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吾驺是官场老将,自然知道形势严峻。
在这个关键时候,不会只为区区“复诊”,专程邀陈子履上门。
这日陈子履一登门,就被何准道引到书房,关紧了房门和窗户。
何吾驺作为周党、东林、西法三党的纽带,谈起了朝局大势:
朝堂近年的风起云涌,无非几股势力互相倾轧,分别是周党、温党、东林和西法。
别看周延儒连任首辅,地位好像很稳固,其实都是虚的。
温体仁通过把持吏部、都察院两大要害,利用“京察”“会推”等手段,暗中培植爪牙,打压异见者。
几年下来,效果十分显著。
内阁里四对四,暂时还算平衡,然而在官场中层,温党渐渐取得了优势。
比如科道的御史、给事中,位卑权重;
六部五寺的郎中、少卿、寺丞,分揽实务;
包括顺天府丞这种亲民官,也逐渐为温党爪牙把持——可以在刑名一项牵制在京官员。
这是非常危险的信号:
周延儒恋权贪财不假,却性格圆滑,不走极端。
在不威胁相位的前提下,他不吝与其他派系合作,只需交换利益,或者送点钱就行。
比如西法党的孙元化,可以借周延儒的举荐上位。你陈子履想调天津水师,也可以办得到。
当然孙元化把事情办砸了,又是另一回事。
温体仁却只恋权不贪财,且为人极其阴狠。
谁不依附不顺从,他就要使绊子,拼了命的打压。
倘若此人登上首辅之位,朝堂将彻底变成一言堂,其他派系根本无法与之抗衡。
所以东林、西法只能暂且放下旧怨,优先狙击温党。
这就是朝局大势,陈子履身为封疆大吏,不可不察。
东林诸君之中,对“惠农宽民,鼓励工商”,也是部分认同的——可你陈子履不能蛮干呀。
一通开炮,把所有人都怼了一遍,大家很下不来台。
“何老……”
“你先别急,且听我说完。”
何吾驺亲自把茶满上,又说起周党、东林内部的态度——点到即止。
因为真正要对付陈子履的人,其实是温体仁。热衷推波助澜的人,是杨嗣昌。
带头炮轰的高捷,捅出鼎文香烛铺案的张至发,还有暗中活动的薛国观,全都是温党干将。
温体仁为什么这样干?
你陈子履是孙承宗的门生,陈子壮的弟弟,周延儒的盟友,甚至还是徐光启的“教友”。
东林党、粤党、周党、西法党四重身份,不成为温党的眼中钉,肉中刺就怪了。
所以大家慢慢回过味来,如果继续闹下去,就变成了亲者痛,仇者快,坏事了……
何吾驺说得语重心长,话中涉及到不少机密。
其中有一些话,若被厂卫听到,甚至可以定上一个朋党罪,贬官杀头了。
说一句推心置腹,并不为过。
能做到这个地步,只因何、陈两家是三代世交,同气连枝。
关系哪怕差一点点,也不能够。
最后何吾驺一声长叹,劝道:“我与周相、文启兄商议过,世侄,你乃栋梁之材,不能因为一点小事折戟……暂且服服软吧。”
“世伯厚爱,子履无以为报!”
对方叫世侄,陈子履也不再以官职称呼。问道:“他们希望我怎么做?”
“以退为进。你上一道奏疏,就说贵县银矿处置欠考虑,自请其罪。大家一起偃旗息鼓,不再往下深究。陛下爱才,断然不会重罚的。世伯可以保证,三年之内,必可起复。”
“……”
“子履啊,你是世伯看着长大的,况且又治好了孟君,世伯视你为自家人……岂会不为你打算?”
-----------------
从书房出来,陈子履五味杂陈。
党同伐异,意气为先,无论哪**都不能免俗。
原因很简单,大明官场讲究成王败寇,胜者通吃,败者死无葬身之地。
大明国运,就在类似的一场场党争中,一点一点磨没的。
如果不是熟知历史,陈子履真想听从规劝,歇个两三年。
二十五岁升到三孤,太快了,就算温体仁不眼红,其他人也会眼红的。
歇两三年,正好让年龄涨一些,也能让皇帝体会到,能臣多么难得。
然而……
大明已经等不起了,不尽快革新,必将灭亡。不亡于流寇,就亡于满清。
等到大厦倾覆、神州陆沉,谁能独善其身?
