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元年,六月初。
兖州长达两年的战祸,因张邈、陈宫、吕布、曹操势力的覆灭,逐渐消弭。
虽说这四人都还活着,但其麾下兵马都已经消亡殆尽,名声在兖州也变得人人畏惧,哪怕是曾经的兖州名仕张邈和陈宫,也因为掀起战祸而被兖州士人谴责。
吕布和曹操更不用提,两人将兖州视为战场,早已如虎狼一般被兖州士民畏惧。
兖州诸势力虽然覆灭,但兖州百废待兴,又有河北袁绍虎视眈眈,兖州牧的人选也成了郑牧思考的重点。
“有贾文和出任司隶校尉,关中的段煨、李傕、马腾、韩遂等势力不足为虑,然而兖州重地,亦需要文武兼备者才能胜任。”
“臧洪文治有余但武略不足,又跟张邈袁绍之间牵连甚广,如今张邈未死,臧洪也未必会跟袁绍死战。”
“朝中公卿虽有能治理一方的,但未必同心。”
返回许县的途中,郑牧策马寻思。
郑牧只是不愿管政,但不意味着郑牧不去干涉重要职位由谁出仕,故而郑牧会以贾诩为司隶校尉,去思考兖州牧由谁来担任。
许县文武公卿中能牧守一方的不少,如黄门侍郎钟繇,但郑牧不太想用钟繇这类的世家豪门来镇守兖州。
豪门世族一旦掌权,必然会优先培养家族势力,这不是郑牧乐意见到的。
更何况,钟繇跟郑牧,不是一条心。
“只能矮子里拔高个儿了,虽说能力差了些,但能力是锻炼出来的,假以时日未必不能独当一面。”郑牧将目光瞄准了小沛。
关羽!
作为刘备最亲信的大将之一,未来能以三分之一的荆州对阵曹孙全明星阵容的关羽,在潜力上是有资格牧守一方的。
虽说现在经验尚浅,还不是那个能威震华夏的关羽,但当了一年多彭城相的关羽在治理地方上已经有了不少的经验。
“治理兖州的难度也就比治理彭城高了八倍。嗯,八倍。似乎,还是有些勉强了。”郑牧继续沉思,若只是治理,八倍的难度倒也没什么,但关羽还要兼任武事,就不能将精力全花在治理上。
郑牧脑中闪过糜竺、诸葛瑾、孙乾、简雍、陈登、郭嘉等众:“玄德公身边的文臣有些多了,也该提拔升迁了。”
“糜子仲在东海替玄德公屯田,颇有成效,兖州百废待兴,让糜子仲平调为兖州别驾,倒也不差。”
“至于治中,陈登受家族约束估计很难去兖州。玄德公始终是要入朝的,这徐州也需要能人。果然,还是得让子瑜去兖州尽心尽力了。”
“子瑜是第一个主动效力玄德公的名仕,这两年不论是能力还是功绩都有目共睹,与云长的关系也颇为友善。”
“然而调走了关羽,襄贲城的防卫就变弱了。”
关羽在小沛,张飞在郯城,郑牧其实是有私心的,毕竟有刘备的两员大将为护翼,襄贲城就万无一失了。
如今势力剧增,不能将能人全都留在徐州,这重心始终是得迁移的。
但很快,郑牧又摒去了这份担忧,刘备若来了许县,郑牧直接回襄贲城,反正郑牧不管政,何必待在天子身边。
哪都好,不如自家的襄贲城好。
“就这么定了!”
郑牧抚掌,脑海中已经构筑了完美的人事部署:刘备坐镇许县兼管豫徐,关羽坐镇兖州,贾诩坐镇关中,郑牧坐镇襄贲城,南北都能兼顾!
而在这期间。
刘备跟袁术的攻防战也随着时间的推移陷入了僵持。
有主场优势的刘备,虽然无法将袁术击退,但也能让袁术难以推进。
而时间越长,袁术的粮草供应就越难维持,只要刘备稳扎稳打,袁术退兵是必然的。
郑牧没有增兵徐州。
这一场仗只能由刘备独立完成,连郭嘉都被郑牧送到刘备身边了,不需要郑牧再去设军谋。
郑牧也不是什么都不做,在击溃曹操后,就遣人快马加鞭的将兖州战局告知刘备。
盱眙。
得到郑牧的战报,刘备又惊又喜:“子武击败了兖州的曹操,还斩杀了袁绍的上将军颜良,灭了颜良的三千骑兵!”
对郑牧的用兵能力,刘备这两年深有感触。
但刘备没想到郑牧竟然如此生猛,不仅击败了曹操,还斩杀了袁绍的上将军颜良,灭了颜良的三千骑兵!
刘备将战报递给郭嘉,郭嘉快速的扫了一眼,亦是吃惊不已。
曾在袁绍麾下待过一阵的郭嘉,是见过颜良的武勇的,被袁绍称为河北双雄的颜良文丑,有着惊人的武勇,亦是袁绍最信任的战将。
而如今,袁绍的双雄之一,竟然被郑牧斩了,一同覆灭的,还有颜良的三千骑兵!
那可是骑兵啊!
郭嘉强忍心中的震撼,不由想起了跟郑牧的第一次见面。
初见就用“煮鼎”的方式来吓唬自己,显得极为粗莽,然而郭嘉很清楚,郑牧的“粗莽”只是表象,若谁真的认为郑牧有勇无谋,那就等于半只脚已经踏入了煮沸的鼎中,不死也得残。
“颜良是袁绍最信任的大将,如今战死兖州,袁绍必然震怒。”郭嘉语气又多了几分凝重:“徐州的战事得尽快结束了。使君,可即刻调彭城相和东海相南下,是时候反击袁术了!”
关羽和张飞一直未调往下邳前线抵挡袁术,除了要应付袁术的分兵外,更重要的是怕兖州的曹操会冒险奇袭。
如今曹操在兖州的势力覆灭,而袁术的兵马也由最初的兵分七路改成了主攻下邳,关羽和张飞自然也就不用继续在彭城和东海固守了。
刘备心中亦是这般想。
下邳诸将虽然骁勇,但比起关羽和张飞还是欠缺了不少。
跟郭嘉仔细商议后,刘备遂下令召关羽张飞南下,准备打破僵持的战局。
郑牧都赢了曹操,刘备自然也是不甘落后。
邺城。
袁绍正在享受膳食。
作为世家贵子,又是如今河北最强的势力者,袁绍的膳食堪比皇宫佳肴。
细细的品味山珍海味,袁绍那贵气十足的双眸中,亦有睥睨的霸气。
虽说青冀幽并四州,尚有不服袁绍的势力如易京当乌龟的公孙瓒、如黑山那群只敢偷偷摸摸出现的黑山贼、如青州的宗贼海寇、如并州的匈奴残部;但平定这些势力对袁绍而言只是时间问题,袁绍更在意的是黄河南部的兖州。
故而这些时间,袁绍一直在关注兖州的局势,坐等颜良将郑牧的首级送回。
让颜良带三千骑兵去伏击郑牧,袁绍一开始是觉得有些抬举郑牧了,但许攸认为郑牧既然能赢曹操就意味着是跟曹操一个水准的,不能小觑。
袁绍也知道曹操的能为,于是采纳了许攸的提议,还特意嘱咐颜良要小心谨慎。
在袁绍看来,颜良斩杀郑牧已经是无可争议的事了。
冀州上将军带上三千骑兵伏击一个远道而来的郑牧,那不是轻而易举?
若杀不了郑牧,只有一种原因,那就是许攸料算失败,郑牧未去攻打范县!
“袁公路七路大军竟然会被刘备给挡住,真是废物,连昔日公孙瓒麾下一战将都奈何不了,还想跟本将争天下。叔父啊,当初你偏心袁公路的时候,可曾想过有今日?”
袁绍又想到了叔父袁隗,作为袁氏掌权人,袁隗对袁绍和袁术的态度是不一样的。
虽说袁绍过继给了袁成当嗣子,但在家族内部,袁隗看待袁绍的眼光依旧是小妾子,更偏袒嫡子袁基和袁术。
故而袁隗在的时候,袁基是太仆,袁术是虎贲中郎将,而袁绍只是西园八校尉之一。
然而世事变化无常,袁隗最青睐的袁基死了,偏袒的袁术在淮南挣扎,而最轻视的袁绍反而成了河北霸主。
世家豪族常以嫡庶亦或者主家子旁系子来区别对待,少有能以才而定的。
若是盛世倒是无事,而在乱世却又往往以庶子旁系更容易成事,袁绍如此,公孙瓒亦是如此,如今又多了个郑牧。
因为乱世,比的是谁更精明,谁更奸诈,谁更狠辣,谁更会凝聚人心。
庶子旁系因为幼年遭受的待遇不公,更能折节下交;而嫡子主家高高在上,大部分依旧是固有的家族思维。
端起酒樽,袁绍静静的品味佳酿,脑中已经在想着再次见到袁术时,袁术是否会卑躬屈膝、真诚的喊一声“兄长”。
哒哒哒——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响起,许攸面有焦急,急声而道:“明公,兖州出事了。”
脑海中的美好画面被打破,袁绍不由蹙眉:“子远,你向来稳重,怎今日如此急躁?”
许攸稳了稳心绪,有些艰难的开口:“明公,颜良死了。”
“颜良死了,又不是——,嗯?”袁绍惊愕抬头:“你说谁死了?”
