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火在汉王书房的铜灯里明明灭灭,李锐指尖捏着的朱笔悬在案牍上方,墨汁在宣纸上晕开一小团深色。窗外的梆子敲过三更,巡夜卫兵的甲叶碰撞声从长廊尽头传来,又渐渐远去,只留下满室沉寂与檀香混合的味道。
“殿下,萧先生送来的流民安置策论,您已经看了半个时辰了。” 贴身侍卫陈武垂手立在阴影里,声音压得极低。他跟着李锐从燕北战场到京城封地,从未见这位杀伐果断的汉王对一份文书如此犹豫不决。
李锐没有抬头,目光落在策论末尾那句 “减封臣私兵,增编府兵以固京畿” 上。萧琰的字迹清隽有力,每一笔都透着书生特有的风骨,可在李锐眼里,那墨迹却像一把钝刀,反复刮着他心头最敏感的地方。
“私兵” 二字尤其刺眼。他在燕北征战三年,靠的就是陈家军与苏家骑兵两支私兵,若按萧琰所说削减私兵,他这个汉王与砧板上的鱼肉有何区别?可转念一想,萧琰昨日在朝堂上提出此策时,句句切中流民作乱的根源,连父皇都抚掌称赞,称其 “有王佐之才”。
“陈武,你说萧琰此人,究竟是真心为我谋划,还是……” 李锐顿了顿,把后半句 “为父皇监视我” 咽了回去。他放下朱笔,指节轻轻敲击案面,发出规律的笃笃声,这是他思考时的习惯。
陈武身形微顿,低声回道:“萧先生自三年前随殿下从燕北回来,始终尽心尽力。去年您患病卧床,是他彻夜守在府外,连熬七日汤药;今年春荒,他亲自去灾区赈灾,差点被饥民误伤。论忠心,府里没人比得过他。”
“忠心?” 李锐冷笑一声,起身走到窗边。月光透过窗棂洒在他脸上,一半明亮,一半隐在阴影里。“他是父皇亲点给我的伴读,当年在太学,他就敢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反驳我提出的‘重武轻文’论。你以为,他真的会甘心屈居我之下?”
陈武沉默了。他知道汉王心中一直憋着一股劲。当今圣上有三个儿子,太子懦弱,三皇子沉迷享乐,唯有汉王李锐文武双全,却因母妃出身低微,始终不被父皇看重。三年前燕北大捷,本是他最有可能被封太子的机会,可父皇却只给了他一块富庶的封地,让他远离京城权力中心。
“把这份策论拿去,” 李锐转身,眼神里多了几分冷意,“让萧琰明日辰时来书房见我。就说,我有要事与他商议。”
陈武接过策论,见汉王指尖的墨汁沾在纸上,晕开一个黑色的印记,像一滴无法抹去的血。
辰时的阳光透过书房的雕花窗,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萧琰一身青色长衫,手持折扇,缓步走进书房。他身姿挺拔,面容俊朗,眉宇间带着书生特有的温和,可那双眼睛却异常明亮,仿佛能看透人心。
“臣萧琰,参见殿下。” 萧琰躬身行礼,声音沉稳。
李锐坐在案后,手里把玩着一枚玉佩,目光落在萧琰身上,带着审视的意味。“先生不必多礼,坐吧。” 他指了指旁边的椅子。
萧琰谢过,在椅子上坐下,将折扇放在膝上。“不知殿下今日召臣前来,有何要事?”
李锐把桌上的策论推到萧琰面前,指尖在 “减封臣私兵” 几个字上点了点。“先生这份策论,父皇很是赞赏,说先生有治国之才。可我却有一事不明,想向先生请教。”
萧琰看向策论,神色平静。“殿下请讲,臣知无不言。”
“我汉王封地有私兵三万,皆是随我征战多年的弟兄。若按先生所说削减私兵,一旦边境有事,或是封地内出现乱子,我该如何应对?” 李锐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丝压迫感。
萧琰微微颔首,似乎早有准备。“殿下所言极是,私兵确实是殿下守卫封地的重要力量。可臣以为,私兵虽强,却有三大隐患。其一,私兵只认主将,不认朝廷,长此以往,恐生割据之心;其二,养兵耗资巨大,封地赋税本就多用于养兵,若能削减私兵,将资金用于安抚流民、发展农桑,可让封地百姓安居乐业;其三,当今圣上对藩王私兵本就心存忌惮,殿下若主动削减私兵,可表忠心,消除圣上疑虑,于殿下日后发展大有裨益。”
“表忠心?” 李锐猛地拍了一下案几,茶水溅出,洒在策论上。“先生是觉得,我李锐需要靠削减私兵来讨好父皇?还是说,先生觉得我有不臣之心,怕我连累了你?”
