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善寺。
寺殿崇广,为京城之最,一座寺院,独占长安一座坊。
而且这还是位于天街一侧,左大兴善寺,右玄都观,恰这两座皇家寺观,还正好处于长安六道高冈对应的九五之上。
当年隋文帝营建大兴城时,九五之地,属飞龙在天,是所谓九五至尊,当然不能给一般人住。于是沿着天街,左边大兴善寺、右玄都观,都各占一坊之地。
做为长安三大译经场之一,
大兴善寺原本始建于三百余年前的西晋武帝时期,原名遵善寺,隋文帝兴建新长安城,把遵善寺搬入城中靖善坊,新寺院建成,取大兴城的大兴二字,和坊名的善字,赐名大兴善寺。
隋开皇年间,天竺僧人阇那崛多、达摩笈多等先后来长安,在大兴善寺译经弘法。而隋平定南陈后,诸多南朝高僧,也纷纷来到长安,不少高僧也在大兴善寺译经传法。
原本打算去终南山打猎放松的皇帝,因魏征谏止,今日被李逸请来大兴善寺。
最近对三阶教的打击,
正是猛烈,
有十大德率领的沙门各宗派的积极参与围剿,三阶教连浪花都掀不起一朵来。
今天,李逸请皇帝来大兴善寺,是因为这里要完成清理三阶教的收官之战。
“长安城中各三阶教寺院和诸寺三阶院的三阶僧人,
总共三千余人,今日全都来大兴善寺参加考试。”
李世民看着这座巨大的佛寺,
“三阶教这些年势头迅猛,但要说长安城中诸寺最有影响力的,还是莫过于大兴善寺!”
当年大兴善寺建成,便是长安最大寺院,制度与太庙同。其开山祖师灵藏法师,是隋文帝杨坚的布衣知交,被杨坚同时任为管理全国僧尼的昭玄统僧官。
此后昭玄统僧猛、继任昭玄统昙延及其随员等,均住本寺。
开皇七年,召慧远、僧休、宝镇、洪遵、昙迁入京,拜为六大德,并有僧众三百余人入寺供养,令为国行道。
寺中又设驿场,诸多天竺僧来此译经传法。
“考试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李世民问。
“考试主要是经义和品德两项,经义分为墨义和贴经。”李逸跟皇帝解释,贴经和墨义都是科举明经考试的方式,贴经相当于填空,墨义相当于经文理解。
这次对三阶教的考核,
朝廷选了十部经典佛经,如金刚经、法华经、华严经、楞严经等,要求是参加考试的三阶僧人,必须得通三经。
可以从这十经中自选三经,根据所选经,参与相应的考试。
贴经、墨义属于笔试,品德则有面试和背调两项。
总之,
没点真材实料,是没法通过这次考试的,尤其是这次不论僧人在寺中地位高下,统一考试,考完后还要糊名阅卷评份。
阅卷者,由三部份人组成,一是大兴善驿经院中的天竺僧波颇等外来僧侣,二是长安大兴善寺等各大寺的高僧们,
其三则是朝廷官员。
这卷子要由这三组人员,阅三次的。
“你觉得长安三阶教三千僧人,能有多少通过?”李世民问。
李逸这次把考试搞的这么场面隆重,有些出乎他意料的。
“笔试,估计能有三成可通过,但若再口试和背调筛选,顶多一成。”
事实上,李逸一成都没打算通过。
三千多三阶教僧人,他打算百里挑一。
最后就留三十来个,通过后授予他们僧牒。
十本佛教经典,通三经,这可不容易。三阶教创立始,信行就不让三阶僧人诵其它佛经,三阶教有自己的佛经,虽然都是从几十部经典佛经中摘录整理缝合成的,
可毕竟不是原著,
只读三阶经书,那就很难通晓三部佛家经典。
更何况,如今的三阶教,藏污纳垢,和尚们忙着收租放贷,娶妻纳妾生儿子,吃肉喝酒潇洒,谁还去苦读经书。
一众高僧大德在寺门口迎接。
李世民对他们很客气,还特意给他们准备了礼物,每位大德一件紫金袈裟,
甚至还对十大德,赐予了一柄九环锡杖。
其它有名的高僧,也都赐予袈裟和禅杖。
皇帝跟李逸私下时,没少说过如今寺院经济对国家的危害,可每次见这些高僧时,却还是十分客气。
这次朝廷重拳出击打击三阶教,
皇帝对这些大德们越发客气了。