许攸不敢回视袁绍的目光:“颜良死了。”
手中精致的酒樽投掷在地,袁绍大呼:“不可能!这绝对不可能!颜良乃冀州上将军,麾下更有三千精骑,怎么会死?子远从何处得来的消息?是哪个探子敢虚传情报?”
对袁绍而言,颜良就是无敌的!
死?
怎么可能死!
“攸一开始也不信,奈何传信的是曹操麾下大将东郡太守夏侯惇。”许攸凝声道:“据夏侯惇说,他本在濮阳抵挡张扬和张绣的部将胡车儿,结果郑牧忽然兵临城下,挑着颜良的首级和将旗。”
“夏侯惇不敌,只能弃城而逃,沿途更是打探到郑牧不仅杀了颜良,还灭了颜良的三千骑兵,更是攻破范县,将孟德在范县的文武和家眷尽皆生擒了。”
“夏侯惇伪装成兖州的流民,才侥幸北渡黄河来邺城寻攸,希望攸能请明公出兵相助。”
许攸将自夏侯惇处得来的情报,一一述说。
袁绍眼神急剧变化,最后一脚将眼前的桌子踢翻,山珍海味倒了一地。
“郑牧狗贼,本将必杀你以报颜良之仇。”袁绍赤红着眼喝道:“速传州府文武。”
夏侯惇作为曹操最信任的大将,是认识颜良的;若是亲眼看到颜良的首级和将旗,那自然不会有假了,袁绍纵然不愿意相信也改变不了事实。
不多时。
袁绍的州府文武,如文丑高览张郃淳于琼沮授田丰郭图审配等人纷纷来到州府衙署。
平日里很少有州府文武共聚一堂的,毕竟州府文武平日里都很忙,又岂会每天都要聚众议事,只有遇到重大变故的时候才会聚众商议。
沮授在衙署门前见到别驾田丰,顿感惊讶:“元皓,发生什么事了?怎么你也被召来了?”
田丰摇头:“不只是田某,郭图逢纪审配等人也都召来了,先进衙署吧,就你我未至了。”
待得田丰和沮授也入衙署,闭目养神的袁绍,睁开了那赤红的双眸,道出了众人的疑惑:“诸位,上将军颜良,战死兖州。”
一言激起千层浪。
“颜良战死?这怎么可能?”
“是谁杀了颜良?”
“怪不得明公会召我等前来议事,颜良竟然死了。”
“颜良是明公最器重的上将军,如今战死,恐怕战火又要开始了。”
“这个时候南下兖州,时机未至啊。”
“......”
众文武心中惊骇莫名,颜良会战死,还死得如此突然,这是众文武都未曾想过的。
“明公,是谁杀了颜良,末将定要将其碎尸万段!”文丑豁然而起,同为河北双雄,颜良文丑之间的关系亦如兄弟一般。
颜良既死,文丑自然不能忍。
田丰则是问出了更核心的:“明公,颜良为何会去兖州?”
众人这才反应过来。
颜良什么时候去的兖州?又为什么会去兖州?
袁绍沉默不答。
许攸则是起身道:“孟德麾下满宠曾来邺城,希望明公派兵去范县保护孟德的家眷。明公念及跟孟德的交情,就遣颜良领三千骑兵去范县了。”
许攸避重就轻,只言保护曹操家眷,不提算计郑牧一事。
若言算计郑牧,会让许攸很丢脸,袁绍沉默不答亦是这个原因。
田丰本就多智,几乎是瞬间就听出了许攸这话中的可疑之处:“保护曹操的家眷,为何要让颜良去?还要让颜良带三千骑兵?许子远,你到底给明公献了什么拙计?”
拙计?
许攸心头泛起怒火:“田元皓,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田丰冷笑:“许子远,别以为田某不懂。你这人一向自傲,时常自比孙吴,喜欢卖弄诡计,必然是你向明公献了拙计,明公才会让颜良带三千骑兵去兖州。”
治中审配揣测了一阵,猜到了缘由:“天子拜郑牧为将征讨兖州,然而郑牧一直在荥阳屯田开渠迷惑曹操,该不会是你许子远料到郑牧会奇袭范县,于是暗中劝明公出兵范县截杀郑牧吧?”
“郑牧此人,用兵诡诈犹且胜于曹操,你竟然让颜将军单独领兵?必是颜将军轻敌冒进中了郑牧诡计,被郑牧斩杀。”
“许子远,你为一己之私,竟然害得冀州上将军被斩,该当何罪!”
审配亦是擅长军务的,将这前后情报一联系,将战况猜了个八九不离十。
沮授亦是蹙眉:“颜良性情促狭,岂能独自领兵?许子远,此等大事为何不与我等商议?”
郭图的目光在袁绍的表情上打量,不似田丰审配沮授一般针对许攸:“诸位,明公做事,自有用意,何须我等来置喙?颜将军虽死,却为我等提了醒。”
“以往我等皆认为,天下诸雄,唯有同为四世三公的袁术,方是明公唯一的大敌;如今看来,败曹操、迎天子、斩颜良的郑牧,已经逐渐成了威胁明公大业的隐患。”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若无颜良战死兖州,我等又如何会去重视郑牧?许子远虽然想独贪其功,但其本意,亦是为了替明公除掉郑牧这个隐患。”
“明公召诸位前来,不是让诸位来讨论谁对谁错的,奖惩赏罚,自有律法。我等众人,亦不可坏了明公法度。”
“许子远,兖州如今是何情况,还请与我等细说。”
袁绍的表情舒缓。
许攸则是冷眼扫向郭图,郭图这是将好话歹话都说尽了。
但相对于田丰沮授审配的针对,郭图算是说得委婉了,许攸也不想继续在这事上争执,遂道:“据孟德麾下大将夏侯惇所言,郑牧不仅斩了颜良,还将颜良的三千骑兵全部击杀,更是攻破范县,将孟德在范县的文武家眷全部生擒。而孟德则是行踪不明。”
夏侯惇的情报,也仅限于濮阳到范县之间,并不知道曹操的具体情况。
审配敏锐的觉察到了不对劲:“颜将军的三千骑兵全部被击杀?这怎么可能!就没有逃走或乞降的?”
许攸面色凝重:“攸亦询问过夏侯惇,但夏侯惇却说,他亲眼在颜良战死处看到了郑牧立的碑,上面记载了时间地点以及战况。五月十七,护军将军郑牧率丹阳锐士骑卒一千三、步卒三千,于范县外斩冀州上将军颜良及河北骑兵三千骑,折损丹阳锐士骑兵四百一十二骑、步卒三百二十一人。”
“这不可能!”审配惊呼道:“一千三百骑再加三千步卒,竟然以不到千人的折损,就尽灭了颜将军的三千骑。这必是郑牧在虚报战功!哪有立碑将战况记载得如此详细的!”
许攸沉默,没有回答审配的质疑。
审配认为这是在虚报战功,但在场文武,更多的却是认为郑牧在炫耀战功!
虚报战功压根不需要立碑文,哪怕在刘协面前说斩首一万那也是郑牧一张口的事。
可在斩杀颜良的地方立碑文,除了炫耀,就是故意留给袁绍的探子看的。
而如今已经六月了,过去这么长的时间,没有颜良麾下任何一个骑兵返回邺城,反而是自濮阳弃城而逃的夏侯惇送回情报,就足以证明这碑文记载的真实性。
众人的眼神纷纷变得复杂。
哪怕是一开始认为郑牧在虚报战功的审配,也逐渐沉默。
荀谌忽然开口道:“诸位可还记得,许县曾传回一条情报,郑牧曾以一千五百骑在曹阳断后,正面击退了李傕郭汜张济万余步骑,更是当场斩杀了郭汜!”
“曹操麾下曾有一千骑兵,由曹操的骑兵大将曹仁统率,然而曹仁和那一千骑兵也同颜将军一般,包括主将在内全军覆没。”
辛评倒吸了一口凉气:“这郑牧的骑兵,竟然如此骁勇?比起公孙瓒昔日的白马义从亦不遑多让了。可郑牧起于徐州,麾下皆以丹阳兵为主,怎会有如此厉害的骑射?”
辛毗则道:“班固曾在《文艺志》中曾言。善用兵者,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而后战,兼形势,包阴阳,用技巧者也。”
“形势者,雷动风举,后发而先至,离合背乡,变化无常,以轻疾制敌者也;阴阳者,顺时而发,推刑德,随斗击,因五胜,假鬼神以为助者也;技巧者,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者也。”
辛毗引用的,是班固在《汉书.文艺志》中的内容,亦是后世总结的兵家四势:权谋、形势、阴阳、技巧。
其中兵权谋家是战略型,注重军事战略研究,正奇相辅相成,又通晓形势、阴阳、技巧各派之长,是兵家的魂魄所在。
兵形势主要为战术方面的运用,突出的就是一个快准狠,动如风雷,后发先至。
兵阴阳则是阴阳五行框架下的战术,如占星、占云气、占梦、祭祀、诅咒等形形**的杂占巫术,用现代的观点来讲就是“天地气象、山川地形,皆可为兵。”
如果说兵权谋是重战略,兵形势重战术,兵阴阳重天地万象规则,那么兵技巧就是最简单质朴也最浅显易懂的了。
就突出两点,将士习练杀敌的本事,推崇战争工具的研发和改良。
不管对方有什么大势有什么战术或者有什么迷惑人的鬼神之力,我就主打一个简单粗暴:用更精良的武器装备,用最善于杀敌的将士,将眼前的敌人横推!
