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殿上。
通事舍人正宣读诏令,
“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卫郡王李逸,可充山东道观风俗使。
宜宣德化,以正人伦,省察幽隐,以达民情。
凡官吏之贪廉,田野之垦辞,学校之兴废,皆得专达于上,赐紫绶金章,车旗服物,以章其荣······”
李逸上前接下诏书。
皇帝李世民走下御座拉着李逸的手道:“卿立志方直,竭尽忠诚至公无私,任职为官,总能胜任所托。
如今肩负重任,承担重要使命,特赐卿荀悦所著汉纪一部,此书叙致简要,论议深博,极为政之体,尽君臣之义。
再赐卿胡瓶一枚,虽无千镒之重,却是朕自用之物!”
内侍捧着托盘过来,
上面有一部荀悦汉纪,一只胡瓶。
胡瓶充满异域风情,俯视如莲花状,腹部有六个高浮雕人首,
凤首龙柄,壶首细长,喇叭形圈足,壶上绘忍冬纹。
这是一只鎏金银壶。
凤头人面壶的那六个浮雕人首,面部栩栩如生,肌肉丰满,弯眉大眼,小口修鼻,额前分发,两两共结一发辫,充满天竺人物之风。
这是西域粟特胡商,从丝路带到长安,进贡给天子的。
皇帝用来饮酒的壶。
现在赏赐给李逸用。
“臣谢陛下赏赐。”
皇帝车驾巡洛阳,李逸这位心腹大臣,就是去打头站的。
皇帝还特意给他加了个山东道观风俗使之衔,这虽是个临时性差遣,但权力却很大。
既访民间风俗、疾苦,也可以考察官吏,进行奖惩。
三品以下官违法犯罪,可以直接罢官、入狱,甚至先斩后奏!
以宰相之尊出使,
给予便宜行事特权。
并特调派长安南衙十二卫两万四千番上府兵给李逸打前站。
君臣默契,
李逸知道皇帝在担忧什么,
一个眼神交流,
他让皇帝放心。
皇帝虽赐下的是胡瓶和汉纪,没赐尚方剑,但山东道观风俗使的权柄够大了。
出了潼关,
太行山以东,淮河以北的河南河北,都是这山东道范围。
领了旨意,
回家便准备次日出发。
妻妾儿女皆不舍,
自夏天从代北回京后这半年,李逸这几年也是难得在家与妻儿相聚这么久。
孩子们也渐大了,相处久了都喜欢阿耶。
一众妻妾都给他准备了不少东西,有亲手缝制的保暖御寒衣服,有暖和的皮靴,
还有为他订制的暖手炉等。
十娘说让没怀孕的妾侍都跟着去洛阳,再挑些年轻伶俐的婢女去。
李逸却说他这趟任务重,要快马加鞭赶往洛阳。
他让十娘就挑选两三个侍妾随后去洛,最好是挑没孩子,且自愿去洛阳的。
有孩子的,还是留下来照顾孩子更好,就不必去了。
家中没生养过,且现在还没怀孕的妾侍也还是有七八个的,她们都自愿去。
至于妻妾们房中的通房侍女,以及家里养的家伎,也还很多,也想抓住这机会跟去洛阳,
若得临幸,又运气好怀孕,那地位可就从侍婢、家伎,能提升为侍妾了。
罗三娘也想去洛阳,
不过她不是想趁机争宠什么的,她关注的点在别处。
“阿郎,朝廷会如前朝一样,迁都洛阳吗?”
李逸捧着茶杯,“暂时不会,将来有可能。”
罗三娘眼睛发亮,“将来是什么时候,三年五年?还是十年?”
“也许二十年,也许三十年吧,反正二十年内不太可能的。”
听到这话,罗三娘有些失望,但随即又道:“二三十年后真的会迁都洛阳吗?”
“洛阳天下中心,四通八达。”
罗三娘立马道:“那咱家也得抓紧布局洛阳啊,现在洛阳城里的宅院、坊市商铺肯定便宜吧?”
