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里的营业额稳了。
每月除去租金(一百五十块,是筒子楼楼下的小门面,房东是个退休老师,人挺好,偶尔还会来买双童袜,总说 “凡子你实在”,有时还会带块自己烤的饼干给笑笑);
进货(一千二百块左右,比如进五十件 T 恤,每件进价十八,就是九百块;进三十条裤子,每件进价十块,就是三百块,进货时他会把货清单列得清清楚楚,怕算错);
水电费(三十块,电费一块二一度,每月差不多二十度,晚上关店前他会检查所有灯都关了,水费三块钱一吨,每月用个三四吨,洗手都用盆接水,怕浪费);
能净赚三百多块,好的时候到四百五 —— 这在九十年代的县城,算是不错的收入了,当时工厂的普通工人每月工资也就两百多块;
够他和笑笑过上不用顿顿喝稀粥、偶尔能吃块肉的日子,肉是买最便宜的五花肉,炖的时候放点萝卜,香得能飘满筒子楼。
可林凡没敢松劲。
他和笑笑的伙食是改善了 —— 中午能加盘炒青菜,油放得比以前多,青菜是从街边老农那买的,五毛钱一斤,新鲜还带土,老农每次都会多给两棵;
晚上偶尔能喝碗鸡蛋汤,蛋花打得匀匀的,飘在汤里像碎云,鸡蛋是张婶家的鸡下的,比超市便宜五分钱一个,张婶总说 “给孩子吃,别省,我家鸡下得多”,每次都用报纸包着,怕碰碎;
可他依旧穿那件洗得发蓝的白衬衫,袖口磨破了就用针线缝两针,针脚走得歪歪扭扭,却也结实,领口泛黄了就用肥皂多搓两遍,搓得手指都起了泡,晾在绳上时还特意拉展,怕起皱;
笑笑的裤子短了,他就找块颜色相近的布,在裤脚接一段,用缝纫机缝得整整齐齐 —— 那缝纫机是他花八十块从旧货市场买的,有点老;
踩起来 “咔嗒咔嗒” 响,像在跟他说话,踩的时候还得时不时拍一下机身,不然就卡线,孩子穿着接了裤脚的裤子,还说 “爸爸缝的好看,比店里的还好看”,说得他心里暖烘烘的,比吃了糖还甜。
住的还是筒子楼那间六平米的小屋,墙皮剥落的地方,他用白纸贴了贴,上面还粘着笑笑画的小太阳,红颜料有点晕开,像裹了层暖光,晚上开着 15 瓦的灯泡,光虽然暗,却也温馨,连影子都透着家的味,灯泡上还绕着笑笑串的纸星星,风一吹就晃。
大部分利润被他悄悄藏了起来 —— 塞在床板下的铁盒里,铁盒是以前装饼干的,上面的图案都磨掉了;
裹在旧毛衣的夹层中,毛衣是他娘织的,有点小了,他舍不得扔;甚至把几张十元的票子夹在笑笑的《安徒生童话》里,夹在 “小美人鱼” 那一页,书角都被他翻得起了卷,怕丢了,也怕孩子看见闹。
凑到现在,流动现金已经近两千块。这钱攥在手里,暖得像块小暖炉,可分量又轻得像片羽毛 —— 够补点货,比如进二十双童袜,颜色都是笑笑喜欢的粉色;
够交下月的租金;却够不上他心里那个更大的念头,那个在笔记本上画了好几个圈的 “童装加工” 计划,圈都画得很深,把纸都戳得有点破。
他比谁都清楚未来十几年的日子会怎么变 —— 上次去市里,看到百货大楼里的童装专柜排起了长队,进口的小外套要一百二十块,比他店里最贵的衣服还贵两倍;
可还是有人买,家长捧着衣服跟宝贝似的,小心翼翼地叠好;听进货的小贩说,再过两年,私人服装厂会越来越多,要是还只靠倒腾别人的货,迟早会被甩在后面;
因为别人能拿到更便宜的一手货,而他只能从批发商那拿,成本高,利润薄,还容易拿到次品。可往前跑,就得动那笔定期存款;
四万七,是他的底牌,是笑笑未来的学费(当时县城小学学费一学期五十块,这钱够交十几年,还能给笑笑买课外书);
是孩子万一生病的医药费(上次笑笑发烧花了八十块,这钱够看五百多次,还能请最好的医生),是再遇到黑皮那样的麻烦时的救命钱。
动五千?一万?哪怕只是四千,也像在心上割块肉 —— 万一亏了呢?