逢纪听明白了辛毗引用典故的意思:“丹阳兵虽然善战善射,但却不善骑,而想让丹阳兵善骑,唯有在马具上钻研技巧。明公,可速召夏侯惇,问其是否见过丹阳骑兵跟寻常骑兵的不同之处。”
不多时。
夏侯惇到来。
“若说有不同之处,郑牧的骑兵,人皆配刀、剑、弓、弩、枪,似乎人人都能左右前后开弓,丝毫不担心会坠马。”夏侯惇蹙紧眉头:“也不知道郑牧从哪里寻来的这些骑卒,这骑射水准,犹胜百人将。”
逢纪更坚定了心中的猜测:“明公,郑牧的骑兵,马具定然跟寻常的骑兵不同。这也是为何郑牧会尽灭曹仁和颜良骑兵的原因。马具难以隐藏,这其中的差异,只要跟郑牧的骑兵交过手就必然能看出端倪!”
“若能探得此隐秘,明公轻易就能组建精锐骁骑!”
袁绍的智囊团都是各地惊才绝艳的智谋之士组成,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就触摸到了关键!
袁绍忍不住眼前一亮。
论骑兵,袁绍其实也没多少骑兵,毕竟这骑兵的骑术不是能容易练成的。
骑术不精锐,打造再多的骑兵装备也无意义,还不如多组建精锐步卒,强如公孙瓒的骑兵,也被先登营射杀。
可郑牧的出现以及逢纪的精准判断,让袁绍多了心思,若组建精锐骁骑变得容易,这骑兵自然是越多越好!
“元图,那郑牧全灭了颜良的骑兵,阵亡的丹阳骑兵,其马具必然也会被带走,我等的探子也难以接近郑牧的军营,如何能探寻秘密?”袁绍心忧,似这等能大幅度提高骑兵战斗力的马具,必然是军中之重,有敢探查的必然会被斩杀。
逢纪冷笑:“明公勿忧,可速遣人去关中寻李傕,并许以好处。李傕跟郑牧交过手,必然能看清楚!”
袁绍想了片刻,遂道:“此事就交予元图去办,务必查探清楚郑牧的骑兵到底藏了什么样的马具,竟能让一群不善骑术的丹阳人,在短时间内练就了堪比边骑的骑术!”
顿了顿,袁绍又扫向诸文武:“郑牧以曹操立威,如今又斩了颜良,许县的天子威仪更重。若袁公路再被击退,郑牧必然会趁机再谋河北。”
“如今河北四州的势力尚未彻底击溃,公孙瓒也在易京顽固死守,麴义打了半年都未能攻破易京,本将该如何应对?”
袁绍再次抛出问题。
沮授再提旧话:“明公,天子因为洛阳残破暂居许县。授以为,明公可亲自将兵入许县,言邺城有龙兴之象,迎天子入邺城。天子到了邺城,朝夕政令皆由明公决断,纵然那郑牧善战,亦不敢抗命。”
早在这之前,沮授就提出了挟天子令不臣的策略,希望袁绍出兵去抢天子,但因为郭图的阻挠而无法执行。
如今郑牧借天子名义征讨曹操,期间调动了张扬、张绣、吕布等势力,让袁绍看到了天子令的好处,沮授自认为可以再劝袁绍迎天子。
沮授这策略刚提出来,就遭到了郭图的反对。
倒不是郭图因为私怨而要反驳沮授,而是郭图认为沮授的这般做法,会让袁绍陷入两难之境。
袁绍麾下多是世家大族依附,这天子来了,袁绍还怎么当天子?
在郭图看来,如今各地势力大大小小加起来都有几十个,少的千余人,多的上万人,就如同“秦失其鹿,天下共逐”的局面,先得到天下的就能成为天子。
若将刘协接到了邺城,动不动就得上书给刘协,服从权力太小,不服从就是抗命,还有朝中公卿等人也想分权争利。
袁绍若迎接了天子又想当皇帝,就必然要对朝中公卿许诺,可这朝廷的官职只有这么多,好处也不是无限的,对朝中公卿许诺分利势必要让郭图这些袁绍的元从让利。
谁又愿意让利呢?
就比如郭图,如果袁绍称帝了,郭图怎么也能在三公的位置上轮换一段时间。
可袁绍迎刘协后再让刘协禅位,郭图就未必有机会当三公了,哪怕是轮换也得排队。
故而沮授的提议,郭图是不赞成的。
这些真实想法,郭图是不能拿到明面上来讲的,郭图反驳道:“沮监军,迎天子入邺城的弊端,图不想再说第二遍。就说当下局势,明公一无救驾勤王的功劳,二未征得天子和朝中公卿的同意,这个时候将兵去许县,就是劫驾!”
“若是劫驾,岂不是让天下人都视明公为叛逆?曹操前车之鉴,你想让明公也重蹈覆辙吗?在得知颜良及三千骑兵被杀后,天子公卿还会傻到认为明公将兵去许县是去迎驾的?”
郭图反驳的理由很正当,若袁绍有勤王救驾的功劳,亦或者曾得到过刘协或朝中公卿的邀请,那么还有理由将兵去许县。
现在将兵去,不就成了问罪吗?
冀州上将军被斩了,三千骑兵被灭了,天子公卿还敢迁都邺城?
沮授被驳斥的满脸通红,遂反问道:“郑牧既然敢斩杀颜良,灭明公三千骑兵,就足见其意图;若不趁其势弱时以强兵抢夺天子,待其整肃徐、豫、兖及关中之地,势力就会变得比袁术更强。”
“届时郑牧再以莫须有的罪名给明公定罪,亦或者调明公入朝,明公奉诏就等于服软,不奉诏就等于叛逆。失了大义,如何立足?”
郭图既然敢反驳沮授的策略,自然就有应对的策略,遂笃信而道:“公孙瓒杀大司马刘虞,明公替天子征讨叛逆,天子岂能无赏赐?”
“明公可遣使去许县,请天子封明公为大将军,封邺侯,再督青冀幽并四州事!”
“公孙瓒昔日都能加封前将军、易侯、督青冀幽并四州地,难道明公还不如公孙瓒吗?”
沮授蹙眉:“若只是封邺侯,天子必会允许,可大将军和督青冀幽并四州事,天子岂会同意?”
郭图大笑:“明公乃四世三公袁氏贵子,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如今既尊天子,天子岂能有功不赏?天子若是赏罚不明,那朝中必有奸人作祟。当流言四起时,明公再举兵勤王,沮监军你的挟天子之策也就能顺带执行了。”
沮授不再争执。
郭图的意思已经很直白了,若我郭图的计策不行,那就用你沮授的计策。
袁绍抚掌大笑:“若本将能当大将军,督青冀幽并四州事。纵然那郑牧诡诈,再想用乱封州牧的方式调离本将,就行不通了。”
郑牧虽说故意让曹操去并州,但这也得讲规矩的。
譬如曹操本就是兖州牧,要让其合理的去并州就得封官而不是降职,故而给曹操的圣旨是征北将军、并州牧。
而袁绍若当了大将军、督青冀幽并四州事,再想将袁绍调离,那就得督兖豫徐扬四州事了。
即便是天子令,也得赏罚分明,而不是无故乱封。
田丰荀谌逢纪等人仔细想了想,也未反对郭图的提议,毕竟郭图的提议对众人都是有利的。
袁绍见众人不再反对,遂又问道:“谁可出使许县?”
荀谌提议道:“天子东归,朝廷的旧章书记必然缺失。谋军校尉应劭,乃故司隶校尉应奉之子,又曾是泰山太守,颇有政绩。此人又精通汉官礼仪,可让其出使许县并留在许县助天子建立朝廷制度及百官典式。”
“如此,既表了明公匡汉之心,亦让应劭对明公心存感激,而天子公卿也不会反对。”
袁绍亦是知晓应劭的能为,遂应了荀谌的举荐。
商议了些细节后,袁绍单独留下了许攸:“子远,郭图沮授田丰等人,只在意大势应对,不在意颜良战死。然而本将却是心有不甘,可有良策除掉郑牧?”
袁绍一开始本来只是想讨论怎么给颜良报仇,但麾下文武除了文丑外,你一言我一语的压根不在意颜良的战死。
虽说沮授郭图等人也是在以袁绍的利益而探讨对策,但袁绍这心中依旧不能解气。
许攸向袁绍躬身一礼:“明公,这次是攸谋划不当,未能料算到郑牧麾下的骑兵,竟有如此强悍的战斗力。”
袁绍长叹:“这也不能怪子远你,实在是那郑牧太狡猾。”
在沮授郭图等人献策讨论的时候,许攸一直在思考如何除掉郑牧。
虽说郑牧斩杀颜良的事让袁绍麾下的文武吃惊,但如沮授郭图等人压根没真的将郑牧当回事,如同许攸在算计郑牧的时候一样的傲慢。
吃了亏的许攸,收起了对郑牧的傲慢。
许攸认为,除郑牧外一切的应对措施都是次要的。
只要郑牧死了,都不用袁绍去威逼利诱,朝中自然会有人希望天子能迁都邺城。
但许攸被田丰沮授审配等人针对,故而在讨论的时候没有去强调杀郑牧的重要性,只是默默的在想对策。
许攸很清楚。
郑牧不死,不论是沮授的策略还是郭图策略,都是难以顺利实施的。
大势?
