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
楚昭闻言,先是一愣。
随即勃然大怒,猛地一拍桌案,“混账东西!岛津重久他想干什么?本王明明让他静默待命,他竟敢擅自动手!还是在这个时候!在浙州!他是生怕朝廷注意不到东南吗?!”
说完,气得在书房内来回踱步,脸色铁青。
在他看来,这无疑是岛津重久不顾大局的鲁莽行为。
很可能将他精心营造的平静局面打破,将朝廷的目光再次牢牢吸引到东南沿海。
对他而言是极大的风险!
然而,站在一旁的周晦,在初时的惊愕之后,眼中却迅速闪过一丝精光。
他捻着胡须,沉吟片刻,抬手示意那名侍卫先退下。
待书房内只剩下他和楚昭二人,周晦才缓缓开口,声音冷静:“王爷息怒。此事或许并非坏事,甚至,可能是岛津那边有意为之。”
“有意为之?”
楚昭停下脚步,狐疑地看向周晦,“先生何出此言?他这般胡来,岂非给文修远那老狐狸递刀子?”
周晦微微摇头,脸上露出一丝莫测高深的笑容:“王爷请细想。文修远此来查什么?核心便是怀疑王爷您与倭寇有所勾结。如今,倭寇出现了,但出现的地点,并非我禹州沿海,而是毗邻的浙州!这说明了什么?”
楚昭并非愚钝之人,刚才只是被突如其来的消息惊到,脑子一时间没转过弯来。
经周晦这一点拨,他立刻回过味来,“先生的意思是……倭寇在浙州作乱,而我禹州风平浪静,这反而能证明本王治理有方,海防严密,与倭寇并无瓜葛?这是在……帮本王洗脱嫌疑?”
“正是此理!”
周晦肯定地点头,“此乃一着妙棋啊!看来倭国那边,也不全是莽夫,亦有明白人。他们此举,便是用这‘围魏救赵’之法,将朝廷,尤其是文修远的注意力,从王爷您身上,引向他处!”
楚昭越想越觉得有理,紧绷的心弦彻底松弛下来。
他坐回椅子上,抚掌笑道:“妙!果然是妙!”
周晦补充道:“王爷,这也是在提醒我们,岛津重久那边,恐怕是真的等急了。我们还需早做打算,若能借此机会送走文修远,之后与岛津的‘生意’,也需尽快重启才是,以免夜长梦多。”
“先生所言极是。”
楚昭点头,“既然天赐良机,那我们便好好利用一番!”
说完,立刻起身,吩咐道:“来人,备轿!本王要亲自去驿馆,拜会文尚书!”
同时,又对周晦道:“周先生,你立刻代本王草拟一道奏折,加急送往京城!奏折中要详陈倭患之事,表达本王对东南海防的深切忧虑,以及对遭受荼毒百姓的同情。更要着重强调,在我禹州境内,因上下同心,防御严密,倭寇不敢犯境,百姓安居乐业!请朝廷速派水师,清剿沿海倭患,以靖地方!”
“切记!奏疏之中,也要适当‘透露’一些消息,就说文尚书在禹州两月,劳心劳力,却一无所获,似乎有些心力交瘁,且长期远离中枢,于国事恐有耽搁。请陛下念及京中重任,酌情考虑将其召回。要隐晦一些,多以关心之语,而非谗言!”
“王爷深谋远虑,下官佩服!”周晦躬身领命,立刻前去安排。
不久,禹王府的仪仗便浩浩荡荡地前往驿馆。
楚昭坐在轿中,脸上带着志在必得的冷笑。
而驿馆内的文修远,在接到楚昭即将亲自来访的通知,以及几乎同时传来的浙州倭患消息时,只是微微挑了挑眉,脸上依旧是一片古井无波的平静。
他放下手中的账册,对身旁同样听到消息、面露凝重的文景轩淡淡说了一句:“景轩,备茶,准备迎客。”
……
禹州驿馆那间充作临时公堂的静室内。
文修远坐在主位,神色平和,手边放着一杯刚沏好的清茶,袅袅白气带着茶香缓缓升腾。
文景轩侍立在文修远身侧。
虽然努力保持着镇定。
但微微绷紧的肩线还是泄露了他内心的紧张。
他知道,真正的考验,即将开始!
门外传来一阵略显嘈杂的脚步声和属官恭敬的通报声:“禹州王驾到!”
声音未落,一身亲王常服、面色凝重的楚昭,已大步流星地走了进来。
他身后跟着周晦及几名王府属官,排场十足。
“文尚书!”
