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英殿内。
朱元璋刚听完毛骧关于东宫最新动向的密报,得知朱标果然依计将部分政务交由燕王朱棣暂理。
他深邃的眼眸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精光。
指节分明的手指在御案上轻轻敲击着,发出规律的笃笃声。
“老四…既然标儿给了他这个机会,那就让咱好好看看,他这些日子在外就藩,长了多少本事,又存了……多少心思。”
朱元璋的声音平稳,听不出喜怒。
但那股掌控一切的帝王威仪却弥漫在整个殿宇。
“他批阅过的奏章,等标儿看过之后,你也挑些紧要的,给咱送过来。”
“臣明白。”
毛骧躬身应道。
“叶凡那小子呢?这两日又在捣鼓什么?”
朱元璋像是随口问起,目光却扫向毛骧。
毛骧立刻回禀。
“回陛下,叶先生这几日仍在工部库房,与吏部主事李进一同督办新都物料验收之事。”
“这是他们近日查验石砖时,叶先生提出的新规及成效简报。”
说着,他将一份简要的文书呈上。
朱元璋接过,快速浏览了一遍。
上面清晰地记录了叶凡如何将验收责任落实到具体工匠和砖窑,以严苛的标准倒逼质量提升,使得新一批石料品质显著改善。
看着文书上描述的效果,朱元璋脸上终于露出了真切的笑容。
那是一种看到利国利民之事得以推进的欣慰,也是对献策者能力的赞许。
“好!好小子!”
朱元璋抚掌轻赞,眼中带着激赏。
“总能想出这些直击要害的法子!”
“不尚空谈,专务实际,于细微处见真章!”
“这整治石砖之法,看似是件小事,实则蕴含了明晰权责,杜绝推诿的吏治精髓!”
“若各级官吏都能如此务实任事,何愁政务不清明?”
他放下文书,沉吟片刻,又道。
“二虎,叶凡与那李进在库房中的对话,你可都记下了?”
“一字不落。”
毛骧答道,随即将叶凡如何将石料比作朝堂诸公,如何告诫李进为官之道,以及剖析李进自身处境和未来前景的那番言论,原原本本地复述了一遍。
朱元璋静静地听着,脸上没有任何意外的神色,反而微微颔首。
“嗯,剖析得八九不离十。”
“这叶凡,眼光确实毒辣,把咱的心思,倒是猜透了几分。”
他站起身,缓步走到窗前,望着窗外宫墙肃穆的景象,语气变得深沉起来。
“他说的不错,咱让李进入仕,确有考量其才学,念及他叔叔的旧情,以及他在科举案中促使标儿立威的因素。”
“但是……”
朱元璋转过身,目光锐利如鹰隼,带着一种深远的布局意味!
“他只看出了咱要用人,却未必完全看透,咱要用李进做什么。”
他踱回御案前,手指点在空中,仿佛在勾勒一幅无形的蓝图。
“标儿仁厚,这是他的优点,但为君者,亦需有雷霆手段,有能为其分忧,亦能为其执刃的臣子。”
“咱将李进放在这迁都物料验收的位置上,让他经历实务,与叶凡这等心思机敏之人共事,就是要打磨他!”
“既要磨去他的书生意气和怯懦,也要让他学会如何洞察人心,如何坚持原则,如何应对官场的明枪暗箭!”
他的声音带着一种冰冷的决断。
“咱,是在为标儿,培养另一把刀!”
“一把或许不如叶凡那般锋芒毕露,奇计百出,但却足够忠诚,足够坚韧,足够纯粹的刀!”
朱元璋的眼中闪过一丝深邃的算计。
“叶凡此子,才具惊人,然其心难测,其志未明。”
“用得好,是国之利器!”
“若有异动,则危害无穷。”
“将来,这把打磨好的‘李进’之刀,未尝不能用来…制衡那把过于锋利的‘叶凡’之剑!”
他重新坐回龙椅,语气恢复了平日的沉稳。
“此事之后,寻个由头,对李进进行嘉奖。”
“不必过于显赫,但要让他感受到咱的留意和期许。”
“一步步来,将他放到更重要的位置上去历练。”
“咱要看看,这块璞玉,最终能被打磨成什么样子。”
“是!陛下深谋远虑,臣佩服!”
毛骧心中凛然,再次躬身。
“去吧,”
朱元璋挥了挥手。
“等老四那边有了结果,立刻给咱送来。”
“臣,领旨!”
毛骧恭敬退下。
殿内重归寂静,朱元璋独自坐在御座上,目光幽远。
……
夜色深沉。
东宫寝殿内,只点了几盏昏黄的宫灯,将朱标的身影映照得有些单薄。
他面前摊开着几份由西厂番子秘密送来的奏章副本,上面是燕王朱棣白日里代为批阅的笔迹。
朱标看得极为仔细。
越看,眉头越是舒展,甚至不时微微颔首!