万一被钱老西(县城里出了名的爱打听事的人,总爱凑到店里问 “凡子,最近赚了不少吧”,眼睛盯着收银盒,还会趁人不注意往柜台里瞟)察觉了呢?
这小县城里,一点风吹草动都能传得满城响,他不敢赌,也赌不起。“安于现状” 还是 “冒险一搏”?
这问题像根细刺,扎在他心里,连喝口水都觉得硌得慌,连梦里都在翻存折,有时梦见存折丢了,吓出一身冷汗,醒来摸遍床板才安心,手心都是汗。
转机来得像阵没预兆的春风,软乎乎地撞进了店里。
那天下午,店里进来个穿藏青色风衣的中年妇女,头发梳得一丝不苟,发梢用发胶固定住,没一根乱的;
领口别着枚小小的珍珠胸针,珍珠有点小,却亮闪闪的,在阳光下转着细弱的光,手里拎着印着 “县机关” 字样的文件袋,袋口用红绳系得紧实,连袋角都没磨毛,一看就像机关里的干部。
她没急着说话,先在店里转了转,手指划过毛绒玩具、塑料汽车,动作轻得怕碰坏了,指尖还带着点护手霜的香味,最后停在一个进口的拼装模型前;
包装盒上印着英文,画着复杂的城堡图案,要五十八块,是店里最贵的玩具之一,平时很少有人问,落了点薄灰,她还用指尖轻轻擦了擦。
她摸了摸模型盒子,指尖在英文上顿了顿,叹了口气,语气里带着点无奈:
“唉,现在孩子的东西真是越来越贵了。
我家孙子刚六岁,上周跟他爸妈去市里,看见这个就闹着要,这玩意儿快赶上我半个月工资了(她每月工资一百二十块,是县城里的高收入,平时都舍不得给自己买新衣服)。
要是咱们本地能有靠谱的儿童品牌就好了,质量好点、价格实在点,也不用总盯着这些进口货,花钱还不省心;
上次在百货大楼买的进口 T 恤,花了六十块,洗了一次领口就松得能套过孩子的脑袋,晒在绳上像片耷拉的破布,找过去人家还说‘是你洗的方式不对’,气得我够呛,回来就把那 T 恤扔衣柜最底下了。”
她说着,还指了指自己风衣的袖口:“你看我这衣服,穿了三年都没变形,袖口的扣眼都没松,是我闺女在市里给我买的,现在孩子的衣服怎么就这么不结实?”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这话像道闪电,“劈” 中了林凡的脑子 —— 本地品牌?质量好、价格实在?
他瞬间想起前阵子去市批发市场的画面:南方小厂的童装堆在摊位上,有的面料摸着手感糙得像砂纸,贴在胳膊上都扎人,还带着股刺鼻的化学味;
有的缝边歪歪扭扭,线头拖得老长,连剪都没剪,用手一扯就松;上次他拿的一批西部牛仔衣,洗了就掉色,把客人的**染得发蓝,像泼了墨水在上面;
客人前来找话说找,他自己都脸涨得通红,赔了三十块钱,还丢了个老客户 —— 那个客户之前每月都来买两件衣服,现在再也没来过,路过店门都绕着走,每次想起都觉得可惜。
可就算是这样的货,经过批发商、零售商两道手,价格比出厂时翻了一倍,比如一件 T 恤出厂价十五,批发商拿了卖二十五,他拿了再卖三十五,利润薄得像张纸,赚的都是跑腿钱,有时还得担着卖次品的风险。
要是自己直接找厂家,做些简单、舒服的基础款,贴上 “笑笑” 的标签,就在自己的店里卖,再往周边县城的小店推,会不会有人买?