楚昭一进门,便朝着文修远拱了拱手,脸上带着忧国忧民之色,声音沉痛,“浙州沿海突发倭患,百姓遭难,本王闻之心痛如绞!想我大乾煌煌天威,竟容此等跳梁小丑屡犯海疆,实乃国之耻辱!”
这番开场白,姿态放得颇低,情绪也渲染得十分到位。
俨然一位心系黎民、忠君爱国的贤王。
文修远缓缓起身,不卑不亢地还了一礼,语气平静:“王爷心系百姓,忧劳国事,下官感佩。倭寇为患,确是可恨,陛下与朝廷亦深为关切。”
楚昭见文修远反应平淡,心中冷笑,面上却愈发恳切。
他走到文修远近前,叹道:“是啊,所幸天佑我禹州,赖将士用命,防御严密,此番倭寇并未敢犯我疆界。但邻州受扰,本王亦感同身受,已即刻上奏朝廷,请求速派水师,剿灭倭患,还东南沿海一个太平!”
说着,示意周晦将一份奏折的副本呈给文修远。“此乃本王呈送陛下的奏折副本,其中亦提及文尚书在禹州辛劳巡查,明察秋毫,文尚书之功,本王定当在奏折中向陛下禀明。”
这话看似在夸赞文修远,实则绵里藏针,意思再明显不过。
你看,禹州在我治理下好好的,倭寇都不敢来,你查了两个月也证明了这里没问题,是不是该走了?
顺便还能帮我向皇帝六叔表表功!
文修远接过那副本,只是粗略扫了一眼,便轻轻放在一旁:“王爷过誉了。下官奉旨巡查,分内之事,不敢言功。禹州海防稳固,自是王爷与张刺史治理有方,将士用命之功。”
楚昭眼神微眯,继续施压:“文尚书,本王知你公务繁忙,责任重大。如今浙州突发倭患,东南局势恐有变化。朝廷正是用人之际,尤其是精通政务如尚书者。你在此地盘桓两月,想必对禹州情况已了然于胸。若继续滞留,恐耽误京中要务,亦让陛下挂念。”
“不若……先行回京复命,将禹州安然无恙之情况禀明陛下,也让陛下和朝廷能集中精力,应对浙州倭患?”
“本王可派精锐兵马,护送尚书返京!”
“什么?!”
楚昭闻言,先是一愣。
随即勃然大怒,猛地一拍桌案,“混账东西!岛津重久他想干什么?本王明明让他静默待命,他竟敢擅自动手!还是在这个时候!在浙州!他是生怕朝廷注意不到东南吗?!”
说完,气得在书房内来回踱步,脸色铁青。
在他看来,这无疑是岛津重久不顾大局的鲁莽行为。
很可能将他精心营造的平静局面打破,将朝廷的目光再次牢牢吸引到东南沿海。
对他而言是极大的风险!
然而,站在一旁的周晦,在初时的惊愕之后,眼中却迅速闪过一丝精光。
他捻着胡须,沉吟片刻,抬手示意那名侍卫先退下。
待书房内只剩下他和楚昭二人,周晦才缓缓开口,声音冷静:“王爷息怒。此事或许并非坏事,甚至,可能是岛津那边有意为之。”
“有意为之?”
楚昭停下脚步,狐疑地看向周晦,“先生何出此言?他这般胡来,岂非给文修远那老狐狸递刀子?”
周晦微微摇头,脸上露出一丝莫测高深的笑容:“王爷请细想。文修远此来查什么?核心便是怀疑王爷您与倭寇有所勾结。如今,倭寇出现了,但出现的地点,并非我禹州沿海,而是毗邻的浙州!这说明了什么?”
楚昭并非愚钝之人,刚才只是被突如其来的消息惊到,脑子一时间没转过弯来。
经周晦这一点拨,他立刻回过味来,“先生的意思是……倭寇在浙州作乱,而我禹州风平浪静,这反而能证明本王治理有方,海防严密,与倭寇并无瓜葛?这是在……帮本王洗脱嫌疑?”
“正是此理!”
周晦肯定地点头,“此乃一着妙棋啊!看来倭国那边,也不全是莽夫,亦有明白人。他们此举,便是用这‘围魏救赵’之法,将朝廷,尤其是文修远的注意力,从王爷您身上,引向他处!”
楚昭越想越觉得有理,紧绷的心弦彻底松弛下来。
他坐回椅子上,抚掌笑道:“妙!果然是妙!”
