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走二机部的几位老专家后,研究处小楼里的热度不仅没有消退,反而愈发高涨。
那套米格- 19的图纸宛如一针强心剂,注入了每位技术员的心田。
他们亲手制造的机器,换来了国之利器,这种自豪感,远比任何奖金都来得真切。
接下来的日子里,刘宇的生活被压缩成了三点一线:办公室、研究车间、家。
他几乎整日泡在图纸和零件堆里,除了晚上回家陪伴赵蒙芸,其余时间都投入到了项目中。
研究处的小楼里,灯光几乎彻夜长明。
墙上挂着的进度表,每天都会被红笔画上新的标记。
刘宇将新机床的图纸进一步细化,分解成上百个模块,每个模块都详细标注了工艺要求和公差范围。
他不再像过去那样凡事亲力亲为,而是把更多任务分配给了手下的几个小组。
这天下午,车间里传来一阵不大不小的争执声。
刘宇放下手中的图纸走了过去,只见两个年轻技术员,正为一段导轨的安装争得面红耳赤。
“这精度根本不对!千分表打过去,跳动都快一个丝了!”一个名叫李卫东的年轻人急得满头大汗。
“我明明是按照图纸操作的,安装面都用油石推过了,怎么可能还有问题?”另一个也毫不服气。
刘宇没有说话,只是走上前,戴上手套,用手指在那段导轨的基座上轻轻**了一遍,又在安装螺栓的孔洞边缘停留了片刻。
“你们拧螺栓的时候,是按照什么顺序拧的?”
李卫东愣了一下:“就……挨个拧紧呗。”
刘宇笑了笑,拿起扳手,将所有螺栓都松开半圈,然后指着对角线的两个螺栓说道:“先锁对角,每次只上三分之一的力,交替进行,分三次上紧。
你们把这当成拧自行车螺丝了,应力不均,看着是平的,其实内部已经变形了。”
他一边说着,一边不紧不慢地示范,等他按顺序将所有螺栓重新上紧后,再让李卫东把千分表架上去,表盘上的指针几乎一动不动。
两个年轻人看得目瞪口呆,半晌才挤出一句:“原来是这样……”
刘宇拍了拍李卫东的肩膀:“原理搞懂了,下次就不会再犯,去吧,把另一条也按照这样的方法安装。”
时间就在这种紧张而充实的节奏中飞速流逝。
年后的第二周周末,春寒料峭,研究处的小楼里却热得像个火炉。
第二台数控机床的组装,终于进入了最后的收尾阶段。
王工带着几个老师傅,做完最后的线路检查后,对着刘宇重重地点了点头。
整个车间的人都停下了手中的活,几十双眼睛齐刷刷地盯着那台崭新的机器。
空气里弥漫着机油和金属混合的气味,安静得只能听见彼此略显粗重的呼吸声。
刘宇走到控制台前,深吸一口气,按下了绿色的启动按钮。
“嗡……”一阵轻微的电流声过后,机床内部的液压系统开始运转,指示灯逐一亮起。
主轴开始低速旋转,发出平稳而沉闷的嗡鸣声。
刘宇手指在键盘上敲击了几下,输入一段测试代码。
下一秒,巨大的龙门开始沿着导轨平稳移动,X轴、Y轴、Z轴……五个坐标轴同时联动,动作流畅自然,没有丝毫的顿挫和杂音。
那颗没有安装刀具的主轴,在空中划出一道道复杂的轨迹,最终精准地悬停在预设的坐标点上。
“成功了!”不知是谁率先喊了一声,整个车间瞬间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
就在这时,林司长带着几个人从外面走了进来,看到这一幕,他脸上的笑容瞬间绽放。
“好啊!好啊!这才几天时间,第二台就完成了!小刘,你们这效率,简直是坐上火箭了!”
他用力拍着刘宇的后背,目光扫视着在场的每一位技术员,大声鼓励道:
“同志们辛苦了!你们不是在装配机器,你们是在为国家打造争气的拳头!部里会记住你们每一个人的功劳!”