对于罗三娘这财迷表现,李逸只是笑笑。
事实上,李家产业也早就有往洛阳发展了。
次日一早,
李逸便出发去洛阳。
两京相隔八百里,沿途有驿站。
驿站传递体系有马驿,也有步驿,而州县公文和特效传送有传马。
传马要求是日行四驿,一百二十六。
驿马是日行六驿,一百六十里。
特急文书要求日驰十六驿,四百八十里。
而八百里加急,就是十万火急的军情了。
李逸带着三百禁军急驰洛阳,日行六驿,仅用五天就抵达洛阳城外。
而皇帝车驾,到时一天顶多四十到六十里,从长安到洛阳,起码得半个月。
···
午后的日头悬在洛阳北面的邙山之上,像个蒙着层细纱的盘子,模糊的照在洛阳城上。
风从北吹来,
干燥而冷硬,卷起官道上的浮尘,扑向那高大巍峨的城墙。
城墙在多年的风雨战火中留下了许多深浅不一的痕迹,好几段城墙颜色相差很大,那都是战后修补的,像是刚愈合的伤疤。
城门洞开,
两队士兵持矛佩刀,在寒风中肃立值守,有士兵忍不住悄悄跺着有些冻僵的脚。
今年冬比往年要暖和许多,
可再暖和,现在也马上要到腊月了。
在城门口站上半天,也被风刮的浑身冰凉。
“路引!”
“进城的提前把路引拿出来,别排到了再来翻找。”
“车载的马骡驮的货物,都打开接受检查!”
···
值守的士兵有些不耐烦的一遍遍重复着,
城门前,进城的人排着队,查路引、查货物,这让城门堵了起来,可不管是商贩还是百姓,都不敢有怨言,搓着手在寒风中等候。
有往城里送菜的,也有往城里送柴送炭的,
外来的客商···
队伍排的很长,检查的很慢,
大家一边跺脚搓手,一边低声的交谈着,
话里话外,
大都是对今年许久不曾下雨下雪的忧虑,还有对粮价不断上涨的不安。
远处官道上,
出现数骑。
许多道目光望过去,看到他们自觉的在队伍的后面落马排队,大家便又都收回目光,继续和身边人交谈着。
他们并不知道,
这几骑看似普通的人,为首者会是朝廷的宰相李逸。
挂着山东道观风俗使衔的李逸,
五天时间,便从长安赶到洛阳,
他把几百随从兵马留在三十里外,自己特意换了身装备,骑着老马进城。
排了许久,
才终于到他们。
李逸拿出早准备好的假身份,长安来的士人,来洛阳访亲探友。
士兵检查了几人过所,还检查了包袱,又例行盘问一番,
“行了,可以入城了。”
那人挥了挥手,却又问,“听说皇帝下月要率百官移驾洛阳就食,可有此事?”
李逸道:“在长安时,倒是也听说了不少,不过真假就不知了。”
士兵点了点头,也不再追问。
李逸几人便牵着老马入了城。
相较于京师长安,
曾经的隋东都洛阳,显得残破而又萧瑟,
虽然这座洛阳城,比长安城还要新,此城修建于大业元年,距如今也不过才十八年。
而长安城是开皇二年开始建造,早了二十多年。
但此时的洛阳,
哪还有半点天下中心,能让四方藩国使臣惊叹的东都气象。
唐长安城,早已从战乱中恢复过来,
而洛阳,却依然还半死不活的,仍陷在泥潭中没出来。
进城后,李逸没有直接去洛州都督府见都督蒋国公屈突通,而是先去了市场。
隋洛阳城也有一百多个坊,并有三个坊市,东市曰丰都,南市曰大同,北市曰通远。
李逸先去了南市,
但这个南市不是隋朝的南市大同市,而是原东市丰都市,
大唐收取洛阳后,东市更名南市。
原来的丰都市,占地四坊,以经营丝绸、瓷器为主,其内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四壁有四百余店。
隋末时李密以孟让为总管,让夜率步骑三千入东都外郭,烧掠丰都市,无数店铺毁坏。
而越王杨侗也曾运回洛仓米入城,遣兵五千屯丰都市。
经历战火后,
大唐以其在洛水南,故改称南市,缩减为两坊之地。
南市中除了仍还经营传统的丝绸、瓷器外,这里还主要经营粮食生意,拥有不少粮商的粮食仓库。
曾经的丰都市占地四坊,周围八里,热闹非凡,数千家商铺经营。
而如今,却萎缩的只剩下两坊之地,另两坊已经改成居民区。改名后的南市,再不复曾经的热闹兴盛。
过去南市周边的里坊,也是相当热闹,商人们就近安家,甚至还有几坊,大量居住着胡人。
午后,
南市也正开市营业着。
李逸入市,
感觉南市比长安的东市西市差远了,
中心十字街上,有人推车叫卖着蒸饼,也有人在卖羊肉汤。
李逸感觉肚子有点饿了,便招手,“蒸饼。”
那正大声叫卖着蒸饼的小贩连忙应声,推车过来,李逸见他个子有些矮,便笑问,“你不姓武吧?”