萧琰脸色不变,起身再次躬身。“殿下息怒。臣并非此意。臣追随殿下三年,深知殿下忠心耿耿,绝非有不臣之心之人。只是如今朝局复杂,太子虽懦弱,却有外戚支持;三皇子看似沉迷享乐,实则暗中培养势力。殿下若想在这场储位之争中脱颖而出,仅凭私兵远远不够,还需赢得民心,获得朝臣支持。削减私兵,正是赢得民心与朝臣支持的第一步。”
李锐盯着萧琰,眼神越来越冷。他当然知道萧琰说的是实情,可萧琰的话,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他心中最不愿面对的那扇门 —— 他在父皇心中,始终是个需要被提防的藩王。而萧琰,这个父皇派来的伴读,究竟是在为他谋划,还是在替父皇监视他,引导他走向一条看似光明,实则处处受限的路?
“先生考虑得如此周全,真是难得。” 李锐的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嘲讽,“只是不知,先生这些想法,是自己琢磨出来的,还是…… 听了别人的吩咐?”
萧琰身体微僵,抬头看向李锐,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又恢复平静。“殿下此言何意?臣所有谋划,皆为殿下着想,绝无半句虚言,更无受人指使之说。”
“是吗?” 李锐站起身,走到萧琰面前,居高临下地看着他。“那我问你,上个月我让你暗中调查三皇子私吞赈灾款一事,你为何迟迟没有回复?是不是因为三皇子暗中给了你好处,让你故意拖延?”
萧琰脸色终于变了,急忙说道:“殿下误会了!三皇子私吞赈灾款一事牵扯甚广,涉及多位朝中大臣,臣怕打草惊蛇,才一直暗中收集证据,尚未整理完毕。臣怎敢因个人私利,耽误殿下大事?”
“证据?” 李锐冷笑一声,伸手捏住萧琰的下巴,迫使他抬头看着自己。“我看你是根本不想拿出证据吧!萧琰,你别忘了,你是我汉王的人,若敢背叛我,我会让你知道,什么叫生不如死!”
萧琰的下巴被捏得生疼,可他却没有挣扎,只是定定地看着李锐,眼中带着一丝委屈,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倔强。“殿下,臣对您忠心耿耿,天地可鉴。若殿下不信,臣愿以死明志!”
李锐看着萧琰眼中的倔强,心中的杀意突然冒了出来。他讨厌这种无法掌控的感觉,萧琰太聪明,太有主见,甚至有时候,他觉得萧琰比自己更懂如何在朝堂上立足。这样的人,若真心辅佐自己,便是得力助手;可若有二心,便是最大的威胁。
他缓缓松开手,指腹上还残留着萧琰皮肤的温度。“罢了,我暂且信你一次。” 李锐转身回到案后,语气恢复了平静,可眼底的冷意却丝毫未减。“三皇子的事,限你三日之内,把证据交给我。若逾期不交,休怪我无情。”
萧琰揉了揉下巴,躬身说道:“臣遵旨。三日之内,定将证据呈上。”
“你退下吧。” 李锐挥了挥手,目光重新落在案牍上,不再看萧琰。
萧琰深深看了李锐一眼,转身走出书房。阳光照在他身上,可他却觉得浑身发冷。他知道,从这一刻起,汉王对他的信任,已经开始动摇了。
三日后,萧琰如期将三皇子私吞赈灾款的证据交给了李锐。证据确凿,不仅有账本记录,还有三皇子手下亲信的供词。李锐看着证据,心中的疑虑稍稍减轻了一些,可对萧琰的提防,却并未消除。
几日后,恰逢秋猎,圣上在京郊围场设宴,邀请各位皇子与朝中大臣参加。李锐带着萧琰与陈武一同前往。
围场里草木枯黄,风声呼啸。李锐骑着一匹黑色骏马,手持弓箭,目光锐利地扫视着前方的树林。萧琰骑着一匹白马,跟在李锐身后,手里拿着一本小册子,似乎在记录着什么。
“殿下,前面有一群鹿,要不要过去看看?” 陈武指着不远处的树林,低声说道。
李锐点头,催马向前。萧琰与陈武紧随其后。走进树林,果然看到十几只鹿在林间吃草,听到马蹄声,鹿群受惊,四散奔逃。
李锐拉弓搭箭,瞄准一只跑得最慢的鹿,正要射出,突然听到一声尖锐的呼啸,一支冷箭从旁边的树丛中射出,直奔李锐而来!
