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第764章 皇帝惊魂

小说: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作者:木子蓝色 更新时间:2025-10-27 16:52:50 源网站:2k小说网
  金秋十月。

  征讨朔方的将士们凯旋,

  李靖献俘太庙。

  梁师都的首级,悬于长安城阙。

  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太上皇搬进了大安宫。

  大唐天子李世民,也正式入主太极宫,住进了甘露殿中。

  常朝,

  也正式回到太极殿召开。

  坐在太极殿御座上,皇帝面色潮红。

  在东宫登基称帝百余日,终究是少了点什么,只有坐在了太极殿上,才真正圆满。

  “永康县公李靖,以功进封代国公,加真封二百户,通前共六百户,赐物六百段,及青海骢两匹,银瓶一对!”

  “检校凉州都督,兼太子左卫率!”

  黑色幞头下露出的花白两鬓,满是沧桑的脸上,也难掩激动。

  犹记得,当年十来岁少年郎,与舅父韩擒虎讨论军事,得开国名帅的舅舅称赞将来必为名将。

  后来刚出仕,便得到权相杨素称赞,说将来能坐到他的位置。

  可后来却蹉跎几十年,一转眼五十多。

  谁能料到,

  大器晚成,这几年随李孝恭平定东南,安抚岭南,如今也终于独当一面,率师讨平了这天下最后一路反王。

  在这头发都白了的年纪,晋爵国公,实封六百户,检校凉州都督,内定为明年伐吐谷浑主帅。

  说大器晚成也好,说时来运转也罢,

  多年准备也算是一展所长,

  李靖目光看向卫王李逸,自己如今的成功,也离不开他的帮助。

  他心里记着那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诏令宣读完,

  李靖谢恩。

  通事舍人又拿出几道诏书宣读。

  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上柱国、代郡王李逸,改封为卫郡王。

  赵郡王李孝恭改封为河间郡王,迁观州刺史。

  燕郡王李艺改封为离石郡王,迁石州刺史。

  皇六弟赵王李元景改封荆王,授雍州牧、右骁卫大将军,遥领安州大都督。

  皇七弟鲁王李元昌改封汉王,遥领梁州都督。

  三皇子汉王李恪改封蜀王,授益州大都督。

  四皇子卫王李泰改封越王,授扬州大都督,督常、海、润、楚等十六州诸军事,又兼越州都督,督越婺泉建台括六州。

  追封皇次子李宽为楚王,赠凉州总管、司徒,以宗室济南公李世都子李灵龟嗣。

  以宗室赠西平王李琼之子李保定为卫怀王李玄霸嗣。

  连串的诏令,让人眼花缭乱。

  涉及八王。

  李逸代郡王改为卫郡王,换了个爵号,但仍还是宰相,其地位不变。

  而李艺和李孝恭,也改了封号,从一个字的郡王改成了两个字郡王,加上一个迁河北观州刺史,一个迁河东石州刺史,都远离关中核心,可以说是贬降。

  尤其是对李艺来说,原本是割据一方的藩镇枭雄,入朝后拜大将军、出镇为总管,可新皇上位后召还朝中,一直闲坐。

  这次改封为离石郡王,那可是稽胡为主的偏僻之地,李艺还去那当刺史,是再明显不过的贬降。

  李孝恭也是一贬再贬,之前贬晋州刺史,现在贬到河北去了。

  当初李孝恭与李靖组合,也曾横扫东南半壁江山,如今李靖加官晋爵,李孝恭却是一贬再贬。

  反倒是两位皇弟和两位皇子的改封爵位和授官,并没有引起太大关注。

  不论是皇六弟李元景授雍州牧领安州大都督,还是李泰一人兼领东南两都督,都督二十余州诸军事,

  大家都清楚,这不过只是遥领,一个虚名而已。

  李元景也不过六岁,而李泰才三岁多。

  这四个亲王,官再大也都是虚的。

  四位亲王,遥领了三个大都督,和两个都督职,李泰一人领了两个都督,东南半边天都遥领了,不过大家也能理解,毕竟李泰是皇帝的嫡次子,

  但是出生不久,太上皇把这个孙子,过继到了卫王李玄霸名下。李泰那以后就喊李世民为伯父,如今他改封李泰为越王,其实就是让这个嫡子再次归宗,重回自己名下。

  从宗室中另选了个李保定过继到李玄霸名下。

  皇帝要补偿下这嫡次子,大家也能理解。

  四五岁的亲王大都督,谁也不会真放心上。

  今日虽非朔望朝,可在京九品以上职官也全都来太极殿朝会。

  朝会结束后,

  李世民来到立政殿,

  长孙皇后带着韦贵妃等一众嫔妃拜见,

  立政殿与东宫丽正殿名字相仿,却又完全不同。

  “这里如何?”李世民笑着问长孙,长孙回复说挺好。

  李世民和长孙夫妇以前也住在太极宫,在称为西宫的承乾殿,齐王元吉住武德殿。

  他们夫妇还在承乾殿生下了嫡长子,太上皇直接赐名承乾。

  后来秦王功绩越来越高,皇帝便让他搬出宫,先在城南赐一坊之地营建秦王府,之后又以功高,在禁苑西面建弘义宫为秦王府。

  搬出太极宫也有好几年,

  再回来,

  身份大变了。

  如今这对年轻的夫妇,是太极宫之主,这天下至尊。

  早上李世民在太极殿早朝,长孙皇后也在立政殿接受命妇们的朝见。

  长孙觉得不论是在承乾殿还是城南坊,又或弘义宫还是东宫,再到这里,只要是夫妇相随,都一样。

  夜晚,

  李世民就宿在长孙的立政殿,

  夫妻有说不完的话。

  “陛下对青雀是不是太过宠溺了一些,他才四岁不到,又是拜扬州大都督又兼越州都督,一人都督二十二州诸军事,还兼左武候大将军,未免太过了。”

