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剑客萧书生 第八十七章德王府外现厮杀(三)

小说:长安剑客萧书生 作者:风流萧书生 更新时间:2025-10-05 06:56:28 源网站:2k小说网
  另一名汉子见同伴被杀,红着眼扑上来,招式愈发凶狠。萧琰渐渐体力不支,手臂被刀锋划开一道口子,鲜血渗出。他咬紧牙关,想起德王府中苏凝舞剑的姿态,脚步轻盈辗转,避开对方的猛攻,再寻机会反击。终于,在汉子再次挥刀时,萧琰一剑刺入其胸膛,结束了这场厮杀。

  他瘫坐在地,喘着粗气,看着满室狼藉与两具尸体,心中一阵发凉 —— 周将军,想必是汉王亲信周勇的残余势力。看来,汉王虽败,但其党羽仍在追杀自己,归乡之路,远比想象中凶险。

  第二日清晨,萧琰将尸体拖至客栈后院的柴房,又用银两安抚了受惊的店家,才匆匆离去。他不敢再走官道,转而抄小路前行,可心中的不安却愈发强烈 —— 周勇的人能找到自己,想必还有更多追兵在暗处。

  行至一处山林时,忽闻前方传来女子的呼救声。萧琰犹豫片刻,还是握紧青锋剑循声而去。只见三名壮汉正围着一名身着粉裙的女子,拉扯她的包裹。那女子虽惊慌失措,却仍紧紧护着包裹,不肯松手。

  “光天化日之下,竟敢强抢民女!” 萧琰大喝一声,冲了上去。三名壮汉见有人多管闲事,其中一人持棍朝萧琰打来。萧琰侧身躲过,青锋剑直刺其手臂,壮汉惨叫一声,棍子落地。另外两人见状,也纷纷上前围攻,萧琰凭借着昨日的实战经验,与三人周旋起来。

  那粉裙女子趁机从包裹中取出一把短匕,朝一名壮汉后背刺去。壮汉吃痛,转身欲反击,却被萧琰一剑划伤大腿。三人见势不妙,连忙逃窜。

  “多谢公子相救!” 女子整理好衣裙,向萧琰躬身道谢,“小女子柳如烟,乃是苏州柳家之人,此次前往京城寻亲,不料途中遭遇劫匪。”

  萧琰拱手回礼:“姑娘不必多礼,举手之劳罢了。只是这山林凶险,姑娘独自一人,怕是不安全。”

  柳如烟叹了口气:“实不相瞒,我寻的亲人便是前几日被抓的张诚大人。如今他身陷囹圄,我无依无靠,不知该往何处去。”

  萧琰心中一凛 —— 张诚是汉王的谋士,柳如烟竟是他的亲人。可看柳如烟的模样,不似奸邪之人,或许她并不知晓张诚的所作所为。他犹豫片刻,还是说道:“我正要返乡,若姑娘不嫌弃,可与我同行一段路,待出了山林,再做打算。”

  柳如烟大喜,连忙点头:“多谢公子!”

  两人结伴而行,柳如烟性子活泼,一路上絮絮叨叨地说着苏州的风土人情,倒也缓解了萧琰心中的紧张。途中,萧琰旁敲侧击地询问张诚的事情,柳如烟只说张诚是个正直的官员,从未提及他与汉王的勾结。萧琰心中明白,柳如烟或许是被蒙在鼓里,便也不再多问。

  行至傍晚,两人寻到一处破庙歇息。萧琰生火取暖,柳如烟则从包裹中取出干粮,分给萧琰。就在这时,破庙外传来马蹄声,越来越近。萧琰心中一紧,连忙熄灭柴火,拉着柳如烟躲到神像后面。

  片刻后,几名身着黑衣的汉子走进破庙,为首之人面色阴沉,正是周勇的副将赵虎。只听赵虎说道:“那萧琰杀了我们两名兄弟,定是往这个方向逃了。你们仔细搜查,务必找到他,为兄弟们报仇!”

  黑衣汉子们应了一声,开始在破庙内翻找。萧琰握紧青锋剑,手心满是冷汗 —— 赵虎武功高强,自己绝非对手,若被发现,后果不堪设想。

  柳如烟见萧琰紧张,悄悄从包裹中取出一个香囊,递给萧琰:“这香囊里装的是迷烟,可趁他们不注意时点燃。”

  萧琰眼前一亮,接过香囊。待一名黑衣汉子走到神像附近时,萧琰突然起身,将香囊扔到汉子脚下,同时点燃火折子。迷烟瞬间弥漫开来,汉子吸入后,立刻倒在地上。

  赵虎见状,怒喝一声:“谁在那里?” 他挥刀朝神像砍来,神像轰然倒塌,萧琰与柳如烟暴露在众人面前。

  “萧琰,果然是你!” 赵虎目露凶光,挥刀朝萧琰劈来。萧琰连忙举剑抵挡,却被震得手臂发麻。柳如烟手持短匕,从侧面偷袭赵虎,却被赵虎一脚踹倒。

  就在赵虎再次挥刀欲杀萧琰时,破庙外突然传来一声大喝:“赵虎,休得伤人!” 只见一队官兵冲了进来,为首之人竟是李默!