在一个能征善战的武将面前,只凭大势是很难对其形成碾压之势的。
就如同昔日的项羽一般,本来占尽了大势,却因为韩信的出现而接连兵败,最终死于垓下。
若要让大势形成碾压之势,先要除掉对方的善兵之将!
“要除郑牧,不能急于一时,单一的手段未必能将其除掉。”许攸斟酌道:“明公且给攸一些时间,攸需要去多尝试一些手段。”
袁绍也知道除掉郑牧不是简单的任务,想起聚众议事的时候田丰沮授审配的针对,遂宽慰道:“子远,本将与你相识多年,非旁人能比,你放手去做,有任何需求本将都会支持你的。”
田丰沮授审配都是冀州人,跟着袁绍的时间不长,这亲疏自然是比不过跟着袁绍多年的许攸。
......
青州。
袁谭攻北海,自春到夏,一直打到孔融只剩下几百人,这才将城池攻下。
孔融惊惧而逃,妻儿都被袁谭生擒。
刚占了城池的袁谭,正欲安民,忽然有兵士来报:“将军,城外有一人,自称是你的故友,但却执意不肯说出身份。”
袁谭蹙眉。
虽说袁谭很想睡一觉,但还是来到了城外。
作为袁绍的嫡长子,袁谭的压力也是很大的,毕竟这老子英雄儿子**是很容易被诟病的,故而在臧洪叛变后袁谭就主动请命来平青州。
要想独当一面,就必须要能聚人,袁谭自知名望不及袁绍,对人对事都很谦恭,倒也让袁谭得了一批忠诚的文武。
见到城外的人,袁谭不由凑近惊呼:“孟德叔父,你怎会在此地?”
此刻的曹操,不仅衣衫褴褛,更是蓬头垢面,疲态尽显,若不是袁谭跟曹操见过很多次,寻常人未必能认得出眼前如乞丐一般的人会是曹操!
“贤侄,可有吃食?”曹操艰难的开口。
曹操早就来到了城外,但因为袁谭在强攻城池,故而一直在忍着饥饿等待袁谭空闲。
如今的模样,曹操不敢轻易去袁谭营中,万一遇到个不长眼的,曹操估计得以乞丐的身份死得默默无闻。
袁谭连忙将马背上的干粮和饮水递给曹操,曹操也顾不得干粮粗糙,就着饮水将干粮吞下。
待得曹操吃完,袁谭再次询问:“孟德叔父,发生何事了?”
曹操叹气:“曹某如今兵败,孤身逃到此地。”
袁谭吃了一惊:“子脩贤弟未跟孟德叔父一起?”
想到弃马断后的曹昂,曹操心中又是一阵悲戚:“子脩,大概是活不成了。”
“怎会如此!”袁谭大惊失色。
袁绍跟曹操关系匪浅,袁谭跟曹昂同样是关系匪浅,两人一直互相较劲,都想闯出事业来。如今却骤闻曹昂活不成了,袁谭这心中亦是百感交集。
曹操整理了情绪,道:“贤侄,替曹某准备一些干粮饮水,曹操得尽快去邺城。”
在逃亡青州的途中,曹操冒险走了一趟范县,确认文武家眷皆被生擒又送往昌邑城后,曹操就留下曹洪去昌邑打探情报,遂孤身来青州。
曹操虽然败了,但不是个服输的,誓要去邺城向袁绍再借兵马,将文武家眷抢回来。
哪怕暂时委身袁绍,当袁绍的家臣也在所不惜。
袁谭见曹操不肯多说,遂给曹操准备了饮水干粮,又派了一队骑兵护卫。
“贤侄放心,到了邺城,曹某必会在本初面前替贤侄美言。”曹操心思深沉,自然能看明白袁谭为何会来打青州。
或许是因为袁绍自己就是小妾子,故而袁绍对身为长子的袁谭是怎么看怎么不满意,总觉得小儿子袁尚更像自己。
当曹操来到邺城见到袁绍时,袁绍亦是惊讶曹操的狼狈;但很快,袁绍又内心欢喜,快步的迎接曹操入内院,又准备了酒席热情的款待曹操。
曹操越狼狈,袁绍就越容易让曹操臣服。
袁绍也清楚,要想让曹操臣服,得曹操亲自开口,于是袁绍只是一个劲儿的敬酒宽慰,绝口不提让曹操臣服的事,也不说借兵的事。
曹操见袁绍故意避而不谈,暗叹一声,遂起身对袁绍鞠躬:“本初兄,曹某兵败,妻儿又被郑牧擒获。乞借兵马三千,让曹某杀回兖州救下妻儿。”
袁绍没有立即答应,而是徐徐道:“孟德,不是为兄不愿借兵,而是现在不适合再对兖州动兵了。你也别担心,为兄早已遣人打探,那郑牧并未杀孟德妻儿,只是让他们在山阳郡当屯田民。”
“孟德是做大事的人,也应该明白,如今郑牧兵锋正盛,连为兄的上将军都被斩了,此时再用兵兖州,只是给郑牧增添战绩。”
曹操见袁绍不肯借兵,心中郁郁的同时,又多了几分决然:“末将曹操,愿奉袁公为主!”
袁绍见曹操如此识趣,遂起身扶起曹操:“孟德你这话就见外了,你我交情,谈什么主臣。私下里还是唤为兄表字即可。”
私下里唤表字,正式场合就得称呼明公了,袁绍这话中意思,曹操自然很清楚。
为了安抚曹操,袁绍又道:“孟德,胜败乃兵家常事,你可不要因此而颓废。为兄虽然不能借兵让你去打兖州,但却可以让你统兵去并州。”
“天子曾封孟德为征北将军、并州牧,为兄今日也以盟主之名,委任孟德为并州牧,希望孟德能替为兄镇压并州的不服,共谋大事!”
曹操再次暗叹,接受了袁绍的任命。
袁绍忽然又想起了马具一事,遂问道:“孟德跟郑牧交过手,可知郑牧的骑兵有何不同之处?尤其是马具!”
曹操的细眼中多了阴沉:“是马镫!郑牧的骑兵,装备的马具都是双边马镫,而且马鞍也有不同,其马鞍前后都有叠高。有这马具在,郑牧就能轻易的将善射的步卒培养成善骑射的骑卒!”
曹操一语道破了关键,袁绍又惊又喜:“孟德既知马具隐秘,可助匠人打造马具,助为兄训练骑兵。如此一来,幽州的乌桓和并州的匈奴,就只能臣服为兄了!”
“届时,为兄不仅能打造一支能征善战的骑兵,还能让乌桓和匈奴俯首听命,没了骑兵优势的郑牧,如何能抵挡?”
“孟德啊,这次你可是立了大功了!”
见袁绍开怀大笑,曹操心中颇不是滋味。
如果有可能,曹操也会隐瞒郑牧的新式马具秘密,但现在曹操需要在袁绍麾下获得更多支持。
而将马具的秘密告诉袁绍,曹操便是想借着这个机会,以替袁绍训练骑兵为由掌控一支骑兵!
袁绍又告诉曹操,夏侯惇、夏侯廉、乐进等将已经来到了邺城,这让曹操的心中多了几分宽慰。
“郑子武,曹某今日未死,来日定要将你生擒!”曹操暗暗握紧了拳头,虽然托身于袁绍,但曹操心中可未真的视袁绍为主:“勾践尚且能忍受三年之辱,曹某又岂会不如勾践?”
......
许县。
郑牧返回已经有好几日了。
一战败曹操,又让吕布的兵马损失殆尽,更斩了袁绍的上将军颜良,郑牧的功劳太大,一时之间刘协和众公卿也不知道该如何给郑牧定官职。
郑牧也不参加廷议,乐得清闲。
若不是蔡琰在襄贲城,郑牧此刻只想躲在蔡琰的温柔乡中。
虽说刘协赐了好几个美人给郑牧,但郑牧一个都未动,倒不是郑牧不好女色,而是郑牧不想好蔡琰以外的女色。
对于穿越者而言,很多人都妄想回到古代就三妻四妾,但郑牧并不是这般想。
真想要多个女人的人,在古代和在现代又有什么区别吗?
郑牧依旧是向往夫妻同心的纯爱战神,至于传承子嗣,开枝散叶的事,就交给小郑治了。
鲁肃如今在兖州善后,郑牧身边也没能叙话的。
有些无聊的郑牧,遂寻到了在许县城外垂钓的贾诩:“宣义将军的生活倒是雅致,朝中公卿在争论是否让你当司隶校尉,你不去向公卿证明能为,却在这里垂钓。”
贾诩让出一个位置,又给了郑牧一根鱼竿,心静如水一般:“即便公卿不同意又能如何?难道护军将军还有其他人选来当司隶校尉吗?若没有,老夫无需担心;若有,老夫乐得清闲。自然就能安心垂钓了。”
郑牧大笑:“宣义将军倒是看得通透,这朝中的公卿就是太闲了,整天就争一些无甚意义的琐事。”
贾诩眼一抬:“护军将军不砍人吗?”
“不急。先等他们吵几天。”郑牧将鱼线抛出,也坐下垂钓:“宣义将军久居关中,可曾识得有精湛匠艺的人?”
贾诩有些惊讶:“护军将军也对匠艺感兴趣?”
郑牧笑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牧这一战杀敌太狠,马具的事已经藏不住了。牧得让兵器更锐利,才能让敌人再次胆寒啊!”