“小的姓王不姓武,客官要蒸饼么,热乎的蒸饼,又大又松软。”
“给我们来二十个。”李逸一行五人,一人要了四个。
矮个子蒸饼小贩闻听高兴的道,“好嘞,二十个蒸饼,一个二十文,合计四百文钱。”
他的话音刚落,
李逸身后的李恩泽便嚷叫起来,“卖蒸饼的,你莫不是看我们是外地人,便想欺生宰客不成?
长安一个蒸饼才两文钱,你这什么蒸饼要二十钱一个?
你当你卖的是古楼子吗,你家蒸饼里也有半斤羊肉,还放了胡椒?凭什么敢卖十倍之价?”
王蒸饼闻言苦笑,“客官,客官,小的哪敢宰客啊,实在是如今洛阳的粮价一天一个价,天天涨,我这蒸饼也就只能跟着涨价,小的只是赚点辛苦钱,养家糊口而已。”
“二文钱一个的蒸饼都已经算贵了,你这二十钱一个,怎么不去抢?”
中秋节前,长安的蒸饼,一文钱两个,现在两文钱一个,都涨了四倍了。没想到,洛阳城的更贵,居然二十钱一个。
李逸眉头皱起。
那小贩还在辩解,“如今洛阳城都在传,说皇帝要率长安文武百官和将士们来洛阳,最少十万人来洛阳,
这消息一出啊,洛阳城的粮食那是涨疯了。
再这样涨下去啊,我这小本生意想做也都做不成了···”
(本章完)
通事舍人正宣读诏令,
“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卫郡王李逸,可充山东道观风俗使。
宜宣德化,以正人伦,省察幽隐,以达民情。
凡官吏之贪廉,田野之垦辞,学校之兴废,皆得专达于上,赐紫绶金章,车旗服物,以章其荣······”
李逸上前接下诏书。
皇帝李世民走下御座拉着李逸的手道:“卿立志方直,竭尽忠诚至公无私,任职为官,总能胜任所托。
如今肩负重任,承担重要使命,特赐卿荀悦所著汉纪一部,此书叙致简要,论议深博,极为政之体,尽君臣之义。
再赐卿胡瓶一枚,虽无千镒之重,却是朕自用之物!”
内侍捧着托盘过来,
上面有一部荀悦汉纪,一只胡瓶。
胡瓶充满异域风情,俯视如莲花状,腹部有六个高浮雕人首,
凤首龙柄,壶首细长,喇叭形圈足,壶上绘忍冬纹。
这是一只鎏金银壶。
凤头人面壶的那六个浮雕人首,面部栩栩如生,肌肉丰满,弯眉大眼,小口修鼻,额前分发,两两共结一发辫,充满天竺人物之风。
这是西域粟特胡商,从丝路带到长安,进贡给天子的。
皇帝用来饮酒的壶。
现在赏赐给李逸用。
“臣谢陛下赏赐。”
皇帝车驾巡洛阳,李逸这位心腹大臣,就是去打头站的。
皇帝还特意给他加了个山东道观风俗使之衔,这虽是个临时性差遣,但权力却很大。
既访民间风俗、疾苦,也可以考察官吏,进行奖惩。
三品以下官违法犯罪,可以直接罢官、入狱,甚至先斩后奏!
