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汉 第112章 新官上任,刘备的权谋机变(求追定)

小说:兴汉 作者:神纹本神 更新时间:2025-10-31 13:31:58 源网站:2k小说网
  衙署。

  刘备、糜竺、孙乾、诸葛瑾,同署办公,署内的公文堆积如小山,亲卫陈到则是持盾别剑,立在署门。

  徐州牧不是一个清闲的职务,尤其是初任徐州牧的刘备,有太多的公文要处理。

  琅琊、东海、彭城,因为战乱而出现了大量的流民,这些流民一部分去了荆州和扬州,还有一部分滞留在下邳和广陵。

  安置流民、养军等等,都需要大量的钱粮,但府库中的钱粮并不多,这些都是令刘备无比头疼的。

  唯一庆幸的是,陈纪举荐的豫州士人并未都如陈群一般请辞,大部分都跟着刘备来了下邳;栖迟岩的郑玄也向刘备举荐了不少的贤才,这让刘备不至于无人可用。

  “可惜了,若备能效仿郑都尉在山阳郡购粮,也不至于如此的窘迫。”刘备揉了揉有些生疼的额头,自迁徙下邳,刘备已经连续十日未曾睡过好觉了。

  糜竺虽然是东海巨富,但东海遭曹操劫掠,尚未恢复生气,糜竺现在跟刘备的情谊也还未好到能将全部家产都献给刘备。

  糜氏在东海的基业,是糜竺今后的进身之资,又岂会轻易的舍弃?

  现在也不是舍弃的时候。

  糜竺全力资助刘备的时间段,是刘备被吕布背刺、妻小被俘,无奈驻军广陵郡海西的时候。

  糜竺见刘备陷入了绝境,不愿前期的投资变成泡影,这才发狠将小妹嫁给刘备,又赠刘备奴客两千、金银若干以资军用。

  诸葛瑾虽然有心助刘备,但琅琊跟东海一样残破,诸葛瑾亦是有心无力。

  而孙乾更不用说了,孙乾是北海人,跟着郑玄来徐州后,虽然有不俗的名望,但擅长的也不是募集粮草。

  “使君,典农校尉求见!”

  一声请示,打断了刘备的思考,也让刘备紧蹙的眉头舒展了不少。

  “元龙来了!”刘备心中一喜,连忙自席上起身迎接,连鞋子穿反了都未觉察。

  陈登眼尖的看到了刘备那双穿反了的木屐,内心不由多了几分复杂。

  倒履相迎,这样的诚心,让陈登如何能忽视?

  但陈登并未点破,而是故作不知与刘备入内。

  衙署内并无多的席位,刘备遂直接邀请陈登同席而坐,与陈登攀谈叙旧。

  叙了片刻,刘备面色有些羞惭:“元龙可识得这下邳,谁家有钱粮肯出借?”

  堂堂一个州牧,落魄到要询问谁家有钱粮可以出借,这是很让人羞愧的。

  但刘备没奈何,如今徐州的府库就没多少钱粮,不厚颜去借粮,又如何能募得钱粮?似陶谦以前那般让曹豹等人直接去征募钱粮的方式,刘备并不愿意效仿。

  陶谦在徐州名声差,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恣意的向徐州的大户征募钱粮。

  这谁家的钱粮都不是大风刮来的,总不能州牧说要就要吧?

  陈登看出了刘备的窘迫,有心替刘备解围,遂道:“下邳的大户,登也认识一些。使君若要借粮,登可代为引荐。然而登认识的那几个大户,解决不了使君的燃眉之急。”

  刘备的眉头舒展了不少:“元龙尽管引荐,备不论借得多少钱粮,皆有元龙的一份功劳。”

  陈登摇头:“使君误会了,登并非要居功。使君想在下邳筹到足够的粮草,需要去见一个人。”

  刘备身体一直,眼中多了希冀:“不知元龙口中之人,是何方贤士?备定会亲往拜会!”