马具泄露,是迟早的事。
但只要将军械的改良走在最前列,郑牧就不怕有人仿造。
没有军械独立研发能力的势力,永远只能被掐住脖子呼吸。
兖州长达两年的战祸,因张邈、陈宫、吕布、曹操势力的覆灭,逐渐消弭。
虽说这四人都还活着,但其麾下兵马都已经消亡殆尽,名声在兖州也变得人人畏惧,哪怕是曾经的兖州名仕张邈和陈宫,也因为掀起战祸而被兖州士人谴责。
吕布和曹操更不用提,两人将兖州视为战场,早已如虎狼一般被兖州士民畏惧。
兖州诸势力虽然覆灭,但兖州百废待兴,又有河北袁绍虎视眈眈,兖州牧的人选也成了郑牧思考的重点。
“有贾文和出任司隶校尉,关中的段煨、李傕、马腾、韩遂等势力不足为虑,然而兖州重地,亦需要文武兼备者才能胜任。”
“臧洪文治有余但武略不足,又跟张邈袁绍之间牵连甚广,如今张邈未死,臧洪也未必会跟袁绍死战。”
“朝中公卿虽有能治理一方的,但未必同心。”
返回许县的途中,郑牧策马寻思。
郑牧只是不愿管政,但不意味着郑牧不去干涉重要职位由谁出仕,故而郑牧会以贾诩为司隶校尉,去思考兖州牧由谁来担任。
许县文武公卿中能牧守一方的不少,如黄门侍郎钟繇,但郑牧不太想用钟繇这类的世家豪门来镇守兖州。
豪门世族一旦掌权,必然会优先培养家族势力,这不是郑牧乐意见到的。
更何况,钟繇跟郑牧,不是一条心。
“只能矮子里拔高个儿了,虽说能力差了些,但能力是锻炼出来的,假以时日未必不能独当一面。”郑牧将目光瞄准了小沛。
关羽!
作为刘备最亲信的大将之一,未来能以三分之一的荆州对阵曹孙全明星阵容的关羽,在潜力上是有资格牧守一方的。
虽说现在经验尚浅,还不是那个能威震华夏的关羽,但当了一年多彭城相的关羽在治理地方上已经有了不少的经验。
“治理兖州的难度也就比治理彭城高了八倍。嗯,八倍。似乎,还是有些勉强了。”郑牧继续沉思,若只是治理,八倍的难度倒也没什么,但关羽还要兼任武事,就不能将精力全花在治理上。
郑牧脑中闪过糜竺、诸葛瑾、孙乾、简雍、陈登、郭嘉等众:“玄德公身边的文臣有些多了,也该提拔升迁了。”
“糜子仲在东海替玄德公屯田,颇有成效,兖州百废待兴,让糜子仲平调为兖州别驾,倒也不差。”
“至于治中,陈登受家族约束估计很难去兖州。玄德公始终是要入朝的,这徐州也需要能人。果然,还是得让子瑜去兖州尽心尽力了。”
“子瑜是第一个主动效力玄德公的名仕,这两年不论是能力还是功绩都有目共睹,与云长的关系也颇为友善。”
“然而调走了关羽,襄贲城的防卫就变弱了。”
关羽在小沛,张飞在郯城,郑牧其实是有私心的,毕竟有刘备的两员大将为护翼,襄贲城就万无一失了。
如今势力剧增,不能将能人全都留在徐州,这重心始终是得迁移的。
但很快,郑牧又摒去了这份担忧,刘备若来了许县,郑牧直接回襄贲城,反正郑牧不管政,何必待在天子身边。
哪都好,不如自家的襄贲城好。
“就这么定了!”
郑牧抚掌,脑海中已经构筑了完美的人事部署:刘备坐镇许县兼管豫徐,关羽坐镇兖州,贾诩坐镇关中,郑牧坐镇襄贲城,南北都能兼顾!
而在这期间。
刘备跟袁术的攻防战也随着时间的推移陷入了僵持。
有主场优势的刘备,虽然无法将袁术击退,但也能让袁术难以推进。
而时间越长,袁术的粮草供应就越难维持,只要刘备稳扎稳打,袁术退兵是必然的。
郑牧没有增兵徐州。
这一场仗只能由刘备独立完成,连郭嘉都被郑牧送到刘备身边了,不需要郑牧再去设军谋。
郑牧也不是什么都不做,在击溃曹操后,就遣人快马加鞭的将兖州战局告知刘备。
盱眙。
得到郑牧的战报,刘备又惊又喜:“子武击败了兖州的曹操,还斩杀了袁绍的上将军颜良,灭了颜良的三千骑兵!”
对郑牧的用兵能力,刘备这两年深有感触。
但刘备没想到郑牧竟然如此生猛,不仅击败了曹操,还斩杀了袁绍的上将军颜良,灭了颜良的三千骑兵!
刘备将战报递给郭嘉,郭嘉快速的扫了一眼,亦是吃惊不已。
曾在袁绍麾下待过一阵的郭嘉,是见过颜良的武勇的,被袁绍称为河北双雄的颜良文丑,有着惊人的武勇,亦是袁绍最信任的战将。
而如今,袁绍的双雄之一,竟然被郑牧斩了,一同覆灭的,还有颜良的三千骑兵!
那可是骑兵啊!
郭嘉强忍心中的震撼,不由想起了跟郑牧的第一次见面。
初见就用“煮鼎”的方式来吓唬自己,显得极为粗莽,然而郭嘉很清楚,郑牧的“粗莽”只是表象,若谁真的认为郑牧有勇无谋,那就等于半只脚已经踏入了煮沸的鼎中,不死也得残。
“颜良是袁绍最信任的大将,如今战死兖州,袁绍必然震怒。”郭嘉语气又多了几分凝重:“徐州的战事得尽快结束了。使君,可即刻调彭城相和东海相南下,是时候反击袁术了!”
关羽和张飞一直未调往下邳前线抵挡袁术,除了要应付袁术的分兵外,更重要的是怕兖州的曹操会冒险奇袭。
如今曹操在兖州的势力覆灭,而袁术的兵马也由最初的兵分七路改成了主攻下邳,关羽和张飞自然也就不用继续在彭城和东海固守了。
刘备心中亦是这般想。
下邳诸将虽然骁勇,但比起关羽和张飞还是欠缺了不少。
跟郭嘉仔细商议后,刘备遂下令召关羽张飞南下,准备打破僵持的战局。
郑牧都赢了曹操,刘备自然也是不甘落后。
邺城。
袁绍正在享受膳食。
作为世家贵子,又是如今河北最强的势力者,袁绍的膳食堪比皇宫佳肴。
细细的品味山珍海味,袁绍那贵气十足的双眸中,亦有睥睨的霸气。
虽说青冀幽并四州,尚有不服袁绍的势力如易京当乌龟的公孙瓒、如黑山那群只敢偷偷摸摸出现的黑山贼、如青州的宗贼海寇、如并州的匈奴残部;但平定这些势力对袁绍而言只是时间问题,袁绍更在意的是黄河南部的兖州。
故而这些时间,袁绍一直在关注兖州的局势,坐等颜良将郑牧的首级送回。
让颜良带三千骑兵去伏击郑牧,袁绍一开始是觉得有些抬举郑牧了,但许攸认为郑牧既然能赢曹操就意味着是跟曹操一个水准的,不能小觑。
袁绍也知道曹操的能为,于是采纳了许攸的提议,还特意嘱咐颜良要小心谨慎。
在袁绍看来,颜良斩杀郑牧已经是无可争议的事了。
冀州上将军带上三千骑兵伏击一个远道而来的郑牧,那不是轻而易举?
若杀不了郑牧,只有一种原因,那就是许攸料算失败,郑牧未去攻打范县!
“袁公路七路大军竟然会被刘备给挡住,真是废物,连昔日公孙瓒麾下一战将都奈何不了,还想跟本将争天下。叔父啊,当初你偏心袁公路的时候,可曾想过有今日?”
袁绍又想到了叔父袁隗,作为袁氏掌权人,袁隗对袁绍和袁术的态度是不一样的。
虽说袁绍过继给了袁成当嗣子,但在家族内部,袁隗看待袁绍的眼光依旧是小妾子,更偏袒嫡子袁基和袁术。
故而袁隗在的时候,袁基是太仆,袁术是虎贲中郎将,而袁绍只是西园八校尉之一。
然而世事变化无常,袁隗最青睐的袁基死了,偏袒的袁术在淮南挣扎,而最轻视的袁绍反而成了河北霸主。
世家豪族常以嫡庶亦或者主家子旁系子来区别对待,少有能以才而定的。
若是盛世倒是无事,而在乱世却又往往以庶子旁系更容易成事,袁绍如此,公孙瓒亦是如此,如今又多了个郑牧。
因为乱世,比的是谁更精明,谁更奸诈,谁更狠辣,谁更会凝聚人心。
庶子旁系因为幼年遭受的待遇不公,更能折节下交;而嫡子主家高高在上,大部分依旧是固有的家族思维。
端起酒樽,袁绍静静的品味佳酿,脑中已经在想着再次见到袁术时,袁术是否会卑躬屈膝、真诚的喊一声“兄长”。
哒哒哒——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响起,许攸面有焦急,急声而道:“明公,兖州出事了。”
脑海中的美好画面被打破,袁绍不由蹙眉:“子远,你向来稳重,怎今日如此急躁?”
许攸稳了稳心绪,有些艰难的开口:“明公,颜良死了。”
“颜良死了,又不是——,嗯?”袁绍惊愕抬头:“你说谁死了?”