民众们不知真相,不懂**,还真以为皇帝也一心向佛,虔诚信教。其实都只是**,是皇帝利用的工具。
甚至可以说这不过是一场表演。
打一派,拉一派,分化拉拢,各个击破而已。
对于战略战术大师李世民来说,这太简单了。
只是,
天下能看懂看透的又有几人呢。
今日大兴善寺门,汇聚了长安大小上百座寺院的一众三纲,诸上座、寺主、维那齐聚,
他们觉得皇帝亲临,
来见证三教阶僧人的淘汰考试,这是他们的胜利,是他们的荣光。
皇帝赐下的紫金袈裟和九环锡杖,更是让他们迷了眼。
大兴善寺占地极广,
容纳下了三千多名参加考试的三阶僧人,
不来考试者,直接就视为自愿还俗。
皇帝在众僧陪同下,巡视了一遍考场。
三千多和尚同时参加考试,场面很壮阔。
为了维持考场秩序,
皇帝今日还特意派了侯君集和周孝范两位禁军大将,带着禁军来寺中维持秩序,
考试入场前,还对僧人搜了身,严查夹带以防舞弊。
“禀陛下,今日应参加考试僧人三千七百三十一人,实到三千六百五十七人,有七十四人未准时应考,视为自愿放弃。
还有一百余人检查时,发现夹带经书等舞弊行为,已经全部取消他们考试资格。”
侯君集向皇帝禀报。
李世民手一挥,“开始考试吧。”
贴经墨义两场考试,其实挺简单的,明经科也是这样考。
填空和理解嘛,考三经的内容,还是自选。
可今天,
许多和尚拿到考卷后,却是开始抓耳挠腮。
李世民看了一圈,
脸色很难看。
“连三部经典佛经都不通,这做的什么和尚?”
“把那些东张西望的全都赶出去,取消考试资格!”
一大群酒肉和尚被赶了出去。
剩下的许多和尚虽然老实了,可却坐在那一个字也写不出,他们不识字也不会写字,让他们贴经墨义,他们只能干瞪眼。
抄又不能抄,
也就只能坐在那里等考试结束了。
那边考场纪律森严,
三千和尚煎熬。
这边皇帝跟一群高僧们倒是谈笑风生,
来自中天竺刹利王种出身的高僧波颇,做为长安佛教界外籍僧代表,因主持翻译的宝星经、般若灯大庄严经等的成功,
被皇帝亲自嘉奖。
赐他译经大德荣誉称号,赏赐紫金袈裟和九环锡杖。
与他一同合译的僧人慧乘、玄谟等僧,也被皇帝嘉奖赏赐。
今天,
在长安诸寺众高僧的见证下,
皇帝一气赐封了译经大德、证义大德等十三种大德称号,每个大德称号又赐封了十三名高僧。
一下子赐封了一百六十九名大德。
看起来这是沙门盛事,
皇帝如此崇佛。
却不知这是李逸和皇帝商量出来的阳谋。
大德,原来很稀少,开皇初只有六大德,后来有十大德。
十大德管理全国僧人、教团事务,是僧官。
后来又添加了些译经大德。
但每一个大德称号,都很稀少珍贵。
而现在,
皇帝刚砍了一个拥有三个大德称号的法雅,
然后一口气给授封一百六十九个大德。
物以稀为贵,
这大德多了,自然也就滥了,贬值了。
这就是阳谋。
两场考试考完,当场阅卷。
许多阅卷僧人,都还刚获得大德称号,一个个精气神十足。
三千多份卷子,都糊名了,
没有誊抄,也用不着,三轮阅卷呢。
交白卷的一大堆,直接就刷下来了。
不管你有什么理由,这次考试要求就是得能诵读经典,也还得能抄写甚至理解。
白卷,淘汰,强制还俗。
继续阅卷,
又是大量连贴经这关都过不去的,更别说墨义,对提出的经文理解,牛头不对马嘴。
淘汰,
淘汰,
真正能通过贴经、墨义这关的,十不足一。
这些人还要面试,
而娶妻生子、吃肉喝酒破戒的和尚,也是直接淘汰。
甚至于在寺中,接触钱财,管理产业的僧人,也都被直接淘汰,三阶寺有庞大的无尽藏院,虽也有数量众多的净人来管理这些俗务、俗物,但也还有不少僧人也在参与管理。
淘汰,
淘汰,
继续淘汰。
李逸没兴趣参与这些,他在寺中浏览,还特意去了驿经场,看了看那群来自天竺的僧人。
在这里,
他看到一位年轻的和尚,长的端正清秀,正聚经会神的翻译着经文,连他到来都没注意。
刚被天子赐予译经大德称号的天竺僧波颇,赶紧把这年轻僧人叫起来。
“还不快拜见卫王李平章!”
