到时完不成,言官又有话可说了。
-----------------
另一边,陈子壮收到消息,连忙找到陈子履,狠狠地训了一通。
“草率,太草率了。”
他背着手踱来踱去,埋怨陈子履,不该在奏疏上许诺时限。
就算许诺时限,也不该定得这么短。
“我就当你没看错,可你想过没有,大明朝堂没有秘密。鞑子听到你的狂言,还会出来吗?他们到外地躲半个月风头,你如何找得到人?”
陈子履满不以为然道:“不这么说,清流怎么会闭嘴呢?放心,专心追查半个月,怎么都找出来了。”
这日文震孟轮值,主讲《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元年》一段:
【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
意思是说,人要看清自己的模样,要借助明镜;君王要认识到自己的过错,要依靠忠臣劝谏。
如果君主听不得忠言逆耳,臣子便只好阿谀奉承,这是人之常情。
长此以往,有失国的危险。
朱由检不是**,怎会听不出文震孟意有所指。
然而那句话是唐太宗说的,绝不会错,只好耐着性子认真听。
越听越觉得,文震孟说得有点道理。
于是散席之后,找出弹劾陈子履的几份奏疏,细细看了起来。
才看了几份,又不禁莫名烦躁。
整件事过程很清楚:
陈子履猜测有宵小欲作祟,当即转告曹化淳。
曹化淳把差事交给谢三,由谢三带队追查,最后出了岔子。
所以,陈子履有什么错?舟车劳顿,眼花了不行?
堂堂一品巡抚,莫非会授意锦衣校尉勒索钱财?
讲不通。
至于私自动用天子亲军,听着很有道理,实则站不住脚。
陈子履只是向厂卫挡头禀报所见所闻,又没说,这事不能告诉皇帝。
曹化淳就更没错了,还没查出端倪,自然不方便上报。
否则一天下来,要向皇帝禀报多少回?
事事禀报,那不烦死人了?
说来说去,这事根本就不大。只是闹得太难看,引起了民愤,必须有一个人背黑锅。
清流上那么多奏疏,无非想说,这口锅该由陈子履来背,最合适。
顺便杀一杀锦衣卫的气焰。
“这帮孙子,就是朕的忠臣吗?对人不对事,何谈一个忠字?”
朱由检心里骂了一句,又为找谁背黑锅而苦恼。
陈子履肯定不行。
半个月来引蛇出洞,朱由检一直有注意群臣动向。
谁弹劾陈子履无所谓,最重要谁会站出来保。
最有朋党嫌疑的周延儒,一直袖手旁观。
同为广东老乡的何吾驺,一言不发;
就连关系不错的徐光启,也忽然称病告假。
唯有本家陈子壮,还有毕自严、倪元璐等聊聊几人,愿意说上两句好话。
这个屡立战功的干将,陈子履,是真真正正的孤臣呀,孤得不能再孤了。
这样的孤臣都不保,往后谁还愿意做孤臣,谁还会实心办事?
况且陈子履还要多办商号,给内库多送银子呢,可不能失了威风。
所以,该让谁背黑锅呢?
刘侨?
嗯,好像只能委屈他了。
就在朱由检将下口谕的时候,跑腿太监又呈上一大沓奏疏。
最上面的一份,赫然写着陈子履的名字。
朱由检拿起来一看,不禁目瞪口呆。
因为文中弹劾张至发,昏庸无能,办案不力,纵容凶徒逍遥法外。
为自证清白,他陈子履申请调阅卷宗,协查办案。
最后立下军令状,若半个月内找不出凶徒,甘愿领罪,引咎辞职。
“这陈子履,刚烈呀!”
朱由检暗暗一声感慨,对左右抱怨道:“陈爱卿给朕出难题了。所谓凶徒之说,恐怕子虚乌有。况且只有半个月,上哪找凶徒呢?莫非朕当真许他‘告老还乡’不成?”
“陛下对陈少保,真真爱护有嘉,奴婢着实羡慕。”
王承恩一声羡慕,又道:“奴婢早前听人说,陈少保前些年在广西当知县,破了不少案子呢。据说第一次放告,便日审十八案,堪比包青天、狄仁杰。若他去调阅卷宗,说不定能发现点什么。”
“哦?竟有此事?陈爱卿还有断案的才能?”
朱由检一下来了兴致,连忙催促细细道来。
王承恩是吴睿的干爹,近几年不知收了多少广西线报,自然张口就来。
说到高承弼诱拐林舒一案,更是添油加醋。
什么智审醉仙楼,什么开棺验尸,把审案经过说得活灵活现。
朱由检听得大呼过瘾,连声道:“原来高……那个姓高的举人,家里贪了十几万两的,叫什么来着。”
“回陛下的话,叫高运良。”
“没错,就是高运良。这个王八羔子,养出一个败家子,哼哼,不足为奇。”
“这就叫上梁不正下梁歪。”
朱由检哈哈大笑,赞道:“你说得不错。高运良和高承弼上哪去了,砍了吗?”
王承恩道:“陛下竟忘了,这案子早就结了。高运良斩立决,子女家眷流放三千里。这会儿,高承弼应该在云南戍边呢。”
“哼,便宜他了。”
朱由检骂了一句,开始认真考虑陈子履的提请。
倘若真能查出什么来,便能一举解决所有问题。清流偃旗息鼓,“农工商并举”的国策,就好施行了。
于是大笔一挥,允许陈子履以右佥都御史的名义,过问鼎文香烛铺案。
又安排锦衣卫得力干将李若琏,从旁协助。
理由很好找。
陈子履见过那几个宵小,理应参与其中,追查到底。
皇帝口谕一出,满朝清流齐齐傻眼。
按理说,无论什么案子,当事人都必须回避,不能查阅卷宗。
不过这个案子的嫌犯是谢三,陈子履并未参与其中,好像不能算当事人。
再者说,谁能保证宵小一定不存在,一定不会行刺呢?
万一哪天陈子履在街上闲逛,忽然射出一支冷箭,怎么说?
反对追查的人,岂非有幕后主使的嫌疑?
行刺朝廷一品大员,实权封疆大吏,可不是闹着玩的,谁也不敢随便乱下定论。
顺天府更深感头疼。
因为某些迹象表明,这个案子没那么简单。
比如说,为何只有鼎文香烛铺挨打,其他店家不挨打呢?
倘若陈子履真如传说中那么神,说不定能发现蛛丝马迹。
还好陈子履狂妄,竟许诺十五天找到凶徒,到时完不成,言官又有话可说了。
-----------------
另一边,陈子壮收到消息,连忙找到陈子履,狠狠地训了一通。
“草率,太草率了。”
他背着手踱来踱去,埋怨陈子履,不该在奏疏上许诺时限。
就算许诺时限,也不该定得这么短。
“我就当你没看错,可你想过没有,大明朝堂没有秘密。鞑子听到你的狂言,还会出来吗?他们到外地躲半个月风头,你如何找得到人?”
陈子履满不以为然道:“不这么说,清流怎么会闭嘴呢?放心,专心追查半个月,怎么都找出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