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司徒要来我寺参阅四十二章经?”
“嗯,李司徒奉旨省俗观省,说来了洛阳定要来白马寺。来白马寺,自然也参阅汉地第一部佛经。”
洛阳城上东门之外,被称为释教祖庭的白马寺里,负责管理杂务的维那,听着这位李司徒部下的话,暗暗不安。
白马寺虽在洛阳城外,
可那位李司徒来到洛阳的所做所为,也传到了寺中,身为寺院三纲之一的维那,他负责寺中杂事,也外面接触的多,很担心李司徒的火,会烧到白马寺来。
没想到,这么快就来人了。
“不知李司徒何日来寺中,我们好迎接。”
“明日便来,也无须什么准备。”来人说完,便告辞了。
维那慧始送走那人,便去寻上座。
白马寺号称汉地佛教祖庭,如今寺中也是以三纲管理寺务。
维那之上,还有寺中和上座。
上座是一寺之长,弘讲佛法,作僧中表率,也称为方丈或住持。
上座之下有寺主,负责一寺实际事务,也称寺监或监院。
首座年事已高,平日一般不管寺务。
可维那慧始畏惧那位李司徒,还是前来方丈室打扰。
“上座,
李司徒说明日要来我白马寺,还要察看四十二章经。”
“我担心他来者不善啊,不久前长安佛门剧变,三阶教被连根拔起,皇帝又一次授封一百多位大德,
甚至选一位刚受具足戒的比丘为译经大德,主持水陆法会,还派官兵送他往天竺访问取经,听说这些都是出自这个李司徒之手。”
最重要是,李逸自幼被长安无极观道人收养,十六岁才还俗。
上座慧隐放下译经的笔,
“李司徒是朝廷重臣,他要来白马寺,我们欢迎。他要看四十二章经,那便取出来让他看。”
“上座,李司徒想看我们镇寺之宝的四十二章经。”
汉明帝夜梦金人,派使者西行求法,白马驮经归洛阳,中国第一寺也就诞生。
五百多年前,
汉明帝在汉洛阳城西的雍门外,首建了汉地第一佛寺,白马寺。
当年带回来的第一部汉译佛经,便是四十二章经。
明帝遣使赴西域求法,于月支国遇沙门竺摩腾译写此经还洛阳。
这部经书,曾被明帝珍藏于洛阳大内宫殿的兰台石室。
东汉末年历经黄巾之乱和董卓之乱,整修洛阳城都被摧毁,白马寺也没能幸免。
在曹魏和西晋时,白马寺重建,可西晋永嘉之乱,又把洛阳推入劫难深渊。
等到魏武、周武灭佛,白马寺也两次被毁。
直到隋一统南北,再建洛阳,白马寺也在隋朝兴盛中重新恢复祖庭荣光。
但在隋乱中,
白马寺就在洛阳城外,可没少受战争摧残,好不容易熬到天下重归一统,
正是佛光再照之时,
突然来了位李司徒,指名要来看四十二章经,还是当年从西域带回来的译本。
这不免让寺中上下都有些不安。
上座慧隐让维那慧始去把寺主慧达请来。
白马寺三纲,
一起商量对策。
相比起胡须都全白了的上座慧隐,寺主慧达则要年轻一些,才刚过六十。
“我觉得维那说的对,李逸这是来者不善。
我觉得他可能是要来找我们化缘的。”
此话一出,
慧隐上座和慧始维那都沉默了,
向来只有他们寺庙、僧人向人布施化缘的,现在这朝廷司徒来找他们化缘了。
“你说李司徒是来找我们借粮借钱?”
慧达摇头,
“我看不是借,有借得有还的。”
慧始直摇头,他们和尚才喜欢布施化缘,这样就不用还。现在李逸也要这样?