“殿下小心!” 陈武反应极快,立刻拔出腰间的佩刀,挡在李锐身前。“铛” 的一声,冷箭被佩刀击落,落在地上,箭头闪着寒光。
“有刺客!” 陈武大喊一声,拔出信号弹,点燃后射向空中。红色的信号弹在天空中炸开,很快,周围的卫兵纷纷赶来,将李锐等人团团围住。
李锐翻身下马,目光警惕地扫视着四周。“搜!给我仔细搜,一定要把刺客找出来!”
卫兵们立刻分散开来,在树林里仔细搜查。萧琰也下了马,走到李锐身边,脸色凝重。“殿下,看来有人想对您不利。如今朝局动荡,您一定要多加小心。”
李锐看了萧琰一眼,心中突然闪过一个念头:这次遇刺,会不会和萧琰有关?萧琰一直劝他削减私兵,若他死了,私兵群龙无首,自然会被朝廷收编。而且,萧琰是父皇派来的人,说不定,这是父皇对他的警告?
这个念头一旦产生,就像藤蔓一样在李锐心中疯狂生长。他看着萧琰,眼神里充满了怀疑。“先生觉得,这次刺客会是谁派来的?是太子,还是三皇子?”
萧琰沉吟片刻,说道:“太子懦弱,未必有如此胆量;三皇子虽有野心,可他刚因赈灾款一事被殿下抓住把柄,此时动手,未免太过明显。臣觉得,此事恐怕没那么简单,或许是朝中其他势力,想趁机挑起皇子间的争斗,坐收渔翁之利。”
“其他势力?” 李锐冷笑一声,“先生倒是分析得头头是道。可我怎么觉得,这刺客,来得未免太巧了?刚好在我拿到三皇子的证据之后,刚好在这围场之中,而且,刚好没有伤到我性命。”
萧琰脸色一变,急忙说道:“殿下,您这是怀疑臣?臣怎会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若臣想对殿下手,何必等到今日?”
“因为你需要一个合适的理由。” 李锐一步步走向萧琰,眼中的杀意越来越浓,“你若直接对我下手,会引起我的手下不满,甚至可能引发叛乱。可若是借刺客之手,既能警告我,又能让我怀疑其他皇子,可谓一举两得。萧琰,我说得对吗?”
“殿下,您真的误会了!” 萧琰后退一步,眼中充满了震惊与失望,“臣追随殿下三年,尽心尽力,从未有过二心。殿下怎能如此怀疑臣?”
“尽心尽力?” 李锐猛地拔出腰间的佩剑,剑尖直指萧琰的胸口,“你所谓的尽心尽力,就是劝我削减私兵,就是在我遇刺时,还在这里巧言令色,试图掩盖你的罪行?萧琰,今日我就让你知道,背叛我的下场!”
萧琰看着胸前的剑尖,脸色苍白,可他却没有再后退,只是定定地看着李锐,眼中带着一丝绝望,还有一丝不甘。“殿下,臣若真有二心,此刻您早已性命不保。臣之所以没有对您下手,是因为臣相信,殿下是能成就大业之人。可殿下如今却因一己之私,怀疑忠良,若长此以往,恐怕会众叛亲离,悔之晚矣!”
