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枭 第三百三十五章 曹操之悟

小说:虎枭 作者:高月 更新时间:2025-11-12 12:09:25 源网站:2k小说网
  这几天曹操做了一件大事,他正式晋爵为魏王,理由很简单,甘宁封爵楚公,和自己平齐,显然不合适,所以曹操便借助华歆之口,强烈要求天子册封他为魏王,以压制甘宁一头。

  曹操要的只是借口而已,或者说只是一块遮羞布,甘宁封楚公就是最好的借口和遮羞布。

  这天下午,曹操收到了毛玠的亲笔信。

  曹操将写得有些冗长的信足足看了三遍,然后沉默了。

  整整一个下午,曹操坐在自己的书房里一言不发,就像一座雕像。

  下午时分,程昱、陈群和贾诩都被召来了。

  “你们看看这封信!”

  曹操吧毛玠的信递给三人,神情有些凝重。

  程昱看完信件报告,心中也微微紧了一下,随即劝曹操道:“投资教育被称为百年大计,不是没有十年时间是看不出任何变化,但丞相会给他十年时间吗?卑职相信,他所有的努力,最后都是给丞相做嫁衣。”

  程昱的目光确实很锐利,他一下子指出了甘宁投资教育最大的软肋,时间。

  乱世中投资教育并不明智,需要太长的时间,往往等不到花开,辛苦的劳作就被别人夺走了,教育,那是统一天下后才该做的事情。

  曹操轻轻叹息一声,“我并不是针对教育这件事,而是有点害怕甘宁的**眼光,他远远超过了一般的地方诸侯,一般地方诸侯都是千方百计提高军事,别的方面根本不考虑,但甘宁不一样,他不仅加强军备,同时用科举吸引人才,崇尚节俭,轻徭薄赋与民休养,又重视文化教育,大力发展农业,这是一个明君才做的事情,有这样的对手,我岂能不害怕?”

  三人这才明白,丞相担心的并不是甘宁投资教育,而是甘宁这个人。

  曹操在房间里来回踱步,他心中开始有些后悔了,他感觉自己看错了人,过于看重刘备,而轻视了甘宁,总觉得他是孙策第二,太年轻,像一条新出现的河流,奔腾有力,却缺乏沉淀。

  但这几个月甘宁的所作所为,让曹操忽然意识到,甘宁不是一条新河,似乎更像一条古老河流的重生。

  但现在他不可能再杀回江淮了,或许可以安排江东和南郡加强战备。

  曹操把心中的苦涩压了下去,面子和尊严让他不敢也不愿意去面对这种刚刚才涌起的认知,他又把思路转回了事情本身。

  曹操重新坐下,对陈群道:“雕版印刷不光是对教育有利,别的方面也很重要,我也想效仿推广,这件事我就交给军师了,需要什么资源尽管使用。”

  曹操取出一块金牌递给陈群,这是可以任意支取各种资源的权力,和甘宁一样,曹操也把雕版印刷术放到了战略的地位上,给了陈群最大的支持。

  陈群接过金牌点点头,“卑职一定尽全力做好!”

  他用了‘尽全力’这个词,而不是‘一定’,是他心中有一种明悟,甘宁之所以毫不保留地把秘密敞开,恐怕他早就对北方资源下手了。

  众人都告辞了,曹操独自站在窗前,太阳早已落山,月华刚刚升起,夜色和西方余晖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静谧的暮色。

  这是曹操最喜欢的时刻,但此时他根本无心欣赏这种静谧的暮色,他只有只有不安和一丝莫名的恐慌。

  他忽然想起了多年前那个拿着玉玺来找自己的年轻人,那时他卑微、弱小,要求很低,只要一个小小的柴桑县长之职,自己根本就没有把他放在心上。

  可正是因为他的轻视和放纵,让甘宁迅速发展起来,从小溪汇成了小河,又从小河汇成大江,而现在,他似乎已经成了一片无边的大海。

  自己还有机会再压制和消灭他吗?这一刻曹操心中充满了苦涩。

  “父亲,要不要点灯?”

  身后传来次子曹丕的声音,他将一盏热茶放在父亲书案上,小心提醒父亲,房间已经暗了。

  “不用点灯!”

  曹操声音有些疲惫,他看了儿子一眼,半晌道:“你的眼光不错!”

  曹丕一怔,不知道父亲在说什么,曹操却不想说破,只是挥挥手,“去吧!让为父独自静一静。”

  曹丕不敢再说什么,悄悄关上门退了下去,望着儿子身影远去,曹操了叹口气,当年儿子一心想把甘宁留下,自己还不以为然,事实证明,在甘宁这件事上,自己的眼光确实不如儿子,可现在再说这些又有什么用?

  这时,曹操忽然有一种明悟,和甘宁联姻或许是自己这辈子做得最正确的选择之一。

  次日一早,陈群便挑选了十几名干吏组建了印刷署,开始着手雕版印刷,根据毛玠的描述,他们需要制版、木雕、印刷、装订四个环节,以及油墨、造纸两大工程。

  和当初马良和李撰一样,他们首先要找的便是木雕匠和造纸匠,同时进行摸底。

  两天后,初步摸底的结果出现,让陈群如坠冰窟,在邺城根本找不到会刻字的木雕匠,虽然也找到了百余名木雕匠,但手艺很粗糙,一看就是挑剩下的工匠。

  据这些木雕匠交代,一个多月前,一名南方的大富商将邺城优秀的木雕匠收罗一空。

  不用说,这名南方的大富商就是西楚了,不光是木雕匠没有,优质的造纸工匠也被挖光了。

  一时间,陈群陷入了束手无策的焦虑之中。

  陈群的副手正是王朗,相比陈群的焦虑,王朗倒是比较冷静,对陈群笑道:“其实造纸容易解决,江东不是一直以造纸出名吗?把江东的几大造纸工坊强行迁徙到北方就是了。”

  一句话提醒陈群,他拍拍额头笑道:“我真是急糊涂了,把江东给忘记了。”

  他忽然心念一动,“江东能工巧匠云集,木雕匠是不是也能找到?”

  王朗曾是会稽太守,他比较了解江东,摇摇头道:“江东工匠都比较集中,木雕匠主要集中在吴县,这种一挖一窝,我估计西楚那边早就下手。”

  陈群叹口气,“你说到对,但我还是想试一试。”

  王朗想了想道:“其实寻找木雕匠的办法不是没有,我倒是有上下两策。”

  陈群精神一振,“具体说一说!”

  王朗缓缓道:“北方地域广阔,西楚来挖人也只能集中在邺城、许昌这些地方,其他地方他们顾及不到,我们通知各县寻找优秀木雕匠送来邺城,相信会有收获,这是上策。”

  “继续说下策?”

  “下策就是用替代者,比如石雕匠.”

  不等王朗说完,陈群便摇了摇头,“下策不妥,我觉得上策更有希望,先用上策,实在不行再考虑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