“这位在长安,把三阶教连根拔起,信行禅师这一宗也传了数十年,信众极多,也是一朝而灭。
长安三千余三阶僧,考核后却仅三十六僧合格,其余全被强制还俗。四十三座三阶寺,也全被废除,三阶僧人授度牒者,也得入其它寺。
他来洛阳,直接就斩了三十六位行首,抄了许多家。
反手,又把那些抄家时贪污的官吏,砍了百余,又抄了许多**污吏家。
他现在要来白马寺,
绝不是来看四十二章经的,
咱们主动一些吧。”
做为实际主持寺务的寺主,慧达比较务实。事实上,隋乱以来,洛阳四战之地,几方鏖战,若不是慧达在各方中周旋,
只怕白马寺也早毁于战火,
战后他又积极与官府来往,才让白马寺能这么快恢复
现在,
他感受到了李逸带来的危机。
“我们白马寺现在有寺田一千六百余顷,僧两千余,”
白马寺号称佛教祖庭,虽几经毁坏和重建,但在大多数时间里,都是地位崇高,倍受尊崇,不论士民信奉,朝廷也很尊崇,
贵族捐献,朝廷赏赐。
名下的田地很多,
战乱时这些地大多荒芜,可地契却握在寺里,
每当战后,手握着地契,他们就又能收回田地,然后招佃出租,甚至是隐匿流民为他们耕田种地。
同样的,
寺里也一样做放贷、典当的生意,也经营着碾磨坊油坊车马店等。
只要战乱结束,白马寺总能很快重建恢复兴盛,最大的仪仗就是祖庭之名,还有这无数的田地。
“拿出四十顷地献给朝廷,再献粮四千石粟。”
寺主慧达对上座道。
破财免灾了。
维那慧始心疼,觉得四十顷地太多了。
可上座慧隐却摇头,“把黄河北岸怀、孟的那六百顷地,明日都交给李司徒,请他代我们献给皇帝。”
那六百顷,在黄河北岸的怀县孟县等六县,原本并不是白马寺的地,而是在隋朝时,文、炀两帝先后赏赐。
总共六百顷水陆田产。
有不少,原来还是其它寺院的寺产。
这下寺主慧达都惊讶了,“用不着献这么多地,献四千亩已经不少了。”
慧隐却坚持,“我们现在还有多少储粮和钱帛?”
维那慧始掌管杂务,对这些十分清楚,当即道:“这几年积蓄了几万石粮食,可我们寺中两千僧,另外净人、庄户也多,一年口粮也需耗两万石。”
寺里有一千六百顷水旱地,亩租四到六斗不等,一年收租就是七八万石麦粟。
但实际上并不是如此,
因为这一千六百顷地,并不真正都属于寺里,
有小半的地,其实是寄名于寺里,有贵族的有豪强的,也有一些普通百姓的,
他们把地‘献给’寺里,其实是假的,
地仍还是他们的,只不过在寺里名下,这样就能免受官府的各种税赋、费用摊派了。
真正的田主,会按亩给他们两升粮好处。
相互合作。
因此寺里名面上有十六万亩地,但实际上只有十万亩左右地,其余的一年亩收两升,一年也只收千余石好处布局。
自己的十万亩地,大约能收到五万石左右租子。
寺里一年口粮消耗得两万石,剩下三万石左右,拿来出借放贷、售卖部份,以及储备。
“如今寺里除了借出去的粮,就只有三万余石粮了,预留一年口粮两万石,能动的也就万余石。”慧始道。
“那就除了一年口粮两万石,剩下的这万余石,明日全都交给李司徒!”上座慧隐平静的说道。
寺主慧达和维那慧始都不理解。
“用不着给这么多,给四千石,都已经够多了。”
慧隐很认真的道:“我推算,佛门当又要历经一劫难,我们白马寺几度毁兴,这一次,须得小心谨慎。
三阶教这些年是何等兴盛,可说灭就灭了。
我以为,我们不仅要把前朝二帝所赐的怀孟六县的六百顷地,全都献出,
而且那些寄名于我寺下的五六百顷地,
也最好都如实向李司徒说明,做个切割。”
“用不着吧,而且那些寄名的地,有大半是贵族、世家们的,我们这样做,岂不是要把他们都得罪。”
慧隐道:“这是我们的劫,若是几百顷地,万余石粮,能够度过此劫,都是值得的。”
“就怕李逸贪得无厌,得寸进尺!”
