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元二十五年,秋九月初二,辰时。
海风带着咸腥味掠过盐滩,新搭的竹棚下,陈三郎正按照韩澈教的法子,将滤好的卤水均匀洒在盐田的陶片上。阳光透过薄雾洒下来,卤水在陶片上泛着晶莹的光,再过两个时辰,就能晒出雪白的细盐。韩澈蹲在一旁,指点周明调整竹棚的角度:“再往南挪半尺,正午日头最烈时,刚好能挡住直射的阳光,盐粒才够细。”
周明连忙应着,和陈三郎一起挪动竹棚。远处,几个渔民扛着渔网路过,看到盐田边的雪白盐堆,忍不住喊:“韩公子,你这盐要是能多晒点,俺们以后就不用吃带沙子的官盐了!”
韩澈笑着挥手:“放心,等试晒成功,就教大家一起做!”他心里正盘算着,要是能在周边几个村子都推广这法子,不仅能让乡邻们多赚点钱,自己也能靠传授方法收点微薄的指导费,慢慢把产业链做起来——这是他从现代学到的“共赢”思路,比单打独斗稳得多。
“韩公子倒是好心,就是不知道这‘好心’背后,藏了多少好处。”
一个略带讥讽的声音从盐滩入口传来。韩澈抬头望去,只见柳存义带着两个乡绅走了过来,一个穿着藏青色锦袍,面色微胖,是镇上开粮铺的冯德昌;另一个穿着灰色长衫,留着山羊胡,是做布庄生意的赵启元。三人手里都摇着折扇,眼神扫过盐堆时,满是掩饰不住的眼红。
韩澈心里一凛——果然来了。昨天在县衙,柳存义就跟着刘万山一起告状,今天又带了其他乡绅来,显然是不甘心,想找他的麻烦。他站起身,拱手道:“柳乡绅、冯乡绅、赵乡绅,不知今日来盐滩,有何贵干?”
柳存义走到盐堆前,用折扇尖拨了拨盐粒,嘴角撇了撇:“贵干谈不上,就是来看看,韩公子这‘雪白盐’到底有什么门道,能让苏明府都另眼相看。不过话说回来,韩公子,你一个寒门子弟,突然就能晒出这么好的盐,还卖得比官盐贵,这钱赚得也太容易了吧?”
冯德昌跟着附和:“可不是嘛!这津门的盐田,历来都是几家大族轮流照看,哪轮得到外人插脚?韩公子,你这盐晒得再好,没个官府的正式文书,怕是不合规矩吧?”
韩澈心里清楚,他们嘴上说“不合规矩”,其实就是眼红他赚钱。这些乡绅平日里垄断着镇上的粮、布、盐生意,如今他突然冒出来,断了他们的财路,自然不会善罢甘休。他不动声色地说:“冯乡绅说笑了,昨天苏明府已经查验过我的盐,认可了这晒盐的法子,还允许我先让陈三郎和周明试晒,怎么会不合规矩?至于赚钱,我这盐是凭本事晒出来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算不得‘容易’。”
“凭本事?”赵启元冷笑一声,“韩公子怕是忘了,这盐滩的土地,早年可是柳家的产业,后来才分给百姓耕种。你现在用这盐滩晒盐,没跟柳乡绅打声招呼,就敢私自卖盐,是不是太不把我们这些乡绅放在眼里了?”
这话明显是找茬。韩澈知道,跟他们硬争土地归属没意义,这些人就是想借机敲诈。他看向柳存义,语气平静:“柳乡绅,这盐滩是官府分给百姓的,我向陈三郎、周明借了一小块地方试晒,也给了他们相应的报酬,并未占任何人的便宜。若是柳乡绅觉得不妥,大可以去县衙找苏明府评理,我相信明府会公正裁决。”
柳存义没想到韩澈这么硬气,还敢提苏明府,脸色沉了下来:“你以为有苏明府撑腰,就能为所欲为了?告诉你,这津门的事,不是苏明府一个人说了算!我们这些乡绅在镇上经营多年,人脉、资源都比你一个外来的小子多,你要是识相,就把晒盐的法子交出来,大家一起做,少不了你的好处;要是不识相,哼,以后有你麻烦的!”
韩澈心里的火气上来了,但还是压了下去——他现在根基不稳,不能跟乡绅们彻底撕破脸。他深吸一口气,说:“柳乡绅,晒盐的法子是我反复试验才琢磨出来的,里面的门道很多,不是随便交出来就能学会的。而且苏明府已经说了,等试晒成功,会由官府牵头推广,到时候自然会教给大家,不用劳烦各位乡绅费心。”
“官府牵头?”冯德昌挑眉,“韩公子倒是会找靠山!不过你别忘了,官府的俸禄,还得靠我们这些乡绅缴纳的赋税支撑。要是我们不乐意,苏明府的日子也不好过!”