奏章涉及边防军需,地方水利,漕运调度等繁杂事务。
朱棣的批阅条理清晰,意见中肯。
既有对旧例的遵循,又不乏因地制宜的变通。
处置果断,切中要害,显露出出色的政务处理能力和敏锐的判断力。
看着这些朱批,朱标心中百感交集。
有对四弟才干的欣赏,也有一丝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
他想起四弟在军中的赫赫威望,想起他今日在病榻前那看似真挚的忧虑……
一个念头,如同黑暗中滋生的藤蔓,悄然缠绕上他的心间。
或许……
或许将这储君之位,这万里江山的重担,交给能力出众,果决刚毅的四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或许在他手中,大明能开创一个更为强盛的盛世?
自己这病弱之躯,又何苦强撑,惹得兄弟离心,朝局动荡?
这个念头一旦生出,便有些难以遏制!
他沉默良久,终于对侍立在阴影中的心腹低声道。
“去,请叶先生秘密过来一趟,要快,莫要惊动任何人。”
约莫半个时辰后。
叶凡悄无声息地出现在寝殿内。
他其实早已从各种渠道得知燕王朱棣超乎寻常的抵京速度,心中对今日之会面已有预料。
“殿下深夜相召,不知有何要事?”
叶凡拱手行礼,目光扫过朱标面前那些奏章副本,心中已然明了七八分。
朱标挥退了左右,殿内只剩下他们二人。
他长长地叹息一声,脸上带着疲惫和一种释然般的复杂神情。
“老师,你之前让学生看的,学生…如今算是看清了。”
他指了指那些奏章。
“四弟之才,确实出众,处理政务井井有条,军略威望亦在学生之上。”
“学生方才甚至在想,若他日…将这大明朝的江山社稷交到四弟手中,以其之能,或许……真能开创一代盛世,远胜于学生勉力支撑。”
叶凡一听,心里顿时“咯噔”一下,暗叫一声“苦也”!
他本意是让朱标看清兄弟们的“潜在威胁”,激起他的警惕和斗志!
谁曾想这位仁厚的太子殿下,思路清奇,居然直接萌生了“禅让”的念头!
这还得了?
自己之前辛辛苦苦布局,又是造盐保淮西,也就是间接保太子势力。
又是献策让他“诈病”观兄弟反应!
不就是为了巩固他的地位,将来顺利造、反吗?!
他要是摆挑子不干了,自己之前那些操作岂不是全打了水漂?
不行!
必须把这歪掉的念头给掰正回来!
叶凡脸色瞬间沉了下来,语气变得前所未有的严肃,甚至带着几分训斥的意味。
“殿下!你怎么到了此刻,还是如此天真,看不明白啊!”
朱标被叶凡这突如其来的严厉弄得一怔。
叶凡逼近一步,目光灼灼地盯着他。
“这储君之位,是你想给就能给的吗?!”
“你忘了我之前反复跟你强调过的话吗?!”
“在你父皇心中,你,朱标,才是他唯一的,无可替代的继承人!这一点,从未改变过!”
“即使…即使你真的不在了,按照你父皇定下的礼法和他内心的执着,继承人也只会是你的儿子,你的嫡长子!”
“绝对、绝对不可能是你的任何一位兄弟!”
“你明不明白这其中的分量?!”
朱标张了张嘴,想要反驳,却被叶凡连珠炮般的话语打断。
“你知不知道,你刚才的那些个念头,一旦,哪怕只有一丝一毫,传到你父皇的耳朵里,会引发什么样的后果?!”
“那将是塌天大祸!!!”
叶凡的声音压得极低,却如同重锤,狠狠砸在朱标的心上。
朱标的目光不由自主地看向叶凡,带着惊疑和一丝恐惧。
叶凡面色冷峻,一字一句,如同宣判。
“倘若让你父皇察觉到,燕王有丝毫可能取代你的迹象,哪怕是你自愿的!”
“以你父皇的性格,为了杜绝后患,为了确保你这一脉的传承,他会怎么做?”
他顿了顿,吐出的字眼冰冷刺骨。
“燕王朱棣,会死!”
“你信不信?”
“他绝对活不到第二天日出!”
“非但是他,所有可能威胁到你儿子地位的藩王,你的其他兄弟们,有一个算一个,都会被你父皇以各种理由或明或暗地清除掉!”
“哪怕你跪下来求他都没用!”
“这就是帝王心术!”
“这就是你父皇维护江山传承和稳定的方式!”
“你愿意看到这样的血流成河吗?!”