“那就再准备些钱绢!”
三阶教的前车之鉴,让慧隐也不敢大意,都是经历过天下大乱的,他深知刀兵不长眼。
李逸很忙,
他是来为皇帝打前站的,马上会有源源不断的官吏兵士兵前来,至少十万以上人马到来。
虽非一支大军,
可皇帝率百官,加上大量护卫的士兵以及随行的家眷,
可比接待一支大军麻烦多了。
时间有限,
就只能快马斩乱麻,特事特办。
把皇帝居住的皇宫准备好,
把百官办公的皇城准备好,
那边屈突通征发工匠、民夫加紧抢工,李逸这边则在市场上拼命买买买,
储备各种物资。
李逸手头能动用的财政预算有限,既要做好迎接圣驾和十万官兵随从,
更得为明年灾荒做好准备。
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李逸也就只能借。
一手发债券,向官吏、豪强、商贾们劝购,
一手拿着发债券换回来的钱,各处扫购粮食储备。
还要找那些手里有粮的世家豪强,甚至是寺庙借粮。
名下拥有一千六百多顷地的白马寺,还有离洛阳也不算远的少林,都因为名下田地较多,听说他们寺里积储了不少粮,而被李逸打主意。
白马寺就在洛阳城外,
占地数百亩,
经历过隋乱后,短短几年便把战乱中损毁处全修好了,又是香火鼎盛。
听说他们居然有一千六百多顷地,还有几万石储粮,李逸就打算去白马寺拜访,
看看传入中原的第一部佛经四十二章经是什么样的。
一座白马寺,居然有差不多两千僧。
名下更是有十六万亩田地,这太过于夸张了,李逸觉得和尚们专心诵经礼佛就挺好,要那么多地做什么,他们自己又不种粮种菜。
就算一僧授田二十亩,两千僧人,也顶多八万亩。
但是,白马寺需要这么多僧人吗,这么多僧人,有几个是获得了朝廷颁发度牒的?
白马寺,有僧百人,都足够了。
一僧授田二十亩,那留两千亩就足够了。
(本章完)
“嗯,李司徒奉旨省俗观省,说来了洛阳定要来白马寺。来白马寺,自然也参阅汉地第一部佛经。”
洛阳城上东门之外,被称为释教祖庭的白马寺里,负责管理杂务的维那,听着这位李司徒部下的话,暗暗不安。
白马寺虽在洛阳城外,
可那位李司徒来到洛阳的所做所为,也传到了寺中,身为寺院三纲之一的维那,他负责寺中杂事,也外面接触的多,很担心李司徒的火,会烧到白马寺来。
没想到,这么快就来人了。
“不知李司徒何日来寺中,我们好迎接。”
“明日便来,也无须什么准备。”来人说完,便告辞了。
维那慧始送走那人,便去寻上座。
白马寺号称汉地佛教祖庭,如今寺中也是以三纲管理寺务。
维那之上,还有寺中和上座。
上座是一寺之长,弘讲佛法,作僧中表率,也称为方丈或住持。
上座之下有寺主,负责一寺实际事务,也称寺监或监院。
首座年事已高,平日一般不管寺务。
可维那慧始畏惧那位李司徒,还是前来方丈室打扰。
“上座,
李司徒说明日要来我白马寺,还要察看四十二章经。”
“我担心他来者不善啊,不久前长安佛门剧变,三阶教被连根拔起,皇帝又一次授封一百多位大德,
甚至选一位刚受具足戒的比丘为译经大德,主持水陆法会,还派官兵送他往天竺访问取经,听说这些都是出自这个李司徒之手。”
最重要是,李逸自幼被长安无极观道人收养,十六岁才还俗。
上座慧隐放下译经的笔,
“李司徒是朝廷重臣,他要来白马寺,我们欢迎。他要看四十二章经,那便取出来让他看。”
“上座,李司徒想看我们镇寺之宝的四十二章经。”