这个念头让他心跳快了半拍,手心都冒了汗,连手指都有点发颤,他赶紧攥了攥手,把汗蹭在裤子上。
这不再是简单的 “倒买倒卖”,是往产业链上游走了一小步 —— 利润更高,还能有自己的 “招牌”,不用再看别人的脸色拿货,不用再担心拿到次品。
更重要的是,这事儿能从小的来,风险可控,比如先做一百件试试,就算卖不出去,也能慢慢清货,不至于伤筋动骨,正好能试试动储备金的水,不用一下子把底都掏出来,心里也能踏实点。
当晚,林凡没再摸那本存折,而是翻开笔记本新的一页,笔尖顿了顿,重重写下 “童装试水计划” 五个字,墨痕透了纸背;
连纸页都被笔尖压出了小坑,写的时候笔尖还断了次墨,他舔了舔笔尖继续写,墨汁沾在嘴唇上都没发现。
15 瓦的灯泡悬在房梁上,昏黄的光裹着浮尘晃悠,灯泡上还绕着只小飞虫,影子在纸上晃来晃去,像在给他伴舞,灯泡偶尔还会 “滋滋” 响一下,是接触不太好。
他趴在吱呀响的木桌上,一笔一划地勾思路,连指尖蹭到墨汁都没察觉,黑印子沾在纸上,也像成了计划的一部分,透着股认真劲儿,桌上还放着杯凉白开,是笑笑睡前给他倒的,杯子是搪瓷的,上面印着 “好好学习”,有点掉漆。
一、市场定位:抓 “实在”,不玩虚的
主打 3-8 岁儿童基础款 —— 就做 T 恤、卫衣、短裤这三样最实用的。他选这个年龄段,是观察了半年得出来的:
3 岁以下的孩子,家长更倾向于买手工做的衣服,觉得更软和,贴身穿放心,有的还会自己带布料找裁缝做;
8 岁以上的孩子开始挑款式,喜欢花里胡哨的卡通图案,今天喜欢奥特曼明天喜欢小公主,不好把握喜好;
而 3-8 岁的孩子长得快,衣服换得勤,家长更看重 “耐穿、舒服、便宜”,基础款正好戳中需求,不会过时,春天买的夏天还能穿。
面料必须是纯棉,而且得是精梳棉 —— 他上次去面料市场问过,精梳棉比普通棉布更软,洗了不缩水,纤维也细,不会磨孩子皮肤;
当时精梳棉市场价每米八块,比普通棉布(六块一米)贵两块,但他觉得值 —— 上次有个宝妈抱着孩子来买衣服,孩子脸上还带着点小红疹;
宝妈说 “我家孩子皮肤嫩,穿非纯棉的衣服就痒,起小红点,只有纯棉的能穿”,这话他记在了心里,还特意把 “纯棉” 两个字写在笔记本上,画了个圈,旁边注着 “孩子皮肤要紧,不能省”。
做工要扎实,领口缝双层布,免得磨孩子的脖子 —— 他见过有孩子穿单层领口的衣服,脖子被磨得发红,像起了疹子;
家长心疼得直掉眼泪,抱着孩子来找店家理论,声音都带着哭腔;袖口要卷边缝,不容易开线,孩子扯着玩也不怕,卷边的宽度都算好了,两厘米正好;
扣子选塑料的,圆润不硌肉,颜色选白色或浅蓝色,跟衣服搭,还得用双线缝,缝三圈,防止掉了噎着孩子,细节处不能马虎,每个步骤都要记下来。
价格定在 “中间档”—— 比百货大楼的进口货便宜一半(进口 T 恤五六十,他的卖三十),比小摊上的糙货贵个三五块(小摊 T 恤二十五,面料是混纺的;
洗了容易起球,还变形,晾干后硬邦邦的),让家长觉得 “花这钱值”,不是图便宜,是图孩子穿得舒服、放心,买得踏实。
他还算了笔账:一件 T 恤成本十五(面料八块、加工费三块五、辅料一块五、车费一块,车费是去工厂的来回钱),卖三十,能赚十五块,比之前倒腾货赚得还多,利润实在,算的时候还用算盘打了一遍,“噼里啪啦” 的声儿在小屋里响。
二、生产模式:找 “靠谱”,盯紧质量
去市里或邻市的小服装厂,而且必须亲自去看 —— 他听说有些小厂为了省成本,用的是二手机器,零件都快锈了,做出来的衣服针脚歪歪扭扭,还跳针,有的甚至把坏布拼成好布用。
他打算先去东郊区的那家 “利民服装厂”,上次进货时小贩跟他提过,说 “那家厂老板姓赵,实在人,不搞以次充好的虚活儿,做的衣服针脚齐,车间也干净”。
