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牵线搭桥

  她抬起头,眼睛里闪着光。

  “我记得我爸说过,当年为了解决飞梭在高速运转下的断纬问题,您三天三夜没合眼,最后想出了一个‘双层缓冲导轨’的办法,把次品率降低了百分之七十。”

  “他还说,那个设计,领先了当时国际水平至少五年。”

  刘师傅猛地抬起头,浑浊的眼中爆出一团精光。

  这件事,是当年厂里最高级别的技术机密,除了他和宋明远,几乎无人知晓。

  宋秋锦继续说道:“我爸生前总说,您是他这辈子最敬佩的匠人,是真正的‘纺织圣手’。”

  “他相信,只要有您在,宋氏的魂就还在。”

  “别说了……”刘师傅的声音开始颤抖,他别过头去,用粗糙的手背抹了抹眼睛。

  这个倔强了一辈子的老人,在听到昔日老板的肯定和那句“纺织圣手”时,防线彻底崩溃了。

  “宋老板……他是个好人……”老人哽咽着,“那些年,别的老板都嫌我们年纪大了,只有他还信任我们,给我们机会……”

  许久,院子里只有老人压抑的抽泣声。

  宋秋锦静静地站着,没有打扰他。

  她知道,这些年,这位老人的心里也积压了太多的委屈和不甘。

  终于,刘师傅停了下来。

  他长长地吐出一口气,像是要把胸中所有的郁结都吐出去。

  他站起身,走到院子中央,看着那几株向日葵,背影萧索。

  “带我去看看。”他沙哑地说道。

  宋秋锦的心,重重地落了地。

  下午,沈砺峰不放心,又开着车来到了仓库。

  远远的,就看见仓库的大铁门敞开着,宋秋锦正陪着一个瘦小的老头在里面走动。

  他停好车,悄悄走了过去。

  只见那老人围着一台纺织机,一会儿弯腰看看底座,一会儿又踮起脚尖摸摸顶部的传动轴。

  他的手很慢,很轻,像是在**一件稀世珍宝。

  那双原本浑浊的眼睛,此刻亮得惊人,仿佛能穿透厚厚的铁锈,看到机器内部的每一个齿轮。

  宋秋锦跟在他身边,紧张得手心冒汗。

  许久,老人直起身子,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那股子铁锈和尘土味,在他闻来,却像是久违的醇香。

  他没有回头,声音却清晰地传遍了整个空旷的仓库。

  “骨架没散,经络还在。”

  他猛地睁开眼,转头看向宋秋锦,眼神锐利如鹰。

  “丫头,这几台宝贝,还没死透。”

  他顿了顿,一字一句地说道:“不过,要让它们活过来,得拿金子来喂。”

  宋秋锦的心里既有希望,也有隐隐的担忧。

  她知道修复这些机器绝不会便宜,但听到“金子来喂”这四个字,心里还是咯噔一下。

  “刘师傅,您先说说,大概需要多少钱?”她试探着问道。

  老人摇了摇头:“这事急不得,我得仔细看看每台机器的情况,做个详细的清单出来。”

  “明天你再来,我给你个准数。”

  “那好,我明天下午过来。”

  宋秋锦点点头,又忍不住问道,“师傅,您看这些机器,修好后能达到什么水平?”

  刘师傅眯起眼睛,在机器间走了几步。

  “当年宋氏的这批设备,那可是花血本从德国进口的核心部件,再加上你父亲的改良设计。”

  “如果能完全修复,绝对不输给现在市面上的任何产品。”

  他停下脚步,转身看着宋秋锦:“丫头,你父亲当年的眼光,超前了至少十年。这些机器一旦重新运转,那就是印钞机。”

  那一夜,宋秋锦几乎没怎么合眼。

  她躺在床上,脑子里反复想着那些锈迹斑斑的机器,想着父亲当年的心血,也想着自己账户里那点可怜的积蓄。

  刘宝生师傅是个雷厉风行的人。

  第二天,他就交给了宋秋锦一张清单,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需要更换和定制的零件,从大到主轴承,小到一颗特制的螺丝钉,林林总总上百项。

