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西苑,万寿宫外的汉白玉祭坛高耸。
清晨,天色晦暗,铅云低垂,却并无雨意,反而有种压抑的沉闷。
嘉靖皇帝朱厚熜,身着玄色绣金道袍,头戴香叶冠,面容清癯,眼神深邃中带着一丝游离物外的淡漠,在司礼监太监黄锦、秉笔太监冯保等近侍的簇拥下,缓步登上祭坛。
首辅严嵩及几位阁臣、礼部官员,皆身着庄严祭服,垂手肃立在坛下远处,屏息凝神。
祭天仪式极其繁复庄重。
钟磬齐鸣,香烟缭绕。
嘉靖亲自焚香、奠酒、诵读亲手撰写的青词表文。
他神情专注,动作一丝不苟,仿佛真在与上天沟通。表文用骈俪文写成,辞藻华丽,内容无非是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皇图永固,以及......愿道法精进、早证仙班。
最后,他将表文在鎏金铜盆中焚化,看着青烟袅袅上升,直入云霄,脸上露出一丝难以察觉的满意之色。
仪式完毕,嘉靖并未立刻离去,而是站在坛边,远眺着紫禁城的重重殿宇,良久,才缓缓转身,目光落在严嵩身上,声音平和听不出喜怒。
“近日朝野内外,可有什么要紧事奏报?”
严嵩立刻上前一步,躬身到地,声音恭敬而沉稳。
“回禀陛下。托陛下洪福,斋心虔诚,感应上天,近日确有几桩祥瑞吉兆。”
他先拣最好听的说。
“三日前,陛下炼丹之乾清宫丹房上空,忽现五彩祥云,凝而不散,萦绕殿宇几近半个时辰,当时在场的龙虎山张真人及内监皆可作证,张真人言,此乃天授灵气,陛下修行精诚,已臻化境之兆。”
他稍稍抬头,瞥见嘉靖嘴角微不可察地一动,继续道。
“此外,龙虎山进献的千年灵芝,太医院已仔细查验,确为世间罕有之珍品,药性醇厚温和,最宜辅助陛下清修,增延圣寿。”
嘉靖微微颔首,示意他继续。
严嵩话锋转向朝局,语气愈发从容。
“朝局方面,百官感念陛下天恩,皆以恪遵圣谕为念,前几日户部尚书奏事时,还盛赞陛下近年来诸多决策英明神武,使得国库渐盈,就连先前几位对清丈田亩、整顿盐法略有微词的官员,近日也主动上书请罪,表示愿全力遵奉陛下调度,不敢再有异议。”
“宗室藩王亦深感陛下威德,臣已令宗人府严加核查,各地藩王贡赋皆已足额如期上缴,无一人敢拖延违抗,更无人敢行违法乱纪之事,天下宗亲,莫不俯首帖耳。”
接着是边事。
“宣大奏报,自陛下恩准与鞑靼重开马市以来,北虏感念天朝恩德,已有三月未曾大规模寇边,边境暂安。东南海贼患,提督张经亦已上奏,近期连续捣毁大型海寇巢穴三处,擒斩悍匪两百有余,沿海遭侵扰之百姓得以陆续返家耕种,地方官奏报,今年秋粮收成有望增长。”
最后是实实在在的成绩。
“财政物资上,太仓寺卿昨日呈报,仅江南一地,今岁夏税已入库白银二百三十万两,太仓存粮足供京师军民三年之需。各地为陛下清修进献的朱砂、黄金,皆为上品,名贵木材亦已运抵,可供宫苑修缮之用。所有开支账目清晰,绝无虚耗。”
“藩属国朝贡亦络绎不绝,**进献的千年野山参,琉球的红珊瑚,皆是稀世奇珍。使者更呈递国书,称颂陛下圣德广被,愿世世代代永为藩属,为陛下祈福。”
这一连串奏报,经过严嵩的精心筛选和润色,听起来一片祥和,国泰民安,四方宾服,全是“好消息”。
