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等多大一会儿,随着食堂里面一声吆喝,社员们便自觉地排起了几条长队,有序地进入食堂打饭。

  何卫国和王大锤也被老王安排着排在了队伍里。

  何卫国注意到,这里吃饭似乎不像城里工厂需要各种粮票、菜票,更像是按需取用。

  只要你是在编的公社社员,干了集体的活儿,就可以来这里吃饭。

  轮到何卫国时,他探头看向打饭窗口。

  窗口后面摆着几个巨大的笼屉和菜盆。主食是黄白相间的二合面馒头,个头不小,看着就实在。

  菜品居然有好几样:一大盆油汪汪、冒着热气的猪肉炖粉条,里面能看见不少厚实的肉片。

  一盆清炒萝卜丝,还有一盆飘着油花的白菜豆腐汤。

  这伙食标准,远远超出了何卫国的预期,比他想象中农村公社的饭菜要好上太多,甚至比很多普通工人家庭平时的伙食还要丰盛!

  他和王大锤各自打了满满一饭盒的菜,拿了两个大馒头,跟着老王在靠墙的一张长条桌旁坐下。

  老王热情地招呼着:

  “何同志,王同志,千万别客气!敞开了吃!”

  “咱们公社现在这集体食堂啊,就一个好处——管饱!”

  “饭菜要是不够,随时可以去加,保证让你们吃得饱饱的!”

  何卫国点头道谢,开始吃饭。

  他一边吃,一边不动声色地观察着周围。

  果然如老王所说,食堂里准备的饭菜量非常充足。

  很多社员打完一轮后,觉得没吃饱,又起身去窗口添加馒头或加菜,食堂的工作人员也丝毫没有吝啬或不耐烦的意思,都是乐呵呵地给添上。

  整个食堂里弥漫着一种食物充足、无忧无虑的气氛,大家吃得都很尽兴。

  然而,看着这“无限量供应”的热闹场面,何卫国的心却渐渐沉了下去。

  他忽然想起了些什么——关于这年代的集体食堂,他是知道一些的。

  这种“吃饭不要钱”的公共食堂,在很多地方并没能持续太久。

  正是因为这种缺乏计划和节制的消耗方式,导致粮食以惊人的速度被消耗掉。

  大家干集体活,吃大锅饭,容易产生“干多干少一个样,反正有得吃”的心理,节约意识淡薄。

  一旦遇到天灾减产,前期毫无节制的消耗就会导致后期库存迅速见底,酿成严重的粮荒……

  眼前这看似红火、富足的场面,或许正埋藏着未来困难的伏笔。

  “必须抓紧时间屯粮了!” 何卫国在心里再次对自己强调。

  眼前的景象非但没有让他安心,反而像一记警钟,让他更加紧迫地意识到提前准备的必要性。

  一些不好的征兆,似乎已经在不经意间悄然显现了。

  这顿饭何卫国吃得有些心事重重。

  很快,他和王大锤都吃完了。

  再次向热情的老王道谢并告辞后,两人回到了卡车上。

  车子发动,驶离了红星公社。

  坐在副驾驶的王大锤,还沉浸在刚才那顿丰盛午餐的满足感里,他咂咂嘴,忍不住对何卫国说:

  “何师傅,你还真别说,这公社食堂的伙食是真不赖啊!”

  “有肉有菜,馒头管饱,比我平时在家里吃得都好!”

  “看来这公社生活还真不错!”

  何卫国听到徒弟这单纯而满足的感慨,心里五味杂陈。

  这可能是一个月吃掉了几个月的口粮,那能吃的不好吗?

  在这个生产力极度贫乏的时代,这种做法……

  不过他一个小司机,又能改变什么呢?

  张了张嘴,最终却什么也没说。

  他只是默默地点了点头,目光专注地看着前方坑洼不平的土路,加大了油门。

  有些话,他现在没法说,也不能说。

  回到食品厂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

  两人顾不上休息,立刻拿着下一趟任务单赶往仓库。

  这次要送的货物不多,很快就装完了车。

  何卫国拿着任务单,看着上面的收货单位——“市文化馆”三个字,心里微微一动。

  他想起了昨天在周正邦家,嫂子赵素心好像就提到她在文化馆工作。

  以赵素心的家庭背景和气质能力,在文化馆里恐怕至少也是个科室领导。

  也不知道待会儿去能不能碰到。

  开着车再次驶出厂门,何卫国一边注意着路况,一边随口问旁边的王大锤:

  “大锤,你对这个文化馆了解吗?”

  “它具体是干什么的?”

  王大锤显然做足了功课,或者平时听老师们闲聊知道一些,他点点头,认真地回答:

  “嗯,何师傅,这个我还知道一些。”

  “区文化馆啊,平时主要的工作就是组织区里的一些文艺演出、汇演,管理区图书馆,还有就是印发一些学习资料、宣传画什么的。”

  “嗯……像咱们厂工会搞文艺活动,有时候也得跟区文化馆报备或者请他们指导呢。”

  “反正,就是管着区里跟文化、文艺沾边的事儿。”

  何卫国听得有些云里雾里,但大致明白了。

  这应该就是一个负责组织群众文化活动、进行**和爱国主义宣传的文化职能部门。

  可能下面各个工厂的文艺骨干、甚至一些街道、区县的文化站,都归它指导管理。

  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

  何卫国想了想,又问道:

  “那大锤,你知道咱们现在要去的这个区文化馆,规模大不大?”

  “里面都是些什么样的人?”

  王大锤点了点头,显然对这方面也有所了解:

  “嗯,知道,何师傅。”

  “咱们现在去的这个是咱们区里的总文化馆,听说是一栋三层的苏式小楼,挺气派的。”

  “里面人不少,估计得有五六十号人吧。”

  “那种街道或者小县城的文化馆规模就小多了,可能也就几个人。”

  “反正,咱这次去的地方,里面工作的基本都是有编制的干部,听说好多都是中专、高中毕业的文化人,可厉害了。”

  王大锤这么一说,何卫国心里就更清楚了。

  这年头,能被称为“干部”的,通常就是指有国家行政编制的人员。

  很多中专毕业生一分配工作就会定行政级别,办事员、科员之类的,统统都可以叫做干部。

  在文化馆这种专业性较强的单位工作,没有一定的学历和文化水平肯定是不行的。

  想到赵素心那温婉知性的气质,确实与文化馆干部的形象十分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