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我的金手指是现代大国 第862章:刻薄

小说:明末:我的金手指是现代大国 作者:斩悬 更新时间:2025-11-09 06:34:09 源网站:2k小说网
  ();

  监察司地牢审讯室,煤油灯在砖墙上投下摇曳的影子。

  郭子怀被铁链锁在木椅上,官袍前襟沾着酒渍。

  宗涛坐在对面,伤臂搁在摊开的卷宗上,身后站着八名京师监察司官员。

  “先从五年前的矿难开始。”

  宗涛推过一叠供词。

  “塌方压死十二个矿工,你批的是意外事故。”

  郭子怀瞥了眼卷宗角落的血手印,那是死者家属的指模。

  他嗤笑起来。

  “天灾人祸,与我何干?”

  “天灾?”

  监察司主事拍桌站起。

  “矿洞支撑木被换成朽木!采购单有你堂弟的签字!”

  账册摔在桌上,显示支撑木报价高出市价三倍。

  宗涛又推过一沓文件。

  “三年前赈灾粮案,拔款十万红袍元,实际发粮价值不足三万。”

  他展开粮仓记录。

  “余粮被转到福隆商号,这商号掌柜是你妻舅。”

  郭子怀额头渗出冷汗。

  他想起妻舅用这笔钱在宣府置办的宅院,房契还藏在他书房暗格里。

  “去年医馆工程。”

  民会代表小王颤巍巍捧出施工日志。

  “六条人命,工程款贪墨四万红袍元。”

  日志夹着死者家属的血书,纸角被泪水浸得发皱。

  监察司官员突然插话。

  “我们查过,所有涉事人都与郭家姻亲有关。”

  他展开姻亲关系图,蛛网般的联姻线连着小半个官场。

  “这些案子.......”

  宗涛身体前倾。

  “总不能全是郭家人做的?若真如此,郭家九族都不够杀。”

  郭子怀攥紧拳头,铁链哗啦作响。

  他想起家族祠堂里诗礼传家的匾额,想起老母亲临终前叮嘱光耀门楣。

  “你在等宣府的人?”

  宗涛突然轻笑。

  “九天了,董大人要给回信,快马三天足够。”

  他压低声音。

  “他们现在怕是在烧账本吧?”

  郭子怀猛地抬头,瞳孔骤缩。

  他想起宣府若真在销毁证据......“证据还在,那你供出来,就是戴罪立功。”

  “要是证据烧完了......”

  宗涛声音如刀。

  “你说里长会信这些案子是郭家独力所为,还是信你们官官相护?”

  郭子怀的心理终于被击溃,这一刻,他心中阴翳。

  他原本还等着角力,没想到背后的人这么快便壮士断腕。

  彼时他狰狞咬牙,既然要老子当弃子,那就一起完蛋!

  铁链作响,郭子怀双目赤红地扑到案前。

  “我说!是董大人指使!三年前的治河款,他分了三成!”

  审讯室哗然。

  宗涛疾书的手微微发抖,墨迹晕染了宣纸。

  当供词涉及宣府启蒙部时,连监察司主事都倒吸冷气,只觉得触目惊心,张家口启蒙部涉案十六人,民部涉案二十一人,监察部涉案六人,宣府启蒙部涉案两人......“先从整个张家口官吏开始抓捕!”

  宗涛开口。

  衙役冲出门时,他最后看了眼瘫软的郭子怀。

  这个曾经意气风发的能吏,此刻像被抽去骨血的皮囊。

  深夜的张家口街头,马蹄声如惊雷。

  民会成员举着火把挨家叩门,京师来的监察部官吏直扑宣府驿道。

  宗涛站在监察司院中,望着被火把映红的夜空,突然剧烈咳嗽起来,这场刮骨疗毒,才刚刚开始。

  十六天的时间,张家口浩浩荡荡的抓捕中,几道身影悄然出现在西南之地。

  永昌府通往孟养的山道上,一辆破牛车在晨雾中吱呀前行。

  张松裹着打补丁的棉袄,把发热的妹妹往怀里搂紧。

  车板下暗格里藏着的金条,硌得他肋骨生疼。

  “哥......”

  十岁的弟弟发抖地问。

  “民会会抓到我们吗?”

  “闭嘴!”

  张松呵斥,手却抖得握不住缰绳。

  十六天前他亲眼看见郭子怀被押上囚车,张家口启蒙部的父亲张耀文连夜塞给他一包珠宝。

  “往南走,别坐火车!”

  他们扮成逃荒的流民,用锅灰抹脸,破碗里却藏着翡翠。

  过永昌关卡时,守兵捏了捏他们鼓囊的裤腰,那里缝着金叶子,幸好没被发现。

  第五天抵达孟养时,三人住进城南漏雨的土屋。

  张松用碎银买通房东,说他们是投亲的孤儿。

  半夜他摸出暗藏的怀表,表盖里嵌着全家福,那是他去年生辰时,父亲在宣府最贵的照相馆拍的。

  “查户籍。”

  清晨的砸门声惊飞乌鸦。

  门外站着三名红袍官吏,为首者锐利的目光扫过土炕上崭新的棉被,那是张松昨夜刚买的,露了破绽。

  孟养府衙审讯室里,油灯映着《红袍报》上郭子怀的认罪公告。

  民会代表抖开张松的行囊,珠宝滚了一地。

  一枚金锁片上刻着长命百岁,是张耀文去年用赈灾款打的。

  “没想到你们是欺压百姓之后外逃的二代子弟。”

  “欺压百姓时,可想过他们往哪逃?”

  官吏冷笑。

  张松突然仰头大笑。

  “成王败寇罢了!”

  被抓了他反而没那么恐惧了,这一刻他只是哂笑看着面前几人。

  “那位高高在里的里长,胞弟战死不肯追封,胞妹放到海外,母亲薄葬......他对自己都这般狠,何况对我们?”

  “拿纸笔来,我要给他写信!”

  张松嘶喊。

  墨迹淋漓地在供状背面写。

  “魏昶君刻薄寡恩,独断专行......尔等今日杀我,来日必有人掀翻红袍!”

  趁狱卒换岗时,他用裤带系在铁窗上。

  最后一眼望着北方,仿佛看见宣府张府被查抄的火光。

  腰带勒紧咽喉时,他听见窗外更夫敲响三更,那是许多年前,父亲教他认更点时说过。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破晓时分,狱卒发现尸体时,供状上的墨迹已干。

  信件被通过电文送到,彼时魏昶君看着信,面无表情,只是开口。

  “继续扩大,让监督更严,红袍之下,任何一座城市,只能朝气蓬勃的发展,任何势力都不能成型,任何酒文化都不能和**挂钩!”

  刻薄寡恩?独断专行?

  天底下骂他的人太多了,他比谁都清楚,这些人为什么骂他。

  可他不在乎。

  就算只有他一个人,也该推着这个世道往前走。

  彼时风乍起,拂动一袭老旧青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