掌声再次响起,比刚才更加热烈。
庆祝的氛围并未持续太久,刘宇便召集了所有人,宣布了下一个决定。
“从明天开始,第三台机床的装配工作正式启动,同时,我们的生产模式要做一个调整。”
他指着身后的技术员们说道:“所有人,分成三个大组。
一组负责主轴和传动系统,一组负责床身和导轨,一组负责数控和电气系统。
每装配完一台机床,三个组进行轮换。
同时,每个组再分出几个课题小组,专门研究如何优化自己负责部分的工艺,提高装配效率。”
这个决定让所有人都愣住了,这不仅仅是流水线作业,这简直是逼着每个人都成为全能手。
“刘处长,这样一来,大家刚熟悉一个岗位,马上又要更换,会不会影响进度?”王工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刘宇的目光锐利如刀:“短期内可能会有影响,但我要的不是一群只会拧螺丝的装配工,我要的是一群懂设计、懂工艺、懂原理的工程师!”
“只有把每个环节都钻研透彻了,你们才能真正成长起来,以后评职称、当高工,靠的就是这些真本事!”
一番话,让所有年轻技术员的眼睛都亮了起来。
他们明白了刘宇的良苦用心,这不仅是在制造机器,更是在培养他们。
新的模式效果惊人,因为有了明确的分工和竞争,再加上轮换带来的新鲜感和挑战,所有人的潜力都被激发了出来。
仅仅一周时间,第三台机床的主体框架就已经搭建完成,比第二台的速度快了将近一倍。
又是一个月悄然过去,正值乍暖还寒的三月天,研究处的车间里,已然并排矗立着三台崭新的数控机床,而第四台的床身也已顺利吊装到位。
这天,王工找到了正在仔细检查图纸的刘宇,脸上隐约带着一丝愁容:“处长,咱们这地方……快要摆不下了。”
“这机器体积庞大,要是再来一台,人都没地方站了,红星厂那边的新车间,地基才刚刚打好,这可如何是好?”
这的确是个棘手的问题。当初谁都未曾料到,他们的工作效率竟能高到如此程度。
刘宇望着眼前三台气势威武的机床,沉吟片刻,一个念头在他脑海中一闪而过:“王工,把第二台和第三台机床收拾一下,做好防护措施。”
“咱们给它们找个合适的去处。”
下午,林司长的办公室内。
“什么?你要把刚制造好的两台机床,送给二机部?”林司长听完刘宇的提议,惊讶地从椅子上站了起来。
刘宇解释道:“咱们的车间已经放不下了,放着也是闲置浪费,二机部那边为了米格- 19的项目,正急等着设备投入使用呢。”
“咱们的机床送过去,马上就能投入生产,直接就能为国防工业贡献力量,这比放在咱们仓库里要有意义得多。”
林司长在办公室里来回踱了两步,猛地一拍大腿:“你这小子,脑子转得就是快!这事办得太漂亮了!这不叫送,这叫支援!”
“充分体现了咱们一机部的大局观!我马上给二机部打电话,让他们自己派车来拉!”
电话打过去不到半小时,二机部的反应比林司长预想的还要迅速。
第二天一早,几辆盖着帆布的军用卡车,就停在了一机部的大院里。
带队的,正是上次来过的航空所老专家,当看到车间里,并排停放的两台崭新机床时,几位老专家的眼睛都红了。
他们围着机床,如同**稀世珍宝一般,轻轻触摸着冰冷的金属外壳。
“刘处长,这真是雪中送炭啊!”为首的老专家紧紧握住刘宇的手,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咱们国家的工业,本就是一家人,工业为国防服务,这是理所应当的。”刘宇的话语掷地有声。
机床被小心翼翼地吊上卡车,缓缓驶出一机部大门。
林司长站在刘宇身边,望着远去的车队,感慨万千。
他转过头,对刘宇说道:“你这一招,可不仅仅是解决了仓库问题。”
“二机部那边已经把这事上报了,今天一早,部里就接到了上级的电话,点名表扬了咱们一机部顾全大局、有担当!”
