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履深知大明病入膏肓,仅剩11年寿命。
刨去沉屙难起的最后几年,满打满算还剩五六年时间。
毕自严花大量时间去编赋书,就像教一个快饿死的人钓鱼,实在来不及。
书编得再合理,大明都没了,还有什么用?
所以陈子履绕过一切繁琐,直指问题的核心:
百姓负担轻重,不在庙堂计算,而在县官、胥吏手上。
正如杨嗣昌所说,一亩地年产一石粮,可卖千文以上。朝廷多征十来文钱,一点都不多。
胥吏肆意摊派,每亩多摊一两百文,乃至四五百文,才足以致命。
既然如此,《赋役全书》编那么精确干什么呢,大差不差就行了。
反之,怎么把税则落到实处,才是需要慎重考虑的大问题。
一部贯彻施行的差赋书,远胜没人执行的好赋书,百倍。
如果百姓都按朝廷定下的税则缴税,天下根本不会有流寇。
收成再差,还交不起一两百文钱吗?卖一个女儿够交十年了。
毕、倪二人听得晕头转向,对如此儿戏的说法,直感吃不消。
偏偏陈子履说的都是实情。
他们并非不知道,只是太专注于眼前事,没有通盘去想罢了。
倪元璐想了半天,终于一声长叹:“陈兄所言极是,受教了。”
陈子履拱拱手表示自谦,提出了几点建议。
首先,当然要尽快成书,不能再拖。
其次,皇帝钦定颁布之后,不能藏在案牍里。
除了户部、布政司、府州县衙门之外,还要留一部在县学,一部在城隍庙。
只要是读书人,都可以借阅,传抄。
各省大城的报房,也要赠送一部,让他们广为解读,广为传抄。
一句话,越多人知道越好。
其三,应由大理寺、户部共同派出巡查使,下到各省各府,专司受理田赋纠纷案。
比方说,朝廷定下某县每亩30文,县里暗中改为每亩60文,便视为渎职。
改为300文,则是严重犯罪,可解送京师会审。
当然了,农民都胆小怕事,每亩只多几十文的话,不大可能上告。
可这是一种震慑,逼迫县里多向富人收税,少盘剥穷人。
哪怕穷人只减轻三成,就功德无量了。
其四……
最后,《赋役全书》不应一版定终身,而是三年一小编,五年一大编。
如此反复完善,就会越来越趋向合理。
这也间接解决了毕自严的问题——丝价年年涨,书就年年修,不怕麻烦。
陈子履参照顺治朝的做法,自己再加点料,洋洋洒洒说了七八条。
顺治朝农税是否合理另说,起码在征收效率上,确实比崇祯朝高一些。
毕自严呆在当场,不知是在默默消化,还是为这些年的苦心编撰而不值。
良久,才慢慢起身,郑重一拜:“少保的话,确是金玉良言,发人深省。老朽不胜感激。”
不等陈子履谦虚,又伸手往下一压,继续道:“少保今日来,不止为了赋书吧。可是为了驰援高丽之事?”
“额……正是。”
陈子履铺垫那么久,为的就是这个,自然不会不好意思。
一声轻咳理了理思绪,问道:“敢问毕老,若前线打起来,朝廷能挤出多少钱粮。”
“老朽在御前说过了,不到三十万两。”
“若是打上一年呢?”
“一年!!”
这次非但毕自严,连倪元璐也跳了起来。
后金向来不服输,前线旷日持久,必然不断调兵增援。
打上一年,那就不是面对五万大军,而是十万大军了。
同理,明军若不想输也得增兵,要对付十万建奴,起码得30万精锐。
且不说从哪里调集30万精锐,光一年的吃喝拉撒,就能把大明拖垮。
这哪里是为高丽续命,这是要大明的老命呀。
毕自严道:“少保这是何意?若是打上一年,朝廷是万万负担不起的。”
“不,没有30万大军,就3万,或者更少一些。”
陈子履伸出三根手指,然后继续补充:“就以登莱之力,3万人轮换去打。当然,期间还要不断募兵补充,不过总数不会超过3万。”
“少保竟欲以登莱之力,独抗建奴倾巢之力?”