许攸不敢回视袁绍的目光:“颜良死了。”
手中精致的酒樽投掷在地,袁绍大呼:“不可能!这绝对不可能!颜良乃冀州上将军,麾下更有三千精骑,怎么会死?子远从何处得来的消息?是哪个探子敢虚传情报?”
对袁绍而言,颜良就是无敌的!
死?
怎么可能死!
“攸一开始也不信,奈何传信的是曹操麾下大将东郡太守夏侯惇。”许攸凝声道:“据夏侯惇说,他本在濮阳抵挡张扬和张绣的部将胡车儿,结果郑牧忽然兵临城下,挑着颜良的首级和将旗。”
“夏侯惇不敌,只能弃城而逃,沿途更是打探到郑牧不仅杀了颜良,还灭了颜良的三千骑兵,更是攻破范县,将孟德在范县的文武和家眷尽皆生擒了。”
“夏侯惇伪装成兖州的流民,才侥幸北渡黄河来邺城寻攸,希望攸能请明公出兵相助。”
许攸将自夏侯惇处得来的情报,一一述说。
袁绍眼神急剧变化,最后一脚将眼前的桌子踢翻,山珍海味倒了一地。
“郑牧狗贼,本将必杀你以报颜良之仇。”袁绍赤红着眼喝道:“速传州府文武。”
夏侯惇作为曹操最信任的大将,是认识颜良的;若是亲眼看到颜良的首级和将旗,那自然不会有假了,袁绍纵然不愿意相信也改变不了事实。
不多时。
袁绍的州府文武,如文丑高览张郃淳于琼沮授田丰郭图审配等人纷纷来到州府衙署。
平日里很少有州府文武共聚一堂的,毕竟州府文武平日里都很忙,又岂会每天都要聚众议事,只有遇到重大变故的时候才会聚众商议。
沮授在衙署门前见到别驾田丰,顿感惊讶:“元皓,发生什么事了?怎么你也被召来了?”
田丰摇头:“不只是田某,郭图逢纪审配等人也都召来了,先进衙署吧,就你我未至了。”
待得田丰和沮授也入衙署,闭目养神的袁绍,睁开了那赤红的双眸,道出了众人的疑惑:“诸位,上将军颜良,战死兖州。”
一言激起千层浪。
“颜良战死?这怎么可能?”
“是谁杀了颜良?”
“怪不得明公会召我等前来议事,颜良竟然死了。”
“颜良是明公最器重的上将军,如今战死,恐怕战火又要开始了。”
“这个时候南下兖州,时机未至啊。”
“......”
众文武心中惊骇莫名,颜良会战死,还死得如此突然,这是众文武都未曾想过的。
“明公,是谁杀了颜良,末将定要将其碎尸万段!”文丑豁然而起,同为河北双雄,颜良文丑之间的关系亦如兄弟一般。
颜良既死,文丑自然不能忍。
田丰则是问出了更核心的:“明公,颜良为何会去兖州?”
众人这才反应过来。
颜良什么时候去的兖州?又为什么会去兖州?
袁绍沉默不答。
许攸则是起身道:“孟德麾下满宠曾来邺城,希望明公派兵去范县保护孟德的家眷。明公念及跟孟德的交情,就遣颜良领三千骑兵去范县了。”
许攸避重就轻,只言保护曹操家眷,不提算计郑牧一事。
若言算计郑牧,会让许攸很丢脸,袁绍沉默不答亦是这个原因。
田丰本就多智,几乎是瞬间就听出了许攸这话中的可疑之处:“保护曹操的家眷,为何要让颜良去?还要让颜良带三千骑兵?许子远,你到底给明公献了什么拙计?”
拙计?
许攸心头泛起怒火:“田元皓,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田丰冷笑:“许子远,别以为田某不懂。你这人一向自傲,时常自比孙吴,喜欢卖弄诡计,必然是你向明公献了拙计,明公才会让颜良带三千骑兵去兖州。”
治中审配揣测了一阵,猜到了缘由:“天子拜郑牧为将征讨兖州,然而郑牧一直在荥阳屯田开渠迷惑曹操,该不会是你许子远料到郑牧会奇袭范县,于是暗中劝明公出兵范县截杀郑牧吧?”
“郑牧此人,用兵诡诈犹且胜于曹操,你竟然让颜将军单独领兵?必是颜将军轻敌冒进中了郑牧诡计,被郑牧斩杀。”
“许子远,你为一己之私,竟然害得冀州上将军被斩,该当何罪!”
审配亦是擅长军务的,将这前后情报一联系,将战况猜了个八九不离十。
沮授亦是蹙眉:“颜良性情促狭,岂能独自领兵?许子远,此等大事为何不与我等商议?”
郭图的目光在袁绍的表情上打量,不似田丰审配沮授一般针对许攸:“诸位,明公做事,自有用意,何须我等来置喙?颜将军虽死,却为我等提了醒。”
“以往我等皆认为,天下诸雄,唯有同为四世三公的袁术,方是明公唯一的大敌;如今看来,败曹操、迎天子、斩颜良的郑牧,已经逐渐成了威胁明公大业的隐患。”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若无颜良战死兖州,我等又如何会去重视郑牧?许子远虽然想独贪其功,但其本意,亦是为了替明公除掉郑牧这个隐患。”
“明公召诸位前来,不是让诸位来讨论谁对谁错的,奖惩赏罚,自有律法。我等众人,亦不可坏了明公法度。”
“许子远,兖州如今是何情况,还请与我等细说。”
袁绍的表情舒缓。
许攸则是冷眼扫向郭图,郭图这是将好话歹话都说尽了。
但相对于田丰沮授审配的针对,郭图算是说得委婉了,许攸也不想继续在这事上争执,遂道:“据孟德麾下大将夏侯惇所言,郑牧不仅斩了颜良,还将颜良的三千骑兵全部击杀,更是攻破范县,将孟德在范县的文武家眷全部生擒。而孟德则是行踪不明。”
夏侯惇的情报,也仅限于濮阳到范县之间,并不知道曹操的具体情况。
审配敏锐的觉察到了不对劲:“颜将军的三千骑兵全部被击杀?这怎么可能!就没有逃走或乞降的?”
许攸面色凝重:“攸亦询问过夏侯惇,但夏侯惇却说,他亲眼在颜良战死处看到了郑牧立的碑,上面记载了时间地点以及战况。五月十七,护军将军郑牧率丹阳锐士骑卒一千三、步卒三千,于范县外斩冀州上将军颜良及河北骑兵三千骑,折损丹阳锐士骑兵四百一十二骑、步卒三百二十一人。”
“这不可能!”审配惊呼道:“一千三百骑再加三千步卒,竟然以不到千人的折损,就尽灭了颜将军的三千骑。这必是郑牧在虚报战功!哪有立碑将战况记载得如此详细的!”
许攸沉默,没有回答审配的质疑。
审配认为这是在虚报战功,但在场文武,更多的却是认为郑牧在炫耀战功!
虚报战功压根不需要立碑文,哪怕在刘协面前说斩首一万那也是郑牧一张口的事。
可在斩杀颜良的地方立碑文,除了炫耀,就是故意留给袁绍的探子看的。
而如今已经六月了,过去这么长的时间,没有颜良麾下任何一个骑兵返回邺城,反而是自濮阳弃城而逃的夏侯惇送回情报,就足以证明这碑文记载的真实性。
众人的眼神纷纷变得复杂。
哪怕是一开始认为郑牧在虚报战功的审配,也逐渐沉默。
荀谌忽然开口道:“诸位可还记得,许县曾传回一条情报,郑牧曾以一千五百骑在曹阳断后,正面击退了李傕郭汜张济万余步骑,更是当场斩杀了郭汜!”
“曹操麾下曾有一千骑兵,由曹操的骑兵大将曹仁统率,然而曹仁和那一千骑兵也同颜将军一般,包括主将在内全军覆没。”
辛评倒吸了一口凉气:“这郑牧的骑兵,竟然如此骁勇?比起公孙瓒昔日的白马义从亦不遑多让了。可郑牧起于徐州,麾下皆以丹阳兵为主,怎会有如此厉害的骑射?”
辛毗则道:“班固曾在《文艺志》中曾言。善用兵者,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而后战,兼形势,包阴阳,用技巧者也。”
“形势者,雷动风举,后发而先至,离合背乡,变化无常,以轻疾制敌者也;阴阳者,顺时而发,推刑德,随斗击,因五胜,假鬼神以为助者也;技巧者,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者也。”
辛毗引用的,是班固在《汉书.文艺志》中的内容,亦是后世总结的兵家四势:权谋、形势、阴阳、技巧。
其中兵权谋家是战略型,注重军事战略研究,正奇相辅相成,又通晓形势、阴阳、技巧各派之长,是兵家的魂魄所在。
兵形势主要为战术方面的运用,突出的就是一个快准狠,动如风雷,后发先至。
兵阴阳则是阴阳五行框架下的战术,如占星、占云气、占梦、祭祀、诅咒等形形**的杂占巫术,用现代的观点来讲就是“天地气象、山川地形,皆可为兵。”
如果说兵权谋是重战略,兵形势重战术,兵阴阳重天地万象规则,那么兵技巧就是最简单质朴也最浅显易懂的了。
就突出两点,将士习练杀敌的本事,推崇战争工具的研发和改良。
不管对方有什么大势有什么战术或者有什么迷惑人的鬼神之力,我就主打一个简单粗暴:用更精良的武器装备,用最善于杀敌的将士,将眼前的敌人横推!