送走二机部的几位老专家后,研究处小楼里的热度不仅没有消退,反而愈发高涨。
那套米格- 19的图纸宛如一针强心剂,注入了每位技术员的心田。
他们亲手制造的机器,换来了国之利器,这种自豪感,远比任何奖金都来得真切。
接下来的日子里,刘宇的生活被压缩成了三点一线:办公室、研究车间、家。
他几乎整日泡在图纸和零件堆里,除了晚上回家陪伴赵蒙芸,其余时间都投入到了项目中。
研究处的小楼里,灯光几乎彻夜长明。
墙上挂着的进度表,每天都会被红笔画上新的标记。
刘宇将新机床的图纸进一步细化,分解成上百个模块,每个模块都详细标注了工艺要求和公差范围。
他不再像过去那样凡事亲力亲为,而是把更多任务分配给了手下的几个小组。
这天下午,车间里传来一阵不大不小的争执声。
刘宇放下手中的图纸走了过去,只见两个年轻技术员,正为一段导轨的安装争得面红耳赤。
“这精度根本不对!千分表打过去,跳动都快一个丝了!”一个名叫李卫东的年轻人急得满头大汗。
“我明明是按照图纸操作的,安装面都用油石推过了,怎么可能还有问题?”另一个也毫不服气。
刘宇没有说话,只是走上前,戴上手套,用手指在那段导轨的基座上轻轻**了一遍,又在安装螺栓的孔洞边缘停留了片刻。
“你们拧螺栓的时候,是按照什么顺序拧的?”
李卫东愣了一下:“就……挨个拧紧呗。”
刘宇笑了笑,拿起扳手,将所有螺栓都松开半圈,然后指着对角线的两个螺栓说道:“先锁对角,每次只上三分之一的力,交替进行,分三次上紧。
你们把这当成拧自行车螺丝了,应力不均,看着是平的,其实内部已经变形了。”
他一边说着,一边不紧不慢地示范,等他按顺序将所有螺栓重新上紧后,再让李卫东把千分表架上去,表盘上的指针几乎一动不动。
两个年轻人看得目瞪口呆,半晌才挤出一句:“原来是这样……”
刘宇拍了拍李卫东的肩膀:“原理搞懂了,下次就不会再犯,去吧,把另一条也按照这样的方法安装。”
时间就在这种紧张而充实的节奏中飞速流逝。
年后的第二周周末,春寒料峭,研究处的小楼里却热得像个火炉。
第二台数控机床的组装,终于进入了最后的收尾阶段。
王工带着几个老师傅,做完最后的线路检查后,对着刘宇重重地点了点头。
整个车间的人都停下了手中的活,几十双眼睛齐刷刷地盯着那台崭新的机器。
空气里弥漫着机油和金属混合的气味,安静得只能听见彼此略显粗重的呼吸声。
刘宇走到控制台前,深吸一口气,按下了绿色的启动按钮。
“嗡……”一阵轻微的电流声过后,机床内部的液压系统开始运转,指示灯逐一亮起。
主轴开始低速旋转,发出平稳而沉闷的嗡鸣声。
刘宇手指在键盘上敲击了几下,输入一段测试代码。
下一秒,巨大的龙门开始沿着导轨平稳移动,X轴、Y轴、Z轴……五个坐标轴同时联动,动作流畅自然,没有丝毫的顿挫和杂音。
那颗没有安装刀具的主轴,在空中划出一道道复杂的轨迹,最终精准地悬停在预设的坐标点上。
“成功了!”不知是谁率先喊了一声,整个车间瞬间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
就在这时,林司长带着几个人从外面走了进来,看到这一幕,他脸上的笑容瞬间绽放。
“好啊!好啊!这才几天时间,第二台就完成了!小刘,你们这效率,简直是坐上火箭了!”
他用力拍着刘宇的后背,目光扫视着在场的每一位技术员,大声鼓励道:
“同志们辛苦了!你们不是在装配机器,你们是在为国家打造争气的拳头!部里会记住你们每一个人的功劳!”