这话带着威胁的意味,韩澈听得眉头皱了起来。他知道,唐代乡绅对地方政务影响很大,要是他们联合起来给苏明府施压,确实会有麻烦。他正想再说点什么,就见母亲赵氏提着食盒走了过来,看到柳存义等人,脸色有些紧张:“韩公子,这几位是……”
“娘,这是镇上的柳乡绅、冯乡绅和赵乡绅,来盐滩看看。”韩澈连忙接过食盒,给母亲使了个眼色,让她别担心。
婉儿也跟着跑了过来,看到柳存义手里的折扇,好奇地问:“叔叔,你的扇子真好看,能借我玩玩吗?”
柳存义脸色缓和了些,却没理婉儿,只是对韩澈说:“韩公子,我们今天来,不是跟你吵架的,就是想提醒你,做人别太贪心。这好东西,得大家一起分着吃,才能长久。你再好好想想,明天我们还会来,希望能听到你的好消息。”
说完,他带着冯德昌和赵启元转身就走,临走时,冯德昌还回头看了一眼盐堆,眼神里的贪婪几乎藏不住。
看着三人的背影,赵氏担心地问:“澈儿,这些乡绅是不是来找麻烦的?他们会不会对你不利啊?”
韩澈拍了拍母亲的手,安慰道:“娘,别担心,他们就是眼红我卖盐赚钱,想让我把法子交出来。我有苏明府和王县尉撑腰,他们不敢怎么样的。”
话虽这么说,他心里却没底。柳存义等人明显不会善罢甘休,而且昨天差役说刘万山和黑衣人接触,要是乡绅们和刘万山联手,再加上那个神秘的黑衣人,事情就复杂了。他想起现代社会的商业竞争,这些乡绅的手段虽然原始,但仗着人脉和势力,确实能制造不少麻烦。
陈三郎走过来,气愤地说:“韩公子,这些乡绅就是欺软怕硬!以前他们垄断盐生意,把盐卖得又贵又差,现在你晒出好盐,他们就来捣乱,太过分了!”
周明也跟着点头:“是啊,韩公子,你别怕他们,我们支持你!要是他们敢来闹事,我们就去县衙告他们!”
韩澈心里一暖,这些渔民虽然朴实,却很讲义气。他笑着说:“谢谢你们。不过现在还不是跟他们硬碰硬的时候,我们先把盐晒好,等苏明府正式推广,他们就没话说了。”
他打开母亲带来的食盒,里面是刚蒸好的粟米糕和咸菜,还有一壶水。他分给陈三郎和周明一些,自己也拿起一块糕,慢慢吃着,心里却在盘算:柳存义说明天还来,肯定会有新的招数,说不定会联合刘万山一起施压,甚至找借口破坏盐滩。他得提前做好准备,比如加固盐滩的竹棚,把晒好的盐先运回家储存,还要跟王承嗣通个气,让他多留意乡绅们的动向。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韩澈抬头一看,只见一个差役骑着马朝盐滩跑来,手里拿着一封信,正是王承嗣派来的。差役到了近前,翻身下马,把信递给韩澈:“韩公子,王县尉让我把这封信交给你,说里面有重要的事,让你看完后尽快给他回信。”
韩澈接过信,心里有些疑惑——王承嗣这个时候送信来,难道是知道乡绅来找麻烦了?还是有其他的事?他拆开信封,快速浏览起来,越看脸色越凝重。信里说,刘万山昨天去找了柳存义,两人密谋要联合其他乡绅,以“韩澈私占盐滩、偷税漏税”为由,明天一起去县衙告状,还说要请“上面”的人来主持公道,暗示他们可能联系了沧州的官员。
韩澈握紧了信纸,心里意识到,麻烦真的要来了。刘万山和乡绅联手,还可能有沧州的官员撑腰,苏明府会不会顶不住压力?而且“上面的人”是谁?会不会和那个带“隐”字令牌的黑衣人有关?