汉明帝夜梦金人,派使者西行求法,白马驮经归洛阳,中国第一寺也就诞生。
五百多年前,
汉明帝在汉洛阳城西的雍门外,首建了汉地第一佛寺,白马寺。
当年带回来的第一部汉译佛经,便是四十二章经。
明帝遣使赴西域求法,于月支国遇沙门竺摩腾译写此经还洛阳。
这部经书,曾被明帝珍藏于洛阳大内宫殿的兰台石室。
东汉末年历经黄巾之乱和董卓之乱,整修洛阳城都被摧毁,白马寺也没能幸免。
在曹魏和西晋时,白马寺重建,可西晋永嘉之乱,又把洛阳推入劫难深渊。
等到魏武、周武灭佛,白马寺也两次被毁。
直到隋一统南北,再建洛阳,白马寺也在隋朝兴盛中重新恢复祖庭荣光。
但在隋乱中,
白马寺就在洛阳城外,可没少受战争摧残,好不容易熬到天下重归一统,
正是佛光再照之时,
突然来了位李司徒,指名要来看四十二章经,还是当年从西域带回来的译本。
这不免让寺中上下都有些不安。
上座慧隐让维那慧始去把寺主慧达请来。
白马寺三纲,
一起商量对策。
相比起胡须都全白了的上座慧隐,寺主慧达则要年轻一些,才刚过六十。
“我觉得维那说的对,李逸这是来者不善。
我觉得他可能是要来找我们化缘的。”
此话一出,
慧隐上座和慧始维那都沉默了,
向来只有他们寺庙、僧人向人布施化缘的,现在这朝廷司徒来找他们化缘了。
“你说李司徒是来找我们借粮借钱?”
慧达摇头,
“我看不是借,有借得有还的。”
慧始直摇头,他们和尚才喜欢布施化缘,这样就不用还。现在李逸也要这样?
“这位在长安,把三阶教连根拔起,信行禅师这一宗也传了数十年,信众极多,也是一朝而灭。
长安三千余三阶僧,考核后却仅三十六僧合格,其余全被强制还俗。四十三座三阶寺,也全被废除,三阶僧人授度牒者,也得入其它寺。
他来洛阳,直接就斩了三十六位行首,抄了许多家。
反手,又把那些抄家时贪污的官吏,砍了百余,又抄了许多**污吏家。
他现在要来白马寺,
绝不是来看四十二章经的,
咱们主动一些吧。”
做为实际主持寺务的寺主,慧达比较务实。事实上,隋乱以来,洛阳四战之地,几方鏖战,若不是慧达在各方中周旋,
只怕白马寺也早毁于战火,
战后他又积极与官府来往,才让白马寺能这么快恢复
现在,
他感受到了李逸带来的危机。
“我们白马寺现在有寺田一千六百余顷,僧两千余,”
白马寺号称佛教祖庭,虽几经毁坏和重建,但在大多数时间里,都是地位崇高,倍受尊崇,不论士民信奉,朝廷也很尊崇,
贵族捐献,朝廷赏赐。
名下的田地很多,
战乱时这些地大多荒芜,可地契却握在寺里,
每当战后,手握着地契,他们就又能收回田地,然后招佃出租,甚至是隐匿流民为他们耕田种地。
同样的,
寺里也一样做放贷、典当的生意,也经营着碾磨坊油坊车马店等。
只要战乱结束,白马寺总能很快重建恢复兴盛,最大的仪仗就是祖庭之名,还有这无数的田地。
“拿出四十顷地献给朝廷,再献粮四千石粟。”
寺主慧达对上座道。
破财免灾了。
维那慧始心疼,觉得四十顷地太多了。
可上座慧隐却摇头,“把黄河北岸怀、孟的那六百顷地,明日都交给李司徒,请他代我们献给皇帝。”
那六百顷,在黄河北岸的怀县孟县等六县,原本并不是白马寺的地,而是在隋朝时,文、炀两帝先后赏赐。
总共六百顷水陆田产。
有不少,原来还是其它寺院的寺产。
这下寺主慧达都惊讶了,“用不着献这么多地,献四千亩已经不少了。”
慧隐却坚持,“我们现在还有多少储粮和钱帛?”