去的时候要重点看三样:
一是车间干不干净,机器上有没有积灰(机器脏的厂,做出来的衣服容易沾线头,还可能有油污,孩子穿了不舒服,洗都洗不掉);
二是工人踩缝纫机的线直不直,有没有跳针 —— 他特意学过看针脚,每厘米三针是最好的,太少容易开线,太多太密又浪费线,还硬邦邦的,摸着手感不好;
三是有没有合格的布料检测单,不能拿 “三无” 货糊弄,检测单上要写清楚 “棉含量 100%”,还要有甲醛检测合格的证明,孩子穿的衣服,安全是头等大事,不能含糊,检测单要复印一份带回来存着。
初期不包工包料,自己去面料市场挑棉线,选好颜色(浅黄、淡蓝、粉白,都是孩子喜欢的温柔色,不会太刺眼,看着也干净,浅黄像小鸡的绒毛,淡蓝像天空)、定好克重(180 克,太厚孩子穿得热,尤其是夏天,一跑就出汗,衣服贴在身上难受;
太薄容易破,不耐磨,180 克正好,摸着手感也厚实,有质感),再送过去加工。
这样既能盯紧质量,还能省点成本 —— 面料市场的王老板跟他熟,王老板的儿子跟笑笑差不多大,两人还一起玩过;
王老板说 “自己带料能省 10% 的加工费”,他算了算,一百件 T 恤能省七十块,够买两斤猪肉,给笑笑改善伙食,炖肉时还能加点粉条。
万一出了问题,也能及时改,比如上次批发市场的货掉色,
就是因为没盯紧染厂,这次他要亲自跟着,染布的时候去看,确保用的是环保染料;
洗了不掉色,孩子穿着也安全,染布的水要清澈,不能是黑乎乎的。
每月除去租金(一百五十块,是筒子楼楼下的小门面,房东是个退休老师,人挺好,偶尔还会来买双童袜,总说 “凡子你实在”,有时还会带块自己烤的饼干给笑笑);
进货(一千二百块左右,比如进五十件 T 恤,每件进价十八,就是九百块;进三十条裤子,每件进价十块,就是三百块,进货时他会把货清单列得清清楚楚,怕算错);
水电费(三十块,电费一块二一度,每月差不多二十度,晚上关店前他会检查所有灯都关了,水费三块钱一吨,每月用个三四吨,洗手都用盆接水,怕浪费);
能净赚三百多块,好的时候到四百五 —— 这在九十年代的县城,算是不错的收入了,当时工厂的普通工人每月工资也就两百多块;
够他和笑笑过上不用顿顿喝稀粥、偶尔能吃块肉的日子,肉是买最便宜的五花肉,炖的时候放点萝卜,香得能飘满筒子楼。
可林凡没敢松劲。
他和笑笑的伙食是改善了 —— 中午能加盘炒青菜,油放得比以前多,青菜是从街边老农那买的,五毛钱一斤,新鲜还带土,老农每次都会多给两棵;
晚上偶尔能喝碗鸡蛋汤,蛋花打得匀匀的,飘在汤里像碎云,鸡蛋是张婶家的鸡下的,比超市便宜五分钱一个,张婶总说 “给孩子吃,别省,我家鸡下得多”,每次都用报纸包着,怕碰碎;
可他依旧穿那件洗得发蓝的白衬衫,袖口磨破了就用针线缝两针,针脚走得歪歪扭扭,却也结实,领口泛黄了就用肥皂多搓两遍,搓得手指都起了泡,晾在绳上时还特意拉展,怕起皱;
笑笑的裤子短了,他就找块颜色相近的布,在裤脚接一段,用缝纫机缝得整整齐齐 —— 那缝纫机是他花八十块从旧货市场买的,有点老;
踩起来 “咔嗒咔嗒” 响,像在跟他说话,踩的时候还得时不时拍一下机身,不然就卡线,孩子穿着接了裤脚的裤子,还说 “爸爸缝的好看,比店里的还好看”,说得他心里暖烘烘的,比吃了糖还甜。
住的还是筒子楼那间六平米的小屋,墙皮剥落的地方,他用白纸贴了贴,上面还粘着笑笑画的小太阳,红颜料有点晕开,像裹了层暖光,晚上开着 15 瓦的灯泡,光虽然暗,却也温馨,连影子都透着家的味,灯泡上还绕着笑笑串的纸星星,风一吹就晃。