以宰相之尊出使,
给予便宜行事特权。
并特调派长安南衙十二卫两万四千番上府兵给李逸打前站。
君臣默契,
李逸知道皇帝在担忧什么,
一个眼神交流,
他让皇帝放心。
皇帝虽赐下的是胡瓶和汉纪,没赐尚方剑,但山东道观风俗使的权柄够大了。
出了潼关,
太行山以东,淮河以北的河南河北,都是这山东道范围。
领了旨意,
回家便准备次日出发。
妻妾儿女皆不舍,
自夏天从代北回京后这半年,李逸这几年也是难得在家与妻儿相聚这么久。
孩子们也渐大了,相处久了都喜欢阿耶。
一众妻妾都给他准备了不少东西,有亲手缝制的保暖御寒衣服,有暖和的皮靴,
还有为他订制的暖手炉等。
十娘说让没怀孕的妾侍都跟着去洛阳,再挑些年轻伶俐的婢女去。
李逸却说他这趟任务重,要快马加鞭赶往洛阳。
他让十娘就挑选两三个侍妾随后去洛,最好是挑没孩子,且自愿去洛阳的。
有孩子的,还是留下来照顾孩子更好,就不必去了。
家中没生养过,且现在还没怀孕的妾侍也还是有七八个的,她们都自愿去。
至于妻妾们房中的通房侍女,以及家里养的家伎,也还很多,也想抓住这机会跟去洛阳,
若得临幸,又运气好怀孕,那地位可就从侍婢、家伎,能提升为侍妾了。
罗三娘也想去洛阳,
不过她不是想趁机争宠什么的,她关注的点在别处。
“阿郎,朝廷会如前朝一样,迁都洛阳吗?”
李逸捧着茶杯,“暂时不会,将来有可能。”
罗三娘眼睛发亮,“将来是什么时候,三年五年?还是十年?”
“也许二十年,也许三十年吧,反正二十年内不太可能的。”
听到这话,罗三娘有些失望,但随即又道:“二三十年后真的会迁都洛阳吗?”
“洛阳天下中心,四通八达。”
罗三娘立马道:“那咱家也得抓紧布局洛阳啊,现在洛阳城里的宅院、坊市商铺肯定便宜吧?”
对于罗三娘这财迷表现,李逸只是笑笑。
事实上,李家产业也早就有往洛阳发展了。
次日一早,
李逸便出发去洛阳。
两京相隔八百里,沿途有驿站。
驿站传递体系有马驿,也有步驿,而州县公文和特效传送有传马。
传马要求是日行四驿,一百二十六。
驿马是日行六驿,一百六十里。
特急文书要求日驰十六驿,四百八十里。
而八百里加急,就是十万火急的军情了。
李逸带着三百禁军急驰洛阳,日行六驿,仅用五天就抵达洛阳城外。
而皇帝车驾,到时一天顶多四十到六十里,从长安到洛阳,起码得半个月。
···
午后的日头悬在洛阳北面的邙山之上,像个蒙着层细纱的盘子,模糊的照在洛阳城上。
风从北吹来,
干燥而冷硬,卷起官道上的浮尘,扑向那高大巍峨的城墙。
城墙在多年的风雨战火中留下了许多深浅不一的痕迹,好几段城墙颜色相差很大,那都是战后修补的,像是刚愈合的伤疤。
城门洞开,
两队士兵持矛佩刀,在寒风中肃立值守,有士兵忍不住悄悄跺着有些冻僵的脚。
今年冬比往年要暖和许多,
可再暖和,现在也马上要到腊月了。
在城门口站上半天,也被风刮的浑身冰凉。
“路引!”
“进城的提前把路引拿出来,别排到了再来翻找。”
“车载的马骡驮的货物,都打开接受检查!”
···
值守的士兵有些不耐烦的一遍遍重复着,
城门前,进城的人排着队,查路引、查货物,这让城门堵了起来,可不管是商贩还是百姓,都不敢有怨言,搓着手在寒风中等候。
有往城里送菜的,也有往城里送柴送炭的,
外来的客商···
队伍排的很长,检查的很慢,
大家一边跺脚搓手,一边低声的交谈着,
话里话外,
大都是对今年许久不曾下雨下雪的忧虑,还有对粮价不断上涨的不安。
远处官道上,
出现数骑。
许多道目光望过去,看到他们自觉的在队伍的后面落马排队,大家便又都收回目光,继续和身边人交谈着。
他们并不知道,
这几骑看似普通的人,为首者会是朝廷的宰相李逸。
挂着山东道观风俗使衔的李逸,
五天时间,便从长安赶到洛阳,
他把几百随从兵马留在三十里外,自己特意换了身装备,骑着老马进城。
排了许久,
才终于到他们。
李逸拿出早准备好的假身份,长安来的士人,来洛阳访亲探友。
士兵检查了几人过所,还检查了包袱,又例行盘问一番,
“行了,可以入城了。”
那人挥了挥手,却又问,“听说皇帝下月要率百官移驾洛阳就食,可有此事?”