逢纪听明白了辛毗引用典故的意思:“丹阳兵虽然善战善射,但却不善骑,而想让丹阳兵善骑,唯有在马具上钻研技巧。明公,可速召夏侯惇,问其是否见过丹阳骑兵跟寻常骑兵的不同之处。”
不多时。
夏侯惇到来。
“若说有不同之处,郑牧的骑兵,人皆配刀、剑、弓、弩、枪,似乎人人都能左右前后开弓,丝毫不担心会坠马。”夏侯惇蹙紧眉头:“也不知道郑牧从哪里寻来的这些骑卒,这骑射水准,犹胜百人将。”
逢纪更坚定了心中的猜测:“明公,郑牧的骑兵,马具定然跟寻常的骑兵不同。这也是为何郑牧会尽灭曹仁和颜良骑兵的原因。马具难以隐藏,这其中的差异,只要跟郑牧的骑兵交过手就必然能看出端倪!”
“若能探得此隐秘,明公轻易就能组建精锐骁骑!”
袁绍的智囊团都是各地惊才绝艳的智谋之士组成,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就触摸到了关键!
袁绍忍不住眼前一亮。
论骑兵,袁绍其实也没多少骑兵,毕竟这骑兵的骑术不是能容易练成的。
骑术不精锐,打造再多的骑兵装备也无意义,还不如多组建精锐步卒,强如公孙瓒的骑兵,也被先登营射杀。
可郑牧的出现以及逢纪的精准判断,让袁绍多了心思,若组建精锐骁骑变得容易,这骑兵自然是越多越好!
“元图,那郑牧全灭了颜良的骑兵,阵亡的丹阳骑兵,其马具必然也会被带走,我等的探子也难以接近郑牧的军营,如何能探寻秘密?”袁绍心忧,似这等能大幅度提高骑兵战斗力的马具,必然是军中之重,有敢探查的必然会被斩杀。
逢纪冷笑:“明公勿忧,可速遣人去关中寻李傕,并许以好处。李傕跟郑牧交过手,必然能看清楚!”
袁绍想了片刻,遂道:“此事就交予元图去办,务必查探清楚郑牧的骑兵到底藏了什么样的马具,竟能让一群不善骑术的丹阳人,在短时间内练就了堪比边骑的骑术!”
顿了顿,袁绍又扫向诸文武:“郑牧以曹操立威,如今又斩了颜良,许县的天子威仪更重。若袁公路再被击退,郑牧必然会趁机再谋河北。”
“如今河北四州的势力尚未彻底击溃,公孙瓒也在易京顽固死守,麴义打了半年都未能攻破易京,本将该如何应对?”
袁绍再次抛出问题。
沮授再提旧话:“明公,天子因为洛阳残破暂居许县。授以为,明公可亲自将兵入许县,言邺城有龙兴之象,迎天子入邺城。天子到了邺城,朝夕政令皆由明公决断,纵然那郑牧善战,亦不敢抗命。”
早在这之前,沮授就提出了挟天子令不臣的策略,希望袁绍出兵去抢天子,但因为郭图的阻挠而无法执行。
如今郑牧借天子名义征讨曹操,期间调动了张扬、张绣、吕布等势力,让袁绍看到了天子令的好处,沮授自认为可以再劝袁绍迎天子。
沮授这策略刚提出来,就遭到了郭图的反对。
倒不是郭图因为私怨而要反驳沮授,而是郭图认为沮授的这般做法,会让袁绍陷入两难之境。
袁绍麾下多是世家大族依附,这天子来了,袁绍还怎么当天子?
在郭图看来,如今各地势力大大小小加起来都有几十个,少的千余人,多的上万人,就如同“秦失其鹿,天下共逐”的局面,先得到天下的就能成为天子。
若将刘协接到了邺城,动不动就得上书给刘协,服从权力太小,不服从就是抗命,还有朝中公卿等人也想分权争利。
袁绍若迎接了天子又想当皇帝,就必然要对朝中公卿许诺,可这朝廷的官职只有这么多,好处也不是无限的,对朝中公卿许诺分利势必要让郭图这些袁绍的元从让利。
谁又愿意让利呢?
就比如郭图,如果袁绍称帝了,郭图怎么也能在三公的位置上轮换一段时间。
可袁绍迎刘协后再让刘协禅位,郭图就未必有机会当三公了,哪怕是轮换也得排队。
故而沮授的提议,郭图是不赞成的。
这些真实想法,郭图是不能拿到明面上来讲的,郭图反驳道:“沮监军,迎天子入邺城的弊端,图不想再说第二遍。就说当下局势,明公一无救驾勤王的功劳,二未征得天子和朝中公卿的同意,这个时候将兵去许县,就是劫驾!”
“若是劫驾,岂不是让天下人都视明公为叛逆?曹操前车之鉴,你想让明公也重蹈覆辙吗?在得知颜良及三千骑兵被杀后,天子公卿还会傻到认为明公将兵去许县是去迎驾的?”
郭图反驳的理由很正当,若袁绍有勤王救驾的功劳,亦或者曾得到过刘协或朝中公卿的邀请,那么还有理由将兵去许县。
现在将兵去,不就成了问罪吗?
冀州上将军被斩了,三千骑兵被灭了,天子公卿还敢迁都邺城?
沮授被驳斥的满脸通红,遂反问道:“郑牧既然敢斩杀颜良,灭明公三千骑兵,就足见其意图;若不趁其势弱时以强兵抢夺天子,待其整肃徐、豫、兖及关中之地,势力就会变得比袁术更强。”
“届时郑牧再以莫须有的罪名给明公定罪,亦或者调明公入朝,明公奉诏就等于服软,不奉诏就等于叛逆。失了大义,如何立足?”
郭图既然敢反驳沮授的策略,自然就有应对的策略,遂笃信而道:“公孙瓒杀大司马刘虞,明公替天子征讨叛逆,天子岂能无赏赐?”
“明公可遣使去许县,请天子封明公为大将军,封邺侯,再督青冀幽并四州事!”
“公孙瓒昔日都能加封前将军、易侯、督青冀幽并四州地,难道明公还不如公孙瓒吗?”
沮授蹙眉:“若只是封邺侯,天子必会允许,可大将军和督青冀幽并四州事,天子岂会同意?”
郭图大笑:“明公乃四世三公袁氏贵子,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如今既尊天子,天子岂能有功不赏?天子若是赏罚不明,那朝中必有奸人作祟。当流言四起时,明公再举兵勤王,沮监军你的挟天子之策也就能顺带执行了。”
沮授不再争执。
郭图的意思已经很直白了,若我郭图的计策不行,那就用你沮授的计策。
袁绍抚掌大笑:“若本将能当大将军,督青冀幽并四州事。纵然那郑牧诡诈,再想用乱封州牧的方式调离本将,就行不通了。”
郑牧虽说故意让曹操去并州,但这也得讲规矩的。
譬如曹操本就是兖州牧,要让其合理的去并州就得封官而不是降职,故而给曹操的圣旨是征北将军、并州牧。
而袁绍若当了大将军、督青冀幽并四州事,再想将袁绍调离,那就得督兖豫徐扬四州事了。
即便是天子令,也得赏罚分明,而不是无故乱封。
田丰荀谌逢纪等人仔细想了想,也未反对郭图的提议,毕竟郭图的提议对众人都是有利的。
袁绍见众人不再反对,遂又问道:“谁可出使许县?”
荀谌提议道:“天子东归,朝廷的旧章书记必然缺失。谋军校尉应劭,乃故司隶校尉应奉之子,又曾是泰山太守,颇有政绩。此人又精通汉官礼仪,可让其出使许县并留在许县助天子建立朝廷制度及百官典式。”
“如此,既表了明公匡汉之心,亦让应劭对明公心存感激,而天子公卿也不会反对。”
袁绍亦是知晓应劭的能为,遂应了荀谌的举荐。
商议了些细节后,袁绍单独留下了许攸:“子远,郭图沮授田丰等人,只在意大势应对,不在意颜良战死。然而本将却是心有不甘,可有良策除掉郑牧?”
袁绍一开始本来只是想讨论怎么给颜良报仇,但麾下文武除了文丑外,你一言我一语的压根不在意颜良的战死。
虽说沮授郭图等人也是在以袁绍的利益而探讨对策,但袁绍这心中依旧不能解气。
许攸向袁绍躬身一礼:“明公,这次是攸谋划不当,未能料算到郑牧麾下的骑兵,竟有如此强悍的战斗力。”
袁绍长叹:“这也不能怪子远你,实在是那郑牧太狡猾。”
在沮授郭图等人献策讨论的时候,许攸一直在思考如何除掉郑牧。
虽说郑牧斩杀颜良的事让袁绍麾下的文武吃惊,但如沮授郭图等人压根没真的将郑牧当回事,如同许攸在算计郑牧的时候一样的傲慢。
吃了亏的许攸,收起了对郑牧的傲慢。
许攸认为,除郑牧外一切的应对措施都是次要的。
只要郑牧死了,都不用袁绍去威逼利诱,朝中自然会有人希望天子能迁都邺城。
但许攸被田丰沮授审配等人针对,故而在讨论的时候没有去强调杀郑牧的重要性,只是默默的在想对策。
许攸很清楚。
郑牧不死,不论是沮授的策略还是郭图策略,都是难以顺利实施的。
大势?