  陈登微微肃容,将怀中的请帖送到刘备手中:“家父今夜在府中设宴,还请使君能屈尊前往。”

  “汉瑜公肯见备了?”刘备面有喜色。

  虽说刘备如今是徐州牧,但这个徐州牧的印绶是陶谦让给刘备的,而陈珪这个沛相却是得到了朝廷承认的。

  再加上陈氏在下邳是豪门世族,祖上又有三公,即便是刘备这个徐州牧想要求谒,陈珪都可以视而不见。

  如广陵赵昱,陶谦可以对赵昱威逼利诱让赵昱出仕,但陶谦却不敢对陈珪威逼利诱,而陈珪也只是让陈登在陶谦麾下当个典农校尉,给陶谦留了几分薄面。

  臧霸在开阳自治,郑牧在襄贲自治,而下邳就相当于陈氏的自治国。

  笮融在当下邳相的时候看似很嚣张,但遇到曹操的时候直接吓跑,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笮融很清楚跟曹操对阵,下邳国的世家豪强是不会出兵出粮帮忙的。

  而袁术跟陈珪又都是公侯子,自**情就不错,时而打时而和,笮融也只敢通过浴佛会来骗普通百姓的钱财,而不是直接在陈氏面前耍横。

  陈珪偶尔会给笮融钱粮,也只是类似于打发叫花子的心态,给点钱粮让笮融一边玩去。

  刘备内心如明镜,如果要在下邳借得钱粮,陈珪这一关是必然要过的。

  郑牧曾与陈群辩论,提出了徐州三患的论点。

  一患世族豪强兼并土地,令贫者难有立锥之地;二患丹阳兵散漫无纪,是兵亦如匪;三患名仕俊杰只有避祸之心而无济世之志。

  这第一患,说的便是如下邳陈氏这样的世家豪强,兼并了大量的土地,私藏了大量的人口,而不愿意当世家豪强田奴的庶民百姓,几乎是难有土地可以耕种的。

  而郑牧在策论三患的时候,提出的解决方案是首重强兵。

  强兵在手,世家豪强忌惮武力而退步求和;军纪散漫的丹阳兵可以被整顿;名仕俊杰才能相信徐州是避祸之地。

  而在强兵之外,再辅以仁、义、礼、信,对庶民百姓要有仁,对湖海之士要有义,对士人贤者要有礼,对士农工商各行要有信。

  强兵为刚,仁义礼信为柔,刚柔并济,让徐州的内患能趋于一个良性的平衡。

  刘备对郑牧的三患策论,是有过深思熟虑的。

  因此在迁徙治所到下邳后,刘备就一直在仕途求谒陈珪,希望能得到陈珪的支持,避免采用太极端的方式来筹集钱粮。

  曹宏在下邳国诸县更换亲信的事,刘备同样是知道的,但刘备并未阻止而是采取了放纵的方式。

  刘备为柔,对陈珪要有礼,那么得有一个人来为刚,以强兵来让世家豪强忌惮。

  虽说郑牧并未明说,但刘备在诸葛瑾的提醒下猜到了郑牧是在故意在保持距离,其目的极有可能是要以强兵来对下邳陈氏施压。

  “请元龙回禀令尊,备必定会如约赴宴!”刘备强忍内心激动。

  又叙了一阵,刘备起身将陈登送至门口,直到陈登已经消失在了视野中。

  “恭喜使君,汉瑜公肯设宴邀请,这钱粮的窘境也就有了解决的方案了。”诸葛瑾起身,第一个表达了祝贺。

  孙乾亦是起身恭贺,但相比诸葛瑾的语气又多了几分凝重:“汉瑜公极少亲自设宴款待,虽说能助使君暂时解决钱粮困境,但汉瑜公开出的条件也不会少。”

  糜竺的眼神则是有些复杂,心中在思考糜氏今后应该对刘备支持到什么样的程度。

  如今连陈珪都主动宴请刘备了,糜氏若不能有所表示,又如何让糜氏也真正踏入士族圈?

  糜竺在恭贺了刘备后并未多言,糜竺在等陈珪让出的利益以及开出的条件。

  相对于陈氏这样的世家大族,糜氏不仅底蕴不足,这眼光见识以及处事的态度也比陈氏要差很多,糜竺得花常人数倍的精力去向陈氏学习和效仿,才能少走一些弯路和绝路。

  到了约定的时间,刘备带上了亲卫陈到,来到了陈登的府邸。

  原本刘备是想带上诸葛瑾、孙乾和糜竺三人,但都被三人拒绝了。

  用孙乾的话来讲“汉瑜公最是讲礼,我等若跟使君前往,必然会让汉瑜公认为使君不懂礼数。”

  而事实也的确如此!