倪元璐感觉难以置信,再次确认道:“按崔鸣吉的说法,黄台吉这次征召超过一百个牛录,最少四万精锐,甚至五万。登莱兵不到三万人,如何能敌?”
“摆开阵势硬干,当然不行。挑一个合适的地方打,就可以弱胜强。”
毕、倪二人齐声问道:“什么地方?”
“在……”
陈子履差点脱口而出,不过脑子过了一下,又觉得不太保险。
大明朝堂就是一个筛子,到处漏风。
刚刚抓了一批细作不假,可谁知道,没有另一批潜伏着。
这两人都没有保密意识,难保不会泄漏出去,迟一点知道更好。
于是故意露出神神秘秘的表情,改口道:“这是陈某筹划三年的方略,咳咳,军中机密……到了合适的时候,二位自然知晓。”
“哦!!”
倪元璐有点失望,又有点期盼。
不管怎么样,能打赢后金就是好事,迟一点知道也无妨。
毕自严则思索再三,答道:“倘若腾挪一年,当能筹划五十万两。”
“五十万两?”
这回轮到陈子履目瞪口呆。
一出手30万两,然后半年内才50万两?合着户部筹划半年,只挤得出20万两?
这也太少了吧。
毕自严道:“少保有所不知,陕西、山西去年冬一直没下雪,今年恐怕又要绝收。朝廷必须筹钱赈济,不可拖延。还有九边已经一年没发军饷了,就等着夏收……”
他列举了一大堆花钱的地方,最后无奈地叹道:“这三十万两,是你从济州岛送回来的,这会儿还没花。你问老朽半年能筹多少,老朽只能答复你,不超过20万两。”
倪元璐接着道:“就这20万两,还是从西北赈灾银里省出来的。”
毕自严道:“所以说,不是我朝不想驰援高丽,实在驰援不起。高丽少死一人,陕西、山西便多死一人。老朽也无能为力。”
刨去沉屙难起的最后几年,满打满算还剩五六年时间。
毕自严花大量时间去编赋书,就像教一个快饿死的人钓鱼,实在来不及。
书编得再合理,大明都没了,还有什么用?
所以陈子履绕过一切繁琐,直指问题的核心:
百姓负担轻重,不在庙堂计算,而在县官、胥吏手上。
正如杨嗣昌所说,一亩地年产一石粮,可卖千文以上。朝廷多征十来文钱,一点都不多。
胥吏肆意摊派,每亩多摊一两百文,乃至四五百文,才足以致命。
既然如此,《赋役全书》编那么精确干什么呢,大差不差就行了。
反之,怎么把税则落到实处,才是需要慎重考虑的大问题。
一部贯彻施行的差赋书,远胜没人执行的好赋书,百倍。
如果百姓都按朝廷定下的税则缴税,天下根本不会有流寇。
收成再差,还交不起一两百文钱吗?卖一个女儿够交十年了。
毕、倪二人听得晕头转向,对如此儿戏的说法,直感吃不消。
偏偏陈子履说的都是实情。
他们并非不知道,只是太专注于眼前事,没有通盘去想罢了。
倪元璐想了半天,终于一声长叹:“陈兄所言极是,受教了。”
陈子履拱拱手表示自谦,提出了几点建议。
首先,当然要尽快成书,不能再拖。
其次,皇帝钦定颁布之后,不能藏在案牍里。
除了户部、布政司、府州县衙门之外,还要留一部在县学,一部在城隍庙。
只要是读书人,都可以借阅,传抄。
各省大城的报房,也要赠送一部,让他们广为解读,广为传抄。
一句话,越多人知道越好。
其三,应由大理寺、户部共同派出巡查使,下到各省各府,专司受理田赋纠纷案。
比方说,朝廷定下某县每亩30文,县里暗中改为每亩60文,便视为渎职。
改为300文,则是严重犯罪,可解送京师会审。
当然了,农民都胆小怕事,每亩只多几十文的话,不大可能上告。
可这是一种震慑,逼迫县里多向富人收税,少盘剥穷人。
哪怕穷人只减轻三成,就功德无量了。
其四……
最后,《赋役全书》不应一版定终身,而是三年一小编,五年一大编。
如此反复完善,就会越来越趋向合理。
这也间接解决了毕自严的问题——丝价年年涨,书就年年修,不怕麻烦。
陈子履参照顺治朝的做法,自己再加点料,洋洋洒洒说了七八条。
顺治朝农税是否合理另说,起码在征收效率上,确实比崇祯朝高一些。
毕自严呆在当场,不知是在默默消化,还是为这些年的苦心编撰而不值。
良久,才慢慢起身,郑重一拜:“少保的话,确是金玉良言,发人深省。老朽不胜感激。”
不等陈子履谦虚,又伸手往下一压,继续道:“少保今日来,不止为了赋书吧。可是为了驰援高丽之事?”