年轻僧人不卑不亢,双手合十,“弟子玄奘,拜见卫王!”
李逸听到那个名字,不由的仔细的打量起他,风度翩翩斯文有礼,这难道就是唐三藏?
“你法号玄奘?”
西游记里说唐僧是凌烟阁功臣殷开山的外甥。
可他现在当面询问下才知,唐僧今年二十一岁,于隋仁寿二年出生于洛阳缑氏县,俗名陈祎,他家原也是官宦人家,父亲做过县令,外公曾任洛州长史。
他是家中第四子,属于老来得子,他父亲五十多岁才生下他。
后来战乱,父亲病亡,他日子陷入困顿,后来出家做了和尚。
这经历倒跟魏征有点像,魏征父亲也曾是县令,魏征也是他父亲老来子,父母早亡,生活困顿,于是去当了道士。
“你刚才在翻译什么经书这么入神?”
“弟子刚才看的是东晋僧人法显撰写的《佛国记》。”
东晋僧人法显,曾经西行天竺,并成功返回,回来后写下了一本佛国记。
年轻的玄奘是借调来大兴善寺,协助这次三阶教考试的,他也是趁着空闲,来译经院拜该这里的天竺僧人。
他看法显佛国经,跟天竺僧人波颇等谈天竺佛教,这让他心中萌发了西行求取佛经的念头。
可朝廷向来禁止国人随意出境,想申请西行出境太难。
看着年轻的卫王李逸,玄奘突然有了求助李逸,请这位年轻宰相给他特批过所出境的念头。
(本章完)
寺殿崇广,为京城之最,一座寺院,独占长安一座坊。
而且这还是位于天街一侧,左大兴善寺,右玄都观,恰这两座皇家寺观,还正好处于长安六道高冈对应的九五之上。
当年隋文帝营建大兴城时,九五之地,属飞龙在天,是所谓九五至尊,当然不能给一般人住。于是沿着天街,左边大兴善寺、右玄都观,都各占一坊之地。
做为长安三大译经场之一,
大兴善寺原本始建于三百余年前的西晋武帝时期,原名遵善寺,隋文帝兴建新长安城,把遵善寺搬入城中靖善坊,新寺院建成,取大兴城的大兴二字,和坊名的善字,赐名大兴善寺。
隋开皇年间,天竺僧人阇那崛多、达摩笈多等先后来长安,在大兴善寺译经弘法。而隋平定南陈后,诸多南朝高僧,也纷纷来到长安,不少高僧也在大兴善寺译经传法。
原本打算去终南山打猎放松的皇帝,因魏征谏止,今日被李逸请来大兴善寺。
最近对三阶教的打击,
正是猛烈,
有十大德率领的沙门各宗派的积极参与围剿,三阶教连浪花都掀不起一朵来。
今天,李逸请皇帝来大兴善寺,是因为这里要完成清理三阶教的收官之战。
“长安城中各三阶教寺院和诸寺三阶院的三阶僧人,
总共三千余人,今日全都来大兴善寺参加考试。”
李世民看着这座巨大的佛寺,
“三阶教这些年势头迅猛,但要说长安城中诸寺最有影响力的,还是莫过于大兴善寺!”