嘉靖听着,脸上渐渐有了一丝淡淡的、近乎虚无的笑意,仿佛这一切繁华盛景,皆是他修道有成、感天动地的自然结果。
然而,当嘉靖将目光转向随行的次辅徐阶、礼部尚书等人,询问“还有何事”时,气氛陡然一变。
徐阶等人互看一眼,硬着头皮,开始奏报那些严嵩刻意回避的“坏消息”。
黄河自开封府决口后,中下游水患频仍,数府之地沦为泽国,灾民百万,各地请赈奏疏雪片般飞来。
西北边镇虽无大战,但小规模冲突不断,粮饷运输艰难,将士颇有怨言。
河南剿匪战事胶着,大军云集,每日耗费巨万,却进展缓慢............嘉靖脸上的那丝笑意瞬间消失,眼神变得冰冷。
他没有立刻发作,而是沉默片刻,才用听不出情绪的语气。
“河南黑袍逆贼,为祸日烈,着内阁、兵部严饬胡宗宪、冯户等,限期剿灭,不得再行拖延。”
接着,他仿佛无意间提起。
“朕闻江南蚕丝、海运之税,近年颇有增长?然宫中用度,修道所需,仍觉捉襟见肘。”
严嵩何等精明,立刻意识到皇帝这是暗示需要更多钱财用于修道,同时又对剿匪战事迟缓不满。
他心念电转,立刻接口,将早已酝酿的计策抛出。
“陛下圣明,江南确乃财富重地,然欲广开财源,需从根本着手,臣有一策,或可试行,可于苏松等地,择一二县为试点,推行‘改稻为桑’,朝廷可定新则,凡稻田,亩税仍循旧例,不过三钱,若改种桑田,亩税可定为......一钱,桑田之利,远胜稻田,丝帛之税,更胜粮米。”
“如此,民见种桑之利远大于稻,必自发改种,不出数年,桑田广布,丝绸倍增,则海运之税,自然丰盈,此乃因势利导,不劳陛下忧心,财源可自足矣。”
嘉靖听着,眼中闪过一丝了然的光芒。
他深知此策若行,粮田减少,粮价必涨,百姓生计恐更艰难。
但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丝绸产量增加,海关税收大涨,内帑充盈,修道享乐之资便不再匮乏。
而且,此策是严嵩提出的,若将来激起民变或导致饥荒,自有严嵩及其党羽承担罪责,与他这“圣明天子”无干。
就像当年的“复河套”之议,成则功在君王,败则过在臣子。
“嗯......卿言似亦有理。”
嘉靖不置可否地淡淡应了一句,既未明确批准,也未反对,但熟悉他脾性的严嵩知道,这已是默许。
清晨,天色晦暗,铅云低垂,却并无雨意,反而有种压抑的沉闷。
嘉靖皇帝朱厚熜,身着玄色绣金道袍,头戴香叶冠,面容清癯,眼神深邃中带着一丝游离物外的淡漠,在司礼监太监黄锦、秉笔太监冯保等近侍的簇拥下,缓步登上祭坛。
首辅严嵩及几位阁臣、礼部官员,皆身着庄严祭服,垂手肃立在坛下远处,屏息凝神。
祭天仪式极其繁复庄重。
钟磬齐鸣,香烟缭绕。
嘉靖亲自焚香、奠酒、诵读亲手撰写的青词表文。
他神情专注,动作一丝不苟,仿佛真在与上天沟通。表文用骈俪文写成,辞藻华丽,内容无非是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皇图永固,以及......愿道法精进、早证仙班。
最后,他将表文在鎏金铜盆中焚化,看着青烟袅袅上升,直入云霄,脸上露出一丝难以察觉的满意之色。
仪式完毕,嘉靖并未立刻离去,而是站在坛边,远眺着紫禁城的重重殿宇,良久,才缓缓转身,目光落在严嵩身上,声音平和听不出喜怒。
“近日朝野内外,可有什么要紧事奏报?”