“额……正是。”
陈子履铺垫那么久,为的就是这个,自然不会不好意思。
一声轻咳理了理思绪,问道:“敢问毕老,若前线打起来,朝廷能挤出多少钱粮。”
“老朽在御前说过了,不到三十万两。”
“若是打上一年呢?”
“一年!!”
这次非但毕自严,连倪元璐也跳了起来。
后金向来不服输,前线旷日持久,必然不断调兵增援。
打上一年,那就不是面对五万大军,而是十万大军了。
同理,明军若不想输也得增兵,要对付十万建奴,起码得30万精锐。
且不说从哪里调集30万精锐,光一年的吃喝拉撒,就能把大明拖垮。
这哪里是为高丽续命,这是要大明的老命呀。
毕自严道:“少保这是何意?若是打上一年,朝廷是万万负担不起的。”
“不,没有30万大军,就3万,或者更少一些。”
陈子履伸出三根手指,然后继续补充:“就以登莱之力,3万人轮换去打。当然,期间还要不断募兵补充,不过总数不会超过3万。”
“少保竟欲以登莱之力,独抗建奴倾巢之力?”
倪元璐感觉难以置信,再次确认道:“按崔鸣吉的说法,黄台吉这次征召超过一百个牛录,最少四万精锐,甚至五万。登莱兵不到三万人,如何能敌?”
“摆开阵势硬干,当然不行。挑一个合适的地方打,就可以弱胜强。”
毕、倪二人齐声问道:“什么地方?”
“在……”
陈子履差点脱口而出,不过脑子过了一下,又觉得不太保险。
大明朝堂就是一个筛子,到处漏风。
刚刚抓了一批细作不假,可谁知道,没有另一批潜伏着。
这两人都没有保密意识,难保不会泄漏出去,迟一点知道更好。
于是故意露出神神秘秘的表情,改口道:“这是陈某筹划三年的方略,咳咳,军中机密……到了合适的时候,二位自然知晓。”
“哦!!”
倪元璐有点失望,又有点期盼。
不管怎么样,能打赢后金就是好事,迟一点知道也无妨。
毕自严则思索再三,答道:“倘若腾挪一年,当能筹划五十万两。”
“五十万两?”
这回轮到陈子履目瞪口呆。
一出手30万两,然后半年内才50万两?合着户部筹划半年,只挤得出20万两?
这也太少了吧。
毕自严道:“少保有所不知,陕西、山西去年冬一直没下雪,今年恐怕又要绝收。朝廷必须筹钱赈济,不可拖延。还有九边已经一年没发军饷了,就等着夏收……”
他列举了一大堆花钱的地方,最后无奈地叹道:“这三十万两,是你从济州岛送回来的,这会儿还没花。你问老朽半年能筹多少,老朽只能答复你,不超过20万两。”
倪元璐接着道:“就这20万两,还是从西北赈灾银里省出来的。”
毕自严道:“所以说,不是我朝不想驰援高丽,实在驰援不起。高丽少死一人,陕西、山西便多死一人。老朽也无能为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