当年大兴善寺建成,便是长安最大寺院,制度与太庙同。其开山祖师灵藏法师,是隋文帝杨坚的布衣知交,被杨坚同时任为管理全国僧尼的昭玄统僧官。
此后昭玄统僧猛、继任昭玄统昙延及其随员等,均住本寺。
开皇七年,召慧远、僧休、宝镇、洪遵、昙迁入京,拜为六大德,并有僧众三百余人入寺供养,令为国行道。
寺中又设驿场,诸多天竺僧来此译经传法。
“考试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李世民问。
“考试主要是经义和品德两项,经义分为墨义和贴经。”李逸跟皇帝解释,贴经和墨义都是科举明经考试的方式,贴经相当于填空,墨义相当于经文理解。
这次对三阶教的考核,
朝廷选了十部经典佛经,如金刚经、法华经、华严经、楞严经等,要求是参加考试的三阶僧人,必须得通三经。
可以从这十经中自选三经,根据所选经,参与相应的考试。
贴经、墨义属于笔试,品德则有面试和背调两项。
总之,
没点真材实料,是没法通过这次考试的,尤其是这次不论僧人在寺中地位高下,统一考试,考完后还要糊名阅卷评份。
阅卷者,由三部份人组成,一是大兴善驿经院中的天竺僧波颇等外来僧侣,二是长安大兴善寺等各大寺的高僧们,
其三则是朝廷官员。
这卷子要由这三组人员,阅三次的。
“你觉得长安三阶教三千僧人,能有多少通过?”李世民问。
李逸这次把考试搞的这么场面隆重,有些出乎他意料的。
“笔试,估计能有三成可通过,但若再口试和背调筛选,顶多一成。”
事实上,李逸一成都没打算通过。
三千多三阶教僧人,他打算百里挑一。
最后就留三十来个,通过后授予他们僧牒。
十本佛教经典,通三经,这可不容易。三阶教创立始,信行就不让三阶僧人诵其它佛经,三阶教有自己的佛经,虽然都是从几十部经典佛经中摘录整理缝合成的,
可毕竟不是原著,
只读三阶经书,那就很难通晓三部佛家经典。
更何况,如今的三阶教,藏污纳垢,和尚们忙着收租放贷,娶妻纳妾生儿子,吃肉喝酒潇洒,谁还去苦读经书。
一众高僧大德在寺门口迎接。
李世民对他们很客气,还特意给他们准备了礼物,每位大德一件紫金袈裟,
甚至还对十大德,赐予了一柄九环锡杖。
其它有名的高僧,也都赐予袈裟和禅杖。
皇帝跟李逸私下时,没少说过如今寺院经济对国家的危害,可每次见这些高僧时,却还是十分客气。
这次朝廷重拳出击打击三阶教,
皇帝对这些大德们越发客气了。
民众们不知真相,不懂**,还真以为皇帝也一心向佛,虔诚信教。其实都只是**,是皇帝利用的工具。
甚至可以说这不过是一场表演。
打一派,拉一派,分化拉拢,各个击破而已。
对于战略战术大师李世民来说,这太简单了。
只是,
天下能看懂看透的又有几人呢。
今日大兴善寺门,汇聚了长安大小上百座寺院的一众三纲,诸上座、寺主、维那齐聚,
他们觉得皇帝亲临,
来见证三教阶僧人的淘汰考试,这是他们的胜利,是他们的荣光。
皇帝赐下的紫金袈裟和九环锡杖,更是让他们迷了眼。
大兴善寺占地极广,
容纳下了三千多名参加考试的三阶僧人,
不来考试者,直接就视为自愿还俗。
皇帝在众僧陪同下,巡视了一遍考场。
三千多和尚同时参加考试,场面很壮阔。
为了维持考场秩序,
皇帝今日还特意派了侯君集和周孝范两位禁军大将,带着禁军来寺中维持秩序,
考试入场前,还对僧人搜了身,严查夹带以防舞弊。
“禀陛下,今日应参加考试僧人三千七百三十一人,实到三千六百五十七人,有七十四人未准时应考,视为自愿放弃。
还有一百余人检查时,发现夹带经书等舞弊行为,已经全部取消他们考试资格。”
侯君集向皇帝禀报。
李世民手一挥,“开始考试吧。”
贴经墨义两场考试,其实挺简单的,明经科也是这样考。
填空和理解嘛,考三经的内容,还是自选。
可今天,
许多和尚拿到考卷后,却是开始抓耳挠腮。
李世民看了一圈,
脸色很难看。
“连三部经典佛经都不通,这做的什么和尚?”
“把那些东张西望的全都赶出去,取消考试资格!”