  温存过后,长孙依在丈夫怀里柔声说道。

  “当初太上皇让我把二郎过继给五弟智云为嗣,又把四郎过继给三弟玄霸为嗣,

  其实我当初是不太愿意的,

  尤其是青雀,那时才出生不久,尚在你怀里吃奶,可太上皇旨意不容违背,我也只能看着他们被过继,

  青雀从会说话起,就不能喊你母亲,我看你在背后默默的抹了无数次眼泪。

  如今,我为天子,肯定要把四郎再要回来,这几年对你,对他很是亏欠,我补偿一些。”

  长孙眼眶不由温润了几分,想到这几年,自己亲儿子,却只能喊自己伯母,那种心痛确实意难平。

  “我们以后对四郎多关爱些便是,但不是这种方式呀。”

  “我知道的,自有分寸。”李世民抚着妻子长发道。

  长孙叹了声气,“可惜二郎那孩子命薄。”

  二皇子李宽,宫人所生,当初太上皇让过继给了楚王李智云名下,可李宽早早夭折了。

  “这孩子命薄,”李世民叹气。

  他如今为天子,也还是把李宽认回来了,另选宗室子过继到弟弟李智云名下。

  李宽太年幼,重回自己名下,却也只能是国除。

  并没有再选宗室子过继到李宽名下,他还未**呢。

  “你说将来,待他们加冠**后,把他们分封外地,建藩立国如何?”

  长孙皇后依偎着丈夫,闭着眼睛,觉得无比的踏实,“太子承乾也才五岁,青雀他们更小,

  现在谈论这些还太早吧。

  臣妾现在只想能天天看着他们在眼前,陪着他们长大。”

  李世民轻抚妻子后背,他是很赞成分封之制的,可这事支持者少。

  此前太上皇也准备搞分封,不仅分封皇族宗室,还要分封异姓功臣,但却是要分封边疆,世袭都督、刺史之职。

  他也差点就要分封去南中,

  做那乌蛮白蛮的君主。

  如今换个身份,

  他成了天子,再来考虑分封,似乎又觉得太上皇当初那套,把宗室和功臣,分封于四边,屏藩中央朝廷的设想,似乎挺不错。

  只是,

  那些得世封者却容易反对,认为这是被踢出中枢,近乎流放。

  “陛下,睡吧,你近来宵衣旰食,太操劳了。”长孙安抚。

  “嗯。”

  李世民也躺好,

  皇帝轻拍妻子臀部,长孙皇后便知会的转过身,背对着丈夫。丈夫喜欢从后面抱着她睡,她也喜欢蜷缩在丈夫的怀中。

  两人沉沉睡去。

  不知睡了多久,

  突然李世民惊醒,

  大汗淋漓,大口的喘着粗气。

  “二郎,”长孙醒来,见丈夫模样,连忙帮他抚胸,“做噩梦了吗?”

  皇后去调了蜂蜜水给丈夫喝,

  “我刚刚,刚刚梦到了许多跟随我征战而阵亡的将士们,浅水塬和高墌城下的白骨,升腾起了鬼火。

  梦到洛阳城下,亡灵游荡。

  还梦到,

  梦到了薛举、刘武周、宋金刚、窦建德、王世充等人狰狞着向我扑来···”

  皇帝惊魂未定,

  这一晚上却是再也睡不着了。

  次日皇帝顶着黑眼圈早朝,

  朝会后召僧人玄奘入内殿,躬升御床,请玄奘讲经。

  八宰相、十大德,十二谏臣旁听。

  年轻的玄奘讲解金刚经后,又广列自古以来明君昏主制御之术,兼陈释门大拯以慈救为宗。

  李世民听闻后大悦,认为他不仅对佛经深有研究,而且还能向君王进谏,把佛教作为明君的御国之术阐述政教的关系。

  决定今年初一、十五禁止屠宰。

  “朕昨夜梦到为大唐征战阵亡的将士们,如今天下一统,朕决定在举义征剿的七个主要战场各修建一座佛寺,以超度烈士的亡灵。

  举办水陆法会,请玄奘法师主持。”

  “弟子岂敢。”玄奘连忙推辞。

  水陆法会,全称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这是极隆重而盛大的佛事仪则。

  最初是梁武帝在金山寺修建水陆法会,北周与隋,此仪不行。

  而如今,

  李世民欲在大兴善寺办一场盛大的水陆法会,从长安精选三千六百名僧人参与作法,连续七七四十九天,超度大唐开国以来阵亡的将士们,以及隋乱以来死去的孤魂野鬼!

  玄奘推辞,认为自己不够这个资格。

  “朕见你最是虔诚,此次水陆大会要举行七七四十九天,年长的大德们也不好坚持,

  你虔诚又年轻,便由你来主持。”

  皇帝不许他再推辞,

  “朕听闻你发下宏愿,欲往西天佛国,求取真经?”

  玄奘连忙称是。

  “如此虔诚,值得鼓励,待这次你圆满主持水陆大会,朕便安排官吏、士兵随同你一同往西天取经!”

  玄奘惊喜。

  而皇帝最后,更是直接赐予玄奘译经大德称号。

  虽然这几天,皇帝赐封了一百多个大德,有十三种大德称号,可玄奘这位译经大德,却也还是让十大德侧目。

  太年轻了。

  并不是大寺三纲,也不是义学名僧,才二十出头,却一下子就成为了译经大德,还要主持如此盛大的水陆法会!

  既暗暗感慨皇帝崇佛,圣教将大兴,却又望着年轻的玄奘,有些心情复杂。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