大部分利润被他悄悄藏了起来 —— 塞在床板下的铁盒里,铁盒是以前装饼干的,上面的图案都磨掉了;
裹在旧毛衣的夹层中,毛衣是他娘织的,有点小了,他舍不得扔;甚至把几张十元的票子夹在笑笑的《安徒生童话》里,夹在 “小美人鱼” 那一页,书角都被他翻得起了卷,怕丢了,也怕孩子看见闹。
凑到现在,流动现金已经近两千块。这钱攥在手里,暖得像块小暖炉,可分量又轻得像片羽毛 —— 够补点货,比如进二十双童袜,颜色都是笑笑喜欢的粉色;
够交下月的租金;却够不上他心里那个更大的念头,那个在笔记本上画了好几个圈的 “童装加工” 计划,圈都画得很深,把纸都戳得有点破。
他比谁都清楚未来十几年的日子会怎么变 —— 上次去市里,看到百货大楼里的童装专柜排起了长队,进口的小外套要一百二十块,比他店里最贵的衣服还贵两倍;
可还是有人买,家长捧着衣服跟宝贝似的,小心翼翼地叠好;听进货的小贩说,再过两年,私人服装厂会越来越多,要是还只靠倒腾别人的货,迟早会被甩在后面;
因为别人能拿到更便宜的一手货,而他只能从批发商那拿,成本高,利润薄,还容易拿到次品。可往前跑,就得动那笔定期存款;
四万七,是他的底牌,是笑笑未来的学费(当时县城小学学费一学期五十块,这钱够交十几年,还能给笑笑买课外书);
是孩子万一生病的医药费(上次笑笑发烧花了八十块,这钱够看五百多次,还能请最好的医生),是再遇到黑皮那样的麻烦时的救命钱。
动五千?一万?哪怕只是四千,也像在心上割块肉 —— 万一亏了呢?
万一被钱老西(县城里出了名的爱打听事的人,总爱凑到店里问 “凡子,最近赚了不少吧”,眼睛盯着收银盒,还会趁人不注意往柜台里瞟)察觉了呢?
这小县城里,一点风吹草动都能传得满城响,他不敢赌,也赌不起。“安于现状” 还是 “冒险一搏”?
这问题像根细刺,扎在他心里,连喝口水都觉得硌得慌,连梦里都在翻存折,有时梦见存折丢了,吓出一身冷汗,醒来摸遍床板才安心,手心都是汗。
转机来得像阵没预兆的春风,软乎乎地撞进了店里。
那天下午,店里进来个穿藏青色风衣的中年妇女,头发梳得一丝不苟,发梢用发胶固定住,没一根乱的;
领口别着枚小小的珍珠胸针,珍珠有点小,却亮闪闪的,在阳光下转着细弱的光,手里拎着印着 “县机关” 字样的文件袋,袋口用红绳系得紧实,连袋角都没磨毛,一看就像机关里的干部。
她没急着说话,先在店里转了转,手指划过毛绒玩具、塑料汽车,动作轻得怕碰坏了,指尖还带着点护手霜的香味,最后停在一个进口的拼装模型前;
包装盒上印着英文,画着复杂的城堡图案,要五十八块,是店里最贵的玩具之一,平时很少有人问,落了点薄灰,她还用指尖轻轻擦了擦。
她摸了摸模型盒子,指尖在英文上顿了顿,叹了口气,语气里带着点无奈:
“唉,现在孩子的东西真是越来越贵了。
我家孙子刚六岁,上周跟他爸妈去市里,看见这个就闹着要,这玩意儿快赶上我半个月工资了(她每月工资一百二十块,是县城里的高收入,平时都舍不得给自己买新衣服)。
要是咱们本地能有靠谱的儿童品牌就好了,质量好点、价格实在点,也不用总盯着这些进口货,花钱还不省心;
上次在百货大楼买的进口 T 恤,花了六十块,洗了一次领口就松得能套过孩子的脑袋,晒在绳上像片耷拉的破布,找过去人家还说‘是你洗的方式不对’,气得我够呛,回来就把那 T 恤扔衣柜最底下了。”
她说着,还指了指自己风衣的袖口:“你看我这衣服,穿了三年都没变形,袖口的扣眼都没松,是我闺女在市里给我买的,现在孩子的衣服怎么就这么不结实?”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这话像道闪电,“劈” 中了林凡的脑子 —— 本地品牌?质量好、价格实在?