维那慧始掌管杂务,对这些十分清楚,当即道:“这几年积蓄了几万石粮食,可我们寺中两千僧,另外净人、庄户也多,一年口粮也需耗两万石。”
寺里有一千六百顷水旱地,亩租四到六斗不等,一年收租就是七八万石麦粟。
但实际上并不是如此,
因为这一千六百顷地,并不真正都属于寺里,
有小半的地,其实是寄名于寺里,有贵族的有豪强的,也有一些普通百姓的,
他们把地‘献给’寺里,其实是假的,
地仍还是他们的,只不过在寺里名下,这样就能免受官府的各种税赋、费用摊派了。
真正的田主,会按亩给他们两升粮好处。
相互合作。
因此寺里名面上有十六万亩地,但实际上只有十万亩左右地,其余的一年亩收两升,一年也只收千余石好处布局。
自己的十万亩地,大约能收到五万石左右租子。
寺里一年口粮消耗得两万石,剩下三万石左右,拿来出借放贷、售卖部份,以及储备。
“如今寺里除了借出去的粮,就只有三万余石粮了,预留一年口粮两万石,能动的也就万余石。”慧始道。
“那就除了一年口粮两万石,剩下的这万余石,明日全都交给李司徒!”上座慧隐平静的说道。
寺主慧达和维那慧始都不理解。
“用不着给这么多,给四千石,都已经够多了。”
慧隐很认真的道:“我推算,佛门当又要历经一劫难,我们白马寺几度毁兴,这一次,须得小心谨慎。
三阶教这些年是何等兴盛,可说灭就灭了。
我以为,我们不仅要把前朝二帝所赐的怀孟六县的六百顷地,全都献出,
而且那些寄名于我寺下的五六百顷地,
也最好都如实向李司徒说明,做个切割。”
“用不着吧,而且那些寄名的地,有大半是贵族、世家们的,我们这样做,岂不是要把他们都得罪。”
慧隐道:“这是我们的劫,若是几百顷地,万余石粮,能够度过此劫,都是值得的。”
“就怕李逸贪得无厌,得寸进尺!”
“那就再准备些钱绢!”
三阶教的前车之鉴,让慧隐也不敢大意,都是经历过天下大乱的,他深知刀兵不长眼。
李逸很忙,
他是来为皇帝打前站的,马上会有源源不断的官吏兵士兵前来,至少十万以上人马到来。
虽非一支大军,
可皇帝率百官,加上大量护卫的士兵以及随行的家眷,
可比接待一支大军麻烦多了。
时间有限,
就只能快马斩乱麻,特事特办。
把皇帝居住的皇宫准备好,
把百官办公的皇城准备好,
那边屈突通征发工匠、民夫加紧抢工,李逸这边则在市场上拼命买买买,
储备各种物资。
李逸手头能动用的财政预算有限,既要做好迎接圣驾和十万官兵随从,
更得为明年灾荒做好准备。
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李逸也就只能借。
一手发债券,向官吏、豪强、商贾们劝购,
一手拿着发债券换回来的钱,各处扫购粮食储备。
还要找那些手里有粮的世家豪强,甚至是寺庙借粮。
名下拥有一千六百多顷地的白马寺,还有离洛阳也不算远的少林,都因为名下田地较多,听说他们寺里积储了不少粮,而被李逸打主意。
白马寺就在洛阳城外,
占地数百亩,
经历过隋乱后,短短几年便把战乱中损毁处全修好了,又是香火鼎盛。
听说他们居然有一千六百多顷地,还有几万石储粮,李逸就打算去白马寺拜访,
看看传入中原的第一部佛经四十二章经是什么样的。
一座白马寺,居然有差不多两千僧。
名下更是有十六万亩田地,这太过于夸张了,李逸觉得和尚们专心诵经礼佛就挺好,要那么多地做什么,他们自己又不种粮种菜。
就算一僧授田二十亩,两千僧人,也顶多八万亩。
但是,白马寺需要这么多僧人吗,这么多僧人,有几个是获得了朝廷颁发度牒的?
白马寺,有僧百人,都足够了。
一僧授田二十亩,那留两千亩就足够了。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