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我的金手指是现代大国 第815章:少杀人,多流放

小说:明末:我的金手指是现代大国 作者:斩悬 更新时间:2025-10-15 17:32:39 源网站:2k小说网
  京师,书房内。

  油灯在魏昶君的书桌上投下摇晃的影子,他还在思索着三股势力。

  夜不收悄无声息地递上一封电报,纸张边缘还带着驿站的潮气。

  “里长,青石子总长急电。”

  魏昶君展开电文,青石子熟悉的瘦硬笔迹映入眼帘。

  “臣已了解马如化等三人通敌叛国之证,若蒙准许,臣即调福州水师截其海路,派监察司擒拿问斩,此等蛀虫不除,红袍难安。”

  字里行间透着杀气,仿佛能看见青石子那双永远燃着怒火的眼睛。

  魏昶君的手指在问斩二字上轻轻摩挲。

  “回电。”

  魏昶君的声音平静无波。

  “青石子部暂不行动,继续推进财产公示,清查各省账目。”

  夜不收抬头欲言又止。

  “告诉他们。”

  魏昶君望向窗外沉沉的夜色。

  “杀人容易,诛心难,我要的不是几颗头颅,是让天下人看清,什么叫法网恢恢。”

  更鼓声穿过雨幕传来。

  魏昶君知道,这场仗,终究要在阳光下打。

  夜不收开始给青石子回电,油灯的火苗忽明忽暗,映着魏昶君苍白的脸。

  他指尖无意识地敲打桌案,发出沉闷的嗒嗒声。

  名册上三个退休大臣的名字像三根刺,扎在他心头。

  “马如化......林同谦......白远山......”

  他低声念着,眼前浮现出这些老臣的模样。

  马如化总爱在朝会上引经据典,林同谦编纂的蒙学课本还在用,白远山戍边时落下的腿伤每逢阴雨天就发作。

  夜不收传了回电的消息,终于还是忍不住开口。

  “里长,按《红袍律》谋逆当诛九族......”

  魏昶君突然剧烈咳嗽起来,帕子上溅了星点暗红。

  他摆摆手止住对方话头。

  “诛九族?那才是如了他们的愿。”

  他走到窗前,望着京师万家灯火。

  “这些老臣,跟着我打了快二十年天下,现在年纪大了,看着历朝历代从龙之功封侯拜将,自己家族却要受新法约束......他们不甘心啊。”

  夜不收急道。

  “可他们勾结前明余孽......”

  “所以他们更该去西伯利亚。”

  魏昶君转身,眼中闪过寒光。

  “让马如化带着他的门生去冻土勘矿,让林同谦领着他的弟子到冰原办学,让白远山率旧部去天山筑路。”

  他声音突然提高。

  “生命不能浪费在这片土地,他们吸了百姓的血,杀了他们太便宜了,我要他们用剩下的年月,给被他们轻视的百姓修桥铺路!”

  夜不收还想争辩,魏昶君却剧烈咳嗽着瘫坐椅上。

  烛光下,他花白的鬓角被虚汗浸湿,手指颤抖着指向地图上苦寒的边疆。

  “记住......”

  他喘着气说。

  “红袍天下不靠杀人立威,要让后世知道,叛徒的下场,用血肉赎罪。”

  更鼓声传来时,魏昶君伏在案上睡着了。

  手边摊开的地图上,西伯利亚的位置被朱笔圈得血红。

  魏昶君的政令开始顺着电台飞速下达。

  南直隶的春日午后,细雨绵绵。

  马如化在自家书房里背着手踱步,花白的眉毛拧成了疙瘩。檀木桌上的茶早已凉透,他却浑然不觉。

  “老师别太忧心。”

  门生周其泰低声劝道。

  “郭先生行事周密,朱由检那边......”

  “你懂什么!”

  马如化猛地转身,衣袖带翻了笔洗。

  “里长是什么人?他当年能带着流民掀翻大明,如今就能把咱们这些老骨头碾成齑粉!”

  他枯瘦的手指抓住窗棂,望着院中那株老梅树。

  雨水正打落最后几朵残花,像极了他们这些前朝老臣的境遇。

  “开弓没有回头箭啊......”

  马如化声音发颤。

  “从答应郭之奇那刻起,咱们就只剩两条路,要么让朱由检龙袍加身,要么......死无葬身之地!”

  突然响起的叩门声打断了他的话。

  声音不轻不重,却像丧钟般敲在心上。

  周其泰脸色煞白,马如化深吸一口气,整了整衣冠才去开门。

  门外站着三个披蓑衣的监察官,雨水正从他们斗笠边缘滴落。

  为首那人展开一卷盖着朱印的公文,声音冷得像冰。

  “查原南直隶侍郎马如化,私通前明余孽,勾结海外势力,证据确凿。”

  马如化腿一软扶住门框,强作镇定。

  “诸位是否弄错了?老夫早已致仕......”

  “令公子马文远,昨日在福州港被捕。”

  监察官的声音毫无波澜,"荷兰商船搜出你亲笔信函,提及"拥立朱明后裔"。"雨声忽然变得极大。

  马如化看见巷口停着囚车,邻居家的窗子一扇接一扇关上。

  周其泰想溜,被另外两个监察官按在墙上。

  “依《红袍流放令》。”

  宣令者提高声调。

  “马氏全族并门生故旧,即日流放高加索垦荒。”

  老臣突然癫狂大笑。

  “流放?里长好手段!不杀头,是要让我们这些老骨头死在冰天雪地里啊!”

  他瘫坐在门槛上,雨水混着泪水流进衣领。

  监察官们沉默地看着他,像在看一具尚未入土的尸体。

  与此同时。

  江南,林同谦的别院里飘着淡淡的墨香。

  这位前启蒙部总师正在书房临帖,宣纸上的《兰亭序》字迹清隽,丝毫看不出执笔者已年近古稀。

  窗外细雨敲打着芭蕉,老仆突然慌张地进来。

  “老爷,监察部的人来了。”

  林同谦悬腕的笔尖一顿,墨迹在俯仰一世的世字上晕开一团乌云。

  他轻轻放下狼毫,理了理青布长衫的褶皱。

  三个穿蓑衣的监察官站在院中青石板上,雨水正从他们斗笠边缘滴落。

  为首之人展开公文,声音像结了冰。

  “查原启蒙部总师林同谦,借著书立说之名,行勾结前明余孽之实。”

  老仆手中的茶盘哐当落地,碎瓷混着茶叶溅湿了监察官的靴子。

  林同谦却站得笔直,花白的鬓角在雨幕中像染了霜。

  “证据有三。”

  监察官的声音毫无波澜。

  “一,门下弟子周文昌,已供认替你联络南洋叛军,二......”

  林同谦突然轻笑。

  “不必念了,可是在舍下书房暗格,搜出与郭至奇的往来书信?”

  监察官沉默片刻,继续宣读。

  “依律,林氏全族并门生故旧,流放西伯利亚,推广新式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