“做大明的官,真是难啊!”
陈子履摇摇头,将不快抛于脑后,信步来到后花园。
正所谓男女授受不亲,外男登堂入室,终究不大合适。
所以这次复诊,没安排在闺房。后花园凉亭上,摆上暖炉暖座,以示光明磊落。
屏退了闲杂下人,只剩两个贴身侍婢在旁,倒也清静。
何孟君久候多时,看到人来,连忙起身一福:“愚妹见过九哥。”
“都是同辈人,别行礼了。”
陈子履对面坐下,伸手把脉测心率,果然平稳有力,毫无阻滞。
再看何孟君气色,只见两颊微微泛红,朱唇带着血色,早不是病殃殃的样子。
只是略施粉黛,然而在白狐裘毛的衬托下,鹅蛋似的脸庞显得特别白净——比前阵子好看太多了。
“你本没有病,只是沾了铜器,免疫……”
陈子履本想解释什么叫过敏,话到嘴边又猛然想到,这玩意没人爱听。
于是连忙刹车,改口道:“所幸这病好得特别快,再养一个月,就没有大碍了。”
何孟君眨眨眼睛,忍不住笑道:“到底是病呢,亦或不是病?”
“这个……就看怎么说了。”
“哦~~哦!”
何孟君不懂医术,不知道怎么往下接。陈子履则在犹豫,要不要开口相求。
一时各怀心事,相对无言。
“你……”
“你……”
两人沉默片刻,却又忽然同时开口,又撞上了。
“哈哈,哈哈。”
陈子履用一声爽朗掩饰尴尬,做了个“请”的手势:“你先说。”
“却之不恭。”何孟君道:“愚妹近日拜读《富国新策》,第一卷有几处不明,还请九哥不吝指点。”
“哦?你竟也看得下这种书?哪几处不明白,且说说看?”
“既不能作画,总是闲不住……书里说‘货币天然是金银,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这是何解?”
“哦,是这样……”
就这样,两人就着《富国新策》,一聊就是大半个时辰。
一个天资聪颖,一个博闻强记,倒也棋逢对手,没再冷场。
眼见时间不早,陈子履忍不住道:“愚兄也有一事为难,你能不能……帮我一下?”
在这个关键时候,不会只为区区“复诊”,专程邀陈子履上门。
这日陈子履一登门,就被何准道引到书房,关紧了房门和窗户。
何吾驺作为周党、东林、西法三党的纽带,谈起了朝局大势:
朝堂近年的风起云涌,无非几股势力互相倾轧,分别是周党、温党、东林和西法。
别看周延儒连任首辅,地位好像很稳固,其实都是虚的。
温体仁通过把持吏部、都察院两大要害,利用“京察”“会推”等手段,暗中培植爪牙,打压异见者。
几年下来,效果十分显著。
内阁里四对四,暂时还算平衡,然而在官场中层,温党渐渐取得了优势。
比如科道的御史、给事中,位卑权重;
六部五寺的郎中、少卿、寺丞,分揽实务;
包括顺天府丞这种亲民官,也逐渐为温党爪牙把持——可以在刑名一项牵制在京官员。
这是非常危险的信号:
周延儒恋权贪财不假,却性格圆滑,不走极端。
在不威胁相位的前提下,他不吝与其他派系合作,只需交换利益,或者送点钱就行。
比如西法党的孙元化,可以借周延儒的举荐上位。你陈子履想调天津水师,也可以办得到。
当然孙元化把事情办砸了,又是另一回事。
温体仁却只恋权不贪财,且为人极其阴狠。
谁不依附不顺从,他就要使绊子,拼了命的打压。
倘若此人登上首辅之位,朝堂将彻底变成一言堂,其他派系根本无法与之抗衡。
所以东林、西法只能暂且放下旧怨,优先狙击温党。
这就是朝局大势,陈子履身为封疆大吏,不可不察。
东林诸君之中,对“惠农宽民,鼓励工商”,也是部分认同的——可你陈子履不能蛮干呀。
一通开炮,把所有人都怼了一遍,大家很下不来台。
“何老……”
“你先别急,且听我说完。”
何吾驺亲自把茶满上,又说起周党、东林内部的态度——点到即止。
因为真正要对付陈子履的人,其实是温体仁。热衷推波助澜的人,是杨嗣昌。
带头炮轰的高捷,捅出鼎文香烛铺案的张至发,还有暗中活动的薛国观,全都是温党干将。
温体仁为什么这样干?
