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带AI,我教崇祯做昏君 第338章 举目皆敌憋大招

小说:自带AI,我教崇祯做昏君 作者:黑咖啡少糖 更新时间:2025-11-08 09:20:55 源网站:2k小说网
  鼎文香烛铺搜到的包袱,犹如一枚重磅震天雷,炸得京城地动山摇。

  按理说,陈子履堂堂从一品大员,管着半个山东省,也算正经的封疆大吏了。

  私下不搞点钱?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单单登莱巡抚署,就有七员带品级的属官。

  再加上幕僚、书办、兵丁、杂役、马夫……明面上就五六十张嘴要吃饭。

  还有不摆上明面,但必须要付的款项:

  派出细作,要给安家费吧?

  策反敌将,要给钱吧?

  迎来送往,要意思意思吧?

  逢年过节,或者宫中有喜,得采买礼物送进京吧?

  林林总总下来,每年没有四五千两银子,根本不够支用。

  这还是日常开销,遇到特殊情况,还得往上加几倍。

  而朝廷下拨的“年例银”才一千两,光给官吏发俸禄,就发不过来。

  不从公中挪用一点,四处划拉一番,大家伙一起喝西北风呢?

  大明的惯例就这样,换海瑞来掌印,也得想办法充实小金库。

  但是贪污这种事情吧,不上称没四两重,上称了一千斤也打不住。

  况且还有私铸铜钱、勒索缙绅、私通建奴等好几件,言官不打蛇随棍上才怪了。

  一时间,弹劾奏疏如雪花般送进宫中,全部垒成一摞,比朱由检还高。

  这次不再是指桑骂槐,也不是空谈对错,而是明确要求,陈子履必须做出解释。

  就连曹化淳都私下哀叹,这次恐怕很难过关了。

  因为他瞅来瞅去,包袱里的举报,越看越像真的。

  尤其多开商号占银场便宜,暗中持有股份一项。

  谁坐贵县知县的位置,也得这样干呀,要不然肯定是**。

  至于卖火箭炮给鞑子,更是一笔糊涂账。

  尽管鞑子全射歪了,明军打了胜仗,可谁能证明,这是一场精心谋划呢。

  或许只是鞑子不会用,歪打正着而已。

  总而言之,包袱里的罪状多达十几桩,谁也不可能解释清楚。

  话又说回来,这些罪状可大可小。

  毕竟莱州之战打赢了,旅顺之战也打赢了,皇帝若是开恩,也可以不予追究,或者轻拿轻放。

  唯有一条,完全无法回避。

  不少御史开始怀疑,所谓追查刺客云云,根本就是幌子。

  根据他们的推演,真相应该是这样的:

  陈子履侦知有义民欲揭发自己,随便找了个由头,授意谢三去拷打、搜查。

  哪知老板太刚烈,宁愿阖家上吊,也不肯把包袱交出来。

  高捷甚至写好了一份悼词,献给鼎文香烛铺:

  【义民兮,呜呼哀哉!……大奸若忠兮,百死而难掩其恶!】

  案情太过离奇,报房自然不会放过,派出大量包打听查探。

  然后在小报上,长篇累牍地刊登细节。

  有一个贵县人站出来作证,包袱里所说的罪状,起码有两三件是真的。

  广昌隆回收矿渣,熔炼铅锭,需要大量伙计,所以这在贵县人尽皆知。

  大家还以为,这事是官府准许的呢,没想占了朝廷的便宜……

  总而言之,这件事引起朝野一致愤慨,所有人都将矛头指向了陈子履。

  一半人明下定论,多半要丢官去职。

  另一半人则暗暗揣度,会不会像袁崇焕那样,落一个凌迟处死的下场。

  陈子履也知道事情严重,趁还能“协查办案”,把案子快速过了一遍。

  还放下一品大员的架子,亲自拜访香烛铺的左邻右舍,事无巨细,全都要问。

  李若琏一直跟随左右,眼睛都看直了。

  并非陈子履的办案手法多么离奇。

  其实调阅卷宗、勘察现场、盘查人证等等,都是老一套,和普通锦衣卫办案,没什么不同。

  只是陈子履做事实在太快了,快得惊人。

  厚厚的一大沓卷宗,普通人起码要看三天,陈子履只用了两刻钟。

  快得令人怀疑,到底是装样子翻翻,还是真的看进眼里。

  至于盘查人证,既不打也不骂,问过就走,甚至没让人证画押。

  如果每个官员都像陈子履似的,顺天府不需要六个通判,一个就够了。

  只是……这样真能破案吗?

  不久圣旨下来,鼎文香烛铺案移交刑部,三司会审。

  主审为刑部尚书胡应台,副审为大理寺卿汪庆伯,以及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田唯嘉。

  贾辉直接被拘拿到诏狱,由北镇抚司看管盘问。

  陈子履被剥夺了问案权,改为配合三法司问询。

  简而言之,只能旁听,不能做事。

  陈子壮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到处打听皇帝是什么态度。

  可惜他连轮值日讲的差事都被停了,同僚人人避之不及,又哪里打听得到。

  家姐贾陈氏哭得几次昏厥——丈夫下了诏狱,弟弟眼看也要下诏狱,不急就怪了。

  唯有陈子履十分淡定,躲在房里挥毫不断,一天能用上几沓纸,也不知写什么。

  就连刑部派人来请,他也推说不便,请胡应台自行审理就是。

  这日,他终于从房里出来,招呼孙二弟再去徐府投贴。

  “你跟徐府的人说,学生有事相求,万望徐阁老不要推脱。”

  孙二弟听到“有事相求”四个字,气得牙痒痒。

  对于朝廷大员来说,这是非常屈尊的说法。

  哪怕素无交情,听到这话也要见上一面,答不答应另说。

  否则,那就是把人往死里得罪,往后将成为铁杆政敌,没得商量。

  要知道,陈子履对西法党是有恩的,救下孙元化,间接保住了徐光启的相位呢。

  今天竟要用到“有事相求”四个字,孙二弟哪能不气。

  于是恨恨骂道:“这个徐阁老,真是个势利眼。”

  “胡说!徐阁老有恙在身,不是万不得已,我也不想麻烦他老人家……”

  就在这时,门房小厮快步而来:“禀少保,何府送来邀帖。”

  “哦?”

  陈子履打开一看,心情一下好了大半。

  原来邀帖里写着,上次帮何孟君诊治,可谓立竿见影。

  再加上红参调理,身子好得极快,如今可以起床看书,出门赏花了。

  这次下帖是邀请陈贤侄上门复诊,以防反复。

  孙二弟见东家久久不开口,忍不住问道:“还去徐府送帖子吗?”

  “不去了。”

  陈子履哈哈大笑:“西洋鬼子身上熏得很,能不闻自然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