  赵虎见状,脸色大变,转身欲逃,却被李默一箭射穿大腿,摔倒在地。黑衣汉子们见首领被擒,纷纷投降。

  “萧公子,你没事吧?” 李默上前扶起萧琰,关切地问道。

  “李将军,你怎么会在这里?” 萧琰惊讶地问道。

  李默笑道:“殿下担心你路上不安全,派我暗中保护你。没想到,还真遇到了周勇的残余势力。”

  柳如烟见官兵到来,心中有些慌乱。李默注意到柳如烟,问道:“这位姑娘是?”

  萧琰连忙解释:“她是苏州柳家之人,名叫柳如烟,途中遭遇劫匪,我便与她结伴而行。她是张诚的亲人,却不知张诚的所作所为。”

  李默点了点头,对柳如烟说道:“柳姑娘,张诚已被定罪,但你并无过错,我们不会为难你。你若想回苏州,我们可以派人护送你。”

  柳如烟感激地说道:“多谢将军!”

  次日,李默将赵虎等人押往京城,又派两名士兵护送柳如烟回苏州。临别时,柳如烟递给萧琰一块玉佩:“公子,这块玉佩是我家传之物,你拿着它,若日后到苏州,可凭此玉佩来柳家找我。”

  萧琰接过玉佩,拱手道:“多谢姑娘,后会有期。”

  送走柳如烟后,李默对萧琰说道:“萧公子,如今周勇的残余势力已被清除,你返乡之路应无大碍。我需即刻回京复命,便不再送你了。”

  萧琰点头道:“李将军一路保重,代我向殿下和苏姑娘道谢。”

  两人道别后,萧琰继续踏上返乡之路。此时的他,手中握着青锋剑,怀中揣着柳如烟所赠的玉佩,心中虽仍有对过往的感慨,却多了几分从容与坚定。他知道,这场德王府的风波,不仅让他见识了权谋与厮杀,更让他明白了正义与担当的意义。未来的路,无论再遇到何种挑战,他都会以书生之智、侠客之勇,坚定地走下去。

  历经半月行程,萧琰终于回到了家乡 —— 萧家村。村子坐落在青山脚下,一条小河穿村而过,炊烟袅袅,鸡犬相闻,仍是记忆中宁静祥和的模样。他刚走到村口,便看到一名白发苍苍的老者坐在大槐树下,正是他的父亲萧老秀才。

  “爹!” 萧琰快步上前,跪倒在父亲面前。

  萧老秀才抬起头,看到萧琰,眼中满是惊喜与激动:“琰儿,你终于回来了!这些日子,为父天天担心你。”

  父子俩相拥而泣,随后一同回到家中。萧老秀才早已备好了饭菜,萧琰一边吃饭,一边将在京城的经历娓娓道来,只是隐去了其中的凶险,只说自己在德王府中做文书,如今事情了结,便返乡了。

  萧老秀才听后,欣慰地说道:“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咱们读书人,不求功名利禄,只求平平安安。”

  接下来的几日,萧琰在家中陪伴父亲,偶尔会去村中私塾帮忙教书。村民们见他归来,都十分热情,纷纷前来探望。可萧琰心中明白,自己虽回到了故里,却再也不是当初那个只知读书的书生了 —— 德王府的经历,已在他心中刻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一日,萧琰正在私塾教书,忽闻村口传来一阵喧哗。他走出私塾,只见几名官差正押着一名村民往外走,村民的家人在一旁哭喊着。萧琰上前询问,得知那村民因欠了地主刘老爷的地租,无力偿还,被刘老爷告到县衙,官差前来抓人。

  萧琰心中一怒 —— 刘老爷是村中有名的恶霸,平日里欺压百姓,抢占良田,村民们敢怒不敢言。他上前拦住官差,拱手道:“官差大哥,这位乡亲并非有意拖欠地租,只是今年收成不好,还请通融几日,容他凑齐地租。”

  为首的官差斜睨了萧琰一眼:“你是谁?竟敢管官府的事!刘老爷已在县衙打点好了,今日必须将人带走!”