他瞬间想起前阵子去市批发市场的画面:南方小厂的童装堆在摊位上,有的面料摸着手感糙得像砂纸,贴在胳膊上都扎人,还带着股刺鼻的化学味;
有的缝边歪歪扭扭,线头拖得老长,连剪都没剪,用手一扯就松;上次他拿的一批西部牛仔衣,洗了就掉色,把客人的**染得发蓝,像泼了墨水在上面;
客人前来找话说找,他自己都脸涨得通红,赔了三十块钱,还丢了个老客户 —— 那个客户之前每月都来买两件衣服,现在再也没来过,路过店门都绕着走,每次想起都觉得可惜。
可就算是这样的货,经过批发商、零售商两道手,价格比出厂时翻了一倍,比如一件 T 恤出厂价十五,批发商拿了卖二十五,他拿了再卖三十五,利润薄得像张纸,赚的都是跑腿钱,有时还得担着卖次品的风险。
要是自己直接找厂家,做些简单、舒服的基础款,贴上 “笑笑” 的标签,就在自己的店里卖,再往周边县城的小店推,会不会有人买?
这个念头让他心跳快了半拍,手心都冒了汗,连手指都有点发颤,他赶紧攥了攥手,把汗蹭在裤子上。
这不再是简单的 “倒买倒卖”,是往产业链上游走了一小步 —— 利润更高,还能有自己的 “招牌”,不用再看别人的脸色拿货,不用再担心拿到次品。
更重要的是,这事儿能从小的来,风险可控,比如先做一百件试试,就算卖不出去,也能慢慢清货,不至于伤筋动骨,正好能试试动储备金的水,不用一下子把底都掏出来,心里也能踏实点。
当晚,林凡没再摸那本存折,而是翻开笔记本新的一页,笔尖顿了顿,重重写下 “童装试水计划” 五个字,墨痕透了纸背;
连纸页都被笔尖压出了小坑,写的时候笔尖还断了次墨,他舔了舔笔尖继续写,墨汁沾在嘴唇上都没发现。
15 瓦的灯泡悬在房梁上,昏黄的光裹着浮尘晃悠,灯泡上还绕着只小飞虫,影子在纸上晃来晃去,像在给他伴舞,灯泡偶尔还会 “滋滋” 响一下,是接触不太好。
他趴在吱呀响的木桌上,一笔一划地勾思路,连指尖蹭到墨汁都没察觉,黑印子沾在纸上,也像成了计划的一部分,透着股认真劲儿,桌上还放着杯凉白开,是笑笑睡前给他倒的,杯子是搪瓷的,上面印着 “好好学习”,有点掉漆。
一、市场定位:抓 “实在”,不玩虚的
主打 3-8 岁儿童基础款 —— 就做 T 恤、卫衣、短裤这三样最实用的。他选这个年龄段,是观察了半年得出来的:
3 岁以下的孩子,家长更倾向于买手工做的衣服,觉得更软和,贴身穿放心,有的还会自己带布料找裁缝做;
8 岁以上的孩子开始挑款式,喜欢花里胡哨的卡通图案,今天喜欢奥特曼明天喜欢小公主,不好把握喜好;
而 3-8 岁的孩子长得快,衣服换得勤,家长更看重 “耐穿、舒服、便宜”,基础款正好戳中需求,不会过时,春天买的夏天还能穿。
面料必须是纯棉,而且得是精梳棉 —— 他上次去面料市场问过,精梳棉比普通棉布更软,洗了不缩水,纤维也细,不会磨孩子皮肤;
当时精梳棉市场价每米八块,比普通棉布(六块一米)贵两块,但他觉得值 —— 上次有个宝妈抱着孩子来买衣服,孩子脸上还带着点小红疹;
宝妈说 “我家孩子皮肤嫩,穿非纯棉的衣服就痒,起小红点,只有纯棉的能穿”,这话他记在了心里,还特意把 “纯棉” 两个字写在笔记本上,画了个圈,旁边注着 “孩子皮肤要紧,不能省”。