李逸道:“在长安时,倒是也听说了不少,不过真假就不知了。”
士兵点了点头,也不再追问。
李逸几人便牵着老马入了城。
相较于京师长安,
曾经的隋东都洛阳,显得残破而又萧瑟,
虽然这座洛阳城,比长安城还要新,此城修建于大业元年,距如今也不过才十八年。
而长安城是开皇二年开始建造,早了二十多年。
但此时的洛阳,
哪还有半点天下中心,能让四方藩国使臣惊叹的东都气象。
唐长安城,早已从战乱中恢复过来,
而洛阳,却依然还半死不活的,仍陷在泥潭中没出来。
进城后,李逸没有直接去洛州都督府见都督蒋国公屈突通,而是先去了市场。
隋洛阳城也有一百多个坊,并有三个坊市,东市曰丰都,南市曰大同,北市曰通远。
李逸先去了南市,
但这个南市不是隋朝的南市大同市,而是原东市丰都市,
大唐收取洛阳后,东市更名南市。
原来的丰都市,占地四坊,以经营丝绸、瓷器为主,其内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四壁有四百余店。
隋末时李密以孟让为总管,让夜率步骑三千入东都外郭,烧掠丰都市,无数店铺毁坏。
而越王杨侗也曾运回洛仓米入城,遣兵五千屯丰都市。
经历战火后,
大唐以其在洛水南,故改称南市,缩减为两坊之地。
南市中除了仍还经营传统的丝绸、瓷器外,这里还主要经营粮食生意,拥有不少粮商的粮食仓库。
曾经的丰都市占地四坊,周围八里,热闹非凡,数千家商铺经营。
而如今,却萎缩的只剩下两坊之地,另两坊已经改成居民区。改名后的南市,再不复曾经的热闹兴盛。
过去南市周边的里坊,也是相当热闹,商人们就近安家,甚至还有几坊,大量居住着胡人。
午后,
南市也正开市营业着。
李逸入市,
感觉南市比长安的东市西市差远了,
中心十字街上,有人推车叫卖着蒸饼,也有人在卖羊肉汤。
李逸感觉肚子有点饿了,便招手,“蒸饼。”
那正大声叫卖着蒸饼的小贩连忙应声,推车过来,李逸见他个子有些矮,便笑问,“你不姓武吧?”
“小的姓王不姓武,客官要蒸饼么,热乎的蒸饼,又大又松软。”
“给我们来二十个。”李逸一行五人,一人要了四个。
矮个子蒸饼小贩闻听高兴的道,“好嘞,二十个蒸饼,一个二十文,合计四百文钱。”
他的话音刚落,
李逸身后的李恩泽便嚷叫起来,“卖蒸饼的,你莫不是看我们是外地人,便想欺生宰客不成?
长安一个蒸饼才两文钱,你这什么蒸饼要二十钱一个?
你当你卖的是古楼子吗,你家蒸饼里也有半斤羊肉,还放了胡椒?凭什么敢卖十倍之价?”
王蒸饼闻言苦笑,“客官,客官,小的哪敢宰客啊,实在是如今洛阳的粮价一天一个价,天天涨,我这蒸饼也就只能跟着涨价,小的只是赚点辛苦钱,养家糊口而已。”
“二文钱一个的蒸饼都已经算贵了,你这二十钱一个,怎么不去抢?”
中秋节前,长安的蒸饼,一文钱两个,现在两文钱一个,都涨了四倍了。没想到,洛阳城的更贵,居然二十钱一个。
李逸眉头皱起。
那小贩还在辩解,“如今洛阳城都在传,说皇帝要率长安文武百官和将士们来洛阳,最少十万人来洛阳,
这消息一出啊,洛阳城的粮食那是涨疯了。
再这样涨下去啊,我这小本生意想做也都做不成了···”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