“放肆!” 李锐怒喝一声,剑尖向前递了一寸,划破了萧琰的衣衫,在他胸口留下一道浅浅的血痕。“到了现在,你还敢狡辩!我看你是不见棺材不落泪!”
就在这时,陈武急忙跑了过来,手里拿着一件黑色的衣服。“殿下,找到刺客的踪迹了!刺客穿着黑衣,已经逃出围场,不过留下了这件衣服。您看,这衣服上有三皇子府的标记!”
李锐低头看向陈武手里的衣服,果然在衣角处看到了三皇子府特有的云纹标记。他心中的疑虑稍稍动摇了一下,可看着萧琰胸口的血迹,还有他眼中那倔强的眼神,心中的杀意却并未完全消失。
他缓缓收回佩剑,冷冷地说道:“今日之事,暂且记下。若日后让我发现你有二心,我定不饶你!”
萧琰捂着胸口的伤口,躬身说道:“臣遵旨。” 他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不知是因为疼痛,还是因为失望。
李锐不再看萧琰,转身对陈武说道:“传令下去,加强戒备,密切监视三皇子的动向。另外,把这件衣服交给父皇,让他看看三皇子的所作所为!”
“是,殿下。” 陈武躬身应道。
萧琰看着李锐离去的背影,胸口的伤口隐隐作痛,可他心中的痛,却比伤口更甚。他知道,汉王对他的杀意,已经初露锋芒,日后,他在汉王身边,将会更加如履薄冰。
秋猎遇刺一事过后,李锐虽然没有再直接怀疑萧琰,可两人之间的关系却变得越来越微妙。李锐对萧琰的态度时冷时热,时而让他参与重要谋划,时而又对他避而不见。萧琰心中清楚,汉王对他的提防,从未消失。
这日,萧琰正在书房整理文书,陈武突然走了进来,神色有些凝重。“萧先生,殿下让您去前厅一趟,说是有客人来了。”
萧琰放下手中的文书,疑惑地问道:“不知是什么客人?”
陈武摇了摇头,“不清楚。不过看殿下的神色,似乎有些不高兴。先生过去的时候,还是小心为妙。”
萧琰点头,整理了一下衣衫,跟着陈武走向前厅。刚走到前厅门口,就听到里面传来争吵声。
“李锐!你不要太过分!萧琰是父皇派来的伴读,你凭什么对他呼来喝去,甚至怀疑他的忠心?” 一个女子的声音响起,带着愤怒与不满。
萧琰心中一怔,这声音他很熟悉,是长公主李玥。长公主是圣上唯一的女儿,性格直率,与李锐关系一向很好,可也常常因为一些事情与李锐争吵。
“皇姐,这是我汉王府的事,与你无关!” 李锐的声音带着一丝不耐烦,“萧琰是我的人,我想怎么对他,就怎么对他,轮不到你管!”
“你!” 长公主气得说不出话来,“李锐,你别忘了,当年若不是萧先生在父皇面前为你求情,你根本不可能得到这块封地!你现在这样对他,良心何在?”
萧琰深吸一口气,推门走进前厅。只见长公主穿着一身粉色长裙,站在厅中,脸色涨得通红;李锐坐在主位上,脸色阴沉,手里端着一杯茶,却没有喝。
“臣萧琰,参见殿下,参见长公主。” 萧琰躬身行礼。
长公主看到萧琰,脸色稍稍缓和了一些,急忙走上前,扶起萧琰。“萧先生不必多礼。我听说李锐近日对你百般刁难,甚至在秋猎时还拔剑指着你,可有此事?”
萧琰看了李锐一眼,见李锐眼中闪过一丝冷意,便轻声说道:“长公主误会了。殿下对臣一直很器重,秋猎之事,只是一场误会,殿下并非有意为难臣。”
“误会?” 长公主冷哼一声,“我看是李锐他居心叵测!萧先生,你就是太善良了,总是为他说话,可他呢?他根本不把你的忠心放在眼里!”