你陈子履是孙承宗的门生,陈子壮的弟弟,周延儒的盟友,甚至还是徐光启的“教友”。
东林党、粤党、周党、西法党四重身份,不成为温党的眼中钉,肉中刺就怪了。
所以大家慢慢回过味来,如果继续闹下去,就变成了亲者痛,仇者快,坏事了……
何吾驺说得语重心长,话中涉及到不少机密。
其中有一些话,若被厂卫听到,甚至可以定上一个朋党罪,贬官杀头了。
说一句推心置腹,并不为过。
能做到这个地步,只因何、陈两家是三代世交,同气连枝。
关系哪怕差一点点,也不能够。
最后何吾驺一声长叹,劝道:“我与周相、文启兄商议过,世侄,你乃栋梁之材,不能因为一点小事折戟……暂且服服软吧。”
“世伯厚爱,子履无以为报!”
对方叫世侄,陈子履也不再以官职称呼。问道:“他们希望我怎么做?”
“以退为进。你上一道奏疏,就说贵县银矿处置欠考虑,自请其罪。大家一起偃旗息鼓,不再往下深究。陛下爱才,断然不会重罚的。世伯可以保证,三年之内,必可起复。”
“……”
“子履啊,你是世伯看着长大的,况且又治好了孟君,世伯视你为自家人……岂会不为你打算?”
-----------------
从书房出来,陈子履五味杂陈。
党同伐异,意气为先,无论哪**都不能免俗。
原因很简单,大明官场讲究成王败寇,胜者通吃,败者死无葬身之地。
大明国运,就在类似的一场场党争中,一点一点磨没的。
如果不是熟知历史,陈子履真想听从规劝,歇个两三年。
二十五岁升到三孤,太快了,就算温体仁不眼红,其他人也会眼红的。
歇两三年,正好让年龄涨一些,也能让皇帝体会到,能臣多么难得。
然而……
大明已经等不起了,不尽快革新,必将灭亡。不亡于流寇,就亡于满清。
等到大厦倾覆、神州陆沉,谁能独善其身?
“做大明的官,真是难啊!”
陈子履摇摇头,将不快抛于脑后,信步来到后花园。
正所谓男女授受不亲,外男登堂入室,终究不大合适。
所以这次复诊,没安排在闺房。后花园凉亭上,摆上暖炉暖座,以示光明磊落。
屏退了闲杂下人,只剩两个贴身侍婢在旁,倒也清静。
何孟君久候多时,看到人来,连忙起身一福:“愚妹见过九哥。”
“都是同辈人,别行礼了。”
陈子履对面坐下,伸手把脉测心率,果然平稳有力,毫无阻滞。
再看何孟君气色,只见两颊微微泛红,朱唇带着血色,早不是病殃殃的样子。
只是略施粉黛,然而在白狐裘毛的衬托下,鹅蛋似的脸庞显得特别白净——比前阵子好看太多了。
“你本没有病,只是沾了铜器,免疫……”
陈子履本想解释什么叫过敏,话到嘴边又猛然想到,这玩意没人爱听。
于是连忙刹车,改口道:“所幸这病好得特别快,再养一个月,就没有大碍了。”
何孟君眨眨眼睛,忍不住笑道:“到底是病呢,亦或不是病?”
“这个……就看怎么说了。”
“哦~~哦!”
何孟君不懂医术,不知道怎么往下接。陈子履则在犹豫,要不要开口相求。
一时各怀心事,相对无言。
“你……”
“你……”
两人沉默片刻,却又忽然同时开口,又撞上了。
“哈哈,哈哈。”
陈子履用一声爽朗掩饰尴尬,做了个“请”的手势:“你先说。”
“却之不恭。”何孟君道:“愚妹近日拜读《富国新策》,第一卷有几处不明,还请九哥不吝指点。”
“哦?你竟也看得下这种书?哪几处不明白,且说说看?”
“既不能作画,总是闲不住……书里说‘货币天然是金银,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这是何解?”
“哦,是这样……”
就这样,两人就着《富国新策》,一聊就是大半个时辰。
一个天资聪颖,一个博闻强记,倒也棋逢对手,没再冷场。
眼见时间不早,陈子履忍不住道:“愚兄也有一事为难,你能不能……帮我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