他抬头望向沧州的方向,天空中飘来几朵乌云,似乎预示着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他深吸一口气,对差役说:“麻烦你告诉王县尉,我知道了,明天我会去县衙,跟他们当面说清楚。”
差役点头,翻身上马离开了。韩澈看着手里的信纸,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不管这些人耍什么花样,他都不能退缩。这不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母亲和婉儿,为了那些支持他的渔民,更是为了在这个陌生的唐代,守住自己好不容易找到的立足之地。
只是他没想到,柳存义和刘万山的计划,比他想象的还要阴险。第二天的县衙之行,等待他的,将是一场更大的危机。
开元二十五年,秋九月初二,辰时。
海风带着咸腥味掠过盐滩,新搭的竹棚下,陈三郎正按照韩澈教的法子,将滤好的卤水均匀洒在盐田的陶片上。阳光透过薄雾洒下来,卤水在陶片上泛着晶莹的光,再过两个时辰,就能晒出雪白的细盐。韩澈蹲在一旁,指点周明调整竹棚的角度:“再往南挪半尺,正午日头最烈时,刚好能挡住直射的阳光,盐粒才够细。”
周明连忙应着,和陈三郎一起挪动竹棚。远处,几个渔民扛着渔网路过,看到盐田边的雪白盐堆,忍不住喊:“韩公子,你这盐要是能多晒点,俺们以后就不用吃带沙子的官盐了!”
韩澈笑着挥手:“放心,等试晒成功,就教大家一起做!”他心里正盘算着,要是能在周边几个村子都推广这法子,不仅能让乡邻们多赚点钱,自己也能靠传授方法收点微薄的指导费,慢慢把产业链做起来——这是他从现代学到的“共赢”思路,比单打独斗稳得多。
“韩公子倒是好心,就是不知道这‘好心’背后,藏了多少好处。”
一个略带讥讽的声音从盐滩入口传来。韩澈抬头望去,只见柳存义带着两个乡绅走了过来,一个穿着藏青色锦袍,面色微胖,是镇上开粮铺的冯德昌;另一个穿着灰色长衫,留着山羊胡,是做布庄生意的赵启元。三人手里都摇着折扇,眼神扫过盐堆时,满是掩饰不住的眼红。
韩澈心里一凛——果然来了。昨天在县衙,柳存义就跟着刘万山一起告状,今天又带了其他乡绅来,显然是不甘心,想找他的麻烦。他站起身,拱手道:“柳乡绅、冯乡绅、赵乡绅,不知今日来盐滩,有何贵干?”
柳存义走到盐堆前,用折扇尖拨了拨盐粒,嘴角撇了撇:“贵干谈不上,就是来看看,韩公子这‘雪白盐’到底有什么门道,能让苏明府都另眼相看。不过话说回来,韩公子,你一个寒门子弟,突然就能晒出这么好的盐,还卖得比官盐贵,这钱赚得也太容易了吧?”
冯德昌跟着附和:“可不是嘛!这津门的盐田,历来都是几家大族轮流照看,哪轮得到外人插脚?韩公子,你这盐晒得再好,没个官府的正式文书,怕是不合规矩吧?”
韩澈心里清楚,他们嘴上说“不合规矩”,其实就是眼红他赚钱。这些乡绅平日里垄断着镇上的粮、布、盐生意,如今他突然冒出来,断了他们的财路,自然不会善罢甘休。他不动声色地说:“冯乡绅说笑了,昨天苏明府已经查验过我的盐,认可了这晒盐的法子,还允许我先让陈三郎和周明试晒,怎么会不合规矩?至于赚钱,我这盐是凭本事晒出来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算不得‘容易’。”
“凭本事?”赵启元冷笑一声,“韩公子怕是忘了,这盐滩的土地,早年可是柳家的产业,后来才分给百姓耕种。你现在用这盐滩晒盐,没跟柳乡绅打声招呼,就敢私自卖盐,是不是太不把我们这些乡绅放在眼里了?”
这话明显是找茬。韩澈知道,跟他们硬争土地归属没意义,这些人就是想借机敲诈。他看向柳存义,语气平静:“柳乡绅,这盐滩是官府分给百姓的,我向陈三郎、周明借了一小块地方试晒,也给了他们相应的报酬,并未占任何人的便宜。若是柳乡绅觉得不妥,大可以去县衙找苏明府评理,我相信明府会公正裁决。”
柳存义没想到韩澈这么硬气,还敢提苏明府,脸色沉了下来:“你以为有苏明府撑腰,就能为所欲为了?告诉你,这津门的事,不是苏明府一个人说了算!我们这些乡绅在镇上经营多年,人脉、资源都比你一个外来的小子多,你要是识相,就把晒盐的法子交出来,大家一起做,少不了你的好处;要是不识相,哼,以后有你麻烦的!”
韩澈心里的火气上来了,但还是压了下去——他现在根基不稳,不能跟乡绅们彻底撕破脸。他深吸一口气,说:“柳乡绅,晒盐的法子是我反复试验才琢磨出来的,里面的门道很多,不是随便交出来就能学会的。而且苏明府已经说了,等试晒成功,会由官府牵头推广,到时候自然会教给大家,不用劳烦各位乡绅费心。”
“官府牵头?”冯德昌挑眉,“韩公子倒是会找靠山!不过你别忘了,官府的俸禄,还得靠我们这些乡绅缴纳的赋税支撑。要是我们不乐意,苏明府的日子也不好过!”