做工要扎实,领口缝双层布,免得磨孩子的脖子 —— 他见过有孩子穿单层领口的衣服,脖子被磨得发红,像起了疹子;
家长心疼得直掉眼泪,抱着孩子来找店家理论,声音都带着哭腔;袖口要卷边缝,不容易开线,孩子扯着玩也不怕,卷边的宽度都算好了,两厘米正好;
扣子选塑料的,圆润不硌肉,颜色选白色或浅蓝色,跟衣服搭,还得用双线缝,缝三圈,防止掉了噎着孩子,细节处不能马虎,每个步骤都要记下来。
价格定在 “中间档”—— 比百货大楼的进口货便宜一半(进口 T 恤五六十,他的卖三十),比小摊上的糙货贵个三五块(小摊 T 恤二十五,面料是混纺的;
洗了容易起球,还变形,晾干后硬邦邦的),让家长觉得 “花这钱值”,不是图便宜,是图孩子穿得舒服、放心,买得踏实。
他还算了笔账:一件 T 恤成本十五(面料八块、加工费三块五、辅料一块五、车费一块,车费是去工厂的来回钱),卖三十,能赚十五块,比之前倒腾货赚得还多,利润实在,算的时候还用算盘打了一遍,“噼里啪啦” 的声儿在小屋里响。
二、生产模式:找 “靠谱”,盯紧质量
去市里或邻市的小服装厂,而且必须亲自去看 —— 他听说有些小厂为了省成本,用的是二手机器,零件都快锈了,做出来的衣服针脚歪歪扭扭,还跳针,有的甚至把坏布拼成好布用。
他打算先去东郊区的那家 “利民服装厂”,上次进货时小贩跟他提过,说 “那家厂老板姓赵,实在人,不搞以次充好的虚活儿,做的衣服针脚齐,车间也干净”。
去的时候要重点看三样:
一是车间干不干净,机器上有没有积灰(机器脏的厂,做出来的衣服容易沾线头,还可能有油污,孩子穿了不舒服,洗都洗不掉);
二是工人踩缝纫机的线直不直,有没有跳针 —— 他特意学过看针脚,每厘米三针是最好的,太少容易开线,太多太密又浪费线,还硬邦邦的,摸着手感不好;
三是有没有合格的布料检测单,不能拿 “三无” 货糊弄,检测单上要写清楚 “棉含量 100%”,还要有甲醛检测合格的证明,孩子穿的衣服,安全是头等大事,不能含糊,检测单要复印一份带回来存着。
初期不包工包料,自己去面料市场挑棉线,选好颜色(浅黄、淡蓝、粉白,都是孩子喜欢的温柔色,不会太刺眼,看着也干净,浅黄像小鸡的绒毛,淡蓝像天空)、定好克重(180 克,太厚孩子穿得热,尤其是夏天,一跑就出汗,衣服贴在身上难受;
太薄容易破,不耐磨,180 克正好,摸着手感也厚实,有质感),再送过去加工。
这样既能盯紧质量,还能省点成本 —— 面料市场的王老板跟他熟,王老板的儿子跟笑笑差不多大,两人还一起玩过;
王老板说 “自己带料能省 10% 的加工费”,他算了算,一百件 T 恤能省七十块,够买两斤猪肉,给笑笑改善伙食,炖肉时还能加点粉条。
万一出了问题,也能及时改,比如上次批发市场的货掉色,
就是因为没盯紧染厂,这次他要亲自跟着,染布的时候去看,确保用的是环保染料;
洗了不掉色,孩子穿着也安全,染布的水要清澈,不能是黑乎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