  清单的末尾,是一个估算出来的总价。

  宋秋锦看着那个数字,倒吸一口凉气。

  那是一笔足以在京城买下好几套四合院的巨款。

  “这还只是零件的钱。”刘师傅用手指敲了敲桌子,一脸严肃。

  “要请人,要开模,要用最好的钢材。丫头,老宋家的东西,不能用次品糊弄。要么不做,要做,就得是最好的。”

  “师傅,这个价格……”宋秋锦的声音有些发颤。

  “嫌贵?”刘师傅的语气有些不悦。

  “当年你父亲为了这几台机器,前前后后投了多少?光是那套德国进口的精密轴承,就花了十几万马克。现在修复它们,这点钱算什么?”

  宋秋锦赶紧摆手:“不是,师傅,我不是嫌贵,我是……我现在手头确实紧张。”

  刘师傅看着她为难的样子,语气缓和了些:“丫头,我知道你不容易。”

  “这样,咱们分批修,先修两台最关键的,其他的慢慢来。”

  宋秋锦的手微微颤抖着,她强迫自己保持镇定,仔细看着清单上的每一项。

  虽然心里早有准备,但这个数字还是超出了她的想象。

  “师傅,如果只修两台,需要多少?”

  刘师傅重新算了算:“两台的话,大概这个数的三分之一。但是丫头,你得明白,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

  “两台机器,撑死了也就是个作坊。”

  “我明白。”宋秋锦点了点头,将那份沉甸甸的清单收好,“师傅,给我几天时间筹钱。”

  “行,反正这些老家伙也等了十几年了,不差这几天。”刘师傅站起身。

  “但是丫头,有些话我得跟你说明白。这些机器一旦开始修,就不能半途而废。”

  “要么不动,要动就得一口气修到底。”

  回到住处,宋秋锦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一遍遍地计算着自己的积蓄。

  那点钱,连清单总额的零头都不够。

  她想到了银行贷款,想到了找人借钱,但每一条路都似乎走不通。

  晚上,沈砺峰看着她对着清单发呆,又一次开口:“我那里还有些积蓄,是我这些年的津贴和任务奖金,数目不小,你先拿去用。”

  宋秋锦抬起头,看着他真诚的眼睛,笑了笑。

  “沈团长,你的钱是保家卫国的,是准备将来娶媳妇的,我不能用。”

  “我……”沈砺峰一时语塞,脸颊有些发热。

  “我没想那么多。娶媳妇的事,还早着呢。”

  “那也不行。”宋秋锦摇摇头,“再说,你一个军人,哪来那么多钱?”

  “我爸妈给的,还有这些年的积蓄,确实不少。”沈砺峰认真地说,“秋锦,我是真心想帮你。”

  “我知道。”宋秋锦的语气很柔和,但态度却很坚决。

  “这是我的战争,我必须靠自己打赢第一仗。如果连启动资金都要靠你,那我这个"厂长",当得也太没底气了。”

  沈砺峰看着她,那双清亮的眸子里写满了不容置疑的倔强。

  他知道,再说下去也没用。

  这个女人,骨子里始终带着一股傲气。

  “那你准备怎么办?”他问道。

  “我再想想办法。”宋秋锦合上清单,“总会有路的。”

  他只能把话咽了回去,心里却憋着一股劲。

  既然在钱的问题上帮不上忙,那就在别的地方想办法。

  “秋锦,”沈砺峰忽然说道,“我虽然不能直接给你钱,但我可以帮你想别的办法。”

  “比如,我认识一些人,或许能帮你联系到投资商。”

  宋秋锦看了他一眼:“什么样的投资商?”

  “有些退伍的老战友,现在在做生意,手头宽裕。还有一些地方上的企业家,跟部队有合作关系。”

  沈砺峰想了想,“我可以帮你牵线搭桥。”

  “那倒是个办法。”宋秋锦眼中闪过一丝希望,“不过,我得先准备一份像样的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