严嵩立刻上前一步,躬身到地,声音恭敬而沉稳。
“回禀陛下。托陛下洪福,斋心虔诚,感应上天,近日确有几桩祥瑞吉兆。”
他先拣最好听的说。
“三日前,陛下炼丹之乾清宫丹房上空,忽现五彩祥云,凝而不散,萦绕殿宇几近半个时辰,当时在场的龙虎山张真人及内监皆可作证,张真人言,此乃天授灵气,陛下修行精诚,已臻化境之兆。”
他稍稍抬头,瞥见嘉靖嘴角微不可察地一动,继续道。
“此外,龙虎山进献的千年灵芝,太医院已仔细查验,确为世间罕有之珍品,药性醇厚温和,最宜辅助陛下清修,增延圣寿。”
嘉靖微微颔首,示意他继续。
严嵩话锋转向朝局,语气愈发从容。
“朝局方面,百官感念陛下天恩,皆以恪遵圣谕为念,前几日户部尚书奏事时,还盛赞陛下近年来诸多决策英明神武,使得国库渐盈,就连先前几位对清丈田亩、整顿盐法略有微词的官员,近日也主动上书请罪,表示愿全力遵奉陛下调度,不敢再有异议。”
“宗室藩王亦深感陛下威德,臣已令宗人府严加核查,各地藩王贡赋皆已足额如期上缴,无一人敢拖延违抗,更无人敢行违法乱纪之事,天下宗亲,莫不俯首帖耳。”
接着是边事。
“宣大奏报,自陛下恩准与鞑靼重开马市以来,北虏感念天朝恩德,已有三月未曾大规模寇边,边境暂安。东南海贼患,提督张经亦已上奏,近期连续捣毁大型海寇巢穴三处,擒斩悍匪两百有余,沿海遭侵扰之百姓得以陆续返家耕种,地方官奏报,今年秋粮收成有望增长。”
最后是实实在在的成绩。
“财政物资上,太仓寺卿昨日呈报,仅江南一地,今岁夏税已入库白银二百三十万两,太仓存粮足供京师军民三年之需。各地为陛下清修进献的朱砂、黄金,皆为上品,名贵木材亦已运抵,可供宫苑修缮之用。所有开支账目清晰,绝无虚耗。”
“藩属国朝贡亦络绎不绝,**进献的千年野山参,琉球的红珊瑚,皆是稀世奇珍。使者更呈递国书,称颂陛下圣德广被,愿世世代代永为藩属,为陛下祈福。”
这一连串奏报,经过严嵩的精心筛选和润色,听起来一片祥和,国泰民安,四方宾服,全是“好消息”。
嘉靖听着,脸上渐渐有了一丝淡淡的、近乎虚无的笑意,仿佛这一切繁华盛景,皆是他修道有成、感天动地的自然结果。
然而,当嘉靖将目光转向随行的次辅徐阶、礼部尚书等人,询问“还有何事”时,气氛陡然一变。
徐阶等人互看一眼,硬着头皮,开始奏报那些严嵩刻意回避的“坏消息”。
黄河自开封府决口后,中下游水患频仍,数府之地沦为泽国,灾民百万,各地请赈奏疏雪片般飞来。
西北边镇虽无大战,但小规模冲突不断,粮饷运输艰难,将士颇有怨言。
河南剿匪战事胶着,大军云集,每日耗费巨万,却进展缓慢............嘉靖脸上的那丝笑意瞬间消失,眼神变得冰冷。
他没有立刻发作,而是沉默片刻,才用听不出情绪的语气。
“河南黑袍逆贼,为祸日烈,着内阁、兵部严饬胡宗宪、冯户等,限期剿灭,不得再行拖延。”
接着,他仿佛无意间提起。
“朕闻江南蚕丝、海运之税,近年颇有增长?然宫中用度,修道所需,仍觉捉襟见肘。”
严嵩何等精明,立刻意识到皇帝这是暗示需要更多钱财用于修道,同时又对剿匪战事迟缓不满。
他心念电转,立刻接口,将早已酝酿的计策抛出。
“陛下圣明,江南确乃财富重地,然欲广开财源,需从根本着手,臣有一策,或可试行,可于苏松等地,择一二县为试点,推行‘改稻为桑’,朝廷可定新则,凡稻田,亩税仍循旧例,不过三钱,若改种桑田,亩税可定为......一钱,桑田之利,远胜稻田,丝帛之税,更胜粮米。”
“如此,民见种桑之利远大于稻,必自发改种,不出数年,桑田广布,丝绸倍增,则海运之税,自然丰盈,此乃因势利导,不劳陛下忧心,财源可自足矣。”
嘉靖听着,眼中闪过一丝了然的光芒。
他深知此策若行,粮田减少,粮价必涨,百姓生计恐更艰难。
但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丝绸产量增加,海关税收大涨,内帑充盈,修道享乐之资便不再匮乏。
而且,此策是严嵩提出的,若将来激起民变或导致饥荒,自有严嵩及其党羽承担罪责,与他这“圣明天子”无干。
就像当年的“复河套”之议,成则功在君王,败则过在臣子。
“嗯......卿言似亦有理。”
嘉靖不置可否地淡淡应了一句,既未明确批准,也未反对,但熟悉他脾性的严嵩知道,这已是默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