李锐放下茶杯,冷冷地说道:“皇姐,你要是来为萧琰求情的,那就请回吧。我还有要事与萧先生商议,没时间跟你废话。”
“殿下,萧先生送来的流民安置策论,您已经看了半个时辰了。” 贴身侍卫陈武垂手立在阴影里,声音压得极低。他跟着李锐从燕北战场到京城封地,从未见这位杀伐果断的汉王对一份文书如此犹豫不决。
李锐没有抬头,目光落在策论末尾那句 “减封臣私兵,增编府兵以固京畿” 上。萧琰的字迹清隽有力,每一笔都透着书生特有的风骨,可在李锐眼里,那墨迹却像一把钝刀,反复刮着他心头最敏感的地方。
“私兵” 二字尤其刺眼。他在燕北征战三年,靠的就是陈家军与苏家骑兵两支私兵,若按萧琰所说削减私兵,他这个汉王与砧板上的鱼肉有何区别?可转念一想,萧琰昨日在朝堂上提出此策时,句句切中流民作乱的根源,连父皇都抚掌称赞,称其 “有王佐之才”。
“陈武,你说萧琰此人,究竟是真心为我谋划,还是……” 李锐顿了顿,把后半句 “为父皇监视我” 咽了回去。他放下朱笔,指节轻轻敲击案面,发出规律的笃笃声,这是他思考时的习惯。
陈武身形微顿,低声回道:“萧先生自三年前随殿下从燕北回来,始终尽心尽力。去年您患病卧床,是他彻夜守在府外,连熬七日汤药;今年春荒,他亲自去灾区赈灾,差点被饥民误伤。论忠心,府里没人比得过他。”
“忠心?” 李锐冷笑一声,起身走到窗边。月光透过窗棂洒在他脸上,一半明亮,一半隐在阴影里。“他是父皇亲点给我的伴读,当年在太学,他就敢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反驳我提出的‘重武轻文’论。你以为,他真的会甘心屈居我之下?”
陈武沉默了。他知道汉王心中一直憋着一股劲。当今圣上有三个儿子,太子懦弱,三皇子沉迷享乐,唯有汉王李锐文武双全,却因母妃出身低微,始终不被父皇看重。三年前燕北大捷,本是他最有可能被封太子的机会,可父皇却只给了他一块富庶的封地,让他远离京城权力中心。
“把这份策论拿去,” 李锐转身,眼神里多了几分冷意,“让萧琰明日辰时来书房见我。就说,我有要事与他商议。”
陈武接过策论,见汉王指尖的墨汁沾在纸上,晕开一个黑色的印记,像一滴无法抹去的血。
辰时的阳光透过书房的雕花窗,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萧琰一身青色长衫,手持折扇,缓步走进书房。他身姿挺拔,面容俊朗,眉宇间带着书生特有的温和,可那双眼睛却异常明亮,仿佛能看透人心。
“臣萧琰,参见殿下。” 萧琰躬身行礼,声音沉稳。
李锐坐在案后,手里把玩着一枚玉佩,目光落在萧琰身上,带着审视的意味。“先生不必多礼,坐吧。” 他指了指旁边的椅子。
萧琰谢过,在椅子上坐下,将折扇放在膝上。“不知殿下今日召臣前来,有何要事?”
李锐把桌上的策论推到萧琰面前,指尖在 “减封臣私兵” 几个字上点了点。“先生这份策论,父皇很是赞赏,说先生有治国之才。可我却有一事不明,想向先生请教。”
萧琰看向策论,神色平静。“殿下请讲,臣知无不言。”
“我汉王封地有私兵三万,皆是随我征战多年的弟兄。若按先生所说削减私兵,一旦边境有事,或是封地内出现乱子,我该如何应对?” 李锐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丝压迫感。
萧琰微微颔首,似乎早有准备。“殿下所言极是,私兵确实是殿下守卫封地的重要力量。可臣以为,私兵虽强,却有三大隐患。其一,私兵只认主将,不认朝廷,长此以往,恐生割据之心;其二,养兵耗资巨大,封地赋税本就多用于养兵,若能削减私兵,将资金用于安抚流民、发展农桑,可让封地百姓安居乐业;其三,当今圣上对藩王私兵本就心存忌惮,殿下若主动削减私兵,可表忠心,消除圣上疑虑,于殿下日后发展大有裨益。”
“表忠心?” 李锐猛地拍了一下案几,茶水溅出,洒在策论上。“先生是觉得,我李锐需要靠削减私兵来讨好父皇?还是说,先生觉得我有不臣之心,怕我连累了你?”