朱元璋刚听完毛骧关于东宫最新动向的密报,得知朱标果然依计将部分政务交由燕王朱棣暂理。
他深邃的眼眸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精光。
指节分明的手指在御案上轻轻敲击着,发出规律的笃笃声。
“老四…既然标儿给了他这个机会,那就让咱好好看看,他这些日子在外就藩,长了多少本事,又存了……多少心思。”
朱元璋的声音平稳,听不出喜怒。
但那股掌控一切的帝王威仪却弥漫在整个殿宇。
“他批阅过的奏章,等标儿看过之后,你也挑些紧要的,给咱送过来。”
“臣明白。”
毛骧躬身应道。
“叶凡那小子呢?这两日又在捣鼓什么?”
朱元璋像是随口问起,目光却扫向毛骧。
毛骧立刻回禀。
“回陛下,叶先生这几日仍在工部库房,与吏部主事李进一同督办新都物料验收之事。”
“这是他们近日查验石砖时,叶先生提出的新规及成效简报。”
说着,他将一份简要的文书呈上。
朱元璋接过,快速浏览了一遍。
上面清晰地记录了叶凡如何将验收责任落实到具体工匠和砖窑,以严苛的标准倒逼质量提升,使得新一批石料品质显著改善。
看着文书上描述的效果,朱元璋脸上终于露出了真切的笑容。
那是一种看到利国利民之事得以推进的欣慰,也是对献策者能力的赞许。
“好!好小子!”
朱元璋抚掌轻赞,眼中带着激赏。
“总能想出这些直击要害的法子!”
“不尚空谈,专务实际,于细微处见真章!”
“这整治石砖之法,看似是件小事,实则蕴含了明晰权责,杜绝推诿的吏治精髓!”
“若各级官吏都能如此务实任事,何愁政务不清明?”
他放下文书,沉吟片刻,又道。
“二虎,叶凡与那李进在库房中的对话,你可都记下了?”
“一字不落。”
毛骧答道,随即将叶凡如何将石料比作朝堂诸公,如何告诫李进为官之道,以及剖析李进自身处境和未来前景的那番言论,原原本本地复述了一遍。
朱元璋静静地听着,脸上没有任何意外的神色,反而微微颔首。
“嗯,剖析得八九不离十。”
“这叶凡,眼光确实毒辣,把咱的心思,倒是猜透了几分。”
他站起身,缓步走到窗前,望着窗外宫墙肃穆的景象,语气变得深沉起来。
“他说的不错,咱让李进入仕,确有考量其才学,念及他叔叔的旧情,以及他在科举案中促使标儿立威的因素。”
“但是……”
朱元璋转过身,目光锐利如鹰隼,带着一种深远的布局意味!
“他只看出了咱要用人,却未必完全看透,咱要用李进做什么。”
他踱回御案前,手指点在空中,仿佛在勾勒一幅无形的蓝图。
“标儿仁厚,这是他的优点,但为君者,亦需有雷霆手段,有能为其分忧,亦能为其执刃的臣子。”
“咱将李进放在这迁都物料验收的位置上,让他经历实务,与叶凡这等心思机敏之人共事,就是要打磨他!”
“既要磨去他的书生意气和怯懦,也要让他学会如何洞察人心,如何坚持原则,如何应对官场的明枪暗箭!”
他的声音带着一种冰冷的决断。
“咱,是在为标儿,培养另一把刀!”
“一把或许不如叶凡那般锋芒毕露,奇计百出,但却足够忠诚,足够坚韧,足够纯粹的刀!”
朱元璋的眼中闪过一丝深邃的算计。
“叶凡此子,才具惊人,然其心难测,其志未明。”
“用得好,是国之利器!”
“若有异动,则危害无穷。”
“将来,这把打磨好的‘李进’之刀,未尝不能用来…制衡那把过于锋利的‘叶凡’之剑!”
他重新坐回龙椅,语气恢复了平日的沉稳。
“此事之后,寻个由头,对李进进行嘉奖。”
“不必过于显赫,但要让他感受到咱的留意和期许。”
“一步步来,将他放到更重要的位置上去历练。”
“咱要看看,这块璞玉,最终能被打磨成什么样子。”
“是!陛下深谋远虑,臣佩服!”
毛骧心中凛然,再次躬身。
“去吧,”
朱元璋挥了挥手。
“等老四那边有了结果,立刻给咱送来。”
“臣,领旨!”
毛骧恭敬退下。
殿内重归寂静,朱元璋独自坐在御座上,目光幽远。
……
夜色深沉。
东宫寝殿内,只点了几盏昏黄的宫灯,将朱标的身影映照得有些单薄。
他面前摊开着几份由西厂番子秘密送来的奏章副本,上面是燕王朱棣白日里代为批阅的笔迹。
朱标看得极为仔细。
越看,眉头越是舒展,甚至不时微微颔首!