这话带着威胁的意味,韩澈听得眉头皱了起来。他知道,唐代乡绅对地方政务影响很大,要是他们联合起来给苏明府施压,确实会有麻烦。他正想再说点什么,就见母亲赵氏提着食盒走了过来,看到柳存义等人,脸色有些紧张:“韩公子,这几位是……”
“娘,这是镇上的柳乡绅、冯乡绅和赵乡绅,来盐滩看看。”韩澈连忙接过食盒,给母亲使了个眼色,让她别担心。
婉儿也跟着跑了过来,看到柳存义手里的折扇,好奇地问:“叔叔,你的扇子真好看,能借我玩玩吗?”
柳存义脸色缓和了些,却没理婉儿,只是对韩澈说:“韩公子,我们今天来,不是跟你吵架的,就是想提醒你,做人别太贪心。这好东西,得大家一起分着吃,才能长久。你再好好想想,明天我们还会来,希望能听到你的好消息。”
说完,他带着冯德昌和赵启元转身就走,临走时,冯德昌还回头看了一眼盐堆,眼神里的贪婪几乎藏不住。
看着三人的背影,赵氏担心地问:“澈儿,这些乡绅是不是来找麻烦的?他们会不会对你不利啊?”
韩澈拍了拍母亲的手,安慰道:“娘,别担心,他们就是眼红我卖盐赚钱,想让我把法子交出来。我有苏明府和王县尉撑腰,他们不敢怎么样的。”
话虽这么说,他心里却没底。柳存义等人明显不会善罢甘休,而且昨天差役说刘万山和黑衣人接触,要是乡绅们和刘万山联手,再加上那个神秘的黑衣人,事情就复杂了。他想起现代社会的商业竞争,这些乡绅的手段虽然原始,但仗着人脉和势力,确实能制造不少麻烦。
陈三郎走过来,气愤地说:“韩公子,这些乡绅就是欺软怕硬!以前他们垄断盐生意,把盐卖得又贵又差,现在你晒出好盐,他们就来捣乱,太过分了!”
周明也跟着点头:“是啊,韩公子,你别怕他们,我们支持你!要是他们敢来闹事,我们就去县衙告他们!”
韩澈心里一暖,这些渔民虽然朴实,却很讲义气。他笑着说:“谢谢你们。不过现在还不是跟他们硬碰硬的时候,我们先把盐晒好,等苏明府正式推广,他们就没话说了。”
他打开母亲带来的食盒,里面是刚蒸好的粟米糕和咸菜,还有一壶水。他分给陈三郎和周明一些,自己也拿起一块糕,慢慢吃着,心里却在盘算:柳存义说明天还来,肯定会有新的招数,说不定会联合刘万山一起施压,甚至找借口破坏盐滩。他得提前做好准备,比如加固盐滩的竹棚,把晒好的盐先运回家储存,还要跟王承嗣通个气,让他多留意乡绅们的动向。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韩澈抬头一看,只见一个差役骑着马朝盐滩跑来,手里拿着一封信,正是王承嗣派来的。差役到了近前,翻身下马,把信递给韩澈:“韩公子,王县尉让我把这封信交给你,说里面有重要的事,让你看完后尽快给他回信。”
韩澈接过信,心里有些疑惑——王承嗣这个时候送信来,难道是知道乡绅来找麻烦了?还是有其他的事?他拆开信封,快速浏览起来,越看脸色越凝重。信里说,刘万山昨天去找了柳存义,两人密谋要联合其他乡绅,以“韩澈私占盐滩、偷税漏税”为由,明天一起去县衙告状,还说要请“上面”的人来主持公道,暗示他们可能联系了沧州的官员。
韩澈握紧了信纸,心里意识到,麻烦真的要来了。刘万山和乡绅联手,还可能有沧州的官员撑腰,苏明府会不会顶不住压力?而且“上面的人”是谁?会不会和那个带“隐”字令牌的黑衣人有关?
他抬头望向沧州的方向,天空中飘来几朵乌云,似乎预示着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他深吸一口气,对差役说:“麻烦你告诉王县尉,我知道了,明天我会去县衙,跟他们当面说清楚。”
差役点头,翻身上马离开了。韩澈看着手里的信纸,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不管这些人耍什么花样,他都不能退缩。这不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母亲和婉儿,为了那些支持他的渔民,更是为了在这个陌生的唐代,守住自己好不容易找到的立足之地。
只是他没想到,柳存义和刘万山的计划,比他想象的还要阴险。第二天的县衙之行,等待他的,将是一场更大的危机。