萧琰脸色不变,起身再次躬身。“殿下息怒。臣并非此意。臣追随殿下三年,深知殿下忠心耿耿,绝非有不臣之心之人。只是如今朝局复杂,太子虽懦弱,却有外戚支持;三皇子看似沉迷享乐,实则暗中培养势力。殿下若想在这场储位之争中脱颖而出,仅凭私兵远远不够,还需赢得民心,获得朝臣支持。削减私兵,正是赢得民心与朝臣支持的第一步。”
李锐盯着萧琰,眼神越来越冷。他当然知道萧琰说的是实情,可萧琰的话,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他心中最不愿面对的那扇门 —— 他在父皇心中,始终是个需要被提防的藩王。而萧琰,这个父皇派来的伴读,究竟是在为他谋划,还是在替父皇监视他,引导他走向一条看似光明,实则处处受限的路?
“先生考虑得如此周全,真是难得。” 李锐的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嘲讽,“只是不知,先生这些想法,是自己琢磨出来的,还是…… 听了别人的吩咐?”
萧琰身体微僵,抬头看向李锐,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又恢复平静。“殿下此言何意?臣所有谋划,皆为殿下着想,绝无半句虚言,更无受人指使之说。”
“是吗?” 李锐站起身,走到萧琰面前,居高临下地看着他。“那我问你,上个月我让你暗中调查三皇子私吞赈灾款一事,你为何迟迟没有回复?是不是因为三皇子暗中给了你好处,让你故意拖延?”
萧琰脸色终于变了,急忙说道:“殿下误会了!三皇子私吞赈灾款一事牵扯甚广,涉及多位朝中大臣,臣怕打草惊蛇,才一直暗中收集证据,尚未整理完毕。臣怎敢因个人私利,耽误殿下大事?”
“证据?” 李锐冷笑一声,伸手捏住萧琰的下巴,迫使他抬头看着自己。“我看你是根本不想拿出证据吧!萧琰,你别忘了,你是我汉王的人,若敢背叛我,我会让你知道,什么叫生不如死!”
萧琰的下巴被捏得生疼,可他却没有挣扎,只是定定地看着李锐,眼中带着一丝委屈,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倔强。“殿下,臣对您忠心耿耿,天地可鉴。若殿下不信,臣愿以死明志!”
李锐看着萧琰眼中的倔强,心中的杀意突然冒了出来。他讨厌这种无法掌控的感觉,萧琰太聪明,太有主见,甚至有时候,他觉得萧琰比自己更懂如何在朝堂上立足。这样的人,若真心辅佐自己,便是得力助手;可若有二心,便是最大的威胁。
他缓缓松开手,指腹上还残留着萧琰皮肤的温度。“罢了,我暂且信你一次。” 李锐转身回到案后,语气恢复了平静,可眼底的冷意却丝毫未减。“三皇子的事,限你三日之内,把证据交给我。若逾期不交,休怪我无情。”
萧琰揉了揉下巴,躬身说道:“臣遵旨。三日之内,定将证据呈上。”
“你退下吧。” 李锐挥了挥手,目光重新落在案牍上,不再看萧琰。
萧琰深深看了李锐一眼,转身走出书房。阳光照在他身上,可他却觉得浑身发冷。他知道,从这一刻起,汉王对他的信任,已经开始动摇了。
三日后,萧琰如期将三皇子私吞赈灾款的证据交给了李锐。证据确凿,不仅有账本记录,还有三皇子手下亲信的供词。李锐看着证据,心中的疑虑稍稍减轻了一些,可对萧琰的提防,却并未消除。
几日后,恰逢秋猎,圣上在京郊围场设宴,邀请各位皇子与朝中大臣参加。李锐带着萧琰与陈武一同前往。
围场里草木枯黄,风声呼啸。李锐骑着一匹黑色骏马,手持弓箭,目光锐利地扫视着前方的树林。萧琰骑着一匹白马,跟在李锐身后,手里拿着一本小册子,似乎在记录着什么。
“殿下,前面有一群鹿,要不要过去看看?” 陈武指着不远处的树林,低声说道。
李锐点头,催马向前。萧琰与陈武紧随其后。走进树林,果然看到十几只鹿在林间吃草,听到马蹄声,鹿群受惊,四散奔逃。
李锐拉弓搭箭,瞄准一只跑得最慢的鹿,正要射出,突然听到一声尖锐的呼啸,一支冷箭从旁边的树丛中射出,直奔李锐而来!