  “我乃萧家村的萧琰,曾在京城求学。” 萧琰不卑不亢地说道,“官差大哥,律法虽严,却也讲人情。这位乡亲家中尚有老幼,若被抓走,家人如何生存?还请大哥三思。”

  官差见萧琰谈吐不凡,又提及在京城求学,心中有些犹豫。这时,刘老爷带着几名家丁匆匆赶来,看到萧琰,冷哼一声:“哪里来的黄毛小子,也敢管老子的事?这穷鬼欠我地租,就该被抓去坐牢!”

  萧琰怒视着刘老爷:“刘老爷,你身为地主,本该体恤乡亲,如今却逼得乡亲家破人亡,难道就不怕遭天谴吗?”

  “天谴?老子有钱有势,天也奈我何!” 刘老爷嚣张地说道,又对官差喝道,“还愣着干什么?把人带走!”

  官差不敢违抗,再次上前抓人。萧琰见状,挡在村民身前:“谁敢动他,先过我这一关!” 他握紧拳头,眼中满是坚定。村民们见萧琰为他们出头,也纷纷围了上来,与官差对峙。

  刘老爷见村民们群情激愤,心中有些害怕,却仍嘴硬道:“好,好!你们等着,我这就去县衙告状,说你们聚众抗法!” 说完,便带着家丁狼狈地离开了。

  官差见刘老爷走了,也不敢再抓人,悻悻地离开了萧家村。村民们围上来,纷纷向萧琰道谢:“萧公子,多谢你为我们出头!”

  萧琰叹了口气:“乡亲们,刘老爷不会善罢甘休,我们必须想办法应对。” 他知道,刘老爷在县衙有关系,若真的告到县衙,村民们恐难抵挡。

  当晚,萧琰召集村民们在祠堂商议。一名年长的村民说道:“萧公子,刘老爷与县令是拜把子兄弟,我们去县衙告状,也是白费功夫。不如,我们凑些银两,送给刘老爷,求他放过那位乡亲。”

  “不可!” 萧琰摇头道,“刘老爷贪得无厌,今日我们送了银两,他**定会变本加厉地欺压我们。我们不能一味忍让,必须想办法揭露他的恶行,让他受到应有的惩罚。”

  “可我们没有证据,如何揭露他的恶行?” 一名村民问道。

  萧琰沉思片刻,道:“刘老爷抢占良田、欺压百姓,乡亲们手中定有线索。我们可以收集他的罪证,再联名上书,送到府城的按察使衙门。按察使大人公正廉明,定会为我们做主。”

  村民们听后,纷纷点头赞同。接下来的几日,萧琰带领村民们收集刘老爷的罪证 —— 有的村民拿出了刘老爷强占良田的地契,有的村民写下了刘老爷逼债伤人的证词。萧琰将这些证据整理好,又写下一封联名信,带着几名村民代表,前往府城。

  府城的按察使衙门戒备森严,萧琰等人几经周折,才见到了按察使周大人。周大人接过证据和联名信,仔细翻阅后,沉声道:“没想到竟有如此恶霸欺压百姓,本官定会彻查此事!”

  萧琰连忙拱手道:“多谢大人为民做主!”

  周大人随即派人前往萧家村调查,核实了刘老爷的罪行。不久后,县衙便传来消息 —— 刘老爷被革去功名,没收家产,其所占良田归还给村民,逼债伤人之事也被依法处置。

  萧家村的村民们得知消息后,欣喜若狂,纷纷来到萧琰家中道谢。萧老秀才看着儿子,眼中满是骄傲:“琰儿,你做得好!为父没白教你读书识字。”

  萧琰笑道:“爹,这都是我应该做的。读书不仅是为了考取功名,更是为了明事理、辨是非,为百姓谋福祉。”

  经历了这件事,萧琰在村中威望大增。他不仅继续在私塾教书,还带领村民们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改善生活。萧家村渐渐变得更加富裕,村民们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一日,萧琰收到一封来自京城的书信,是苏凝所写。信中说,汉王已被判处流放,周勇、张诚等人也被依法处置,朝廷局势稳定,德王十分挂念他,邀请他若有机会,再到京城一聚。

  萧琰读完书信,心中感慨万千。他提笔回信,感谢德王和苏凝的挂念,说自己如今在家乡过得很好,若有机会,定会前往京城探望他们。

  放下笔,萧琰走到院中,望着远处的青山。夕阳西下,余晖洒在身上,温暖而宁静。他知道,自己的人生因德王府的那场厮杀而改变,从一个只知读书的书生,成长为一个有担当、有勇气的人。未来的日子,他或许不会再卷入权谋纷争,但会以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家乡的宁静与祥和,用书生的智慧,为百姓做更多的事情。而那段在德王府的岁月,也将成为他一生中最珍贵的回忆,激励着他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