在一个能征善战的武将面前,只凭大势是很难对其形成碾压之势的。
就如同昔日的项羽一般,本来占尽了大势,却因为韩信的出现而接连兵败,最终死于垓下。
若要让大势形成碾压之势,先要除掉对方的善兵之将!
“要除郑牧,不能急于一时,单一的手段未必能将其除掉。”许攸斟酌道:“明公且给攸一些时间,攸需要去多尝试一些手段。”
袁绍也知道除掉郑牧不是简单的任务,想起聚众议事的时候田丰沮授审配的针对,遂宽慰道:“子远,本将与你相识多年,非旁人能比,你放手去做,有任何需求本将都会支持你的。”
田丰沮授审配都是冀州人,跟着袁绍的时间不长,这亲疏自然是比不过跟着袁绍多年的许攸。
......
青州。
袁谭攻北海,自春到夏,一直打到孔融只剩下几百人,这才将城池攻下。
孔融惊惧而逃,妻儿都被袁谭生擒。
刚占了城池的袁谭,正欲安民,忽然有兵士来报:“将军,城外有一人,自称是你的故友,但却执意不肯说出身份。”
袁谭蹙眉。
虽说袁谭很想睡一觉,但还是来到了城外。
作为袁绍的嫡长子,袁谭的压力也是很大的,毕竟这老子英雄儿子**是很容易被诟病的,故而在臧洪叛变后袁谭就主动请命来平青州。
要想独当一面,就必须要能聚人,袁谭自知名望不及袁绍,对人对事都很谦恭,倒也让袁谭得了一批忠诚的文武。
见到城外的人,袁谭不由凑近惊呼:“孟德叔父,你怎会在此地?”
此刻的曹操,不仅衣衫褴褛,更是蓬头垢面,疲态尽显,若不是袁谭跟曹操见过很多次,寻常人未必能认得出眼前如乞丐一般的人会是曹操!
“贤侄,可有吃食?”曹操艰难的开口。
曹操早就来到了城外,但因为袁谭在强攻城池,故而一直在忍着饥饿等待袁谭空闲。
如今的模样,曹操不敢轻易去袁谭营中,万一遇到个不长眼的,曹操估计得以乞丐的身份死得默默无闻。
袁谭连忙将马背上的干粮和饮水递给曹操,曹操也顾不得干粮粗糙,就着饮水将干粮吞下。
待得曹操吃完,袁谭再次询问:“孟德叔父,发生何事了?”
曹操叹气:“曹某如今兵败,孤身逃到此地。”
袁谭吃了一惊:“子脩贤弟未跟孟德叔父一起?”
想到弃马断后的曹昂,曹操心中又是一阵悲戚:“子脩,大概是活不成了。”
“怎会如此!”袁谭大惊失色。
袁绍跟曹操关系匪浅,袁谭跟曹昂同样是关系匪浅,两人一直互相较劲,都想闯出事业来。如今却骤闻曹昂活不成了,袁谭这心中亦是百感交集。
曹操整理了情绪,道:“贤侄,替曹某准备一些干粮饮水,曹操得尽快去邺城。”
在逃亡青州的途中,曹操冒险走了一趟范县,确认文武家眷皆被生擒又送往昌邑城后,曹操就留下曹洪去昌邑打探情报,遂孤身来青州。
曹操虽然败了,但不是个服输的,誓要去邺城向袁绍再借兵马,将文武家眷抢回来。
哪怕暂时委身袁绍,当袁绍的家臣也在所不惜。
袁谭见曹操不肯多说,遂给曹操准备了饮水干粮,又派了一队骑兵护卫。
“贤侄放心,到了邺城,曹某必会在本初面前替贤侄美言。”曹操心思深沉,自然能看明白袁谭为何会来打青州。
或许是因为袁绍自己就是小妾子,故而袁绍对身为长子的袁谭是怎么看怎么不满意,总觉得小儿子袁尚更像自己。
当曹操来到邺城见到袁绍时,袁绍亦是惊讶曹操的狼狈;但很快,袁绍又内心欢喜,快步的迎接曹操入内院,又准备了酒席热情的款待曹操。
曹操越狼狈,袁绍就越容易让曹操臣服。
袁绍也清楚,要想让曹操臣服,得曹操亲自开口,于是袁绍只是一个劲儿的敬酒宽慰,绝口不提让曹操臣服的事,也不说借兵的事。
曹操见袁绍故意避而不谈,暗叹一声,遂起身对袁绍鞠躬:“本初兄,曹某兵败,妻儿又被郑牧擒获。乞借兵马三千,让曹某杀回兖州救下妻儿。”
袁绍没有立即答应,而是徐徐道:“孟德,不是为兄不愿借兵,而是现在不适合再对兖州动兵了。你也别担心,为兄早已遣人打探,那郑牧并未杀孟德妻儿,只是让他们在山阳郡当屯田民。”
“孟德是做大事的人,也应该明白,如今郑牧兵锋正盛,连为兄的上将军都被斩了,此时再用兵兖州,只是给郑牧增添战绩。”
曹操见袁绍不肯借兵,心中郁郁的同时,又多了几分决然:“末将曹操,愿奉袁公为主!”
袁绍见曹操如此识趣,遂起身扶起曹操:“孟德你这话就见外了,你我交情,谈什么主臣。私下里还是唤为兄表字即可。”
私下里唤表字,正式场合就得称呼明公了,袁绍这话中意思,曹操自然很清楚。
为了安抚曹操,袁绍又道:“孟德,胜败乃兵家常事,你可不要因此而颓废。为兄虽然不能借兵让你去打兖州,但却可以让你统兵去并州。”
“天子曾封孟德为征北将军、并州牧,为兄今日也以盟主之名,委任孟德为并州牧,希望孟德能替为兄镇压并州的不服,共谋大事!”
曹操再次暗叹,接受了袁绍的任命。
袁绍忽然又想起了马具一事,遂问道:“孟德跟郑牧交过手,可知郑牧的骑兵有何不同之处?尤其是马具!”
曹操的细眼中多了阴沉:“是马镫!郑牧的骑兵,装备的马具都是双边马镫,而且马鞍也有不同,其马鞍前后都有叠高。有这马具在,郑牧就能轻易的将善射的步卒培养成善骑射的骑卒!”
曹操一语道破了关键,袁绍又惊又喜:“孟德既知马具隐秘,可助匠人打造马具,助为兄训练骑兵。如此一来,幽州的乌桓和并州的匈奴,就只能臣服为兄了!”
“届时,为兄不仅能打造一支能征善战的骑兵,还能让乌桓和匈奴俯首听命,没了骑兵优势的郑牧,如何能抵挡?”
“孟德啊,这次你可是立了大功了!”
见袁绍开怀大笑,曹操心中颇不是滋味。
如果有可能,曹操也会隐瞒郑牧的新式马具秘密,但现在曹操需要在袁绍麾下获得更多支持。
而将马具的秘密告诉袁绍,曹操便是想借着这个机会,以替袁绍训练骑兵为由掌控一支骑兵!
袁绍又告诉曹操,夏侯惇、夏侯廉、乐进等将已经来到了邺城,这让曹操的心中多了几分宽慰。
“郑子武,曹某今日未死,来日定要将你生擒!”曹操暗暗握紧了拳头,虽然托身于袁绍,但曹操心中可未真的视袁绍为主:“勾践尚且能忍受三年之辱,曹某又岂会不如勾践?”
......
许县。
郑牧返回已经有好几日了。
一战败曹操,又让吕布的兵马损失殆尽,更斩了袁绍的上将军颜良,郑牧的功劳太大,一时之间刘协和众公卿也不知道该如何给郑牧定官职。
郑牧也不参加廷议,乐得清闲。
若不是蔡琰在襄贲城,郑牧此刻只想躲在蔡琰的温柔乡中。
虽说刘协赐了好几个美人给郑牧,但郑牧一个都未动,倒不是郑牧不好女色,而是郑牧不想好蔡琰以外的女色。
对于穿越者而言,很多人都妄想回到古代就三妻四妾,但郑牧并不是这般想。
真想要多个女人的人,在古代和在现代又有什么区别吗?
郑牧依旧是向往夫妻同心的纯爱战神,至于传承子嗣,开枝散叶的事,就交给小郑治了。
鲁肃如今在兖州善后,郑牧身边也没能叙话的。
有些无聊的郑牧,遂寻到了在许县城外垂钓的贾诩:“宣义将军的生活倒是雅致,朝中公卿在争论是否让你当司隶校尉,你不去向公卿证明能为,却在这里垂钓。”
贾诩让出一个位置,又给了郑牧一根鱼竿,心静如水一般:“即便公卿不同意又能如何?难道护军将军还有其他人选来当司隶校尉吗?若没有,老夫无需担心;若有,老夫乐得清闲。自然就能安心垂钓了。”
郑牧大笑:“宣义将军倒是看得通透,这朝中的公卿就是太闲了,整天就争一些无甚意义的琐事。”
贾诩眼一抬:“护军将军不砍人吗?”
“不急。先等他们吵几天。”郑牧将鱼线抛出,也坐下垂钓:“宣义将军久居关中,可曾识得有精湛匠艺的人?”
贾诩有些惊讶:“护军将军也对匠艺感兴趣?”
郑牧笑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牧这一战杀敌太狠,马具的事已经藏不住了。牧得让兵器更锐利,才能让敌人再次胆寒啊!”
马具泄露,是迟早的事。
但只要将军械的改良走在最前列,郑牧就不怕有人仿造。
没有军械独立研发能力的势力,永远只能被掐住脖子呼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