“殿下小心!” 陈武反应极快,立刻拔出腰间的佩刀,挡在李锐身前。“铛” 的一声,冷箭被佩刀击落,落在地上,箭头闪着寒光。
“有刺客!” 陈武大喊一声,拔出信号弹,点燃后射向空中。红色的信号弹在天空中炸开,很快,周围的卫兵纷纷赶来,将李锐等人团团围住。
李锐翻身下马,目光警惕地扫视着四周。“搜!给我仔细搜,一定要把刺客找出来!”
卫兵们立刻分散开来,在树林里仔细搜查。萧琰也下了马,走到李锐身边,脸色凝重。“殿下,看来有人想对您不利。如今朝局动荡,您一定要多加小心。”
李锐看了萧琰一眼,心中突然闪过一个念头:这次遇刺,会不会和萧琰有关?萧琰一直劝他削减私兵,若他死了,私兵群龙无首,自然会被朝廷收编。而且,萧琰是父皇派来的人,说不定,这是父皇对他的警告?
这个念头一旦产生,就像藤蔓一样在李锐心中疯狂生长。他看着萧琰,眼神里充满了怀疑。“先生觉得,这次刺客会是谁派来的?是太子,还是三皇子?”
萧琰沉吟片刻,说道:“太子懦弱,未必有如此胆量;三皇子虽有野心,可他刚因赈灾款一事被殿下抓住把柄,此时动手,未免太过明显。臣觉得,此事恐怕没那么简单,或许是朝中其他势力,想趁机挑起皇子间的争斗,坐收渔翁之利。”
“其他势力?” 李锐冷笑一声,“先生倒是分析得头头是道。可我怎么觉得,这刺客,来得未免太巧了?刚好在我拿到三皇子的证据之后,刚好在这围场之中,而且,刚好没有伤到我性命。”
萧琰脸色一变,急忙说道:“殿下,您这是怀疑臣?臣怎会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若臣想对殿下手,何必等到今日?”
“因为你需要一个合适的理由。” 李锐一步步走向萧琰,眼中的杀意越来越浓,“你若直接对我下手,会引起我的手下不满,甚至可能引发叛乱。可若是借刺客之手,既能警告我,又能让我怀疑其他皇子,可谓一举两得。萧琰,我说得对吗?”
“殿下,您真的误会了!” 萧琰后退一步,眼中充满了震惊与失望,“臣追随殿下三年,尽心尽力,从未有过二心。殿下怎能如此怀疑臣?”
“尽心尽力?” 李锐猛地拔出腰间的佩剑,剑尖直指萧琰的胸口,“你所谓的尽心尽力,就是劝我削减私兵,就是在我遇刺时,还在这里巧言令色,试图掩盖你的罪行?萧琰,今日我就让你知道,背叛我的下场!”
萧琰看着胸前的剑尖,脸色苍白,可他却没有再后退,只是定定地看着李锐,眼中带着一丝绝望,还有一丝不甘。“殿下,臣若真有二心,此刻您早已性命不保。臣之所以没有对您下手,是因为臣相信,殿下是能成就大业之人。可殿下如今却因一己之私,怀疑忠良,若长此以往,恐怕会众叛亲离,悔之晚矣!”