  陈珪邀请刘备赴宴,就真的只准备了刘备的客席,若诸葛瑾三人跟着刘备同往,就只能跟陈到一样立在堂下等候了。

  让徐州的别驾、功曹和治中都在堂下等候,这是很无礼的!刘备若让陈珪失礼,对陈珪而言就是刘备太无礼,这酒宴就无法再继续了。

  见刘备如约而来,也未坏了礼数,陈珪内心对刘备的评价也多了几分。

  寒暄一阵,陈珪就步入了主题:“刘使君,这下邳国诸县的官吏,多是名门之后,任职期间也是兢兢业业,如霆如雷,生怕会犯了错误而让名声受损。”

  “然而老夫却听闻,最近这下邳国有人狐假虎威,滥用手中的权力,罢免了不少有功绩的贤才,而新上任的官吏,不思教化百姓劝课农桑,反而肆无忌惮的清除异己,打压贤俊。”

  “圣人有云: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可知矣!”

  陈珪这最后一句话,出自《孔子家语》第七篇的五仪解,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亦有记载,这话的意思就是:君王好比是船,而士人如同是水;水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君王能由此而居安思危,那么什么危险都能知道了。

  陈珪以圣人言来告诫刘备,就是在告诉刘备:

  虽然你是徐州牧,但这徐州还是得依靠我们这些士人的,我们这些士人支撑你是徐州牧,你才是徐州牧,若我们这些士人不支持,那你这徐州牧也是当不长的。

  陈珪借圣人言来说事,其实已经是有警告刘备的意思在内了。

  曹宏的手伸得太长了,那些被更换的官吏都是陈氏的门生故吏,招呼都不打就撤掉,这是不把下邳陈氏当回事啊!

  桓帝时期,桓帝在朝议的时候认为州郡之间,士人结党营私,不便于朝廷管控,于是对官吏施行籍贯回避的选贤方式。

  例如地方长官除了要回避本籍外,婚姻之家也得互相回避,到了后来又有更严苛的三互法。

  然而,在桓灵二帝时期,这回避还有效果。到了灵帝死后,天下大乱,这回避几乎就名存实亡了。

  譬如韩馥和袁绍在冀州维护自身统治的时候,都在引入亲信势力,韩馥选择了拉拢颍川同乡,如荀谌、荀彧、郭图、辛评、辛毗,颍川士人抱团入冀州;袁绍继承了韩馥的遗产后,又将昔日在洛阳的旧友几乎都招揽到了冀州,其中又以南阳许攸、逢纪为代表。

  不仅韩馥袁绍如此,曹操、陶谦、刘表、刘焉等乱世群雄,为了加强自身的统治,就对朝廷的回避制度压根不屑一顾。

  当刘焉提出废史立牧的时候,桓灵二帝推行的回避制度就已经失去了原本的用意,随后董卓废帝,李傕郭汜挟持幼敌刘协,各州郡都在抢夺地盘,谁还管你朝廷的回避制度?

  这也是为何,各郡的世族豪强能在短时间内崛起的原因之一。

  就如这下邳国,真要严格执行回避制度,一大半的官吏都得更换掉!

  然而事实上,在灵帝死后,这些回避制度压根就推行不了,取而代之的是世家豪族大肆的安插家族人员和门生故吏,将家族基业所在地牢牢的控制。

  这便是陈珪的底气所在,在这下邳国,谁想伸手,都得陈珪是否同意!

  陈珪的强势,令刘备的内心颇为躁动。

  想到如今还需要得到陈珪的支持,刘备又将内心的躁动压了下去。

  “汉瑜公,备虽然当了徐州牧,但如今尚未真正的掌控徐州,府库中的钱粮也颇为匮乏。”刘备避开了陈珪的警告,直接选择了哭穷:“故而想请汉瑜公出面,让备能借些钱粮兵马,用以压制不服。”

  陈珪不由眉头紧蹙。

  刘备这是听懂了但装作没听懂,压根不提曹宏更换官吏一事。

  陈珪淡淡开口:“钱粮且不说,陶使君卸任前,给刘使君留的兵马也不少吧。”

  刘备佯装长叹:“备有五千嫡系步骑,一半在彭城,一半在郯城;至于陶使君留的兵马,开阳的臧霸听调不听宣,郑都尉似乎对牧当这徐州牧有些不满,故而一直都留在了襄贲城;陶使君虽然卸任了,但依旧能暗中号令章诳、许耽和吕由的兵马。”

  “曹宏之事,并非备不想管,而是管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