周晦补充道:“王爷,这也是在提醒我们,岛津重久那边,恐怕是真的等急了。我们还需早做打算,若能借此机会送走文修远,之后与岛津的‘生意’,也需尽快重启才是,以免夜长梦多。”
“先生所言极是。”
楚昭点头,“既然天赐良机,那我们便好好利用一番!”
说完,立刻起身,吩咐道:“来人,备轿!本王要亲自去驿馆,拜会文尚书!”
同时,又对周晦道:“周先生,你立刻代本王草拟一道奏折,加急送往京城!奏折中要详陈倭患之事,表达本王对东南海防的深切忧虑,以及对遭受荼毒百姓的同情。更要着重强调,在我禹州境内,因上下同心,防御严密,倭寇不敢犯境,百姓安居乐业!请朝廷速派水师,清剿沿海倭患,以靖地方!”
“切记!奏疏之中,也要适当‘透露’一些消息,就说文尚书在禹州两月,劳心劳力,却一无所获,似乎有些心力交瘁,且长期远离中枢,于国事恐有耽搁。请陛下念及京中重任,酌情考虑将其召回。要隐晦一些,多以关心之语,而非谗言!”
“王爷深谋远虑,下官佩服!”周晦躬身领命,立刻前去安排。
不久,禹王府的仪仗便浩浩荡荡地前往驿馆。
楚昭坐在轿中,脸上带着志在必得的冷笑。
而驿馆内的文修远,在接到楚昭即将亲自来访的通知,以及几乎同时传来的浙州倭患消息时,只是微微挑了挑眉,脸上依旧是一片古井无波的平静。
他放下手中的账册,对身旁同样听到消息、面露凝重的文景轩淡淡说了一句:“景轩,备茶,准备迎客。”
……
禹州驿馆那间充作临时公堂的静室内。
文修远坐在主位,神色平和,手边放着一杯刚沏好的清茶,袅袅白气带着茶香缓缓升腾。
文景轩侍立在文修远身侧。
虽然努力保持着镇定。
但微微绷紧的肩线还是泄露了他内心的紧张。
他知道,真正的考验,即将开始!
门外传来一阵略显嘈杂的脚步声和属官恭敬的通报声:“禹州王驾到!”
声音未落,一身亲王常服、面色凝重的楚昭,已大步流星地走了进来。
他身后跟着周晦及几名王府属官,排场十足。
“文尚书!”
楚昭一进门,便朝着文修远拱了拱手,脸上带着忧国忧民之色,声音沉痛,“浙州沿海突发倭患,百姓遭难,本王闻之心痛如绞!想我大乾煌煌天威,竟容此等跳梁小丑屡犯海疆,实乃国之耻辱!”
这番开场白,姿态放得颇低,情绪也渲染得十分到位。
俨然一位心系黎民、忠君爱国的贤王。
文修远缓缓起身,不卑不亢地还了一礼,语气平静:“王爷心系百姓,忧劳国事,下官感佩。倭寇为患,确是可恨,陛下与朝廷亦深为关切。”
楚昭见文修远反应平淡,心中冷笑,面上却愈发恳切。
他走到文修远近前,叹道:“是啊,所幸天佑我禹州,赖将士用命,防御严密,此番倭寇并未敢犯我疆界。但邻州受扰,本王亦感同身受,已即刻上奏朝廷,请求速派水师,剿灭倭患,还东南沿海一个太平!”
说着,示意周晦将一份奏折的副本呈给文修远。“此乃本王呈送陛下的奏折副本,其中亦提及文尚书在禹州辛劳巡查,明察秋毫,文尚书之功,本王定当在奏折中向陛下禀明。”
这话看似在夸赞文修远,实则绵里藏针,意思再明显不过。
你看,禹州在我治理下好好的,倭寇都不敢来,你查了两个月也证明了这里没问题,是不是该走了?
顺便还能帮我向皇帝六叔表表功!
文修远接过那副本,只是粗略扫了一眼,便轻轻放在一旁:“王爷过誉了。下官奉旨巡查,分内之事,不敢言功。禹州海防稳固,自是王爷与张刺史治理有方,将士用命之功。”
楚昭眼神微眯,继续施压:“文尚书,本王知你公务繁忙,责任重大。如今浙州突发倭患,东南局势恐有变化。朝廷正是用人之际,尤其是精通政务如尚书者。你在此地盘桓两月,想必对禹州情况已了然于胸。若继续滞留,恐耽误京中要务,亦让陛下挂念。”
“不若……先行回京复命,将禹州安然无恙之情况禀明陛下,也让陛下和朝廷能集中精力,应对浙州倭患?”
“本王可派精锐兵马,护送尚书返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