“放肆!” 李锐怒喝一声,剑尖向前递了一寸,划破了萧琰的衣衫,在他胸口留下一道浅浅的血痕。“到了现在,你还敢狡辩!我看你是不见棺材不落泪!”
就在这时,陈武急忙跑了过来,手里拿着一件黑色的衣服。“殿下,找到刺客的踪迹了!刺客穿着黑衣,已经逃出围场,不过留下了这件衣服。您看,这衣服上有三皇子府的标记!”
李锐低头看向陈武手里的衣服,果然在衣角处看到了三皇子府特有的云纹标记。他心中的疑虑稍稍动摇了一下,可看着萧琰胸口的血迹,还有他眼中那倔强的眼神,心中的杀意却并未完全消失。
他缓缓收回佩剑,冷冷地说道:“今日之事,暂且记下。若日后让我发现你有二心,我定不饶你!”
萧琰捂着胸口的伤口,躬身说道:“臣遵旨。” 他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不知是因为疼痛,还是因为失望。
李锐不再看萧琰,转身对陈武说道:“传令下去,加强戒备,密切监视三皇子的动向。另外,把这件衣服交给父皇,让他看看三皇子的所作所为!”
“是,殿下。” 陈武躬身应道。
萧琰看着李锐离去的背影,胸口的伤口隐隐作痛,可他心中的痛,却比伤口更甚。他知道,汉王对他的杀意,已经初露锋芒,日后,他在汉王身边,将会更加如履薄冰。
秋猎遇刺一事过后,李锐虽然没有再直接怀疑萧琰,可两人之间的关系却变得越来越微妙。李锐对萧琰的态度时冷时热,时而让他参与重要谋划,时而又对他避而不见。萧琰心中清楚,汉王对他的提防,从未消失。
这日,萧琰正在书房整理文书,陈武突然走了进来,神色有些凝重。“萧先生,殿下让您去前厅一趟,说是有客人来了。”
萧琰放下手中的文书,疑惑地问道:“不知是什么客人?”
陈武摇了摇头,“不清楚。不过看殿下的神色,似乎有些不高兴。先生过去的时候,还是小心为妙。”
萧琰点头,整理了一下衣衫,跟着陈武走向前厅。刚走到前厅门口,就听到里面传来争吵声。
“李锐!你不要太过分!萧琰是父皇派来的伴读,你凭什么对他呼来喝去,甚至怀疑他的忠心?” 一个女子的声音响起,带着愤怒与不满。
萧琰心中一怔,这声音他很熟悉,是长公主李玥。长公主是圣上唯一的女儿,性格直率,与李锐关系一向很好,可也常常因为一些事情与李锐争吵。
“皇姐,这是我汉王府的事,与你无关!” 李锐的声音带着一丝不耐烦,“萧琰是我的人,我想怎么对他,就怎么对他,轮不到你管!”
“你!” 长公主气得说不出话来,“李锐,你别忘了,当年若不是萧先生在父皇面前为你求情,你根本不可能得到这块封地!你现在这样对他,良心何在?”
萧琰深吸一口气,推门走进前厅。只见长公主穿着一身粉色长裙,站在厅中,脸色涨得通红;李锐坐在主位上,脸色阴沉,手里端着一杯茶,却没有喝。
“臣萧琰,参见殿下,参见长公主。” 萧琰躬身行礼。
长公主看到萧琰,脸色稍稍缓和了一些,急忙走上前,扶起萧琰。“萧先生不必多礼。我听说李锐近日对你百般刁难,甚至在秋猎时还拔剑指着你,可有此事?”
萧琰看了李锐一眼,见李锐眼中闪过一丝冷意,便轻声说道:“长公主误会了。殿下对臣一直很器重,秋猎之事,只是一场误会,殿下并非有意为难臣。”
“误会?” 长公主冷哼一声,“我看是李锐他居心叵测!萧先生,你就是太善良了,总是为他说话,可他呢?他根本不把你的忠心放在眼里!”
李锐放下茶杯,冷冷地说道:“皇姐,你要是来为萧琰求情的,那就请回吧。我还有要事与萧先生商议,没时间跟你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