一大群酒肉和尚被赶了出去。
剩下的许多和尚虽然老实了,可却坐在那一个字也写不出,他们不识字也不会写字,让他们贴经墨义,他们只能干瞪眼。
抄又不能抄,
也就只能坐在那里等考试结束了。
那边考场纪律森严,
三千和尚煎熬。
这边皇帝跟一群高僧们倒是谈笑风生,
来自中天竺刹利王种出身的高僧波颇,做为长安佛教界外籍僧代表,因主持翻译的宝星经、般若灯大庄严经等的成功,
被皇帝亲自嘉奖。
赐他译经大德荣誉称号,赏赐紫金袈裟和九环锡杖。
与他一同合译的僧人慧乘、玄谟等僧,也被皇帝嘉奖赏赐。
今天,
在长安诸寺众高僧的见证下,
皇帝一气赐封了译经大德、证义大德等十三种大德称号,每个大德称号又赐封了十三名高僧。
一下子赐封了一百六十九名大德。
看起来这是沙门盛事,
皇帝如此崇佛。
却不知这是李逸和皇帝商量出来的阳谋。
大德,原来很稀少,开皇初只有六大德,后来有十大德。
十大德管理全国僧人、教团事务,是僧官。
后来又添加了些译经大德。
但每一个大德称号,都很稀少珍贵。
而现在,
皇帝刚砍了一个拥有三个大德称号的法雅,
然后一口气给授封一百六十九个大德。
物以稀为贵,
这大德多了,自然也就滥了,贬值了。
这就是阳谋。
两场考试考完,当场阅卷。
许多阅卷僧人,都还刚获得大德称号,一个个精气神十足。
三千多份卷子,都糊名了,
没有誊抄,也用不着,三轮阅卷呢。
交白卷的一大堆,直接就刷下来了。
不管你有什么理由,这次考试要求就是得能诵读经典,也还得能抄写甚至理解。
白卷,淘汰,强制还俗。
继续阅卷,
又是大量连贴经这关都过不去的,更别说墨义,对提出的经文理解,牛头不对马嘴。
淘汰,
淘汰,
真正能通过贴经、墨义这关的,十不足一。
这些人还要面试,
而娶妻生子、吃肉喝酒破戒的和尚,也是直接淘汰。
甚至于在寺中,接触钱财,管理产业的僧人,也都被直接淘汰,三阶寺有庞大的无尽藏院,虽也有数量众多的净人来管理这些俗务、俗物,但也还有不少僧人也在参与管理。
淘汰,
淘汰,
继续淘汰。
李逸没兴趣参与这些,他在寺中浏览,还特意去了驿经场,看了看那群来自天竺的僧人。
在这里,
他看到一位年轻的和尚,长的端正清秀,正聚经会神的翻译着经文,连他到来都没注意。
刚被天子赐予译经大德称号的天竺僧波颇,赶紧把这年轻僧人叫起来。
“还不快拜见卫王李平章!”
年轻僧人不卑不亢,双手合十,“弟子玄奘,拜见卫王!”
李逸听到那个名字,不由的仔细的打量起他,风度翩翩斯文有礼,这难道就是唐三藏?
“你法号玄奘?”
西游记里说唐僧是凌烟阁功臣殷开山的外甥。
可他现在当面询问下才知,唐僧今年二十一岁,于隋仁寿二年出生于洛阳缑氏县,俗名陈祎,他家原也是官宦人家,父亲做过县令,外公曾任洛州长史。
他是家中第四子,属于老来得子,他父亲五十多岁才生下他。
后来战乱,父亲病亡,他日子陷入困顿,后来出家做了和尚。
这经历倒跟魏征有点像,魏征父亲也曾是县令,魏征也是他父亲老来子,父母早亡,生活困顿,于是去当了道士。
“你刚才在翻译什么经书这么入神?”
“弟子刚才看的是东晋僧人法显撰写的《佛国记》。”
东晋僧人法显,曾经西行天竺,并成功返回,回来后写下了一本佛国记。
年轻的玄奘是借调来大兴善寺,协助这次三阶教考试的,他也是趁着空闲,来译经院拜该这里的天竺僧人。
他看法显佛国经,跟天竺僧人波颇等谈天竺佛教,这让他心中萌发了西行求取佛经的念头。
可朝廷向来禁止国人随意出境,想申请西行出境太难。
看着年轻的卫王李逸,玄奘突然有了求助李逸,请这位年轻宰相给他特批过所出境的念头。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