掌声再次响起,比刚才更加热烈。
庆祝的氛围并未持续太久,刘宇便召集了所有人,宣布了下一个决定。
“从明天开始,第三台机床的装配工作正式启动,同时,我们的生产模式要做一个调整。”
他指着身后的技术员们说道:“所有人,分成三个大组。
一组负责主轴和传动系统,一组负责床身和导轨,一组负责数控和电气系统。
每装配完一台机床,三个组进行轮换。
同时,每个组再分出几个课题小组,专门研究如何优化自己负责部分的工艺,提高装配效率。”
这个决定让所有人都愣住了,这不仅仅是流水线作业,这简直是逼着每个人都成为全能手。
“刘处长,这样一来,大家刚熟悉一个岗位,马上又要更换,会不会影响进度?”王工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刘宇的目光锐利如刀:“短期内可能会有影响,但我要的不是一群只会拧螺丝的装配工,我要的是一群懂设计、懂工艺、懂原理的工程师!”
“只有把每个环节都钻研透彻了,你们才能真正成长起来,以后评职称、当高工,靠的就是这些真本事!”
一番话,让所有年轻技术员的眼睛都亮了起来。
他们明白了刘宇的良苦用心,这不仅是在制造机器,更是在培养他们。
新的模式效果惊人,因为有了明确的分工和竞争,再加上轮换带来的新鲜感和挑战,所有人的潜力都被激发了出来。
仅仅一周时间,第三台机床的主体框架就已经搭建完成,比第二台的速度快了将近一倍。
又是一个月悄然过去,正值乍暖还寒的三月天,研究处的车间里,已然并排矗立着三台崭新的数控机床,而第四台的床身也已顺利吊装到位。
这天,王工找到了正在仔细检查图纸的刘宇,脸上隐约带着一丝愁容:“处长,咱们这地方……快要摆不下了。”
“这机器体积庞大,要是再来一台,人都没地方站了,红星厂那边的新车间,地基才刚刚打好,这可如何是好?”
这的确是个棘手的问题。当初谁都未曾料到,他们的工作效率竟能高到如此程度。
刘宇望着眼前三台气势威武的机床,沉吟片刻,一个念头在他脑海中一闪而过:“王工,把第二台和第三台机床收拾一下,做好防护措施。”
“咱们给它们找个合适的去处。”
下午,林司长的办公室内。
“什么?你要把刚制造好的两台机床,送给二机部?”林司长听完刘宇的提议,惊讶地从椅子上站了起来。
刘宇解释道:“咱们的车间已经放不下了,放着也是闲置浪费,二机部那边为了米格- 19的项目,正急等着设备投入使用呢。”
“咱们的机床送过去,马上就能投入生产,直接就能为国防工业贡献力量,这比放在咱们仓库里要有意义得多。”
林司长在办公室里来回踱了两步,猛地一拍大腿:“你这小子,脑子转得就是快!这事办得太漂亮了!这不叫送,这叫支援!”
“充分体现了咱们一机部的大局观!我马上给二机部打电话,让他们自己派车来拉!”
电话打过去不到半小时,二机部的反应比林司长预想的还要迅速。
第二天一早,几辆盖着帆布的军用卡车,就停在了一机部的大院里。
带队的,正是上次来过的航空所老专家,当看到车间里,并排停放的两台崭新机床时,几位老专家的眼睛都红了。
他们围着机床,如同**稀世珍宝一般,轻轻触摸着冰冷的金属外壳。
“刘处长,这真是雪中送炭啊!”为首的老专家紧紧握住刘宇的手,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咱们国家的工业,本就是一家人,工业为国防服务,这是理所应当的。”刘宇的话语掷地有声。
机床被小心翼翼地吊上卡车,缓缓驶出一机部大门。
林司长站在刘宇身边,望着远去的车队,感慨万千。
他转过头,对刘宇说道:“你这一招,可不仅仅是解决了仓库问题。”
“二机部那边已经把这事上报了,今天一早,部里就接到了上级的电话,点名表扬了咱们一机部顾全大局、有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