奏章涉及边防军需,地方水利,漕运调度等繁杂事务。
朱棣的批阅条理清晰,意见中肯。
既有对旧例的遵循,又不乏因地制宜的变通。
处置果断,切中要害,显露出出色的政务处理能力和敏锐的判断力。
看着这些朱批,朱标心中百感交集。
有对四弟才干的欣赏,也有一丝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
他想起四弟在军中的赫赫威望,想起他今日在病榻前那看似真挚的忧虑……
一个念头,如同黑暗中滋生的藤蔓,悄然缠绕上他的心间。
或许……
或许将这储君之位,这万里江山的重担,交给能力出众,果决刚毅的四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或许在他手中,大明能开创一个更为强盛的盛世?
自己这病弱之躯,又何苦强撑,惹得兄弟离心,朝局动荡?
这个念头一旦生出,便有些难以遏制!
他沉默良久,终于对侍立在阴影中的心腹低声道。
“去,请叶先生秘密过来一趟,要快,莫要惊动任何人。”
约莫半个时辰后。
叶凡悄无声息地出现在寝殿内。
他其实早已从各种渠道得知燕王朱棣超乎寻常的抵京速度,心中对今日之会面已有预料。
“殿下深夜相召,不知有何要事?”
叶凡拱手行礼,目光扫过朱标面前那些奏章副本,心中已然明了七八分。
朱标挥退了左右,殿内只剩下他们二人。
他长长地叹息一声,脸上带着疲惫和一种释然般的复杂神情。
“老师,你之前让学生看的,学生…如今算是看清了。”
他指了指那些奏章。
“四弟之才,确实出众,处理政务井井有条,军略威望亦在学生之上。”
“学生方才甚至在想,若他日…将这大明朝的江山社稷交到四弟手中,以其之能,或许……真能开创一代盛世,远胜于学生勉力支撑。”
叶凡一听,心里顿时“咯噔”一下,暗叫一声“苦也”!
他本意是让朱标看清兄弟们的“潜在威胁”,激起他的警惕和斗志!
谁曾想这位仁厚的太子殿下,思路清奇,居然直接萌生了“禅让”的念头!
这还得了?
自己之前辛辛苦苦布局,又是造盐保淮西,也就是间接保太子势力。
又是献策让他“诈病”观兄弟反应!
不就是为了巩固他的地位,将来顺利造、反吗?!
他要是摆挑子不干了,自己之前那些操作岂不是全打了水漂?
不行!
必须把这歪掉的念头给掰正回来!
叶凡脸色瞬间沉了下来,语气变得前所未有的严肃,甚至带着几分训斥的意味。
“殿下!你怎么到了此刻,还是如此天真,看不明白啊!”
朱标被叶凡这突如其来的严厉弄得一怔。
叶凡逼近一步,目光灼灼地盯着他。
“这储君之位,是你想给就能给的吗?!”
“你忘了我之前反复跟你强调过的话吗?!”
“在你父皇心中,你,朱标,才是他唯一的,无可替代的继承人!这一点,从未改变过!”
“即使…即使你真的不在了,按照你父皇定下的礼法和他内心的执着,继承人也只会是你的儿子,你的嫡长子!”
“绝对、绝对不可能是你的任何一位兄弟!”
“你明不明白这其中的分量?!”
朱标张了张嘴,想要反驳,却被叶凡连珠炮般的话语打断。
“你知不知道,你刚才的那些个念头,一旦,哪怕只有一丝一毫,传到你父皇的耳朵里,会引发什么样的后果?!”
“那将是塌天大祸!!!”
叶凡的声音压得极低,却如同重锤,狠狠砸在朱标的心上。
朱标的目光不由自主地看向叶凡,带着惊疑和一丝恐惧。
叶凡面色冷峻,一字一句,如同宣判。
“倘若让你父皇察觉到,燕王有丝毫可能取代你的迹象,哪怕是你自愿的!”
“以你父皇的性格,为了杜绝后患,为了确保你这一脉的传承,他会怎么做?”
他顿了顿,吐出的字眼冰冷刺骨。
“燕王朱棣,会死!”
“你信不信?”
“他绝对活不到第二天日出!”
“非但是他,所有可能威胁到你儿子地位的藩王,你的其他兄弟们,有一个算一个,都会被你父皇以各种理由或明或暗地清除掉!”
“哪怕你跪下来求他都没用!”
“这就是帝王心术!”
“这就是你父皇维护江山传承和稳定的方式!”
“你愿意看到这样的血流成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